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逆流的魚L
-
2 # 樓哥看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簡單來說用四個字就可以回答:倫序當立。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朝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朱厚照在豹房駕崩,終年31歲。明廷為其上尊諡曰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宏文思孝毅皇帝,廟號武宗。
明武宗遊戲人間,視禮法於無物,身後卻沒有留下子嗣,大明朝第一次遇上皇帝絕嗣的窘境。而武宗之父明孝宗朱祐樘同樣子嗣單薄,只有武宗這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
最終把持朝政的內閣首輔楊廷和與武宗之母張太后商量之後,派人到湖廣安陸迎取興獻王長子朱厚熜來京繼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
興獻王朱祐杬是明武宗的叔父、明孝宗的弟弟、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換句話說朱厚熜和武宗一樣也是憲宗的孫子。可是朱見深的孫子也不少,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朱厚熜呢?
豹房劇照
倫序當立明憲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在武宗駕崩之時仍然在世的有以下幾位:
第六子益王朱祐檳(43歲)、第七子衡王朱祐楎(43歲)、第九子壽王朱祐榰(41歲)、十一子汝王朱祐梈(38歲)、第十二子涇王朱祐橓(37歲)、第十三子榮王朱祐樞(36歲)。
其中壽王、汝王和涇王無嗣,其他已經冊封的憲宗之孫有以下幾位:
興世子朱厚熜(15歲),益世子朱厚燁(23歲)、崇仁王朱厚炫(22歲)、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㷷,榮世子朱厚爋、福寧王朱厚熹。
對於為何選擇朱厚熜,武宗在遺詔中做了這樣的解釋。
是日傳遺旨諭內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君臨天下。”—《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
明武宗劇照
所謂的祖訓,指的是大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的《皇明祖訓》。其書作為欲“萬世所垂”的家法,朱元璋在序言中特意強調了“一字不可改易”。在祖訓《法律》這一章中,老朱對在皇帝絕嗣這種特殊情況下如何繼位,有過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在這裡,朱元璋考慮到了當朝皇帝絕嗣,但卻沒考慮到這位絕嗣的皇帝,會連親兄弟都沒有。因此武宗雖然在遺詔中表示興世子倫序當立,卻只是含糊地說明這是遵照“兄終弟及”的原則。至於這個兄到底是指自己,還是指孝宗;這個弟究竟是指興世子,還是指興獻王,武宗沒有明確,這就給日後楊廷和操弄大禮議留下了模糊空間。
筆者以為按武宗的理解,所謂的“兄終弟及”是指由興獻王一脈接替孝宗一脈,在興獻王已經過世的情況下,自然應該由其實際意義上的長子朱厚熜繼位。
興獻王陵墓
大禮議爭議但是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看來,所謂的“兄終弟及”是指由朱厚熜接替朱厚照,如此一來,朱厚熜就必須過繼給孝宗皇帝,而將自己的生父興獻王認作叔父。
四月二十一日,迎接朱厚熜的車駕抵達京城外,禮部官員請興世子以皇太子即位禮來登基。而在文武百官的勸進箋文中,朱厚熜從“倫序當立”變成了“以憲宗皇帝之孫,紹孝宗皇帝之統”。此事雖經朱厚熜抗議,最終未按皇太子禮儀繼位,但楊廷和等人卻始終強逼皇帝認伯父孝宗為父,稱已故生父興獻王為叔父,稱仍然在世的生母興獻王妃蔣氏為叔母。
其實究其原委,在於楊廷和等人與武宗矛盾極深,甚至連武宗之死,後世都有懷疑是文官集團在背後下的黑手。因此楊廷和等人口口聲聲稱孝宗不可絕嗣,卻硬是不給武宗立嗣。當時崇仁王朱厚炫有一個兒子朱載增,年已6歲。如果朱厚熜可以過繼給孝宗,那為何朱載增不能過繼給武宗呢?
明代皇帝登基之所
包括楊廷和也好,張太后也罷,都有著強烈的私心。武宗在世時緊抓軍權,根本不把文官們放在眼裡,楊廷和等人已經受夠了這樣的屈辱。現在武宗死後,楊廷和等人大搞反攻倒算,將忠於武宗的文臣武將或殺或貶。此時若為武宗立嗣,嗣子將來萬一要為武宗平反怎麼辦?更可況益王一脈人口興旺,一旦立朱載增為帝,其祖父益王朱祐檳、伯父益世子朱厚燁和生父崇仁王朱厚炫的地位怎麼擺?強大的宗室會不會壓倒相權?這哪有孤兒寡母的興王世子容易操控?而之所以逼著朱厚熜認爹,就是警告他不要以為自己“倫序當立”,要明白誰才是擁立你的真正功臣。至於張太后,名聲一向很差。當年阻止孝宗納妃,對兩個無法無天的弟弟言聽計從,同樣需要皇權對她所作所為的支援。興世子繼位,她還是皇太后。要是朱載增登基,那她就成了太皇太后了。
張太后畫像
這兩個人,一個是武宗的生母,一個是武宗的老師。可是為了自己的權力,硬生生地看著兒子和學生就此絕嗣。何其冷酷!對於文官們的惡劣行徑,進士張璁曾經發出過如下振聾發聵地質問:
今孝宗皇帝既嘗以祖宗大業授之武宗,但知武宗為之子也。武宗嗣位又十有七年,未有儲建。是武宗無嗣,孝宗未嘗無嗣也。且孝宗賓天之日,我皇上猶未之誕生也,是孝宗固未嘗以後託也。武宗賓天之日,我皇上在潛邸也,是武宗又未嘗託為誰後也。…方武宗賓天,群臣定議以迎我皇上也,遵祖訓也,兄終弟及之文也,何也?孝宗兄也,興獻王弟也。獻王在,則獻王天子矣。有獻王,斯有我皇上矣。此所謂倫序當立,推之不可,避之不可者也。—《明世宗實錄卷八》
結語:其實《皇明祖訓》中本來就沒有過繼的說法,在武宗絕嗣相當於孝宗絕嗣的情況下,就應該由孝宗倫序最長的弟弟繼位,這就是張璁所說“獻王在,則獻王天子矣”。既然獻王已故,自然由其子朱厚熜繼位。換句話說,如果興獻王也無嗣,那皇位就應該由益王朱祐檳來坐。
楊廷和等人完全是利用手中的權力給新皇帝下馬威,妄圖控制皇權,以達到文官一手遮天的結果。當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朱厚熜這個來自安陸的鄉下少年,依靠著自己天賦的手腕和深沉的心機,一步步將權臣楊廷和徹底打垮,這真稱得上是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包括張太后、楊廷和等人當初得意洋洋地讓武宗絕嗣的時候,恐怕絕想不到日後自己會受到什麼樣的反噬。
-
3 # 遊弋歷史長河
公元1521年,大明最大的紈絝子弟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享年31歲,由於他沒有兒子,又沒有親兄弟,最終經過重重篩選,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脫穎而出,成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那麼朱厚照為何沒有生出來兒子呢?他又為何成為明孝宗的獨子的呢?朱厚熜又為何能成為帝王呢?
勵精圖治的明孝宗,卻讓朱厚照成為了獨子朱厚照的父親是明孝宗朱佑樘,他18歲繼位,在位18年,在位期間,撥亂反正,勤於政事,任用賢明,實現了明朝的中興局面,史稱“弘治中興”。
同時朱佑樘和他的皇后非常相愛,自始至終,朱佑樘只有張皇后一個女人,再加上朱佑樘只活了30多歲。他只生下了三個孩子:長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煒(夭折)、太康公主。
圖 明孝宗朱佑樘
由此,朱厚照成為朱佑樘死後,明帝國唯一的繼承人,沒有兄弟和他爭權奪利,雖然集百般寵愛於一身的朱厚照,非常聰明,但也養成了貪玩的性格。
喜好玩樂的朱厚照,卻沒有為帝國生下繼承人等到1505年朱佑樘去世,15歲的朱厚照順理成章繼承了皇位,但成為帝國的掌權者的他,沒有了父親的管束,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隨心所欲的玩耍。
圖 明武宗朱厚照
1521年,朱厚照去世,但在位16年的他居然沒有生下一個兒子,帝國只能重新選擇繼承人。
朱厚熜的脫穎而出朱厚照無子,自然優先選擇他的兄弟或者子侄繼位,但朱厚照沒有兄弟,自然也沒有子侄。只能再往前從他父親明孝宗的兄弟或者子侄中選擇人選繼位。
朱佑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子,緊接著就是朱見深的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但朱祐杬早在1519年就已經去世,朱祐杬的長子夭折,次子朱厚璁時年14歲,和明孝宗朱佑樘一支最近,偶次朱厚璁成為明帝國的第十一位皇帝,是為嘉靖帝。
那麼這種選擇繼承人的方法有什麼緣由嗎?
朱厚照已經是厚字輩的人了,所以帝國的繼承人就一定得是厚字輩的人,再加上朱厚照沒有親兄弟,就相當於得從明憲宗朱見深的孫輩中挑選繼承人,但朱見深有十多個兒子,孫子自然更多,如何選擇呢?
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核心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憲宗皇后都沒有生育,也就沒有嫡出,既然從庶那就按長幼來,那除了第三子朱佑樘,最年長的就是第四子朱佑杬了。朱祐杬已經去世,他最年長的次子朱厚熜就成為最為合適的繼承人人選。
首先是興獻王朱祐杬是憲宗第四子,和孝宗朱祐樘年齡最為接近,同時,1521年,興獻王朱祐杬已經去世,他最年長的次子朱厚熜,時年只有14歲。說到底還是個孩子,也更容易被大臣引導,權力的交割也更順利。
但看起來人畜無害的14歲的少年朱厚璁,卻並不簡單圖 明世宗朱厚璁
朱厚璁只有14歲,但城府極深,他還沒有進宮繼位,就開始為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爭地位。大臣們自然覺得新繼位的皇帝相當於“過繼”給了明孝宗,以明武宗朱厚照的弟弟身份繼承皇位,這樣就得稱興獻王為叔,稱明孝宗為“皇考”,這樣的決定讓朱厚熜非常不滿,此事最終引發“大禮議事件”,最終朱厚璁的生母蔣妃被接進京城,朱祐杬由皇叔變為“本生皇考”,又變為“皇考”,其尊號從“興獻王”變成“興獻大王”最後成了“明睿宗獻皇帝”,楊廷和等大臣被貶,嘉靖帝徹底掌握了大權。
總結倘若孝宗有其他兒子,或者朱厚照生下了兒子,那這最終的皇位就和朱厚璁沒有一點關係了,明朝中後期的歷史也可能會就此改寫,但歷史沒有如果,繼位的嘉靖帝朱厚璁勢必改變明朝的發展走向。
-
4 # 澹奕
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意外駕崩,而當時他才三十一歲。
原本皇帝英年早逝也沒什麼,反正明朝皇帝大多都夭壽,可尷尬的是,明武宗膝下並沒有留下皇子,他的父母也沒給他留下親兄弟,因此只能在宗室中選擇繼承人。
最終興獻王世子朱厚熜成為繼承人,因為按照宗族禮法,朱厚熜是次序最長、與明武宗關係最親近的宗室,他成為新君理所應當。
受制於醫療條件的限制,古代就算是皇帝也往往不太長壽,但像明朝皇帝這麼普遍短壽的卻比較罕見,甚至於之前的唐朝、宋朝皇帝平均壽命都比明朝長。
武宗朱厚照,一個充滿爭論的皇帝,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玩。
朱厚照在位期間,經常受到內侍唆使而離宮出巡,正德十二年,武宗不顧群臣反對,一年出巡四次,正德十五年,武宗再次出宮遊玩,結果不慎落水,染上惡疾。
次年,武宗在豹房龍馭賓天,可群臣很快就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因為朱厚照在位十多年卻始終沒有留下子嗣,皇位到底由誰繼承成了大明朝首先需要解決的事。
自古以來的繼承傳統,是有子立子,無子立嗣,還有就是兄終弟及,然而朱厚照的父親就是那位一夫一妻的明孝宗朱佑樘,他根本沒給朱厚照留下其他兄弟。
孝宗與張皇后鶼鰈情深,一生僅有兩子,但次子朱厚煒早夭,只剩朱厚照。
朱厚照在位時間不算短,十六歲的時候就冊立了夏皇后與其他一群嬪御,他的後宮之中也並不缺人,甚至於豹房之中也有不少,可朱厚照始終沒有一子半女。
不論如何,朱厚照沒有親兄弟,也沒有兒子,那麼皇位只能傳給宗室之中的其他人,由於武宗並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所以真正傳位給誰,還是看內閣的意思。
武宗彌留之際,內閣首輔楊廷和援引明太祖《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原則,從與武宗同輩的近支宗室子弟中確定繼承人,而選中的就是興獻王世子朱厚熜。
其實按理來說應該選擇朱厚照的子侄輩,然後立嗣,可尷尬的是,當時近支宗室找不到。
朱厚照的父親孝宗比較年長,而他的一大群弟弟們,膝下子嗣大多比較年幼,根本沒到生孩子的年紀,想要為朱厚照挑選子侄立嗣也找不到人選。
上溯一輩,在明憲宗朱見深的子孫當中,朱厚照其實是最年長的孫輩,他要傳位,按照禮法的話那就是朱厚熜,因為朱厚熜是朱厚照最年長的在世堂弟。
朱見深膝下共有十四個皇子,而在朱厚照駕崩的時候,仍舊在世的僅剩衡恭王、壽定王、汝安王、涇簡王與榮莊王這五個人。
朱見深的長子與次子都早夭,再來就是孝宗,皇四子乃是興獻王朱祐杬。
如果朱厚照需要傳位,那麼首先考慮的就是朱祐杬的子嗣,而朱祐杬的長子朱厚熙早夭,緊接著就是朱厚熜,當時朱厚熜已是興獻王的世子。
所以,從宗族禮法的長幼親疏次序來說的話,朱厚熜的確是最有優先繼承資格的宗室,可朱厚熜乃朱厚照同輩,如此一來,也意味著朱厚照絕嗣。
若是按照過去的慣例,冊立朱厚熜之後,意味著小宗入大宗,朱厚熜需要奉張太后為母,以明孝宗為父,從此就不再是興獻王的兒子。
可傳位聖旨乃內閣擬定,存在著漏洞,朱厚熜抓住“入統不入嗣”不放,開始了大禮議。
朱厚熜堅持認為自己只是繼承皇統,並非是要繼承孝宗一脈的宗祧,而群臣紛紛反對,這場名分之爭曠日持久,結果成為了朱厚熜敲打群臣,鞏固皇權的重要契機。
大禮議結果朱厚熜勝出,其生父朱祐杬被尊為皇帝,朱棣的廟號也因此從太宗變成成祖,而明孝宗這一脈還有武宗朱厚照,也徹底絕嗣,宗祧無人繼承。
-
5 # 自由的風yq
由於朱厚照是明孝宗的獨子並且沒有留下後代只能從直系中過繼,按照終極弟兄的傳統明孝宗行三興獻王行四,剛好嘉靖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不過這哥們可不含糊,上來就擺了群臣一道把自己老爹追封皇帝,還把“仁宗朱高熾”給擠了出去
-
6 # 閏土看歷史
明憲宗朱見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活了四十一歲,在位二十三年。他一共有十三個兒子,二十一個孫子。
一,明憲宗子孫狀況長子(無名),夭折
次子朱祐極, 夭折
三子朱祐樘(明孝宗)——長子朱厚照(明武宗),次子朱厚煒(夭折)
四子朱佑杬(興王)——長子(無名)夭折,次子朱厚熜(嘉靖帝)
五子朱祐棆 (岐王)——無子
六子朱祐檳(益王)——四子: 朱厚燁 ,朱厚炫 ,朱厚煌 ,朱厚熠
七子朱佑楎(衡王)——七子: 朱厚燆 ,朱厚烴 , 朱厚熑 ,朱厚煐, 朱厚炳 , 朱厚煃 , 朱厚䑐
八字朱祐枟(雍王)——無子
九子朱祐榰(壽王)——無子
十子(無名)——夭折
十一子朱祐梈(汝王)——無子
十二子朱祐橓(涇王)——無子
十三子朱祐樞(榮王)——六子:朱厚勲 , 朱厚熹 ,朱厚煦 , 朱厚烮 , 朱厚然 ,朱厚䎯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明憲宗共有二十個孫子長大成人,的確是子孫眾多。
二,古代宗法等級制度嘉靖帝朱厚熜之所以能在武宗死後繼位,這其實是貫穿兩千多年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所決定的。
正德十六年正月,明武宗在舉行郊祀大典時突然吐血,對於武宗的病情,御醫也束手無策。他一生荒唐好色,卻沒有留下子嗣,而自己的弟弟朱厚煒根本沒有長大成人,早已夭折。
隨著病勢的沉重,內閣首輔楊廷和預感到皇帝可能會突然駕崩,不禁開始思考選擇繼承人的位置。
而明武宗覺得宮中的御醫根本治不好自己的病,曾派司禮監太監魏彬和張銳到內閣找楊廷和擬諭旨尋訪天下名醫。當時楊廷和就對魏彬說起過應當儘早做好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工作,防止武宗死後出現動盪。
魏斌和張銳便詢問楊廷和如果皇帝駕崩,該如何應付變局。楊廷和是這樣回答的:
使我輩預聞,處之如倫序,則天下安,中外同福。反之,則君等先受禍,次及我輩矣。
——《明史 ·楊廷和傳》
所謂的倫序,其實就是起源於西周的宗法等級繼承製。這套制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立嫡立長,兄終弟及,大宗貴於小宗”。
以西周為例: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整個姬姓家族的大宗君主,相對而言,其餘姬姓諸侯便是小宗臣子。周朝的王位只能是周天子的王后所生的長子繼承,長子的兄弟們則只能被分封為諸侯,成為小宗臣子。這就是所謂的“立嫡立長制”。
為了應對天子沒有子嗣的狀況,又創立了“兄終弟及制”作為彌補。這套繼承製度保持了統治者血統的純淨,被稱為宗法制。
各諸侯在周天子面前是小宗臣子,但在其封國內又是大宗,仍舊採取立嫡立長,兄終弟及的繼承製。而為了保持統治集團的上下秩序不被打亂,配合宗法制的等級制度也明確下來,弟弟必須臣服於兄長,臣子必須服從君父。這樣就能保證尊卑規矩的等級持續下去。
這整套制度便是宗法等級繼承製,被後世的歷代王朝所沿用。宗法等級繼承製浸潤了中國數千年,成為了古代各階層都遵守的鐵律。
而這套制度在保障統治秩序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不公和怨恨。所以歷代都有以下犯上的事出現,這就造成了一個封建時代特有的現象:當宗法等級制度被破壞時,往往是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時刻。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證朱家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長久,根據宗法等級繼承製親自撰寫了《皇明祖訓》,直接給子孫後代做了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立。 ——《洪武御製全書》
到了三月十四日,明武宗自知死期將至,留下了這樣的遺言:
朕疾殆不可為矣。爾等與張銳可召司禮監官來,以朕意達太后,天下事重,其與內閣輔臣議處之。
——《國榷卷五十一》
武宗把皇位繼承的問題留給了太后張氏與內閣,隨後死去,結局了自己荒唐的一生,終年三十一歲。
三,嘉靖繼位。太后張氏得知武宗的遺言後,也不知道該找誰繼承皇位,便命內閣首輔楊廷和尋找皇位繼承人。
由於武宗的父親明孝宗只有他一個獨子,《皇明祖訓》中立嫡母所生的規定便無法執行。楊廷和與內閣大臣們只好上推到武宗的爺爺憲宗,在他的子孫中尋找繼承人。明憲宗朱見深的皇后王氏沒有子嗣,只好從憲宗嬪妃所生的後代中尋找,順著這條線索一找就找到了孝宗的弟弟朱佑杬。
朱佑杬是憲宗妃子邵氏所生,成化二十三年被封為興王,封國德安府。明孝宗繼位後,又把弟弟的封國改成了湖廣安陸州,併為弟弟選取了王妃蔣氏。弘治六年,興王朱佑杬與王妃蔣氏離開北京,前往安陸州就國。
朱佑杬和蔣氏生育了二子二女,只有最小的兒子朱厚熜長大成人。而武宗駕崩的時候,朱佑杬已經去世兩年了,朱厚熜繼承了興王封號,這一年已經十五歲了。線索推尋到這裡,朱厚熜是興王的嫡子,也是憲宗的嫡長孫,自然是符合宗法等級繼承製的唯一人選。
楊廷和確定了興王朱厚熜是皇位繼承人後,迅速向太后稟報了內閣的決定。
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弟,序當立。
——《明史·楊廷和傳》
隨後,由楊廷和替武宗擬定的傳位遺詔在百官面前宣讀:
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國榷卷五十一》
太后張氏也傳出懿旨,命人迎接興獻王長子朱厚熜來京繼位。
三月十五日,由司禮監太監谷大用,張錦,定國公徐光祚,壽寧侯張鶴齡,駙馬都尉崔元,大學士梁儲,禮部尚書毛澄組成的迎接隊伍離京師前往安陸州。
四月初二,朱厚熜拜別了母親蔣氏,隨使者前往京師。走了二十天後,朱厚熜來到京郊。在他看來,自己是奉遺詔到京城登基的,而內閣官員們要求他以武宗皇太子的身份從東安門入城。他拒絕了內閣的要求,停駐在城外不肯進入。
終於,張太后和內閣官員做出了讓步,改為百官上表勸進的方式請他入城登基。百官勸進三次後,朱厚熜接受勸進,並回書說:“宗社事重,不敢固拒,勉從所請。”隨後他選擇了從皇帝專用的大明門進入皇宮,正式登基,次年改元嘉靖。
總結:朱厚熜的登基,讓大明王朝邁進了嘉靖時代。而歷代統治者遵守的宗法等級繼承製註定了他是武宗之後唯一的皇位繼承人,也正是這一點,使他厭惡百官將他視為孝宗和武宗的繼承人的觀點,再加上他對父母極其孝順,最終導致了他與內閣官員們長達十八年的“大禮議之爭”。
透過“大禮議之爭”的鍛鍊,朱厚熜將權謀玩得爐火純青,成為了明代帝王中的權謀大師。
-
7 # 無過去不歷史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搞明白兩件事,一是朱見深兒子、孫子在明武宗駕崩時的情況(也就是確定是否只有朱厚熜一個孫子在世);二是瞭解朱明王朝的皇位傳承的“套路”是什麼(說明皇位繼承權大小的問題)?!
網路配圖 劇照
先說第一件事,朱厚照是朱見深之孫,朱佑樘之子;朱厚照駕崩的時候,朱見深不僅有許多孫子在世,也有很多兒子(也就是明孝宗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們)也在世,朱厚照駕崩時無子,有唯一的兄弟還早夭了,明孝宗這一脈算是徹底斷絕了,那皇位必須有人來繼承,所以需要選個人來做皇帝,那選誰呢,當然是與朱厚照血緣較近的人了,那我們就先了解下朱見深兒子和孫子有多少;我搜集、整理了一下相關資訊,可以粗略的看一下:
朱見深諸子、諸孫資訊
長子早夭,未命名
次子悼恭太子朱佑極 被立為太子後一年,去世
三子朱佑樘,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他是朱見深的第三個兒子,但卻是當時在世的最年長的兒子,他的兩個哥哥都早夭了。 (明孝宗的後宮只有張皇后一人,有長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煒早夭)
四子興獻王朱佑杬,就是後來嘉靖皇帝的生父,被嘉靖皇帝追尊為皇帝 。(朱厚照駕崩時朱佑杬已經去世,但其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厚熙早夭,次子朱厚熜在世)
五子岐惠王朱祐棆 (朱厚照駕崩時已經去世,無子,國除)
六子益端王朱祐檳 (朱厚照駕崩時在世,其擁有四個兒子,朱厚照駕崩時,至少有三個兒子在世)
七子衡恭王朱祐楎 (朱厚照駕崩時在世,擁有七個兒子,朱厚照駕崩時,其至少兩個兒子在世)
八子雍靖王朱祐枟 (朱厚照駕崩時已經去世,無子,國除)
九子壽定王朱祐榰(朱厚照駕崩時在世,無子,國除)
十子早夭,未命名
十一子汝安王朱祐梈(朱厚照駕崩時在世,無子,國除)
十二子涇簡王朱祐橓(朱厚照駕崩時在世,有一子,未受封就死了,國除)
十三子榮莊王朱祐樞(朱厚照駕崩時在世,擁有六子,在世資訊不祥)
十四子申懿王朱祐楷(朱厚照駕崩時已經去世,未就藩就去世,無子,國除)
明武宗朱厚照是1521年駕崩的,當時朱厚照有6位叔叔在世,在世的堂兄弟更多,這麼來看與朱厚照血緣關係較近的人不少,是都有皇位繼承權的;但皇位只有一個,擁有繼承權的人又這麼多,那必須的根據一定規則確定出繼承權的先後。那這種規則是啥?!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件事。
朱明王朝的皇位傳承依據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長子繼承製,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就是這樣做的;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其他兒子繼承皇位,而是把朱標長子朱允炆(朱雄英當時已死)扶上皇位。至於後面朱棣透過造反成功上位,並不與嫡長子繼承製相沖突,朱棣的這種行為不在嫡法約束範圍內;朱棣做了皇帝后,政局不再有大的變動,他想更改皇位傳承規則,大臣跟他“硬鋼”,朱棣最後還是把嫡長子朱高熾扶上了皇位。還有萬曆皇帝想把第三子朱常洵立為太子,大臣們不同意,為此萬曆跟大臣“死磕”了十幾年也沒有如願,最後是自己妥協,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就是著名的“爭國本事件”。無論是明太祖朱棣,還是萬曆皇帝,試圖更改朱明王朝的皇位傳承規則,都失敗了。在朱明王朝歷史上,只有朱棣登上皇位沒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還有南明的皇帝也沒有遵循這個,除了這兩種情況,嫡長子繼承製在朱明王朝皇位傳承過程中一直髮揮著決定性作用。
網路配圖 劇照
嘉靖得以登上帝位,也是嫡長子繼承製作用的結果;
朱厚照沒有子嗣,也沒有同父兄弟(唯一的弟弟朱厚煒還早死了),這樣按照“父子相傳”、“兄終弟及”都找不到皇位繼承人,那隻能往上找,也就是找明孝宗朱佑樘的兄弟。幸運的是,朱佑樘有13個兄弟,到朱厚照駕崩的時候,仍有6人在世,但他們6人都不是朱佑樘最年長的弟弟,朱佑樘最大的弟弟是興獻王朱佑杬,按照嫡法,皇位就是朱佑杬的,不巧的是朱佑杬死的比朱厚照還早。那就看朱佑杬這一脈有沒有斷絕,幸運的是朱佑杬當時有一個兒子朱厚熜在世,那皇位就是朱厚熜的,只有朱佑杬這一脈斷絕,才會輪到第二年長的弟弟,若已死,依然看他這一支有沒有斷絕,一直這樣下去,直到找到皇位繼承人。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就是這樣的。
我們也可以反觀一下嘉靖皇帝繼位之初的事,朱厚照遺詔雖然出自內閣首輔楊廷和之手,但是以朱厚照的名義說的,其中說到朱厚熜“倫序當立”,這裡的倫序當立四個字就是說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厚熜應當繼承皇位。嘉靖繼位之初,為什麼與眾臣“死磕”,還整出了“捍衛親爹的大禮議事件”,嘉靖別看當時年齡小,但心裡很清楚,他的皇位不是楊廷和(明武宗的內閣首輔)給的,也不是張太后(明孝宗的皇后)給的,而是嫡法給的,自己不欠他們什麼,所以嘉靖皇帝也不會向他們妥協什麼。
-
8 # 紅黑聖西羅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根據記載,朱見深有10多個兒子,這些兒子大多都長成人了,夭折的不多,但他們的後代卻不多,很多都無子,孫子們都集中在幾個兒子那邊,集中度相當高。
他把皇位傳給了朱佑樘,明孝宗這個又是歷史上有名的好皇帝,還搞出了一夫一妻制,只有一個皇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子嗣極其單薄,只有2子1女,而且只有朱厚照活下來了,連競爭都沒有,朱厚照同志直接上位。
這個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皇帝比他爸還絕,沒有子嗣!那皇位不能空著啊,楊廷和們挑了半天,選了一個湖北的藩王,這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了,也算是遵照了老朱家的組訓,兄終弟及。
所以,朱見深有2個孫子都當了皇帝,朱厚照同志算是嫡系,朱厚熜是個意外,他的上位並不是靠自己的實力,而是內閣“民選”出來的結果,至於為什麼不是其他孫子,從多方面來看,朱厚熜都是最好的選擇,另外一個就是,可供挑選的範本太少,楊廷和也的確沒有太多的選擇。
-
9 # 圖文繪歷史
《明會要》朱元璋對皇位繼承作了明確規定“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為免除後顧之憂,又作補充,以嫡長制與宗法制結合的傳承製度,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嫡長制,如皇帝無子,則依血脈親疏選繼承人,這是宗法制,所以明武宗朱厚照死了,選定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按此制度來的。
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朱厚照31歲死的,生前愛玩,沒想著播種,無後,於是依繼承製,在血脈最親的範圍找,跟朱厚照最親的肯定是兄弟,也就是他爸明孝宗朱祐樘所生的兒子,結果朱祐樘因堅守一夫一妻制,就生了一個朱厚照,獨子,所以前面提問說,朱厚照為什麼不找子侄繼承皇位,不是不找,而是朱厚照沒有親的子侄。
明武宗朱厚照。按血脈最親的範圍繼續找,老爸朱祐樘這支絕嗣了,只能往上捋,到爺爺明憲宗朱見深的堆兒裡找,朱見深廣播種,有十幾支,後代很多,血脈一般親,怎麼辦,與宗法制結合的嫡長子制來了,血脈眾多里找最年長的,朱見深是長子,他的最大的個弟弟是興獻王朱祐杬,好了,朱厚照的皇位繼承人在朱祐杬這支選定。
如果沒有嘉靖朱厚熜,皇位繼承人會落到朱見深六子益端王朱祐檳的長子朱厚燁的身上,圖為江西撫州益莊王朱厚燁墓。這時的興獻王朱祐杬已經死了,就算朱祐杬活著也不可能當皇帝,他當皇帝豈不是亂了輩分,而也不可能選朱祐杬的孫子,他孫子是朱厚照的堂侄,血脈更遠,只有朱祐杬的兒子與朱厚照的血脈最親,所以皇位繼承人只能在朱祐杬的兒子中產生,剛好,朱祐杬就一個兒子,既是長子也是獨子,朱厚熜,所以嘉靖皇帝是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天然的。
-
10 # 林長風
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當朝張太后和首輔楊廷和經過商議,選擇了興王朱厚熜繼承皇位,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嘉靖皇帝。可是朱厚照的爺爺朱見深有十四個兒子、二十多個孫子,也就是說至少有二十多人具有同等的競爭力,那麼為啥偏偏選中朱厚熜呢?
正德皇帝死後,朝廷面臨的尷尬局面按照朱元璋當年定下來的規矩,皇位繼承的第一條原則是“父死子繼”,也就是說正德皇帝朱厚照駕崩以後,皇位應該傳給他的兒子。
然而,朱厚照雖然身邊美女無數,但卻始終沒有生下一子半女,所以他並沒有兒子可以繼承他的皇位。儘管朱厚照認了127個義子,可大家要搞清楚,義子和繼子是不一樣的,繼子是過繼過來的,擁有繼承權,比如南宋孝宗趙昚就是高宗趙構的繼子。但是義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嚴格來說也不存在宗法上的關係,這些義子是不可能有繼承權的。
沒有兒子,就意味著皇位繼承的第一條原則無法實施,那麼就只能遵照第二條執行,即“兄終弟及”,也就是將皇位傳給朱厚照的弟弟。
但是尷尬的是,由於朱厚照的父親朱佑樘是一個很專一的皇帝,他一生只愛張皇后一個人,所以後宮之中並無其他嬪妃。偏偏這兩人的生育能力又不強,不像隋文帝楊堅,雖然同樣是只有獨孤伽羅皇后一人,但卻生下了五個兒子四個女兒,根據史料記載,明孝宗朱佑樘和皇后張氏只生下了二子一女。
不幸的是,次子朱厚煒一歲的時候夭折,女兒太康公主也在四歲時夭折,唯一活下來並長大成人的,只有長子朱厚照一個而已,所以朱厚照是典型的“獨生子女”,既無兄弟也無姐妹。
這樣看起來,“兄終弟及”這條原則似乎也無法實施,朝廷頓時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偌大的國家,該由誰來當這個皇帝呢?
“兄終弟及”的擴大化解釋不過,對於“兄終弟及”的理解,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其中的“弟”,未必指的是“親弟弟”,“堂弟”也是可以的。這樣一來,事情就好辦多了。
朱厚照雖然沒有親弟弟,可堂弟還是有不少的。
朱厚照的爺爺是朱見深,一生有14個兒子,兒子之多,在明朝僅次於開國皇帝朱元璋。儘管這些兒子們的子嗣並不旺,但也為朱見深生下了多大21個孫子,也就是說朱厚照有20個堂弟,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從朱見深的兒子們中選一個繼承皇位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的,在皇位繼承製度中,只能由平輩或者下一輩來繼承皇位,絕不能由上一輩的人繼承皇位,否則就會造成禮法上的混亂。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炆之後,就是他的叔叔朱棣繼承了皇位,可事實上朱棣的皇位並不是繼承自朱允炆的,而是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打入南京搶來的,而朱棣登基之後,也稱自己的皇位是繼承自朱元璋,並取消了建文帝的年號,事實上,歷史上雖然不乏叔叔搶了侄子皇位的情況,但無一例外都是硬搶過來的,屬於謀逆篡位。
叔叔們不行,那就只能從堂弟們中選了。雖然名義上朱厚照有20個堂弟,但實際上在他1521年駕崩時,有很多堂弟是還未出生的,由於史料中並未詳細記載這些堂弟的出生年月,所以我也搞不清到底有多少個是在朱厚照死後出生的,但這並不是重點。
重點是,所有的“堂弟”雖然在理論上都具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他們的競爭力是不 一樣的,因為朝廷在選擇人選時還有以下幾點考量。
“合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合理”。第一,其父親最好已經離世,否則立了個新皇帝,同時又多了個“太上皇”出來,雖然這個太上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可因為血緣關係的存在,仍舊會對朝廷的權力分配造成極大地困擾。
第二,這個人最好沒有兄弟,畢竟皇位是每個人都垂涎欲滴的,無論哪一個人當上皇帝,其他人必然不服,至少心裡不服,難免就會滋生出搶班奪權的想法,尤其是其親兄弟,彼此知根知底,心裡會格外的感到不平衡,這對國家穩定十分不利。
第三,這個人年齡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年齡太大,心智比較成熟,朝廷現在的實權派難以控制,新皇帝即位之後必然削弱他們的權力。而如果年齡太小,則難免出現主幼國疑的局面,就當時而言,無論是張太后還是楊廷和,都沒有單獨掌權的野心,張太后不想垂簾聽政,楊廷和也不想當遺臭萬年的權臣,所以最好能避免這個嫌疑。
第四,這個人最好沒有自己的勢力。這一條其實和前面三條都是有關係的,因為如果年齡較大、家裡人丁又多,那麼必然擁有一定的實力,帶著這種實力到了朝廷中,勢必會對現有的格局進行衝擊,這是掌權者所不願意看到的。
綜合以上四點的考量,楊廷和在商議繼承人選時,搬出了朱元璋寫的《皇明祖訓》,並說道,“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
這裡的興獻王長子,就是指的朱厚熜。楊廷和的這番話,只是確定了朱厚熜繼位的合法性,說他是憲宗朱見深的孫子,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按照《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應當立為新君。
這樣的話,誰都無法反駁,因為楊廷和說的沒錯啊。可是,真正的理由,卻是因為那些不能擺在桌面上說的原因。
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杬,是朱見深的第四子。朱見深的長子、次子都夭折,三子即孝宗朱佑樘,再往下就是興王朱祐杬了。以長幼有序論,興王朱祐杬在剩下的兄弟們中最大,他的兒子自然也比其他宗支更具優勢。
朱祐杬有兩個兒子,但其長子出生僅五天便夭折,只有次子朱厚熜活了下來,所以朱厚熜和朱厚照一樣,是獨生子女。
1519年,即在武宗朱厚照駕崩前兩年,朱祐杬因病去世,朱厚熜繼承爵位,接管王府,成為第二任興王。這一年,朱厚熜僅有十三歲。
兩年之後,朱厚照駕崩,朱厚熜已經十五歲了,這個年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對楊廷和等人來說,正好合適,既容易掌控,又不容易落人口實。
綜上所述,按照《皇明祖訓》的要求,朱厚熜的身份是最正統的,也是最合法的,同時,朱厚熜的父親去世,又沒有兄弟,年齡十五歲,各個方面也都符合朝廷實權派的要求和期待,兩方面結合之下,朱厚熜就被選定為皇位繼承人,繼承了皇位,即嘉靖皇帝。但所有人都沒想到,朱厚熜竟然如此聰明,論心機之深沉,玩弄權術之高明,不僅當朝所有人不是對手,就算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最聰明的皇帝之一了。
請大家設想一下,如果朱厚熜僅僅是身份最合法,而其他方面不符合當權者的利益要求,他還會被選定為皇位繼承人嗎?我想,絕不可能,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大家想一想西漢的漢文帝、漢昭帝,他們是最合法的繼承人嗎?北宋的宋徽宗,是最合法的繼承人嗎?還有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慈禧太后選中溥儀,難道是因為他的身份最正統嗎?
所以,合法固然是嘉靖能夠繼位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當時朝廷的實權派人物,都認為嘉靖即位最符合他們的利益,更有利於他們繼續掌握權力,至於後來紛紛被嘉靖扳倒而失勢,那就是後話了,我們不能以結果來論證過程的對錯。
-
11 # 百代千秋史
因行為荒誕怪異而飽受爭議的明武宗朱厚照在短暫的人生裡很能折騰,卻沒留下一個兒子。
朱厚熜能即位,主要是楊廷和力推的結果。不過,恐怕還是他的父親興王朱祐杬樹立了好名聲。當然,也離不開祖孫三代人的努力。
關於明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熜)即位這件大事,在清代張廷玉等人編修的《明史》卷190中是這樣記載的:
廷和舉皇明祖訓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
這裡就為我們瞭解那段歷史提供了關鍵資訊,其一主導人物是楊廷和;其二呈現了立朱厚熜的關鍵依據《明祖訓示》。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線索入手,解開朱厚熜即位的關鍵因素。
楊廷和:力主朱厚熜即位楊廷和在明武宗朝是內閣之首,是除明武宗外行政權力最大的人。楊廷和不僅人很聰明,而且很有判斷力和預見性,於明武宗未崩但將崩之時,就已經看出了端倪進行了提前的準備和佈局。
明武宗得年31歲(週歲29歲)。他的早亡完全是自己折騰出來的,是典型的“不作不死”。這事兒咱們從頭說起。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謀劃許久的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叛亂,是為寧王之亂。不過僅過了四十三天,就被贛南巡撫王陽明及吉安知府伍文定募集的散兵遊勇平定,朱宸濠被擒。八月二十二日,特別喜歡搞事情、湊熱鬧的武宗朱厚照在寵信太監的慫恿下離開北京,再過一次親征的癮。正德十五年閏八月初八日,武宗於南京受寧王降。八月十二日,武宗開始返京。在途中,朱厚照作為遊戲於淮安清江浦上學漁夫撒網,卻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並因此患病“燥熱難退”。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初十,南征的隊伍浩浩蕩蕩回到了北京,文武百官出至正陽橋外迎接。此時群臣並未覺出異常。三天之後,十三日,武宗於南郊祭祀天地,過程中突然嘔血,隨即送入宮休養。次日,為了把祭祀天地的儀式補齊,僅在大內奉天殿舉行慶成禮。此後,立春日的朝賀一同免去。這時候滿朝文武都知道了皇帝這下病得不輕,但究竟能否好轉卻莫衷一是,畢竟大家都不是神仙嘛。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初九日,監察御史鄭本公鑑於武宗身體狀況不樂觀,情急之下上奏武宗,望能於宗室間過繼一人主掌東宮。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武宗身體略有好轉。可是沒過多久,就在三月十三日晚間已經自知不愈的武宗突然向身邊的太監陳敬和蘇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並稟告皇太后,由太后與內閣議處天下事,並遺憾地表示自己耽誤子嗣。十四日,武宗於豹房駕崩。
這期間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在做什麼呢?
楊廷和畫像。任楊廷和為內閣首輔,說明明武宗朱厚照並不糊塗,只是太過任性以致徹底放飛自我。
事實上,他已經預知到了結果。當武宗病重時,司禮太監魏彬等人到內閣稱,御醫已經盡了全力,請捐萬金招募民間醫生。敏感時刻,魏彬傳遞資訊的方式很隱晦,但楊廷和已經充分感知到了。作為配合,楊廷和沒有做正面迴應,卻暗中以倫理次序之說進行諷喻,魏彬聽後唯唯答應。三月十四日,谷大用、張永抵達內閣,稱武宗在豹房去世,根據皇太后之命,移殯到大殿,並討論由誰繼承皇位。於是,就出現本文開頭的那個場景。楊廷和舉出《皇明祖訓》出示,並稱:
“兄終弟及的祖訓,誰能褻瀆呢?興獻王的長子,是憲宗的孫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倫序應當繼承皇位。”
梁儲、蔣冕、毛紀等人都贊同,於是命令宦官入內宮啟奏皇太后,楊廷和等人在左順門下等候。不久,宦官奉遺詔與皇太后懿旨,宣諭群臣,全部按照楊廷和的請求辦理,皇位就這麼定下來了。
正德十六年五月,朱厚熜抵達京師,上諡號為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上廟號為武宗。
遵從祖訓,朱厚熜名正言順楊廷和力主朱厚熜即位的依據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訓誡子孫的書籍:《皇明祖訓》。它於洪武六年(1373年)頒佈,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修訂後再頒佈,改名為《皇明祖訓》。這其中關於皇位繼承是這樣規定的: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明憲宗朱見深有子十四名,是除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外子嗣最多的大明君主。不過前兩子皆早薨。繼承其位的是皇三子朱祐樘,即明孝宗。明孝宗僅娶妻孝康敬皇后張氏一人,堪稱千古帝王中婚姻關係的楷模。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子嗣不多。對的,“模範丈夫”明孝宗只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厚照,即明武宗。次子朱厚煒,早夭。
既然選擇做“模範丈夫”,就要承受子嗣偏少的後果。
我們回到歷史現場。擺在楊廷和等人面前的皇位人選,明武宗是老哥一個,“兄終弟及”無從談起。沒辦法,只能往上一輩捋。巧了!明武宗之父明孝宗的四弟恰好就是興王朱祐杬,他就是朱厚熜同學的父親。
何時出生真的是一個大學問。有時真是生得早,不如生得巧。
而且朱厚熜恰好是興王朱祐杬的長子,按照祖訓他當然是皇位繼承人。不過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僅僅是規定而已。別忘了此時的“最終解釋權”不在於早已作古的朱元璋,而是當朝內閣首輔楊廷和。如果興王的名聲敗壞,引起了他的擔憂,自然能從《皇明祖訓》翻出若干條款反對之。這裡,我們還要看“出生日期排序表”之外的因素,那就是為了這個皇位,朱厚熜一脈付出了三代人的努力。
覬覦許久,祖孫三代人的努力為了皇位,從朱厚熜的奶奶邵氏就開始為之爭取了。毫不誇張地說,三代人的持續努力鋪就了朱厚熜從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到紫禁城之路。
明憲宗朱見深貴妃邵氏,隨著孫子的即位,她成了朱見深朝宮斗的最終勝利者。
讓我們先從朱厚熜的奶奶、明憲宗貴妃邵氏說起。
邵氏,浙江杭州府昌化縣人。邵氏雖然家貧,但是其本人知書達禮,善詩文,又姿容美麗。不過她的命很硬,在入宮之前曾接連剋死了七個未婚夫。命硬的她,因此聞名鄉里,可是有一位武官偏不信邪,非要娶之,上馬迎親時,卻墜馬而死。面對命這麼硬的熊孩子,家人也沒辦法了,就把她賣給了杭州鎮守太監,也不知道這位鎮守太監怎麼想的,估計是怕死,就讓邵氏參加宮女選秀,結果她還真被選中進宮了。估計那位鎮守太監沒少做其他工作,而且當時的背景調查也很潦草。邵氏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成為嬪妃,已不可考。傳說某一夜邵氏在月下吟紅葉詩,為憲宗所賞,於是就把她給幸了。成化十二年(1476年),邵氏生興王朱祐杬。同年,作為獎勵,邵氏被封為宸妃。成化十四年(1478年),生岐惠王朱祐棆。成化十七年(1481年),生雍靖王朱祐枟。邵氏為朱見深生了三個兒子,可見她深受寵愛。於是,她不可避免地參與了奪嫡的宮鬥中。
說到成化帝朱見深,就不能不提他寵愛一生的萬貴妃萬貞兒(萬貴妃被《萬曆野獲篇》評價為“自古妃嬪承恩最晚、而最專最久者,未有如此”)。種種跡象表明,在奪嫡之爭中邵氏站在了萬貴妃的陣營裡。實質上二人是各取所需。萬貴妃雖然得到了成化皇帝的獨寵且地位穩固,但她生的皇長子未滿週歲就夭折,作為大齡女主的她已不可能再生育,為了晚年著想她需要將自己青睞的下一代立為太子,偏偏她與太子朱祐樘的緊張關係世人皆知。邵氏有三個兒子,但無奈太子之位已經早早確立。可是廢掉太子,她需要強有力的支援,尤其是那位得到成化皇帝獨寵的萬貴妃。於是,萬貴妃與邵氏就站在了同一陣營裡。
在與太子的矛盾激化之後,萬貴妃一次次地鼓動著朱見深廢掉太子,易儲邵氏所生的長子朱祐杬。但最後因為“天有異象”泰山地震,此事才作罷。興王就藩的時候,按照慣例邵氏不得隨從,留在宮中,母子常用詩賦彼此相寄。於是,邵氏與所有親人這一分離就是三十餘年。
儘管愛子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但成化帝朱見深在病重時冊封邵氏為貴妃,這決定了她在後宮的地位和影響力。那接下來就看興王朱祐杬的了,也許他只需要做好自己。
興王朱祐杬留給後人的印象是嗜詩書,好學問,長史張景明曾經獻所著《六益》於興王,興王賜之金帛說:“吾以此懸宮門矣。”興王宮邸旁有臺曰陽春,興王平日最喜與群臣賓從登臨賦詩。而且不愛珍玩,不喜女樂,非公宴不設牲醴肉食,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樂善好施,有事兒沒事兒賑災恤貧。興王還給我們留下了一樁典型事例。由於他的封地地處偏僻,當地的民風尚巫術而輕醫藥。興王決心改變這個狀況,於是擼胳膊挽袖子做起了郎中,他選良方,設藥餌救治病患。為了能下點什麼,他又與當地名醫先後編成了《醫方選要》、《外科集驗方》、《本草食品便覽》、《本草考異》和《本草食品續編》等五部醫書,並親自“躬為校閱”,為其寫序。
故宮博物院藏明世宗朱厚熜御容。
這簡直就是“大好王爺”的形象,在任何時代都會吃香的。 他熬死了明孝宗,熬到了寧王叛亂。他死之後僅兩年,皇侄朱厚照就駕崩了。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下朱厚熜與皇祖母相見時的場景:年事已高的邵妃眼睛已經瞎了,看不到但手可以觸控到。於是她:
摸世宗身,自頂至踵。
邵氏笑到了最後。
-
12 # 伯虎42
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濡(原名見深,天順元年(1457年)奪門之變後重立太子時改名),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庶長子,正統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初九生於皇宮,初名朱見深;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在英宗即將御駕親征瓦剌之前,朱見深被立為皇太子,時年只有兩歲。
同一年,土木之變發生,英宗被俘,朱見深的叔父郕王朱祁鈺在危難之中緊急繼位、即代宗景泰帝。景泰帝和主戰派大臣于謙等人帶領大明軍民進行了京師保衛戰,擊退入寇的瓦剌大軍,使得大明社稷轉危為安;在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劫難中,只有兩歲的懵懂幼兒、皇太子朱見深也在毫無感覺中,和大明朝廷一起度過了不同尋常的正統十四年。
危機解除後,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已經被“尊為”太上皇的英宗透過大明和瓦剌的談判,得以從漠北返回,然後被景泰帝安排到南宮“榮養”,其實就是軟禁。而皇太子朱見深也在三年後,於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由叔父景泰帝一手操辦,將大明儲君的位置“讓給”堂弟、景泰帝的親兒子朱見濟,改封沂王,出宮別居。
當時,朱見深只有六歲(虛歲、實際四歲半),而父母都不在身邊(父親英宗在南宮軟禁、生母周貴妃也陪同英宗在南宮居住),祖母孫太后也不能時時刻刻守候在他身邊照顧,一個人孤零零地單獨出宮另居,實在是很可憐。幸好,當年被安排照顧他的宮女萬貞兒沒有離開,一直陪伴在朱見深身邊,有了這個比他大十七歲的宮女的照顧和護佑,幼年朱見深才稍稍感到一些安慰和溫暖,得以相對平安地成長。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奪門之變”發生,朱見深的父親太上皇英宗被重新擁立復位,再次登基,當年改元為天順元年;而廢黜朱見深皇儲之位的叔父代宗景泰帝則被降為郕王,安置於西內軟禁,大明皇統再次歸於英宗一系。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四年多時光的沂王朱見深終於得以恢復地位,不用再在惶恐驚懼中生活了。
復辟之後,英宗廢黜了景泰帝父子的皇帝、皇太子稱號(景泰帝皇太子朱見濟在景泰四年早夭),重新冊立自己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但是在頒佈冊封詔書時,因為禮官的疏忽、英宗本人又沒能親自查驗詔書,結果導致皇太子的名諱被誤寫為“朱見濡”。皇帝的聖旨不可更改,因此,皇太子便改名為“朱見濡”,並在之後的三十年內,一直使用這個名字。
因為在被廢為沂王、出宮別居時,都是宮女萬貞兒在照顧、保護年幼的皇太子,所以朱見濡被複立為皇太子後,堅持將萬貞兒帶在身邊,極為信任寵愛;久而久之之下,皇太子對比自己年長十七歲的萬貞兒居然產生了感情,甚至想要立萬氏為太子妃。
當然,這麼不合禮法的事情,英宗是不會贊同的,天順七年(1463年)年中,英宗親自主持給皇太子挑選嬪妃,並選中了吳氏、王氏、柏氏三位適齡、合格的女子,準備來年從中挑選一位冊立為太子妃,其餘兩位則立為太子嬪,作為皇太子的宮眷,也以此讓皇太子打消立萬氏為太子妃的念頭。
可就在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突然患病駕崩,沒來得及給皇太子舉行大婚典禮;皇太子朱見濡奉遺詔登基,即明憲宗成化帝。憲宗登基後,於天順元年(1464年)七月,在嫡母錢太后、生母周太后的主持下,立吳氏為皇后,以王氏、柏氏為妃,舉行了大婚典禮。而最寵愛的萬氏,因為兩位太后的反對,並沒有得到任何封號,還是一個普通宮女。
天順元年(1464年)八月,吳皇后因為看不慣萬氏專寵的作風,又自恃皇后之尊,於是藉故將萬氏狠狠責罰了一頓。但讓吳皇后沒想到的是,憲宗得知後,居然大發雷霆,不但在這場風波中完全向著萬氏,還借題發揮,直接下詔廢黜了吳氏的皇后之位。從此,皇宮中都知道萬氏才是皇帝最寵愛的女子,即使是皇后都不能與之爭鋒。
原本憲宗在廢黜皇后之後,就想立即立萬氏為新皇后,但錢太后、周太后堅決不許,並搬出祖宗家法來壓制皇帝;最後,作為折中之法,憲宗勉強立王氏為新皇后,以緩解和嫡母、生母的關係,但萬氏依舊受寵,王皇后有前車之鑑為警醒,並不敢和萬氏直接交鋒。
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憲宗期盼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時年三十七歲的萬氏不負眾望,為憲宗誕育了皇長子;憲宗在大喜過望之下,冊立萬氏為貴妃,並有意在皇長子稍稍長大一些後,就立其為皇太子。
但事與願違,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皇長子夭折,憲宗立儲之願落空;此後很久,憲宗都鬱悶失落,沒有歡顏。而萬氏也因為生育時年紀過大,身體受損,從此再也不能為憲宗誕育子嗣了。
三年後,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賢妃柏氏為憲宗誕育皇次子,取名朱祐極。當時,憲宗已經知道萬貴妃不能再生育的情況,為保證大明社稷的傳承,憲宗於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冊立皇次子朱祐極為皇太子,以穩固國本。可僅僅過了兩個月,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皇太子朱祐極就患病夭折,年僅三歲。對皇太子的夭折,憲宗十分痛心,追諡皇太子為“悼恭太子”。
萬貴妃因為自己不能生育,出於嫉妒之心,也不願意看見宮中其他妃嬪受孕誕育皇子,所以,即使這個時候,憲宗已經知道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於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出生,但也不願意讓萬貴妃知悉,於是偷偷將皇三子及其生母——藏書閣宮女紀氏提前安排到宮外的西內安樂堂居住,以免萬貴妃知道後傷心、失落(有關此事,史書記載不同,這裡採用相對更加準確的《明實錄——憲宗實錄》中的記載,以憲宗知道皇三子誕生之事為準)。
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因為皇宮遭遇雷擊燃起大火、乾清門也被燒燬,憲宗認為上天在用這種辦法警示他久久不立太子、致使國本不穩。於是,憲宗才將皇三子從安樂堂接到皇宮內,交由萬貴妃代為撫養,此事記載於《明實錄——憲宗實錄》中的內閣輔臣商輅的奏疏中。
成化十一年(1475年)五月十九,憲宗命內閣輔臣們為皇三子取名,以這種方式向群臣及天下公佈了自己早有一位年滿六歲的皇子的事實。五月二十二,皇三子臨文華殿,正式起名為“朱祐樘”,十一月,朱祐樘被冊立為皇太子,這也是憲宗的第二位皇太子。皇太子的生母紀氏此時已經病逝,被追封為淑妃。
朱祐樘公開身份並被立為皇太子後,為了照顧沒有子嗣的萬貴妃的心情,憲宗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將萬貴妃晉封為皇貴妃,在後宮中的位置僅次於皇太后、皇后(其實僅次於皇太后,王皇后從來不敢和萬貴妃作對),以此來安慰萬貴妃。
而萬貴妃也知道自己不能再生育,且為了大明社稷的有效傳承、自己將無法阻止皇帝更多地去接近其他嬪妃;既然不能阻止,那麼幹脆就順其自然。於是,從成化十一年開始,萬貴妃一反常態,不再阻攔憲宗寵幸其他嬪妃,從此後宮中陸續有更多的皇子出生,大明皇統不再有斷絕的危險。
在所有的嬪妃中,有一位杭州昌化人邵氏,因為家貧,於成化八年(1472年)被杭州鎮守太監買下,隨即在成化十年(1474年),由鎮守太監安排入京應選秀女。邵氏貌美聰慧、談吐不俗,一舉選中,入宮成為才人。
成化十一年(1475年),憲宗冊立皇太子後,萬貴妃不再阻擋皇帝寵幸其他嬪妃,邵氏很快以不俗的容貌、和知書達理的性格獲得了憲宗的關注,並接連受到寵幸。從成化十二年(1476年)開始,邵氏連生下憲宗的皇四子朱佑杬、皇五子朱祐棆、皇八子朱祐枟,並因此功勞,被憲宗封為宸妃。
另外,在宸妃連續生子的時候,宮中的其他妃子也不甘示弱,承受恩澤,為憲宗不斷誕育皇子,其中德妃張氏誕育了皇六子朱祐檳、皇七子朱祐楎;安妃姚氏誕育了皇九子朱祐榰;敬妃王氏誕育了皇十子(夭折、無名);恭妃楊氏誕育了皇十一子朱祐梈、皇十二子朱祐橓、皇十四子朱祐楷;端妃潘氏誕育了皇十三子朱祐樞。
這些嬪妃誕育的皇子,連同之前萬貴妃誕育的皇長子,柏賢妃誕育的皇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極,紀淑妃誕育的皇太子朱祐樘,憲宗總共得到了十四個皇子,這個數量,在大明曆代皇帝中,能夠排到第二名(僅次於太祖的二十六位皇子)。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萬皇貴妃因年老體衰,在當月薨逝,年五十八歲。憲宗在萬氏去世後心情沮喪、情緒萎靡、身體狀況開始逐漸惡化。四月,憲宗強打精神,為皇太子舉行盛大婚禮,冊立河間府興濟縣國子監監生張巒之女張氏為太子妃。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憲宗完成了自己在位時的最後一件大事(雖然他不知道自己即將駕崩):將排行居長的幾個皇子都封為藩王:第四子朱祐杬為興王,第五子朱祐棆為岐王,第六子朱祐檳為益王,第七子朱祐楎為衡王,第八子朱祐枟為雍王(第九子朱祐榰以下諸皇子尚不滿八歲,所以暫不封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初,憲宗患病臥床不起,隨即病情轉為危急;於是,心裡明白時日無多的憲宗命皇太子自即日起駕臨文華殿,代替自己處理政務;八月二十二,憲宗朱見濡在乾清宮駕崩,時年四十一歲。皇太子朱祐樘奉遺詔於九月十二在奉天殿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即大明第九代皇帝——明孝宗弘治帝。
孝宗登基時,其他十三位兄弟中,大哥(無名)、二哥悼恭太子朱祐極、十弟(無名)均已早亡,只剩下四弟興王朱祐杬、五弟岐王朱祐棆、六弟益王朱祐檳、七弟衡王朱祐楎、八弟雍王朱祐枟,以及尚未封王的九弟朱祐榰、十一弟朱祐梈、十二弟朱祐橓、十三弟朱祐樞、十四弟朱祐楷,這十個弟弟。
弘治四年(1491年),因為幾個沒有封王的弟弟逐漸長大、可以安排就藩之事了,於是孝宗在這一年加封諸弟,九弟朱祐榰為壽王、十一弟朱祐梈為汝王、十二弟朱祐橓為涇王、十三弟朱祐樞為榮王、十四弟朱祐楷為申王,併為他們各自選取合適封國,以便將來出京就藩。
從弘治八年(1495年)開始,到弘治十五年(1501年)為止,孝宗在京的諸弟:興王朱祐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檳、衡王朱祐楎、雍王朱祐枟、壽王朱祐榰、涇王朱祐橓、汝王朱祐梈先後舉行大婚、然後按制度赴封國就藩;只有榮王朱祐樞大婚後王妃恰好懷孕、不便長途跋涉,申王朱祐楷因年幼尚未大婚,這兩位親王沒來得及就藩。
同一年,孝宗的皇后張氏為孝宗誕育了嫡長子,起名為朱厚照。因為孝宗登基後,並沒有擴充後宮,冊封其他嬪妃,一直只有張皇后一個女眷,所以,從得到皇長子開始,孝宗一生也只有二子一女,且次子、長女都夭折了,真正養大的,只有皇長子朱厚照這一個子嗣。弘治五年(1492年),孝宗立嫡長子朱厚照為皇太子。
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五弟、岐王朱祐棆在封國德安府薨逝,年僅二十四歲,身後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因此岐藩除封。
弘治十六年(1503年),孝宗幼弟、尚未就藩的申王朱祐楷患病不治,在京師薨逝,孝宗的弟弟又少了一人;孝宗將幼弟安葬於京西金山皇家園寢內。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最後的在京親王、榮王朱祐樞因為王妃產子後恢復很好,母子平安,於是準備擇日向皇兄辭行、赴封國就藩,但還來不及正式成行,太皇太后(即孝宗和榮王的祖母周太后)又因病於三月間薨逝,所以榮王沒有走成,繼續留在京師參與太皇太后葬禮,並承擔各種葬禮典儀。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一代賢君明孝宗因為偶感鳳寒而誤服了湯藥,因此導致病情惡化,於乾清宮駕崩,時年三十六。皇太子朱厚照繼位,以明年為正德元年,即明武宗正德帝(榮王此時還在京師,又走不成了)。
正德二年(1507年),武宗的八叔、雍王朱祐枟在封國衡州府薨逝,年二十七歲,沒有留下子嗣,雍藩除封,武宗在世的叔父,在雍王薨逝後,只剩下七人了。
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已經推遲就藩快要六年了的武宗十三叔、榮王朱祐樞終於忙完了所有的祭祀、拜謁任務(代替侄子武宗向太廟、孝宗陵寢致祭、拜謁等事),帶著在京師出生的長子朱厚勲,啟程趕赴封國常德府;至此,憲宗諸子已經全部就藩。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年紀最長的在世叔父、四叔興王朱佑杬於封國安陸薨逝,年四十四歲;興王只有兩個兒子,其中長子朱厚熙夭折,次子朱厚熜已立為興世子,因此興藩總算可以不必重蹈岐藩、申藩、雍藩的覆轍,因無子而除封了(當然,留給興世子的更大驚喜還在後面)。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在位十六年、一生行事不羈、施政治國不拘一格、對內對外都折騰得驚天動地、成為整個文官集團頭疼物件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駕崩,時年三十一歲。被皇帝折騰得夠嗆、幾乎可以用“狼狽”來形容的文臣們在長舒了一口氣後,同時也發現大明朝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武宗在位十六年,居然沒有能夠誕育哪怕一位皇子,而孝宗皇帝長大成人的皇子,也只有武宗一人而已,並無其他兄弟;這導致大明皇統在他駕崩後,既不能“父死子繼”、也不能“兄終弟及”,皇室大宗就此斷絕、無人承襲皇位的尷尬局面已經出現。
假如短時期內不能重新選立合適的嗣皇帝、致使皇權出現真空的話,那麼大明的皇統是否還能正常延續下去就不好說了,甚至天下局勢也將因此而產生動亂,導致社稷因此傾覆。
武宗駕崩之後,奉皇太后懿旨暫時代理主持政務的內閣輔臣楊廷和、蔣冕、毛紀等在取得皇太后的授權之下,為避免皇位空置過久、皇權出現真空而導致局勢不穩,便立即開始商議迎取外藩入繼大統、承襲皇位,以穩定社稷。而孝宗、武宗這一系因為傳承已經斷絕,那麼就得再往上追溯一代,從孝宗的兄弟、武宗的諸叔、憲宗的諸子(後裔)中挑選嗣皇帝人選,以克承大統。楊廷和還給這次迎立外藩入繼大統定下了原則——“兄終弟及”,也即挑選武宗的堂弟來繼承皇位。
武宗駕崩時,憲宗尚在世的皇子、也即是武宗的叔父還有六位:六叔益王朱祐檳、七叔衡王朱祐楎、九叔壽王朱祐榰、十一叔汝王朱祐梈、十二叔涇王朱祐橓、十三叔榮王朱祐樞;不過,這其中壽王朱祐榰、汝王朱祐梈都沒有子嗣,所以壽藩、汝藩無人有資格可以被選立為嗣皇帝;而涇王朱祐橓雖然有獨子朱厚烇,但未及封爵就去世了,所以涇藩也失去了可能入繼大統的資格。
其他憲宗位下諸藩倒是誕有皇孫——
益王朱祐檳有益世子朱厚炫、崇仁王朱厚燁、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等四個兒子;
衡王朱祐楎有江華王朱厚燆、玉田王朱厚烴、新樂王朱厚熑、高唐王朱厚煐、齊東王朱厚炳 、邵陵王朱厚煃、漢陽王朱厚福(火底)等七個兒子;
榮王朱祐樞有榮世子朱厚勲、福寧王朱厚熹、惠安王朱厚煦、永春王朱厚烮、富城王朱厚然、貴溪王朱厚曾(火底)等六個兒子;
另外,還有一位最最重要的憲宗皇孫——憲宗第四子、當時已經去世了的興獻王(封號興王、諡號獻)朱佑杬,雖然長子朱厚熙夭折,但其次子朱厚熜卻健康成長,並已獲封為興世子,正在為興獻王服喪,即將繼承興藩,成為第二代興王。
當年太祖皇帝在建國之初,就親自編寫了規範後世子孫行為舉止的《皇明祖訓》,其中對於皇統承襲方面有詳細說明:“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且須立嫡母所生者。有嫡子在,其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無嫡方以庶子繼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因此,按照太祖皇帝《皇明祖訓》中所確定的“兄終弟及”皇統承襲制度,在孝宗、武宗一系絕嗣、無人可以承襲大統之後,內閣輔臣楊廷和依照“兄終弟及”原則,將從和武宗血統最為接近的諸堂弟(即武宗祖父憲宗位下諸孫)中按“位次最近”為準繩,挑選合適者入繼大統。
因為憲宗的長子、次子都早早夭亡,而第三子就是孝宗;現在孝宗一系也已經絕嗣,那麼就要再往下找,而截止正德十六年(1521年),憲宗位下其他諸藩中,只有興藩、益藩、衡藩、榮藩誕育了皇孫(涇藩皇孫朱厚烇早亡),所以,武宗駕崩後的嗣皇帝人選,只能從這四藩中挑選。
興藩興獻王朱佑杬,是憲宗第四子,雖然此時已經去世,但在宗法倫序上面,始終要高於憲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檳、第八子朱祐楎衡王、第十三子榮王朱祐樞;況且,興獻王有子朱厚熜在世,並以興世子的身份接管了興藩。因此,在孝宗一系絕嗣後,作為憲宗第四子的興獻王朱佑杬、興世子朱厚熜這一系,就是憲宗位下諸藩的最長支系,具有優先承襲權;按照“位次最近、倫序當立”原則,興世子朱厚熜是最有資格承繼堂兄武宗所遺下的皇位、入繼大統的第一人選。
因此,楊廷和、蔣冕、毛紀等輔臣們很快依照《皇明祖訓》中的祖制規定,按照“兄終弟及”原則,確定了在武宗諸堂弟中,“位次最近、倫序最先”的憲宗第四子興獻王朱佑杬之次子、興世子朱厚熜為嗣皇帝人選;在奏報皇太后批准後,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六,武宗駕崩後的兩天,朝廷以華蓋殿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太監谷大用等,奉武宗遺詔(由楊廷和等內閣輔臣擬定),啟程前往湖廣安陸,迎接興世子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二十六,迎駕使臣抵達安陸,興世子朱厚熜接見了使團諸臣、在興王府接受諸臣的行禮,並隨即接受以皇太后名義下達給自己的武宗遺詔;四月初二,興世子辭別母親興王妃蔣氏,由使團扈送,前往京師準備繼承大統。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興世子抵達京師,在與前來迎接的內閣輔臣們因到底是‘從東華門入宮、居文華殿’,還是‘由大明門入宮、直入奉天殿’這個禮儀產生爭執後,興世子堅持要從大明門入宮,並最終取得勝利,在京師郊外接受了群臣的勸進箋表後,從大明門入宮,登奉天殿直接繼位,並將內閣擬定的年號由“紹治”改為“嘉靖”,以明年為“嘉靖元年”,朱厚熜即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帝。
而嘉靖帝以憲宗皇孫、孝宗皇侄、武宗堂弟的身份承襲大統、登基稱帝之後所發生的事情,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
13 # 深更讀史
朱見深就是明憲宗,他的父親就是兩次做皇帝的明英宗朱祁鎮,這傢伙的命運倒也夠悲催的。他死後是第三子朱祐樘登基為帝了,也就是明孝宗。明孝宗死後是兒子朱厚照接班了。可是到了朱厚照的時候出現了問題,朱厚照喜歡玩,英年早逝了,沒有留下兒子。
結果他的堂弟朱厚熜接了班,這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朱見深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家的老二,那就是朱見深的孫子了。
朱見深有十四個兒子,長子、第十子還沒有起名就夭折了。次子朱祐極曾做過太子,但也英年早逝了,沒有等到登基。那麼再除了做皇帝的老三之外,長大成人的兒子還有十個兒子。
而在這十個兒子當中,老四朱祐杬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嶽懷王朱厚熙,次子朱厚熜,不過長子早夭,所以他就留下了這麼一個兒子。
老五沒有留下一個兒子,只有兩個女兒。老八、老九、老十一、老十二和老十四也都沒有留下兒子。
老六朱祐檳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厚燁、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
老七朱祐楎有七個兒子分別是朱厚燆、朱厚烴、朱厚熑、朱厚煐、朱厚炳、朱厚煃、朱厚䑐。
老十三朱祐樞有六個兒子分別是朱厚勲、朱厚熹、朱厚煦、朱厚烮、 朱厚然、朱厚䎯。
可見,朱見深的孫子輩人數並不少,不過朱厚照其實有一個親弟弟,如果他活著,人數再多也沒有什麼用,不過可惜他也早死了。
那麼既然如此,只好在這些孫子輩中選擇了,可為何是朱厚熜登基為帝呢?
當時朱厚照的叔叔還有好幾個活著呢,可他們是不可能的,皇位已經到了厚字輩,在往回走沒有那個可能。
按照定製,那就應該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那麼老三之後自然是老四興獻王朱祐杬最大了,他當時已經死了,他唯一的兒子朱厚熜就成為最為合適的繼承人人選了。
所以,當時把持朝政的內閣首輔楊廷和與武宗之母張太后商量之後一致決定讓朱厚熜做皇帝,但恐怕誰都沒有想到是這位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非常奇特,更不是好惹的。
-
14 # 藍娃娃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首先明憲宗的兒子就是明孝宗,然後是明武宗,自此孝宗一脈斷了!轉成明武宗的堂兄弟!嘉靖!
-
15 # 從前某隻貓貓頭
按排行順序按血統,嘉靖是和武宗最親近的人選了。而且楊廷和覺得興世子年齡還小還好調教,覺得他非常合適,萬萬沒想到小時候的嘉靖成熟的一言難盡,比30歲去世的他堂兄朱厚照成熟百倍
回覆列表
嘉靖皇帝名叫朱厚熜,他的父親名叫朱祐杬,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封為興王,封地為安陸。
承天府和鍾祥就是一開始的安陸,旁邊那個德安府和安陸是後來的安陸。
明憲宗死後由三子朱祐樘繼位,之後朱祐樘去世,由其子朱厚照繼位,因此作為藩王的兒子朱厚熜是無緣皇位。可是正德十六年,朱厚照死了沒有子嗣,因此朱厚照被選中成為新的皇帝。
明憲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孫子輩的人數更多,為什麼偏偏朱厚熜被選中成為皇帝?
第一,孤家寡人,易於控制。
朱厚熜的父親朱祐杬一生只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還夭折了,因此朱厚熜沒有兄弟,並且朱祐杬已經在兩年前去世,也就是說朱厚熜也沒有父親。
而其他孫子都有很多兄弟,並且父親基本上都活著。如果從這些人裡選擇,這些父親兄弟必然會威脅到朝廷大臣的權力,而朱厚熜孤家寡人沒有人,立為皇帝就不用擔心有人來爭奪權力。
第二,年齡幼小,沒見過世面
朱厚熜這個時候才十六歲,在當時這個年齡做皇帝還比較小,對國家大事一無所知,並且,朱厚熜從出生就一直生活在安陸。那裡是位於湖北西部一個偏遠小城,也就是說朱厚熜是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這樣的人當皇帝勢必要仰仗這些大臣,這樣朝廷大臣就不用擔心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第三,父親排行靠前,法理充分
選擇皇帝要靠血緣,朱祐杬是明憲宗第四子,和明孝宗關係最近,因此朱厚熜在繼承人排名上要遠遠優先於其他兄弟,這是最不會引起人們反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