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佰分佰益生菌

    在現代社會,牛奶和乳製品被人類廣泛食用。大多數人,包括營養學家,醫學家,保健專家,都認為,喝牛奶和吃乳製品對人類只有好處而無害處。事實果然如此嗎?不!毫無疑問,食用牛奶和乳製品對人類健康的確實有很多好處。但是,許多專家研究的結果和無數事實說明,對大多數人來說,食用牛奶和乳製品對身體的害處大於好處。只是對兩類人的好處大於害處:(1)缺乏人奶的嬰兒;(2)身體很健康的少年、青年和成年人。即使對於後者,食用牛奶和乳製品也有很多害處,不值得提倡。 幼兒的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扁桃腺腫大、皮膚髮疹,成年人的關節炎、腰背痠痛、潰瘍性大腸炎、多發性硬化症、骨質疏鬆症、心臟血管疾病、生殖系統癌症、免疫系統失調等病症,都與食用牛奶和乳製品有密切關係。 對於嬰兒人奶比牛奶好得多 人奶和牛奶的營養成分都很多,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 牛奶中蛋白質含量很高,為人奶的三倍。牛奶及乳類製品,含有至少25種以上不同成分型別的蛋白質(異類蛋白質)。牛奶的蛋白質,主要以酪蛋白為主,人奶以白蛋白為主。人奶味道較甜,是因為人奶中糖(碳水化合物)含量較牛奶高。在礦物質方面,牛奶缺乏碘、鐵、磷、鎂,人奶含量豐富。人奶含有兩種重要物質成分:一是卵磷脂,屬於磷脂肪;二是牛黃酸,是一種氨基酸。牛奶中缺乏這兩種物質。這兩種物質參與嬰兒腦部發育,因此哺乳人奶有利於嬰兒智力的發育。人奶中另有兩種氨基酸,其成分為胱氨酸及色氨酸,它們提供嬰兒極佳的營養成分。牛奶中這兩種氨基酸的含量為比牛奶和其它奶高。 從人奶與牛奶成分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事實,人奶、牛奶都是提供給小牛或嬰兒飲用。仔細觀察小牛與小嬰兒成長的差異,可以發現牛奶原是發育中小牛的食物,小牛出生後飲用牛奶,促使其骨骼及身體重量的急速發育,每個月增加一倍(出生後前三個月均如此),但腦部發育少且慢;相對地,人類的嬰兒卻需要六個月時間,體重才會增加為出生時的兩倍。嬰兒的發育,身體成長速度緩慢,但腦部發育極快。其速度超過所有的動物。 牛奶所含的蛋白質中,大多數是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種大型、堅硬、緻密、極難消化分解的凝乳。酪蛋白適合含有四個胃結構的牛,利用不斷反芻消化分解,才能完全消化。人奶蛋白質成分單位相當小,屬於性質柔軟的凝乳,即使消化系統尚在發育中的新生兒,也很容易就能消化。 三歲以後的幼兒不宜喝牛奶 牛奶中含有兩種重要成分,一種乳糖,另一種酪蛋白。這兩種成分都得依賴特定酶的分解。如乳糖經由乳糖酶,酪蛋白經由凝乳酶,分解成較單純的成分。 牛奶與人奶相比,其酪蛋白的含量,牛奶為人奶的三倍。酪蛋白這種堅厚粗糙的東西,誠如粘合木器的膠質。哈維醫師指出牛奶中酪蛋白因子是造成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因為牛奶中所含酪蛋白及脂肪,會與所有食物進行極不適當的組合。牛奶進入胃後,會自然形成凝乳,凝乳會形成一種把胃中殘存食物包圍起來的作用,這種隔離現象造成孤立狀態,會阻礙其他食物之消化,直到凝乳被消化為止。 人類僅在嬰兒期(幼齒尚未長齊之前),其胃內含有這種足以消化酪蛋白的凝乳酶。孩童約三到四歲時,乳齒已長完備,這兩種酶就會從消化道中消失,終其一生不再分泌。因此,從消化的觀點來考慮,三歲以後的幼兒不宜喝牛奶。 從牛奶與人奶成分分析中,顯示新生兒至六個月間,最好以人奶哺乳,如此腦部發育及營養狀況才能健全。六個月以上至幼齒長成期間,可以用牛奶替代人奶。三歲以上,或幼齒長齊則應放棄牛奶的攝取,而以天然穀物、豆類、蔬菜、水果等取代之。如果三歲以上的幼兒仍舊繼續喝牛奶,則害處大於好處,會引起幼兒的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扁桃腺腫大、皮膚髮疹等疾病。 食用牛奶及乳製品與疾病的關係 牛奶及乳製品為食物過敏症的元兇。牛奶及乳類製品,含有至少25種以上不同成分型別的蛋白質(異類蛋白質),這是造成人類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人體免疫系統的疾病也與此有關。牛奶及乳製品是引起嬰兒和幼兒食物過敏症的主要原因。餵食母奶的嬰幼兒幾乎不會發生過敏反應。倘若母親仍是乳製品的大量消耗者,過敏反應會透過奶水的餵食,造成嬰兒腹痛等疾病。 食用牛奶及乳製品會使胃潰瘍和潰瘍性大腸炎惡化。其原因乃是乳類製品含有高濃度蛋白質,蛋白質必需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主要是鹽酸)及消化酶才能分解消化。 多發性硬化症與食用過多牛奶及乳製品有關。神經醫學上的多發性硬化症,至今仍舊難於治療。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發生率與嬰幼兒時代攝取過多牛奶和乳製品有關,吃人奶者極少見有罹患此病者。 成年人胃潰瘍和潰瘍性大腸炎,兒童經常發作的急性扁桃腺炎、慢性鼻竇炎、淋巴腺發炎腫大、慢性中耳炎……這些頑固且反覆發作惱人的疾病,不論何種年齡層,只要單純地從飲食中剔除牛奶以及乳類製品,短則或一個月,長則三個月,就可以得到非常神奇的改善。 甲狀腺腫大與食用牛奶及乳製品有關。W.沃克爾醫師是美國一位世界知名的內分泌專家,他以其60多年長期行醫的豐富經驗中體認到,甲狀腺腫大之形成,或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等棘手疾病,除了碘代謝以及荷爾蒙因素之外,直接原因是食用牛奶及乳製品。 食用牛奶及乳製品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一個原因 許多人認為,廣告中也經常說:“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事實並非如此。 在美國研究飲食與疾病關聯方面權威之一的道格爾(John M. Dougall)醫師曾做過一個全世界各地區人群攝取鈣質與骨質疏鬆症的大型調查研究。他的結論是:攝取蛋白質越多,骨質中流失的鈣質也越多,因而容易患骨質疏鬆症。 在醫學界及公共衛生學家們對全世界做廣泛研究後,顯示骨質疏鬆症最常見之國家為美國、英國、瑞典、芬蘭,他們也正是乳類製品消耗最多量的國家。相對地,骨質疏鬆症極少見於乳製品消耗量很低的國家,如亞洲及非洲。亞洲及非洲在工業大發展前,牛奶和乳製品是非常罕見的食品,當時他們都具有堅強的骨骼及堅固的牙齒。 非洲班圖的婦女,她們的健康狀況乃是很好的例證。在她們的日用飲食裡,從來沒有見過牛奶,她們鈣質的來源取自蔬菜,她們鈣質吸收量不及西方社會婦女的一半。班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十個子女,每個孩子都是親自哺乳十個月。她們如此的鈣質流失及相對性地低量的鈣質攝取,骨質疏鬆症幾乎不曾見到過。 在美國受到骨質疏鬆症侵害者,大約有1.5~2億人口,然而美華人民的乳制口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位男子、女子、小孩,其一年的總平均消耗量約為3百磅。 骨質疏鬆症與蛋白質消耗量有直接關聯性:蛋白質攝取愈多,鈣質流失就愈厲害,骨質就愈脆弱疏鬆。愛斯基摩人給了我們很好的例證。愛斯基摩人的飲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每天250~400克,取自魚、海象、鯨魚等,鈣質攝取量也是世界最高——每天超過2000毫克,取自魚骨頭及肉類。但是,他們的骨質疏鬆症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平均20歲就彎腰駝背者比比皆是。相對地,非洲班圖人民,每天蛋白質僅47克,鈣質僅400毫克,未聞有骨質疏鬆症。 上述事實說明牛奶及乳製品和其它高蛋白食物中含有的高濃度蛋白質,乃是造成骨質中鈣質大量流失的元兇。素食者倘若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骨質軟化,只是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對骨骼有保護作用。 另外,缺乏運動,喝汽水、可樂,吃加工精製的食物,食用過多的酸性食物,都是骨質疏鬆症的致病因素。 人類應當儘早放棄食用牛奶和乳製品 食用牛奶及乳類製品對我們人類健康的害處很多。除了前面敘述的理由外,有更多的研究顯示我們應當儘早丟棄牛奶、乳酪、奶油等乳類製品。現在我們列舉並說明下列四點理由: (1)巴斯德消毒法加工牛奶的害處。 (2)殘存新增劑毒性物質的害處。 (3)食用均質化乳製品的害處。 (4)新增合成維生素D的害處。 (1)巴斯德加熱消毒法加工牛奶的害處 細菌學家巴斯德創立消毒殺菌的方法,使得牛奶或羊奶由生奶變成熟奶,雖然有利於儲存及減少傷寒菌感染等,但是加熱後的牛奶或乳酪等,其中的酶、蛋白質和脂肪的結構成分改變了,形成了不穩定的物質。把牛奶加熱至攝氏62℃會破壞牛奶中的活性酶系統,如胱氨酸、色氨酸、乳糖酶等;其他維生素、礦物質,也大多數摧毀殆盡。加熱後牛奶中的蛋白質會凝固(凝乳)形成堅硬的酪蛋白,其中有益腸道的乳酸菌也遭到破壞。因此,加熱至攝氏62℃的牛奶變成非常難消化,是對人類有害無益的東西。 巴斯德消毒法提供的是劣質的牛奶。即使原本惟一仰賴吸食牛奶的動物——小牛,假設只餵食消毒過的牛奶,在其成熟成壯牛前就會死亡。雖然經過發酵的乳製品,如乳酪、酸乳等,通常比牛奶易於消化,但是離人類理想飲食而言,仍舊差距甚遠,因為它們都是偏酸性的食物。假使真的要攝取,則可使用少量生的、無新增鹽分的乳製品。 (2)殘存新增劑毒性物質的害處 現代畜牧業與過去完全不同,為了獲得高經濟效益,已不採取野外自由放牧而是限地集中管理。為了避免密集式畜養而造成的傳染病,故於飼料中添加了抗生素及殺蟲劑。為了促進肉質肥美、乳汁增產,故添加了生長促進劑及荷爾蒙。因此,那些新增劑亦會進入牛奶中,並隨著人類攝食又進入人體。而這些新增劑對於人體而言是毒性物質,有害無益。 畜養方式改變了,飼料取代了牧草,牛群的生態環境及生理現象也會改變。在一次參觀牧場時,我發現牛圈裡牛所排出的糞便稀鬆、不成形,猶如腹瀉般,不是小時候在鄉間所見所聞,那陣陣泛著草香,曬乾後可以整團撿回家當燃料的牛糞。纖維素的減少,牛群飽食終日、缺乏活動,使得鬥奶中脂肪含量增加,尤其飽和性脂肪比例偏高,相對地非飽和脂肪反而大量減少。換言之,破壞性脂肪遠比建設性脂肪為多,從而造成食用者心臟血管疾病及生殖系統癌病變的增加。 (3)食用均質化乳製品的害處 所謂牛奶均質化是打斷牛奶中的脂肪球,破壞後令其分散的一種製作法。雖然在乳制工業中,這是一種新的製作過程,但是食用均質化乳對人類的害處大於好處。 奧斯特(Kmrt Oster)醫師發現有一種酶(Xanthin Oxi Dase)簡稱XO,可存於牛奶脂肪中。正常飲用非均質化乳時,XO只會存於腸道間,不會進入血液迴圈中。但是牛奶若經過均質化之後,這個均質化過程會減少乳化脂肪,造成XO大量釋放出來,進而造成血液再回收XO。因此攝取均質化牛奶的人血中XO濃度很高;相反地,飲用非均質化牛奶或不喝牛奶者其XO濃度則比較低。XO是造成血管壁瘢痕化的原因。血管壁失去原有的平滑性,會誘發脂肪物質沉澱,凝聚血小板或崩解的血球等,進一步造成瘢痕、粥狀化,最後形成血管硬化,管腔狹窄。 奧斯特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艾斯爾巴切(Esselbacher)共同提出攝取均質化牛奶是美華人罹患心臟病的最主要原因。世界上其他國家,如芬蘭,他們的乳製品也是全面採用均質化過程,故心臟病發生率亦極高。而法國極少用均質化制乳,其心臟病比率較美國、芬蘭明顯降低。 (4)新增合成維生素D的害處 維生素D是經過放射性處理的維生素新增劑,多年來被新增入大多數商業用乳類製品和其他食品。為什麼要新增維生素D呢?以前畜牧業以野外放牧方式為主,牛羊們一年到頭在戶外吃草,天然的維生素D及胡蘿蔔素可以透過Sunny照射在體內自然合成。再從擠出的新鮮乳汁中製作成奶油。尤其是日照豐富的夏季,製成的奶油為一種天然的鮮明的黃色物質。這種天然的奶油,無法長久儲存及運輸到遠地,故凡是能運送者,多半所含維生素D極少且顏色較淡。隨著牛在野外放牧時間的減少,吃野草機會減少,曝曬日光時間縮短,維生素D合成量減低,用這樣的牛所產的奶製成的奶油,維生素D含量少,顏色褪去,於是制乳業者只得新增色素及放射性D。 動物體內的維生素D是一種極為複雜的成分。它們的活化過程需要Sunny照射在面板上,活化催促由D1轉成D2,再轉成D3,分別在肝臟、腎臟中進行。活性的D3負擔執行鈣磷代謝,鈣質再吸收,骨質鈣化等等過程。具放射性的D2是一種合成維生素,與自然形成的維生素在結構上有些不同。在食物中並無法攝取完整的且天然的維生素D,新增的合成性維生素D2,不論取自牛奶或其他乳類製品,都不是根本解決缺鈣和缺D的辦法。數年前,在英國因為不正常鈣質代謝,導致新生兒猝死,發現與放射性維生素D2被過量新增入牛奶中使用(由每品脫400國際單位增加為1000國際單位)有直接關聯性。因此,放射性維生素D2新增品在英國已被禁用。 近年來乳制業者,又以合成性維生素D3取代放射性D2為新增品,但其對人類健康之利害影響尚不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求唱歌比賽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