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鹿蘋
-
2 # 平陽侯
天下三分,曹魏最強,吳國其次,蜀漢最次。
這個時候的最佳破局辦法就是蜀國儘快聯合吳國滅掉最強的魏國,然後再角逐天下。
如果吳國被滅,蜀國能擋的住最強的魏國嗎?答案顯而易見。
更何況打魏國還有政治正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大漢皇叔討伐篡漢逆賊,多麼霸氣,多麼有正義感。
-
3 # 頭上朗月
其一 ,孔明高臥隆中之時,常自比管仲和樂毅,前者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五霸有其一的大業,後者使積弱的燕國脫胎換骨,迭挫強敵,連下齊地七十餘城,更為重要的是他具有的儒家思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繼父兄之基業"的孫權並非諸葛心中的"明主";其二,此時機緣降臨,孟德扣押徐庶之母並誆騙其來歸,元直走馬薦諸葛加上水鏡先生褒獎,引出劉玄德三顧茅廬,劉乃漢室宗親,且淳厚仁德,眾望所歸,孔明與其促膝暢談,最終出山相助,得償所願;其三,諸葛亮奉行的是"正統主流"的既定方針,體現的"人和大同"的主體策略,曹魏和江東皆為不義的"偽政權",勢必除之而後快,特別是曹孟德更是篡權忤逆的亂臣賊子;所以,無論保皇叔,還是扶後主,孔明均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古流傳的«出師表»就是明證,也是其心路歷程的生動體現。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孔明治戎為長,奇策為短。一心北伐一則是先帝遺詔,孔明扶漢,自然策動六次北伐。當時,西漢已亡,蜀漢政權的合理性需要戰爭來實現某種意義上的正名,倘若不發動戰爭,魏政權中一心向漢計程車人也會潛移默化的消沉,再者面對強大的北方,蜀漢偏安只有滅亡一途,只是時間長短問題。六次北伐,九伐中原調動了魏國西部的大部分兵力,蜀國處於相對的穩定之中。孔明如若不主動出擊,則一定會被動挨打,那樣則更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