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80後的包菜

    我們先拋開馮小剛近期的一攬子噁心事兒,就單純電影的好壞來談一談。

    我一直都保持一個觀點,馮小剛不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但他可能是善於鑽營市場的導演,他對觀眾口味瞭如指掌,所以他的一系列電影還沒有撲街的,雖然沒有大紅大紫的成為爆片,但無疑都能賺到錢

    馮上剛可以說是開啟了中國賀歲片這一概念,從最初的《甲方乙方》《一聲嘆息》《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等開始,一年一部賀歲,幾乎壟斷了賀歲檔。馮氏電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一個搞笑,走喜劇路線,在他的電影裡,不要找什麼藝術和意義,就是逗你一樂。

    所以說,他在電影圈的地位,雖然混的臉熟,但一直也沒有張藝謀和陳凱歌他們高,因為張藝謀有《紅高梁》《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等這些電影藝術上的高峰,和馮小剛相比,他們對電影藝術的追求更單純更初心一些。

    也許是他意識到了這種差距,所以在這些年有了名聲之後,開始不再單純走以前的風格,他先後嘗試了《集結號》《唐山大地震》《我不是潘金蓮》等型別影片,一個導演,一生中如果沒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槓鼎之作,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兒。

    所以公平的講,馮小剛的人品不論,只管電影的話還是有部分人喜歡看的

  • 2 # 華叔雜談

    這個問題的提問者,應該是受近期崔永元事件影響。

    其實客觀一點來看,馮小剛導演拍的片子真心不錯,近幾年來比如《1942》《芳華》《我不是潘金蓮》,都是一些緊抓社會焦點,比較能引起一部分人共鳴的電影,不能以偏概全。

  • 3 # 嫌仁

    某年,以某綜藝節目為依託的某電影公映,獲得高票房。馮小剛對其進行了炮轟,當時跟人聊到此問題,覺得他是最沒有資格去評價、炮轟的人,因為在這些以惡俗綜藝為依託拍攝的電影滿中國圈錢之前,掌握優質電影資源又比較俗的,就是他。

    馮小剛是中國賀歲電影的開先河者,撇去人設不說,他無疑是有一定才華的。你現在看他的電影票房一般般,是因為中國龐大的電影市場已被全面啟用。如今票房莫名趨高的電影,未必比過去馮小剛的作品雅、深、高,都快俗出噁心來了。

    這之前,他在相當一段時間領跑中國票房。他招人不待見的地方是作為一個“大導演”難得的市井,跟這個吵,跟那個爭,與這個對罵,跟那個互熬。你要真是個藝術家,你哪有時間、精力、興趣俯下身子、放低姿態,摻和到普通群眾喜聞樂見的這些世俗和俗事裡。

    如今人設崩塌,大有牆倒眾人推的效果,其實客觀想想,他曾經有那麼龐大的觀眾基礎,喜歡他的人至少在電影格調、品位上很一般,如今,這些人都跑哪兒去了。

    唯一喜歡他的作品是《甲方乙方》,因為是京味兒賀歲元素的第一部。該電影元素的生命力本身不強,沒完沒了的重複也就沒意思了,好導演都得不停嘗試和突破,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至少不被淘汰。反言之,如果馮小剛一直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如魚得水,也就證明了市場極端沒進步、不健康。

    最討厭他的作品是《私人訂製》,嚴重的套路重複,黔驢技窮的節奏。

    最接受不了的是《非誠勿擾》竟然拍了兩部。

    他的電影給人嚴重的拼湊感,想到一句好詞兒、一個好情節、一截好橋段,就想方設法呈現出來,嚴重的小品式格局。他最擅長的煽情手法其實最低端,卻俘獲了很多人的心。等到觀眾群體都成熟了,就會明白。

    很多人把他和張藝謀、陳凱歌放在一起比,張、陳再差也沒可比性,你拿從業者和藝術家比,怎麼比。

    並不喜歡馮小剛的電影,更不喜歡他多年積累的那些影迷基礎,在他倒黴的時候集體消失。

  • 4 # 夜空最亮的那顆星

    王朔的小說開啟了一個京式調侃時代,從最初的編輯部的故事開始,一路成就了很多電影人,馮小剛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做得最出色的之一,也是他開啟了馮氏幽默,國內賀歲片的開創者之一,也帶出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和演員,這是貢獻,無法抹去的成績。別的,不討論,也不發表任何沒有資質的評論。謝謝

  • 5 # 電影鯊

    問題君所說,很多人不喜歡馮小剛,不再為馮小剛的電影買單,那是崔永元炮轟馮小剛之後的事兒吧。在此之前,我看馮小剛的電影局面一直挺不錯的。

    1989年,峨眉山電影廠出品了一部開創了中國電影語言新格局的影片——由米家山執導,張國立、葛優、梁天主演的《頑主》。在當時,都還是以主旋律電影、戲劇電影、社會主義家庭倫理電影為主力的中國電影市場,《頑主》無疑是個異類。三個社會青年,在北京開了一家3T公司,專門替人解難、替人解悶、替人受過。

    當時還只是美工師的馮小剛,看完片子後立刻聞到了電影市場變革的氣息,他借鑑學習老友王朔的口語化文字風格。嘗試將《頑主》的荒誕形式和王朔的痞味兒語言結合起來。也是從那時起,這兩種風格的融合就成為了馮小剛今後的創作方向。

    接下來,馮小剛開始有意地從美工往編劇轉型,1991年,他被鄭曉龍提拔,與鄭曉龍共同擔任劇情片《遭遇激情》的編劇。之後又擔任了眾多小品相聲的幕後寫手。到1992年《編輯部的故事》,馮小剛已經深諳觀眾喜好,他擅長描寫侷促環境裡瑣碎微小的幸福,而他所堅持的(《頑主》+王朔)的創作方式也將《編輯部的故事》打造成了國內至今為止難以超越的喜劇劇集。

    1995年,馮小剛擔任劇情片《一地雞毛》的導演。《一地雞毛》是《編輯部的故事》的升級,它把影片重點從後者的輕鬆治癒變作諷刺調侃。一樣的機關單位生活,強調的是這一團和氣裡,私底下的暗潮湧動,人在江湖,誰也不是省油的燈。

    《編輯部的故事》和《一地雞毛》這兩部劇集可以說是體現了馮小剛創作的雙面性。

    《編輯部的故事》裡的馮小剛很懂得控制觀眾情緒。觀眾喜歡什麼都從他的電影中得到。觀眾想要體驗的歡樂、溫情、情懷、感動,只要影院裡遇上的是馮小剛,他就有本事支配你的喜怒哀樂。但這類電影的缺點是鮮有態度,每每結區域性分,幾乎都是用普世的大道理收尾。

    類似的電影,還有為馮小剛積累到大量人氣的賀歲片兒《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非誠勿擾》、《私人訂製》等。這些電影都走的是《編輯部故事》的輕鬆喜劇路線,也遵循了馮小剛(《頑主》+王朔)的創作手法。它們半輕鬆半調侃地揭露著一些社會現象,你說電影是表達了批判的,表現得其實並不明顯;你若說電影缺少觀點,它們的結尾處便總和《編輯部的故事》一樣,總會用一個普世價值觀來博取觀眾贊同。有時,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公益倫理也往片子里加,這種做法曾被網友大批次吐槽。最明顯的例子是:

    《私人訂製》裡片尾的環保主題;

    《甲方乙方》裡把房子讓給身患絕症的客戶等。

    而對於《一地雞毛》,馮小剛在執行這一型別的電影時,影片劇情是極接地氣的、市井現實的、悲觀無奈的。對比之下,他處理這型別電影時就沒有賀歲喜劇的那些擰巴。這似乎在告訴我們,馮小剛真正信奉的人生哲學其實是——人生艱難、很多時候得低著頭,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

    比如早期的《大撒把》、《月亮背面》。一個是被伴侶拋棄在國內,境遇相似的兩人相約一起搭伴過年;一個是原本自命清高的倆人,為改變命運不得不付出尊嚴、情感乃至肉體的代價。講得其實都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對命運的屈服與無奈。活下去已是不易,還想活得有尊嚴更是一種奢望。

    這之後的《我是你爸爸》、《手機》、《一聲嘆息》、《天下無賊》、《我不是潘金蓮》......,這型別電影其實都延續了馮小剛想表達的一種悲觀又無望的挫敗感。若從藝術價值上考量,它們的含金量其實是很高的。

    何小萍躲在被窩裡給父親寫信;

    文工團最後的散夥飯;

    何小萍獨自送別劉峰;

    劉峰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拼盡全力;

    何小萍瘋後的獨舞......

    我們得知道,這些感動並不是由《芳華》這部電影帶來的,而是歷史、青春、親情帶給每個人的烙印,這些情懷中的任何一種放到任何一部電影裡,在任何一個不算太糟的導演手下,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而《芳華》讓人探討最多的一點是什麼?除掉情懷,電影本身到底想表達什麼?

    是一直在為國家為戰友犧牲的何小萍和劉峰。

    《芳華》歌頌了這樣一群人的存在,他們不是高幹子弟,不是富家後代,也沒有過硬的背景,是從起跑線上就輸的徹底的老實人。馮小剛在《芳華》裡歌頌他們的目的是告訴大家,相比片中的高幹子弟夫妻、家庭優越的作家、遠嫁海外的美女,何小萍和劉峰的人生,更值得我們尊敬!

    原來,不僅是馮導的老戰友,《芳華》電影裡,被謳歌的和被貶低的,馮小剛根本從始至終就無意向觀眾交代清楚。他模稜兩可、刻意模糊掉了我們價值觀裡的底線和標準。

    《芳華》中被歌頌的到底是何小萍、劉峰的《芳華》呢?還是這些高幹子弟夫妻、家庭優越的作家、遠嫁海外的美女的“芳華”?

    在電影裡,我們找不到答案。

    馮小剛導演是個活得很明白的人,他有自己的態度和主張,把世態炎涼看得清清楚楚。但同時,他也很有一套應付市場、對付“權貴”的辦法,有時不得不把自己藏得很深。不管怎麼說,馮小剛都一定是比你我更智慧圓滑的人,就是不知道他的智慧圓滑還會對他的電影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 6 # 三更熊

    馮小剛的電影:我喜歡!

    對於馮小剛的電影,怎麼說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看定影就圖一個樂。

    馮小剛的電影我是從《甲方乙方》開始的,甲方乙方的經典不用贅述,臺詞金句迭出,人物個性十足,節奏緊湊不顯凌亂的結構彰顯著導演的才華橫溢和奇思妙想。二十年前的馮氏幽默如此打動人心。一個好導演,一群好演員,一個好故事,一部好電影!用老百姓的故事,講述老百姓的冷暖,充滿了人情味和年味,每個小故事都很接地氣,開始還略幽默滑稽,越往後卻越感人肺腑。

    再到後來的《不見不散》《大腕》《天下無賊》《集結號》等一部部電影,讓我們看到馮小剛在電影上面的才華。其實馮小剛不止導演作品好,演技其實也是能算上一流了,在《功夫》中的表現,就可見一斑。再到後來更是憑藉著《老炮兒》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真正的影帝。

    現在的馮導比當年多了成熟少了鋒芒,即使時不時博人眼球的唇槍舌戰讓人覺得他還是那個不馴的馮小剛,但他確實是變了,愈加花哨的技巧令他的才氣愈發捉襟見肘。

    然而江郎才盡是因為思想令人複雜。藝術之純粹,源於藝術家一塵不染的赤子之心,從赤子之心變成追求的那一天起,他就輸了。

  • 7 # 小橋流水42676

    這個問題的提出不喜歡,剛剛馮崔網路大戰消停,又想挑起事端。讓網路安靜一會吧,別再挑起網友大罵馮小剛之戰。提主居心叵測。

  • 8 # 大雨看天下

    馮小剛認真拍的電影票房都不好,隨便拍的票房都挺好,這也是馮導演的怪圈吧。

    平心而論馮小剛的電影還是很受觀眾喜愛的,他的那種獨特的馮氏幽默真的抓住了無數人的笑點,但是總有人不買帳,他們覺得馮小剛的電影比較庸俗,不是高雅的幽默,這就有點類似於有些專家評價趙本山的小品低俗一樣。他們可能就是喜歡特別高雅的幽默,但敢問什麼是高雅的幽默?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

    馮小剛當年也是很有理想的,他不願意隨波逐流去迎合觀眾,但現實就是他必須得迎合,於是就有了很有名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非誠勿擾》等等喜劇作品。這些著實不是他想拍的,但這些都大賣,讓他躋身於一線大咖的地位,讓他名利雙收。這也是一些人不喜歡他的原因吧。

    馮小剛積累了名氣之後開始有話語權了,他要拍他想要的片子,經過多年的積累終於一部有深度的《一九四二》問世了,但是由於電影太過悲慘,導致票房慘淡,馮導演萬萬沒想到他最用心拍的電影卻遭遇了滑鐵盧,以後的《我不是潘金蓮》《芳華》也都不如他隨便拍的《私人訂製》。相信馮導也很無奈吧。

    現實跟理想是有差距的,有深度的電影往往得不到大眾的喜愛,大眾是想在看電影的時候笑,以緩解他們平時的壓力,所以馮導還是隻能繼續拍他的不那麼用心拍的片子就好。

  • 9 # 使用者9592229902710

    看了《芳華》廣告,以為是中越戰爭寫實(環境)作品,沒想到看了倒胃口(又是戰地“愛情"),以前拍的馮劇沒有打動人的,《芳華》一個樣,還是馮小寧的劇有看頭,充滿正能量。

  • 10 # 流年3116

    1.多少人不喜歡沒見統計資料。2.厭惡他的主要原因是:一群極端自私、噬財如命的京腔流氓中的一個,抓住物慾橫流的時勢機會,玩兒了幾個小把戲,拍了幾部格調低下、流氣匪氣的影視,遭踏了一批女性,毒害了一代青年。

  • 11 # 一笑置之33

    平心而論,褲子的電影不算差,起碼在咱們的影視圈算得上優於百分之八十那一波,但是,起碼還有百分之二十的電影比他強,再加上國外的,比他優秀的就海了去了,所以說,褲子雖然算得上有點才華,但絕對不是無可替代。

    甚至於,他拍電影這些年來,根本沒有展示出成為電影大師的潛質,無論是電影風格,或是內涵,他都不具備成為大師的水準。無非就是技術和市場還算認可,但現在新生代導演對市場的把握明顯強於老一代,在這樣的形勢下,褲子引以為豪的票房號召力其實也無法做到橫掃天下。只是相對於其他苦苦支撐的老導演稍稍好一些罷了。

  • 12 # 周宗明217

    陳佩斯面對此問,兩字:不看。一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傲態。與老夫雷同。寧咬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老面饅頭貨真價實,泡麵一肚子壞水。寧缺毋濫。讀老三篇,給精典預留空間。

  • 13 # 今晚電影伴

    我算一個,馮小剛的電影從電影真正的角度來說不能算電影,只是無數零碎段落的串燒,作為喜劇賀歲片來說娛樂性還算合格,但是一到劇情片就更凸顯出他的侷限性。

  • 14 # 才思敏捷青山Mv

    就是不喜歡他的人品,總是有痞子和流氓氣息,在有就是有了點成績自我膨脹,忘乎所以,目中無人,利用職權玩弄女演員是一個典型的流氓,人在做天在看早晚會遭報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空布林線的應用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