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穀公社

    歐洲中世紀藝術從本質上講,它就是神話與宗教的載體。

    中世紀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個黑暗、愚昧而災禍叢生的年代,由於當時的醫學、科學水平的低下以及受到宗教組織的打壓,人們的認知就停留在了神話與宗教的階段。

    從神話或者宗教的角度來看,中世紀的人們從處於對死亡的恐懼、到神話的傳說、再到宗教的撫慰,基本上這一過程是人類認知死亡的一個基本程序。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歐洲中世紀的藝術中的死亡最後都讓死神的出現,接管了關於人類死亡的工作,這與中國的神話中的死亡與輪迴與曲同工。

    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初期,人類死亡觀與聖經的教導緊密相關:在上帝創造人之後,亞當與夏娃的墮落、被逐出伊甸園,因為罪與墮落的代價是死,導致人類必須面臨死亡,而只有待到生命終結之後,才能再次回到神的國度。

    ▲杜勒《亞當和夏娃》。

    與宗教相呼應的是,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死神“塔納特斯”掌管死亡。死神與睡神同為夜神的雙胞胎,常以優雅俊美的男性形象出現,倒拿著火炬。

    在時間書這本中古歐洲使用的祈禱書中,插畫常見到的骷髏,鐮刀與劍是伴隨死神的象徵。

    在中世紀瘟疫大流行的那些年,《死神的勝利》將中世紀歐洲瘟疫的慘狀描繪的入木三分:畫面中的死神騎著骨瘦如柴的戰馬,率領著死亡之馬,向人們進攻,畫面中不論是皇帝或者主教,抑或卿卿我我的戀人,他們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

    ▲《死神的勝利》,1562年,荷蘭,彼得·勃魯蓋爾

    有意思的是,死神作為一個同樣的母題,在不同的時代,以多種樣式的藝術形象出現在藝術作品之中。

    到了19世紀,藝術家們則強調死亡的無所不在,與死亡的多重面貌,到了這世紀的後半,不論是文學或藝術,死神擬人化的的方式逐漸轉變。象徵主義、唯美主義、頹廢主義等藝術形式中,死神即可以是一個天使,也可以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情色女人,還可以是一個母親的形象。

    ▲《聖安東尼的誘惑》1878年。

  • 2 # 詩夜城主

    藝術的宗旨就是表現美,不管是在“有神論的世界”還是在“無神論的世界”藝術至始至終都在推崇美,美化世界萬物,世間原本有“善惡美醜”可在藝術世界裡只有一個“完美主義”,所以連“死亡”這麼一個恐怖醜陋的詞都美化成“死神”,這就是西方古代宗教信仰的黑暗愚昧,善惡美醜不分,看似繁華的表面,內心靈魂卻早已經死亡,那些宗教權威者為了在肉體死亡之後還可以繼續統治掌控宗教的權力,故而把自己妖魔化成“死神”。在歐洲文藝復興前期西方的所有畫家都在畫“死神”這個主題,因為那些畫家都服務於“神話和宗教”,他們生在一個“有神論”的世界裡,別無選擇一切主題都要以“神”有關,所以“死亡”也被擬人化成“死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學家的小故事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