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97338306686

    兩個人在一起久了,常會覺得激情讓位給柴米油鹽,生活逐漸歸於平靜。就好像一艘小船駛出驚險刺激的峽谷到了海上,看著萬里海面波平如鏡,感慨真是平淡如水啊。

    但,試著回想一下你與你的ta走到現在的一步步腳印,你就不會感慨愛情「平淡如水」了。平靜的湖面下,總有一個個漩渦會弄翻你們愛情的小船。

    1.

    她跟他感情很好,大三的時候決定一起考研到同一所學校。複習考研的幾個月裡,生活雖然枯燥,卻很充實。每天早起去上自習,中午一起吃飯,晚上還會抽出時間去操場鍛鍊。他們彼此都認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侶,希望可以一直保持這樣良好的感情狀態。

    然而,他被調劑到了另一所學校,從此開啟了三年的異地戀生活。

    異地的日子著實不好過,當其中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另一個人往往因為在忙,相隔萬里,完全不知道對方很需要關心;他打籃球受傷,她除了反覆的在微信上詢問「好點了麼」,什麼也做不了;她很孤獨的時候,他也沒辦法快速覺察到她需要他的陪伴和安慰。就這樣,無盡的爭吵變成了無可奈何。

    心理學家用反應性指代人們對伴侶反應的速度、頻次和情感表露程度。研究表明,兩個人的感情受到雙方對彼此的核心需求的反應性的強烈影響。你們對彼此需求的反應性越好,你們的感情也會越好。反應性包括:能夠認識到對方的狀態和需求,能快速反應對方的情緒和情感,能給予對方行動上的支援(Reis & Clark 2013)。而異地的衝擊、家庭中的瑣事、生養孩子後的措手不及,這些大小生活事件都難免會影響到對彼此核心需求的反應性,從而波及到感情。

    2.

    她跟他經歷了幾次分手波折,總算熬到了畢業結婚。感情也日漸升溫,幾乎可以說回到了巔峰狀態。本來以為可以一直這樣下去,然而卻因為孩子的到來再起波瀾。

    孕晚期的時候她媽媽來照顧她,一開始還挺好的,漸漸地,她媽媽開始看不上這個女婿了。總是把女婿和她爸比較,說她爸有多勤快,女婿有多懶;而女婿反過來嫌棄丈母孃很懶,沒有她婆婆勤快。

    於是,親媽和丈夫暗自較勁,都把家務留給對方去做,結局就是這些家務全部她做了。作為一個孕婦,受著兩邊的氣,努力調節他們的關係,真的很累。漸漸地,她也暴躁了,開始忽視老公的抱怨,有時候指責他不夠體諒,那段時間明顯覺得他們之間的感情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兩個人的情緒都處於極力忍耐的狀態。

    親密關係中,衝突在所難免。怎麼解決衝突,考驗的就是雙方的智慧。Gottman(1998)的研究發現,四種應對沖突的模式可以預測親密關係的痛苦和破裂,分別是:

    a.針對伴侶人格或特質的指責

    b.對伴侶的貶低

    c.自我辯護

    d.對伴侶的刻意忽視(冷戰)

    如果形成了不良的衝突應對模式,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摧毀性的。

    3.

    孩子總算出生了,一家人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第一次為人父母的他們焦頭爛額,壓根忘記了去重拾兩個人的愛情。過了不知道多久的無溝通無交流的日子,她突然發現自己丈夫跟別的女人的聊天記錄,雖然沒有什麼露骨的言語,但交流頻率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直到這時,她才察覺到他們之間可能出問題了。

    等她全面攤牌,丈夫也承認跟其他女性走的過近,懇請她的原諒。她思索再三,想到他們過去的不易,想到他們的孩子,決定選擇原諒,他的丈夫感到很羞愧,跟她做了承諾,以後不會再這樣沒有原則了。

    至此,他們才重新搭建了溝通的橋樑,感情在關鍵時刻得到了挽救。

    心理學者在親密關係的維持上也做了很多研究,而承諾和原諒是感情維持機制中的有效過程。當你原諒了伴侶的某種行為,更容易得到他的信任(Wieselquist et al. , 1999),而他對你原諒的迴應——承諾,可以有效幫助你們的情感維持機制發揮作用(Le & Agnew 2003)。他的承諾甚至會使你產生一種思維偏差,讓你覺得他犯的錯好像沒有實際那麼傷害大(Luchies et al., 2013)。

    你看,感情不僅不是「平淡如水」,反而像過山車一樣。

    我們要面臨人生階段中的不同挑戰,需要克服因為各種生活事件導致的對彼此核心需求的忽視,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對方的情緒情感、提供行動上的支援;

    還需要剋制衝突面前的本能反應,不能指責,不能貶低,不能自我辯護,不能冷戰,否則親密關係沒準會向瀑布一樣急轉直下,甚至直接瀕臨危機;

    當伴侶犯了一些錯誤,還得考慮是否要原諒對方,不原諒基本等於給你們的感情直接畫上句號。

    而這些,不過是你們生命航線上的一小部分。

    這就是人生,面上看著水波不興,底下處處是暗流湧動。遇到了,就要靠愛情,靠智慧去解決。

    如果有一天,你們的愛情小船平安走到航線終點,再回頭看,哪有什麼平淡如水,都是人間正道是滄桑。

    參考文獻:

    Reis HT, Clark MS. 2013. Responsiveness. See Simpson & Campbell 2013, pp. 400–23Gottman JM. 1998.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marital processes. Annu. Rev. Psychol. 49:169–97Wieselquist J, Rusbult C, Foster C, Agnew C. 1999. Commitment, 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and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 Personal. Soc. Psychol. 77:942–66Le B, Agnew CR. 2003. Commitment and its theorized determinants: a meta-analysis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Pers. Relat. 17:37–57Luchies LB, Wieselquist J, Rusbult CE, Kumashiro M, Eastwick PW. 2013. Trust and biased memory of transgres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 Personal. Soc. Psychol. 104:673–9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呼與擁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