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任之

    我認為北宋的勝率應該是戰術方面的勝率,而不是戰略方面的勝率。

    幾千人左右的戰鬥,北宋的勝率很高,一旦人數突破萬人,整個集團軍由多個將領帶領的部隊組成時,勝率會迅速下降。歸根結底,北宋政府上層對於軍隊的不信任。絕不可能將一個集團軍的指揮權交給一個人,一定要有所防備。這就導致一個集團軍的最高指揮官,他首先考慮的不是戰略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如何做才能不被皇帝猜忌。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要割地賠款也顧不上了。,

    就拿曹彬來說,雍熙北伐時,一個身經百戰,平定南方的名將錯誤百出,導致北伐失敗。可是真的是曹彬的錯誤麼。其實不是,作為一個方面軍的統帥,其實他可以相機而動,自己拿主意,但是他不能,他不敢自己做決定,什麼都要聽宋太祖的,哪怕宋太祖的策略是錯的,他也會毫不猶豫的執行。這樣做,雖然會導致北伐失敗,會使數萬將士送命,但是自己的身家性命,榮華富貴卻不會受到影響。

    所以只有那些將領能獨自發揮,不受政府決策影響的戰鬥,才會打的很出色,一旦有上級的干擾,有很大機率會失敗。

  • 2 # 山見月

    打仗向來講的不是勝率,而是這個仗關不關健。。每個關鍵戰爭都是民族命運在此一戰的。更何況,如果打仗別人輸了有重頭再來的底牌,而你輸了就家破人亡有何意義呢。這個70%勝率明顯是標新立異之舉,肯定把大大小小的戰役都算上了。可是試問趙宋王朝在雍熙北伐後,敢染指北方麼。這就證明趙宋精銳盡出,再也沒有實力了。剩下的勝利不過關門打狗。

    德國在1871年前,基本沒贏過法國。1871年,從此Continental霸主。

    日本與中國千年對決,未有一勝。1895年贏了,日本從此崛起,中國屈辱歷史開始。

    更有例子,奧斯曼帝國對抗基督教世界都是旗開得勝。1683年維也納戰敗,在未起來過。

    這些例子還有很多,看問題要辯證地來看。

  • 3 # 孤風斷月

    捱打,不死就是勝利,宋朝人多死點百姓屁事都沒有,所以總是被少數民族按在地上摩擦摩擦之後,說道看,敵人退了,又勝利了。

  • 4 # Fischer5257

    戰爭不是打電子遊戲,弱宋,勝則不能擴大戰果對敵有生力量進行殲滅,敗則,多是潰敗式被敵人騎兵進行分割殲滅。他不滅誰滅,沒有中世紀沒有強大的騎兵軍團,一切都是扯淡。。漢唐強大都是因為騎兵牛逼。。

  • 5 # 楓葉0829

    對外戰爭也是非倆種的:一種是對外擴張,開疆擴土之功,另一種則是守護疆土。很尷尬的是,宋朝大部分的戰爭都是後一種,防禦戰。對外擴張打輸了,一般就是退回來,只要不是像隋煬帝那種窮兵黷武,對於國力的損傷還是有限的,但是防禦戰打輸了,就完了,基本上就是國土淪喪了!

    自從宋初趙匡胤 趙匡義倆兄弟統一天下之後,也曾對外擴張過!但是由於宋太宗錯誤的指揮,倆次伐遼失敗,將從後周柴紹時期攢下的老本敗光之後,宋朝基本上就再也沒有主動對外發動過戰爭了,邊界都是以防禦為主。而且宋朝都城東京汴梁處於平原之上,四周基本無險可守,一旦邊疆城池被突破,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基本上就是一馬平川了!

    至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沒有幽雲十六州,宋朝缺馬。要知道在冷兵器年代,平原對戰,騎兵對步兵基本上就是屠殺!所以宋朝只能依託於城池進行防守戰!至於現在有人說為什麼明初朱元璋能打敗蒙古騎兵,那是因為朱元璋有馬,元朝時期,大江南北都是有馬場的,除此之外徐達等名將的高超指揮也是功不可沒的。而宋初的騎兵基本上都被宋太宗倆次伐遼敗光了!

    宋朝戰爭的高勝率可能也是宋朝唯一個軍事上值得安慰的了,但是最終也就是因為那30%的失敗,造成了北宋的滅亡,靖康之恥!

  • 6 # 雲淼100666656

    這個問題有點尷尬,確實是宋朝對外戰爭是贏多輸少,但為什麼呢?到南宋亡,都一直被踩。真的是心痛啊!

    宋朝應該只有前期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對遼發動過三次進攻,終其一朝都在防禦,如果防禦都贏不了,宋應早就亡了。

    其實宋朝應該是中華歷朝歷代最繁榮的,不論經濟、科學、文化、還是百姓對政府的歸屬感,都應該冠決歷朝歷代。你只看涯山之戰後殉國的人有多少就知道當時的人對政府的擁護了。至於經濟,看看當時全亞州都流通宋朝的銅錢,就知道宋有多富。科學,哼!中國古四大發明有三個出現在宋朝。文化你看看在東京流行的詩詞要不了一個月可以在日本聽到,可以說宋朝引領了當的文化潮流。可就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應該算強大了吧?卻在軍事上可以說毫無豎建,都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說。

    其實 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應已經埋下宋滅亡的禍根。再看看文臣對武將的打壓:狄青是怎麼死的,驚懼而亡!尼瑪一個百戰名將會怕死???岳飛十二道金牌招回,莫須有,嫰死在風波亭!其他就不用說了,好像宋朝的武將都沒有好下場。就當時軍事上來說一個好的武將等於好的軍隊,好的軍隊等於好的國防。你說當時宋有沒對外戰爭的力量?有,決對有。可為什麼沒有進攻呢?進攻的都失敗了,每次進攻都矢敗了,敗著敗著就不敢進攻了,不敢進攻就防守吧!防守都打不過就亡國吧!

  • 7 # 葉飄刀

    宋朝對外作戰的勝率確實很高,但勝率高,並不等於一定厲害,這就好比打牌,你先贏了十把,也可能一把輸出去。

    而且宋軍這樣的隊伍配置,是擅守不擅攻的。

    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軍隊,對於宋軍有一個說法就是陣列不戰。也就是說當宋軍的步兵佈置好軍陣的時候,不與宋軍交戰。在有軍陣保護的,宋軍的神臂弩的弓弩手這樣的遠端打擊實力,要想衝擊這樣的陣勢,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

    一般遇見這種情況,少數民族的騎兵也就會試探性的衝鋒一下,被一陣箭雨留下十來具屍體,看到對方陣勢嚴整也就撤退了。這也算是勝利,但並沒有給予對方巨大的打擊。這樣的勝利再多也很難重創對手。

    而在守城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守城哪怕是勝利擊退了敵人,也很難對於敵人給予追擊,比如後來的釣魚城保衛戰中擊斃蒙哥,也沒有能追擊給予蒙古軍更大的打擊。

    缺乏騎兵的宋軍打贏了,追不上對方,難以擴大戰果。打輸了跑不過對方很難逃過被重創的局面。

    但要知道你的軍隊不是什麼時候都有時間列成陣列的,也不是什麼地形都適合列陣的。

    所以勝的次數多,並不等於你贏得多,有可能一把就全部輸出去,歷史上的代表就是項羽,就輸了垓下一戰,結果就全完了。

  • 8 # 歷史的重負

    這還真不是宋朝自己的問題,因為同時期的西北異族“遼”“西夏”,北方草原蠻族“蒙古”,東北的女真“金”……都處於歷史上最“強盛”的巔峰期,宋朝能在虎狼“環伺”之下,能延續319年之久,只能說,太能打了,漢人也不是吃素的……

  • 9 # 這些歷史要讀

    這不矛盾啊!因為渣宋自趙二的高梁河之戰後,就基本上都是自衛作戰,而為還沒有反擊的那種。

    因此,70%的勝利,那就只是保住了70%的邊境而已,那麼,宋朝還是輸了30%的,能不屢屢割地嗎?

    這種資料上的巨人,就好比今天的那群“白斬雞”。

    因為,從世界盃資料上看,白斬雞是很厲害的:

    1、在世界盃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支球隊能戰勝中國隊兩次。;

    2、只有巴西、土耳其、哥斯大黎加三個國家隊贏過中國隊;

    3、國足從來沒有在世界盃點球戰中失利過;

    4、中國隊未輸過一場世界盃淘汰賽;

    5、中國隊在世界盃上的丟球數遠遠低於足球強隊巴西隊。

    …………

  • 10 # 河南這些事兒

    第一,重文輕武,其實在宋太宗加蓋黃袍時宋朝的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悍的,例如楊家將和穆桂英膾炙人口的抗遼故事,並且宋朝的軍隊並不算少。但也有人形容宋朝是個書畫文化,隨著北方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使得宋朝過上了相當安逸的生活,皇帝愛畫愛詩,重用文官,在武備方面漸漸鬆弛。

    第二,軍事體制,有一句話是用來形容宋朝軍隊的,那就是外強中乾。主要體現在其二頻繁的調動政策,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難以形成戰鬥力;其二利用文官制約武官,當時的通判在地方擁有相當大的權力,這點在名著《水滸傳》中就有體現。其三就是冗兵冗官冗費,根據記載甚至出現了一個官三個人當的現象,當時的軍隊每日只知花天酒地,吟詩作樂,訓練常常廢弛,這點與清末記載的騎兵竟不能上馬頗有類似。

    第三,朝廷的妥協政策,在金滅遼之後,並意圖中原,在與北宋的戰爭中,宋朝軍隊不敵。朝廷便是先割太原,再提出劃黃河而治,面對金朝的鐵騎一味採取妥協政策,割地賠款,而不是調集軍隊加強防禦,再圖自強。包括以後的南宋朝廷也是採用妥協政策,岳飛當時已進攻到了開封一帶,但不受朝廷支援,由此可以說明宋朝完全有能力有實力與金朝抗衡,也說明朝廷的軟弱無能。

    綜上我認為宋朝的滅亡不僅僅在於體制和軍事實力,更在於統治者的態度和決心,但不可否認的是宋朝時期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程度也很多朝代無法比擬的。

  • 11 # 沐風說史

    首先我並不清楚,你所統計的70%的勝率從何而來,但是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出,宋朝軍事上確實是非常弱的,通過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周圍有很多國家,大理,西夏,遼,後來的金國以及蒙古。

    宋朝對這些國家的戰爭當中,宋軍大規模戰役勝利次數確實是不多,特別是戰略性戰役,比如說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役當中,最後失敗了。對於西夏的決定性戰役也沒有取得勝利,最終滅掉了遼朝是聯合金一起作戰,聯金滅遼之後,又被金人偷襲,北宋滅亡。

    後來的南宋王朝,也是保持著和金人對峙的局面,對其展開的軍事行動也並不是很成功,雖然南宋也有幾次北伐,但是都沒取得什麼成績,最終還是聯合蒙古人消滅了金國,但是又發生了北宋時期的錯誤,蒙古人多次進攻南宋,其實我們知道蒙古人最終消滅南宋,使用了30多年的時間,可見宋朝的軍隊戰鬥力並不是很低。

    透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我們可以看出,南宋和北宋都是亡於外敵之手,都是自己的作戰實力太弱,在軍事上被人消滅,即使是西夏這樣的小國,北宋都沒有戰勝,只是和他保持了和平關係,還是花了大量的金錢進行的購買。

    趙匡胤建國之後,他想結束唐末開始持續的武將割據局面,所以,北宋建立之後,又實行了很多政策,從中央到地方上對於軍權進行了削弱,所以說在宋朝以後,中國基本上不存在了軍閥藩鎮割據的條件,這可以說是宋朝比較好的一個政策效果,但是這個政策導致的結果就是,漢唐時期的中國尚武精神,被政府大力推廣科舉制度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代替了,大家都以讀書當官為光榮,當兵打仗成為恥辱的一個方面。

    這就可以從宋朝武將地位就可以看出,上面始終有文官壓制著,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岳飛,最終的結局就顯示出,宋朝國策的導向重文輕武。

    這就導致了北宋軍隊建設出現了軟弱的一面,特別是軍隊將領,根本就無心於軍事研究,他們的升遷途徑是十分有限的,看不到光明的前途,那剩下的只能是貪汙受賄,掠奪大量的財富。其實我只是說出宋朝軍隊戰鬥力比較弱的一個原因,具體到軍事方面,我涉及的並不是很多,所提供的意見也就很少了,只說一說我所知道的。

  • 12 # 火器工坊

    網上流傳的這個資料是怎樣得出的,我不知道,總感覺很有可能加上了宋初一統天下的戰績。事實上宋代的戰爭,除了宋初有主動出擊,後來大部分時間都是被侵略物件,而後世即使主動出擊,戰果也不咋樣。

    既然是自保為主,那這個勝率高就比較容易理解了,要是一直在輸,怕是就要被滅國了。比方說真宗時期的宋遼戰爭,遼軍一開始都是來勢洶洶,連下數城,但是最後都被宋軍擊敗,尤其是鹹平四年遼軍剛剛進入宋境便被楊延昭、楊嗣、李繼宣等人在羊山擊敗。包括簽訂澶淵之盟的那次,也是宋軍在用床子弩擊斃遼帥蕭墶覽、遼軍對宋軍堡壘攻克不下的情況下才簽訂的。也就是說,雖然宋朝一直被打,但是自保的結果還是可以的,不然稍有不慎,就會像靖康恥一樣差點被滅國。

    那宋和西夏之間也是,李元昊在位期間,西夏對宋基本處於戰爭優勢狀態,此時的宋軍常年怠戰,已經軟弱不堪,之所以能和西夏堅持住也就是仗著國力雄厚。眼看著西夏步步緊逼,大遼也藉著這個機會又訛了大宋一波,把歲幣又漲了十萬。好不容易大宋有了資本去滅西夏了,結果宋徽宗又想去取燕雲十六州,導致精銳分散,最後是啥好處沒撈到,還讓金國發現了北宋的軟弱,招致了之後的一系列恥辱歷史。

    南宋初年宋軍依仗岳飛、韓世忠、劉琦等人的廂軍和偏軍成功的阻擋了金軍的南侵。在紹興15年左右,南宋的軍力甚至和金軍有持平之勢,並且有望收復舊土。結果宋高宗為了穩定皇權絕心除掉這些個邊將,於是乎和金國屈辱求和,把這南宋北伐唯一有勝利可能的機會給丟掉了。在之後一段時間,依舊是金國壓著南宋打,只是金國實力也不濟當年,沒能力吃掉南宋。

    再後來金國被蒙古滅了,南宋就又換了一個更可怕的鄰居,並最終亡在了大元的手裡。

    其實宋軍之所以這麼垃圾,在於三個方面,第一個是缺騎兵,北宋自打西夏獨立以後,這馬源基本就是斷了,因為沒有騎兵,宋軍在戰場上很容易被遼軍和西夏溜死,後來的南宋也是在這方面吃了金國和蒙古的虧。第二就是宋軍兵源,當兵的都是難民,這難民什麼身體素質就不用多說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可以說宋政府用這個方法緩解了社會矛盾,卻把軍營變成了福利院,養出來的兵只能站崗,打仗什麼的是不存在的。第三就是皇帝對兵權的過度掌控,以文統武倒是沒什麼,這是國家文明進步的表現,但是北宋的皇帝卻將武將在戰場的指揮權也收了,非要自己在宮中做對策。想想古代有沒電話,那自然是各種貽誤戰機。相比之下南宋的軍人比北宋牛逼,也是皇帝在這方面放權了。

    所以說不要再說什麼宋軍勝率70%了,它是真的垃圾啊!

  • 13 # 海天玄宇

    首先看中原王朝的所謂內戰,這裡的勝率就高,這是承接著周世宗柴榮的威勢。武平、後蜀、南唐、南漢,北漢幾個政權相繼被滅。這是宋對這些中國內的割據政權有軍事上的碾壓優勢。

    其次宋初,宋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大的,但也主要是步兵。所以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可以擊潰對方,卻很難消滅對方,不能有效達成消滅戰。由於宋得位不正、猜忌武將、太祖皇帝去世、太宗不會打仗,使得初期跟北方的遼作戰大敗虧輸,喪失了戰略進攻的態勢。最後不得已在戰爭中認慫,簽定了“澶淵之盟”,靠進貢維持和平。

    再次對西夏,對西夏確實有不少勝利,可是每次那種勝利都是小勝,對比對方的大勝簡直微不足道。可以看看西夏的立國三戰: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砦。每次都是大敗虧輸,死傷慘重。十次賺的不夠一次賠的。最後也只得以“歲幣”了事。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立國。

    再次對金,對金朝宋的戰績就更難看了。金滅的遼,金比遼還兇猛。所以金把北宋滅亡。南宋勉強支撐住,也是以納貢了事。雖然期間也有幾次勝利,可是都沒動搖敵強我弱的事實,都是和談的好藉口。

    最後對蒙古,蒙古更兇猛了。滅了西夏和金。宋對蒙古就更難有作為了。基本是被動防守、靜等捱打的局。 雖然有憑藉防守打死蒙哥汗等高層領導的事件,那不過是一朵小水花的意外。並改變不了宋被侵略的局面。戰鬥級別的勝利屈指可數。剩下的就基本是失敗了。

    宋朝是經濟發達、軍事孱弱、文人吃香、武將被猜忌。步兵為主,無法打殲滅戰,所以即使勝也是小勝,不能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敵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戰爭的主動權根本不在宋。除了初期的對遼和西夏的幾次主動出擊,但都是以慘敗告終。這就是古代戰爭的魅力所在,當科技的發達程度不足以彌補人的戰爭素質、戰鬥意志、指揮藝術、野蠻程度等等的差距的情況下。落後的文明是可以戰敗先進的文明的。這就是古代很多文明古國被蠻族滅亡的根本。如果馬克沁機槍在宋朝發明了,那麼就不會有這個情況了。所以科技進步有個平衡點,當超越了這個平衡點。科技的力量超越了人本身的身體極限的時候,那麼先進文明就會碾壓落後文明。近代、現代就和古代分隔開來。

  • 14 # 南風寄雨

    這屬於偷換概念,忽悠小白的,打個通俗的比喻,宋朝是捱揍,沒被打死就算贏了,唐朝是去揍別人,沒把人打死就算輸,你這麼算,唐朝勝率當然不如宋朝了

  • 15 # 薩沙

    很簡單,勝仗不過是防禦戰,敗仗多是進攻作戰。

    說白了,宋防禦有餘,進攻不足,軍事上始終處於被被動態勢,是非常不利的。

    以宋遼作戰為例,雙方大戰接近20次,其中宋進攻只有5次,其餘全部是被動防禦。

    而宋進攻的5次,除了滿城之戰、雁門之戰、莫州之戰3戰以外,另外兩戰慘敗。

    另外十多次,則是被動防禦。

    這種防禦,無論打得再好也是在自己的領土上,自己的損失絕對比敵人要大。

    而且即便防禦成功,敵人也不過是損兵折將以後退卻,但戰略主動權還是在敵人手上,敵人是穩贏不輸的。

    這種勝仗,打的再多也沒什麼用。除非你能透過防禦作戰,以己方輕微的損失不斷消耗敵人的實力。

    可惜,敵人不可能是傻蛋,一旦發現形勢不對也就撤退了,損失是有限的。

    而無論契丹、女真還是蒙古人,只要殺過來就伴隨著姦淫掠奪。尤其契丹人,連軍費都沒有,直接靠打草谷做軍費。這樣宋朝被動防禦,哪裡受得了。就算打贏了,契丹人撤退時候燒殺姦淫一通,再把宋朝老百姓搶走做奴隸,自己穩賺不賠。

    所以,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

    大家看看秦朝對於匈奴,上來不是先修長城,而是讓蒙恬猛擊,把匈奴打跑300多里。

    再看漢唐,都是連續出動出擊,把匈奴、突厥打的崩潰,差點滅種。

    即便是明,也不乏對蒙古人的遠征,朱棣就5次遠征過蒙古。

    所以,宋軍的勝率雖高,用處不大。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就是武林風某大佬姐夫大擺拳毆打太極大師雷雷一樣。

    雷雷3個回合不出一拳,不還擊,就算防禦的再好也是被人蹂躪的份,最終也是輸,還被打出腦震盪。

  • 16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宋朝無比尷尬。

    誰能想到,一個對外作戰勝率超過70%的王朝,卻依然逃不過稱臣納貢,花錢買和平的屈辱。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崛起都需要經歷曠日持久的戰爭,尤其是對外擴張,宋朝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宋朝取得了高達70%的勝率。

    但這個資料和那句著名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樣,除了讓人激動的滿地打滾,沒有任何說服力。

    因為勝率如此之高的宋朝,卻長期處於被外族侵略和壓制的被動局面,連小小西夏都一度騎在宋朝頭上作威作福,而且最後兩度亡於少數民族之手。這種情況,就像那些月入百萬的微商,最後卻要借200塊錢度日一樣,實在不像一個勝率超70%該有的樣子。

    特別是那些勝率遠遠不如宋朝的王朝,例如漢唐兩朝,卻取得了開疆萬里,四夷賓服的盛世局面,難道勝率越高越屈辱?

    當然不是的,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王朝,特別是民國著名學者陳寅恪作出“吾中華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經典評價後,孱弱的宋朝擁有了一大批粉絲,但他們對宋朝孱弱的狀況不能接受,就如同南韓人不能接受自己數千年被中原王朝奴役的歷史一樣,所以他們一定要虛構一些能讓宋朝臉上有光的東西,勝率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為照顧宋朝屢屢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難堪局面,這裡的勝率指的不再僅僅是開疆拓土,而是將宋朝主打的防禦戰也算了進來。

    於是宋朝的勝率統計出現了非常滑稽的局面,比如1004年遼朝數十萬大軍千里南下,兵鋒直指黃河邊上的澶州城,距離都城汴梁咫尺之遙,史稱“澶州之戰”。

    這樣的情況,放在任何一個朝代,即使成功打退敵人,也只能作為本朝的屈辱,例如唐朝初期的渭水之盟,唐太宗李世民就耿耿於懷了很多年。

    而宋朝在取得澶州防禦戰的勝利後,主動乘勝即收,簽訂了有利於遼朝的邊界條約《澶淵之盟》。不僅如此,宋朝對這一輝煌的勝利沾沾自喜,宋真宗為此還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泰山封禪活動,淪為千古笑柄。

    澶州之戰如此,其他防禦戰就更不在話下了。因為宋朝在所謂的戰爭中堅持了300多年,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宋朝的每一次戰爭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畢竟敵人的目標沒有達成,所以宋朝勝率遠超70%。

    而其他王朝,不是在開疆拓土,就是在開疆拓土的路上。因為將戰場擺向敵國境內,所以必定勝少敗多。

    不過這些王朝一旦取勝,就是開疆千里的豐功偉績,這是宋朝用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防禦戰都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主動向外開拓的王朝,即使勝率為零,他們也能全身而退。而宋朝在本土上的防禦戰,勝率一旦低於70%,必將陷入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

    所以宋朝引以為傲的勝率,多半是由本土上的防禦戰完成的。而導致宋朝缺乏開疆拓土銳氣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宋朝從一開始便奉行“重文輕武”的軍政體制,馳騁沙場的軍事將領不得不屈從於躲在後方的文官集團,再加上宋太宗“授陣圖”這樣的天才創意,宋朝最終形成了“聽話必敗,抗命者勝”這樣匪夷所思的局面。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7 # 淡看天上月

    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對外戰爭指的是對外討伐戰爭,若是把防禦外部入侵戰爭也稱對外戰爭,這隻能是說到底有多6才會如此的去“狡辯”。

    反證一下便知

    若是宋朝對外討伐的戰爭勝率真的高達70%,那麼燕雲十六洲按理來說應該早就完全收復了,何必籤那澶淵之盟?若是戰鬥力這麼高,西夏何必反叛,之後還久徵不下?若是勝率真的這麼高,為何皇帝還被擄走?

    到了南宋時期,若是勝率真的這麼高,早就收復失地,而不是被滅亡了。從史實上就可以證明,所謂對外討伐戰爭勝利高達70%就是在被打臉而已。

    北宋的軍隊

    這裡只談北宋時期,因為到了南宋時期朝廷更加的偏安一隅,更加的腐敗,南宋的皇帝更加沒有想創造大唐盛世萬國來朝的那般雄心,所以並沒有收復失地,偏安一隅。

    北宋的軍隊分兩種型別,一種是禁軍,一種是廂軍。禁軍的作用主要是用來作戰的部隊,為了保證戰鬥力,所以待遇比廂軍高出很多,之後北宋對外戰爭頻繁,所以作戰邊境地區的廂軍基本上都被升為了禁軍來鼓舞士氣,軍費開支也增多很多。而廂軍基本上是禁軍刷下來的,或者一些充軍之人等等各種戰鬥力不高的人組成的軍隊,基本上用來日常維護地方治安用的,邊境地區的廂軍戰鬥力會高一些,所以有些被升為了禁軍。

    這也是北宋君主的防弊之政之一,畢竟趙匡胤是史上第一個職業軍人出身奪得皇位的人,所以在這方面的防弊特別注意。

    本來北宋前期禁軍經常被精煉,所以戰鬥力還不錯。但是之後戰事頻發,統治者也沒有注重軍隊戰鬥力的提煉,澶淵之盟後更是缺乏軍事訓練等等,導致戰鬥力相比北宋初期來說很是低下。

    而且當時禁軍的規模也不小,整個軍隊的規模亦不小,軍費開支很是巨大。戰鬥力不高,軍費開支又龐大,這就是直接導致宋朝“積貧積弱”的原因,故這所謂的對外戰爭勝率高達70%,稍微看看之後就可以了。

  • 18 # 君山話史

    說實話,我很奇怪所謂的勝率高達70%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我寫過《宋朝原來是這樣》一書,閱讀了大量的宋史資料,我沒印象有什麼資料給出70%勝率的說法。這種說法,大概又是某些“網路史學家”炮製的吧。

    第一,倘若宋朝對外戰爭有70%的勝率,也只不過是精神勝利法

    客觀來說,宋朝對外戰爭,勝率能有30-40%就算不錯了。非要說70%的勝率,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比如說吧,宋高宗被兀朮打得滿世界跑,兀朮最後沒逮著南宋皇帝,撤軍去了,這算是打敗金兵了嗎?在南宋末年,忽必略進攻鄂州時,蒙古內部出現權力之爭,於是撤師北返,當時賈似道就吹噓為南宋的“大捷”。倘若把這樣的戰例都當作勝利,那麼70%的勝率大概是有的,但也僅僅是精神勝利罷了。

    第二,無論是遼、西夏、金、蒙古的戰爭,宋朝都乏善可陳

    我們不能否認,在對外戰爭中,宋朝是取得某些區域性的勝利,但是整體上說,是乏善可陳的。這一點,只要實事求是,都可以看得出來的。

    比如說遼國,長期霸佔燕雲十六州,宋朝就是乾瞪眼啊。北宋剛開國時,軍力還是比較強大的,這個時候都奪不回燕雲十六州,以後三百年時間,更甭想了。西夏原本是隸屬於大宋的,李元昊一反,宋朝就沒辦法了。這麼一丁大的國家,宋朝兩百多年對之無可奈何。

    跟金國又如何呢?整個河北都丟了,皇帝被打得滿世界亂跑,這個還用得著分辯勝負嗎?即便有岳飛的郾城大捷,贏得了戰役,最後還是讓皇帝與賣國賊輸掉了戰爭麼?跟蒙古就更不用說了,當然釣魚城是創造了奇蹟,但是釣魚城只能說贏得一場戰役,從整個戰爭角度說,怎麼能說贏得戰爭呢?

    因此,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對外戰爭都是乏善可陳的。

    第三,喪權辱國的條約說明一切

    就算對歷史很不瞭解的人,只要看看宋朝對外簽訂的條約,就知道誰是戰爭的勝者了。

    與遼國的澶淵之盟,實際上放棄了燕雲十六州,大宋帝國每年向遼國交納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又割地又賠款,不是喪權辱國是什麼?

    對小小的西夏又如何呢?宋夏和議,大宋每年要給西夏13萬匹絹、5萬兩銀以及2萬斤茶。你要是真的拳頭硬,還需要奉上這些銀兩嗎?

    宋與金國的條約就多了去了。靖康之變,金國開出的條件是:割讓三鎮、兩河,大宋還須納金一千萬錠、銀兩千萬錠,帛一千萬匹。最後大宋湊不足這筆錢,兩個皇帝被擄到北方去了。紹興議和,宋向金稱臣,金主冊封宋主為皇帝;宋每年貢金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每年金主生辰,宋應遣使致賀;宋割唐、鄧兩州以及陝西商秦之半給金國。誰是勝者,一目瞭然。

    所以,宋朝對外戰爭,是一踏糊塗的。宋朝能堅持三百年,主要是靠納銀、出賣主權來換取和平的。

    第四,宋朝的軍力為什麼那麼差呢?

    兩宋武力那麼差,與宋代的政治文化有緊密關係。北宋開國之初,為避免軍閥奪權,宋太祖就杯酒釋兵權,採取強幹弱枝、內重外輕的政策,就是重文抑武,對武將控制比較嚴厲。

    自“澶淵之盟”後,帝國進入長期和平時期,這種軍事制度的弊端顯露無遺。全國主要軍事力量都集中於中央,那麼邊防怎麼辦呢?於是朝廷採取了一種輪戍的辦法,中央禁軍輪流到邊疆戍兵。邊疆將領沒有一支固定的軍隊,軍隊沒有固定的指揮官,“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領與士兵長期嚴重脫節,士兵的訓練水平很低。遇到邊疆有戰事時,匆匆派中央軍前往,結果士兵既不熟悉敵情,也不熟悉地形,也不熟悉將領,戰鬥力自然十分低下。

    在南宋之初,由於局勢特殊,朝廷對武將的約束稍稍放開,給了武將更多的自主權,於是武力有了長足的進展,湧現出像岳飛、吳玠等非凡的人物。然而,由於擔心再次出現軍人弄權,朝廷不惜處死岳飛,其他幾個中興名將也都被削奪兵權,南宋武力的復興戛然而止,又回到戰鬥力低下的狀態。

    因此,兩宋武力不濟,主要是朝廷抑武的結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就只有捱打的份了。

  • 19 # 豫見尚hai

    因為宋朝朝廷比較軟弱!見到誰都叫爸爸!你看看明朝!雖然後期被打的那麼慘!但是明朝朝廷硬氣啊!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硬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攝水流的流光快門及感光度怎樣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