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史微課堂

    諸葛亮並非聖人,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不過諸葛亮算是一個強人。

    第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首先出師表寫的已經比較清楚了,是先帝讓諸葛亮討賊,興漢。

    第二:諸葛亮深知由於地方的原因,曹魏地盤大,處於中原地區,農業發達,如果不給曹魏壓力,隨著時間的發展,蜀漢遲早亡國。

    實際諸葛亮並沒有打算一下子吃掉曹魏,他想先佔領京州和一部分中原地區,然後有個和曹魏對抗的實力在慢慢的蠶食曹魏。

  • 2 # 甬城阿斌

    諸葛亮明知魏強蜀弱,北伐成功的希望渺茫,為何還要堅持用兵呢?多年來,人們總以為他是"以攻為守",否則難以保持蜀漢政權,這個理由當然對,但還是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我想詳細說一說。為此,我要提一個讓許多人不可思議的問題:

    諸葛亮真的忠於蜀漢嗎?

    幾千年來,諸葛亮不但是智慧的化身,而且還是道德的典範。因為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為蜀漢政權效忠,是封建社會里的罕見忠臣。事實真的如此嗎?我看未必。無數事實證明,所謂“忠臣”都是相對而言,一方面固然是他的道德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還沒有推翻舊政權的力量。若是大權完全在手裡了,依然無限忠於舊主子的人,千古以來還沒有見過。周世宗柴榮在世時,趙匡胤為後周浴血奮戰,何嘗不是忠臣?慈禧在世時,袁世凱何曾想過要奪取大清的政權?又何嘗不是忠臣?但當大權在手時,他們就是另一副嘴臉了!若是說諸葛亮勤於國事就是忠臣,那麼曹操為什麼不算?他東蕩西除,南征北討,這還不辛苦?司馬懿為什麼不算?他北伐公孫,西拒諸葛,為曹魏立下的功不夠大?劉裕為什麼不算?他平定桓玄、孫恩、盧循,北伐後秦、南燕,對東晉朝廷的功勞如何?區別就在於:後三人在立下大功後,篡奪了政權,因此就是亂臣賊子,不符合封建道德;而諸葛亮至死都在為蜀漢政權服務,沒有篡權,因此被人千秋萬歲地敬仰。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呀,曹操、司馬懿、劉裕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篡權野心的,他們是隨著戰功越來越大,聲望越來越高,擁戴他們的人越來越多,才漸漸地滋生了帝王思想的。桓溫為什麼要北伐?還不是為了立幾個大功,樹立聲望,然後代晉自立為皇帝?諸葛亮若是北伐成功,滅了曹魏,第二步就是進攻東吳,若是伐吳成功,天下一統,諸葛丞相的功勞和聲望有誰可比?到那時,諸葛亮還能謹守臣節,效忠蜀漢,恭恭敬敬地服侍無能的阿斗?就是他本人不想篡位,部下也會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不怕你不幹!問題就在於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落了個“一身真偽有誰知?”

    我這樣說,人們可能以為我太冤枉了忠心耿耿的諸葛丞相,畢竟以上所說,僅僅是推測,沒有真憑實據。那麼,我們就來看一看歷史吧。

    我們把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較一下,可以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即二人早年入仕的情況其實很相似。例如,諸葛亮躬耕南陽,不求出仕,劉備來請了他三次; 司馬懿也是不想做曹家的官,曹操幾次請不動他(後來以殺頭相威脅才迫使他出來了);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地位並不很高,法正、關羽、張飛都在他之上;司馬懿也是這樣:在曹操集團內,他的地位根本就進不了前十位;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進言,如勸他乘劉表病重之機奪取荊州,劉備不聽;司馬懿勸曹操攻取漢中後急速進軍,可以奪取蜀中,也被曹操否決了。劉備在世時,總是親自帶兵出征,要諸葛亮留守後方,供應軍需;曹操更是親自領兵,從不派司馬懿獨當一面的。由此可見:儘管劉備請諸葛亮出了山,曹操逼司馬懿做了官,但對他們並不重用(諸葛亮自己也承認法正對劉備的影響力要比他大)。

    為什麼會這樣?曹操不肯重用司馬懿,不用我多說了,因為前人已說得很多,是由於曹操看透了司馬懿有政治野心,所以嚴加防範;但劉備為何不肯重用他三請而來的諸葛亮呢?是由於他的才能不高嗎?答案是否定的。儘管陳壽說:“諸葛亮將略非其長,無應敵之才。”又說他:“奇謀為短。”這都是不準確的。試想一下:司馬懿極善用兵,能迅速平定遼東公孫淵、上庸孟達,但當諸葛亮和司馬懿對陣時,司馬懿的兵力、物力都要超過蜀兵,為何不敢與諸葛亮一決雌雄?不但諸葛亮活著時“畏蜀如虎”,連諸葛亮死了也不敢追擊?這不說明諸葛亮的軍事水平比司馬懿更高嗎?若是諸葛亮將略非其長,那麼司馬懿豈不是飯桶了?陳壽這樣說,不過是討好晉朝皇帝罷了。再請看:龐統戰死後,劉備命令諸葛亮、張飛入援,功成後,劉備大賞功臣,諸葛亮受賞和關羽、張飛相同,都是金五百斤、銀一千斤,錢五千萬,若不是他立下了很大的戰功,能得此厚賞?所以說諸葛亮的軍事水平不高,因而劉備不用他是說不通的。但事實就是這樣:劉備在世時,對諸葛亮只付以“蕭何之任”,儘可能不讓他領兵。有龐統在,取四川時就不用諸葛亮;有法正在,攻漢中時也不用諸葛亮,這又是為什麼?這隻有一種解釋:諸葛亮實際上是司馬懿一類人物,劉備不得不對他嚴加防範,就如曹操對司馬懿一樣!我這樣說,有憑據沒有?有!

    “三國演義”是把諸葛亮當作正面人物來歌頌的,但無意間也洩漏了一些蛛絲馬跡,表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實際上並不怎樣忠誠。劉備三顧茅廬去見諸葛亮,當時的劉備已是皇叔、領豫州牧、宜城亭侯、左將軍,相當有地位了,前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竟沒有回訪!試想一下:放在今天,若是一個老闆這樣有誠意,上門求賢,就是一個普通人,作為最起碼的禮節,要不要回訪?至少也要打個電話或者寫封信表示答謝吧?除非象陶淵明那樣,確實不想做官了,那麼不理不睬也可理解。但諸葛亮是為了抬高身價,故意拿捏擺架子,叫劉備幾次三番地來回跑,難怪關羽、張飛“不悅”。劉備雖因急需人才,不得不委屈求全,但心裡肯定也是不爽,嘴裡不說,心裡必定認為此人恃才自傲,因此以後能用別人就儘量用別人,對他是“內部控制使用”,除非無人可用了才去用他。這一點沒有胡說!請看:龐統死了,劉備才叫諸葛亮來;法正等人死了,才命諸葛亮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再請看:劉備死後,曹丕發五路大兵進犯蜀漢,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人皆讚歎為神機妙算,“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卻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方面:實際上諸葛亮已經全面架空了皇帝,把所有權力拿到了手裡!您們看:劉後主聽說五路敵兵犯境,十分驚慌,下詔宣召丞相入朝,他竟託病不出;百官等在門前整整一天,他都不肯出來;他暗中調兵遣將,竟不讓皇帝知道,眼裡還有後主麼?這是忠臣所為麼?這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以的!當後主到他府裡去,當面問他時,他還要強辯說:軍機不可洩漏。難道對皇帝也不能說?若是劉備在世,他敢這樣做麼?試問:諸葛丞相和曹丞相有何二樣?!如果一定說要有所區別,那就是劉後主甘作“兒皇帝”,安享富貴尊榮,不去幹涉政事;漢獻帝卻想謀殺曹操,奪回政權,因此曹操才殺害了伏皇后、董承、董貴妃等人。若是漢獻帝也象劉後主一樣老實本份,哪有此事?(曹操待漢皇帝其實不壞,把親生女兒也嫁給了他)反之,若是劉後主也想奪回政權,真不知會和諸葛亮鬧成怎樣?!

    寫到這裡,必然會有人出來反駁:“‘安居平五路’是‘三國演義’杜撰的,不見於正史,豈能為憑?”人們忘了:凡是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必然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三國演義”就是一部高度成功的文藝作品,它雖然虛構了許多情節,但無不有其原型,沒有胡編亂造的。例如,它把諸葛亮寫得用兵如神,固然是大大誇張了,但在史實上,諸葛亮確實能以劣勢兵力對敵發動進攻,逼得司馬懿“畏蜀如虎”。這是很了不起的!(姜維北伐,就辦不到這一點。)沒有這個史實,“三國演義”就不會把諸葛亮寫成是一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家。“安居平五路”固然是虛構的,但諸葛亮不經皇帝同意,隨意調動軍隊卻是事實。他一旦作出決定,不管皇帝批准不批准,是一定要辦的。若是不信,請看他的“前出師表”吧,出師表是他在出兵伐魏前給皇帝的奏章,至於能否得到皇帝的批准,應該說是還不知道的。可是他卻在“前出師表”結尾處說:“今當遠離,臣臨表涕泣,不知所云。”這麼說來,他是一定要出兵了,不管皇帝同意不同意,他必定要“遠離”了!也就是說:他遞上去的奏章,實際上就是最後決定。我年紀還很小時,第一次讀到“前出師表”裡的這一句,就感到很奇怪:這哪裡是大臣向皇帝上奏?簡直就象上級向下級發通知書!但當時出於對這個賢相的敬仰,沒有進一步多想下去。

    “前出師表”中還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難道說:諸葛亮的丞相府和劉後主的皇宮是“一體”,地位相等嗎?這話,他敢對劉備去說嗎?因此,諸葛亮北伐目的到底是“興復漢室”,還是象桓溫、劉裕一樣,想立下大功,樹立崇高聲望再把劉氏政權改姓為諸葛氏,實在是很值得懷疑的。

    劉備臨終,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實在是因為無人可託了:關羽、張飛、龐統、法正都死了,除了諸葛亮還能託誰呢?他對諸葛亮說:我的兒子若可輔,你就輔佐他,否則你就“自取”吧!有人認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信任,也有人說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我認為:這既不是信任,也不是試探,而是無可奈何的乞憐:我一死,再無人管你了,你要怎樣就怎樣吧!但求你看在我的面上,給我兒子一條生路就行了。為什麼這樣說?劉備實際上已把話說得很明白了,只是後人忽視了而已!請大家想一想:劉備說這句話前還說了一句什麼?他說:“君才十倍於曹丕……”,他既要諸葛亮輔助少主,何不把他比作伊尹、周公,卻把他比作曹丕?曹丕是什麼人?他是漢室的忠臣嗎?相反,他剛剛篡奪了漢朝的帝位,是“國賊”!請想想,誰會把一個忠心的部下比作反面角色?你會嗎?!若是在抗戰中,中共領導表揚一個有功的將軍,會不會說:“你要比東條英機能幹?”或者在衛國戰爭中,斯大林會不會說朱可夫:“你比希特勒本事大?”這讓部下聽了,心裡是什麼滋味?!難怪諸葛亮聽了,手足無措,連連叩頭,保證盡全力輔佐少主——當時,他也不得不如此,因為他還沒有建立劉裕那樣大的功名,擁護劉氏政權的還有相當多的人。

    綜上所述,諸葛亮與曹操並無多大不同。他堅持北伐,目的就是建立功勳,樹立威望,最終取代蜀漢政權!

    如果諸君還是不信,我再說一件事:李嚴曾勸諸葛亮進王爵,受九錫;若是忠臣,要不要嚴詞駁斥?可是諸葛亮卻這樣回答:現在還不是時候,待北伐成功,"雖十命可受,況乃九乎?"大家知道:受九錫已是人臣的最高待遇了,曹操也不過如此,諸葛亮卻要"受十命",這是什麼意思,還不明白嗎?

    我想:這正是諸葛丞相堅持北伐的真正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類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如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