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蟬鳴月
-
2 # 歐陽震龍
自古以來就有,這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自然現象,一個自然群體,只是過去大家隱蔽的多,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較豐富,人的思想相比過去不一樣了,活出自我,敢做敢當罷了,再加上網路世界,同性交流軟體的作用,訊息瞬間傳遞世界各地,方便快捷,透明度就高。所以才出現性取向與眾不同的人看似比過去多了的現象!
-
3 # 133357
並不是提問者理解的那樣。
根據弗洛依德的心理學研究顯示,社會上每一個人均有雙性戀的傾向,所以擁有同性愛傾向(看清楚不是性行為)的人所佔的真正人口比例,可能會是社會人口 的全部,即100% ,這是僅從心理學層面的解讀,而非性行為。
具國際最權威的生物學、性學專家同時也是最早從事性學系統研究的學者,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金賽的研究結論,純粹的異性戀者和單純的同性戀者都只佔全部人口的4%,最近的研究認為同性戀者比例數可能高達10-20%。反同組織只認同最少比例數4%,而同性戀維權組織採信的是最大比例數,認為有20% 。第一個資料4%是根據金賽《性學報告》中透過各個大學隨機抽樣的18,500例問卷調查報告結果得出的結論,對18,500多人進行了調查,在結果分析上,又得到統計學、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等各領域專家的指導,其成果是當時性行為研究中最值得信賴的。而第二種資料是根據現代,隨著科技進步,透過觀察人在觀看同性性行為時有無性興奮時的表現,瞳孔是否收縮得出的統計結論,後一種結論就避免了因為宗教、倫理、社會、認知、家庭壓力等各種因素引發的有意無意地隱瞞現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金賽的《性學報告》來看就可解了。在一個包容性非常差的社會中,人們出於各種的壓力,有意無意的壓抑自己內心的本能,去迎合大眾做出他們認為正確地選項,使得自己不成為別人眼中的少數甚至不正常人。而實際性本沒有對錯,只是種現象,在中國卻有正常和非正常的觀念。現在已經有更多的研究論文可提供參考了。只要你花點時間去找來了解就行了。在金賽的報告中調查問卷顯示,37%的男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和同性發生過性行為。現代醫學也認識到人類性本能差異有三十種之多,人類熟知的有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更多的是不為大眾瞭解的如無性戀者,不是一般理解的柏拉圖式的,而是他們對於同性異性皆無性的興趣與衝動。我以前也只是在書籍中瞭解,後來在身邊發現的確有這類人,具我詢問他們後瞭解,果然就如學者們的研究結論一樣,他們有手淫現象,但他們手淫時並不幻想同性或異性身體,更不會找這類電影來看,只是單純關注自己的性器官的感受。這類人群比例數高達1%。另一類是性倒錯者,這其中又分性倒錯中的異性戀,他們從最初開始意識到自己性徵起,就不認同自己與生具來的性別,他們內心認可的是與自己實際身體性徵相反,比如金星女士,認為自己是女性的靈魂被禁閉在了男性的軀體中,這並非源自後天的外部影響,醫學定義這類人為性倒錯者,金星女士實際上是異性戀者。還有性倒錯中的同性戀者,這和真正意義的同性戀完全不同,還是隻能用金星女士舉例子(知名人士中沒有類似合適的例子),他生來是男性身體性徵,可內心認同自己是女性,變性後卻還是找個女性為性伴侶,這種卻不是真正意義的異性戀者,而是性倒錯的同性戀者。還有很多其他性向者,有興趣可以自己找相關資料自己瞭解。
最後附上權威醫學辭典對於異性戀者的界定變遷——1901年版的《道蘭氏醫學詞典》對異性戀的定義是:“一種對異性不正常的、變態的慾望”。二十多年過去,1923年版的《韋氏大辭典》也給出了相似的定義:“對異性病態的性慾”。直到1934年,人們對“異性戀”的理解才和我們如今熟悉的定義相似:“對異性產生性慾的表現;正常的性傾向”。
我們一生中有很多知識盲區,這並不奇怪,也不丟臉,但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無知看法,把無知當有趣,甚至還到處賣弄就真是愚不可及了
-
4 # Y陽洋
看著很帥的男人會仰慕,但也只是仰慕,又不能幹啥,喜歡歸喜歡,我感覺每個男人都會遇到些第一眼看到就特別舒服的男人吧,女人也一樣,生活的壓力很大,導致性生活不和諧,男男女女都是感性的物種,或許就是心靈的寄託吧!
-
5 # 不愛吃肉的小會12345
我同意上邊說的
同性戀本身就是一個存在
並且自古存在
沒有什麼稀奇的
而且大部分人在遇到和自己同性向的戀人之前都是一個直人
也許你還沒有搞清楚自己內心真正需要什麼吧
就和你有一個男朋友,你們倆做愛,他會一直用雞巴插你,那樣他會感覺爽,但是大部分的女人都喜歡口交,而男人卻對口交不以為然,所以這時候一個女朋友就會很好的滿足你。
所以,去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
-
6 # 流淚烤魚
這也許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人類太多,需要調節人口總量,同志不會繁衍後代,世界總人口會逐步下降!不知道對不對,哈哈哈!
-
7 # 仲宇足球評論
不是同性戀越來越多了,讓你產生同性戀越來越多的錯覺的原因有以下4點:
1、同性戀去罪化1997年新《刑法》取消了1979年《刑法》第6章第160條的“流氓罪”條款。也就是說在1997年以前,如果一個人被認定為是同性戀或者存在同性性行為,是要被追究刑事責任的。1997年以後,兩個同性之間如果自願發生性行為,是不觸犯刑法的。試想,在1997年以前,同性戀身份如果曝光,都是要判刑的,這些人肯定會極為隱蔽的進行交往。所以那時我們很難在生活中接觸或者知曉同性戀。但現在同性戀是兩個人之間的自由,甚至有的人並不避諱自己的身份被周圍人知道,所以我們偶爾也能聽說周圍有這樣的人存在。
2、同性戀去病理化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將自我認同型“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實現了中國同性戀非病理化。 既然不是精神疾病,很多同性戀的心理負擔就大大減輕,有利於他們正常的尋找戀愛物件。所以現在感覺好像同性戀多了,其實只是他們更多浮出水面了而已。
3、人們越來越懂得應該自由戀愛,並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過去很多人都是經人介紹談戀愛,奉父母之命結婚。婚後有了小孩就是過一輩子,無論兩個人在一起是否幸福。但現在大多數人都是自由戀愛,父母也不會過多幹涉子女的婚姻自由。更多的人會遵從自己的內心來選擇戀愛和結婚物件。在這樣開明的整體社會氛圍的大背景下,同性戀者也希望遵從自己的內心想法,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而不是欺騙自己的內心,和不喜歡的人委曲求全。過去很多同性戀雖然明知道自己不喜歡對方,卻還是硬著頭皮和異性結婚,然後痛苦的生活一輩子,這對於雙方都是非常不利,也是不公平的。
4.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接納程度變高了隨著人們對於同性戀知識的正確瞭解越來越多,知道他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歧視同性戀的人也比原來少了很多。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對於身邊同學、朋友或同事如果是同性戀身份,其實並不是特別在意。大家興趣相投就好,至於對方和什麼人談戀愛,其實和自己沒太大的關係,那都是別人的私事。現代人都不會去幹涉別人的私事,也不喜歡別人干涉自己的私事。我有一次和一位大我幾歲的女性同事聊天,她的兒子現在已經上小學了。她說如果她的兒子是同性戀,她也會祝福他,只要他的生活幸福就好。可見,現在人們對於同性戀的接納程度真的是越來越高了。
從以上4點原因可以看出,社會各方面的變化都促成了同性戀者的公開化,這自然給了我們一種這類人群越來越多的假象。其實這類人群自古以來就有,比例也沒什麼變化。不管社會認可不認可,他們都在那裡真實的存在著。
回覆列表
題主:這也許是你的一種錯覺。
其實,同性戀自古就存在。同樣也在幾個歷史階段很盛行。
譬如:在漢代就很風行一時。上至皇帝官宦,下至基層官員。民間肯定也不少,上行下效形成一股風氣。
再後來,到宋,明時代在皇室宮廷也依然存在。以致於反映到文學作品。比如《水滸傳》王麒麟盧俊義就好他的義子燕子李青就是同性戀關係。
還有蒲松齡在他的《聊齋志異》中也多次描寫過同性戀的故事,而且描寫的非常感人。
到了清朝同性戀又一次風糜朝野上下。尤其在京劇當時紅極一時,四大名旦更是名滿華夏。男旦的風恣綽約,風情萬種。更加使一些王子王孫,達官貴胄。趨之若騖。同性戀成了一種時尚,被許多人追隨。
現代社會的高度發達,與物質生活的空前豐富。也同時給同性戀傾向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同性戀現象的迅速發展,有一定的社會根源。
比如,現在男性結婚難,己經象流感一樣,擴散到全國。許多年輕人剛走上社會,立腳末穩,卻面臨著婚姻的嚴峻現實。沒車沒房,想談婚論娶,實在是難於上天。
然而,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誰不渴望感情的溫暖和幸福。
但是,正常的異性戀可望而不可企。所以,許多人退而取之。這也給同性戀的機會。
再一方面是網際網路的傳播,更是給同性戀者開闢了新天地。百分之百的青年人都是網民。他們會更早期的接觸到這一群體。
更多的人出於好奇和性衝動,盲目的傾向這一群體。
其實,無論在那一歷史階段,同性戀都是一個極小的弱勢群體。許多處於裹攜和逼迫的境地。真正的同性戀是極少數的人
.再一方,同性戀人愈來愈多的原因,是其感情的門檻極底,只要兩個人關係較好,互相喜歡。或者,又在一個單位,工廠,公司上班。朝夂相處,交往密切,都很容易越過朋友的界限。
其二方面:異性交友困難,幾千萬的大齡青年。在感情飢渴的困擾下,不可能不分流。尤其,八零九零們,是福裡生福里長,密糖壇中泡大的。和過去五,六十年代的人完全不一樣。他們多數嬌生慣養,許多對異性戀望而生畏,產生恐婚,不婚。或轉身投入同性群體。都是很有可能。
在許多年輕人的認識上產生了一種錯覺。好象是同性戀人越來越多了。其實,這種現象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真正的同性戀只是極少數,希望大家不要被假象迷惑了眼睛。隨.著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相信這一陣迷霧,很快就會風吹而散。
但是,我們也不必歧視他們,有個名人說過:存在這個世界上的,都有它的合理性。
讓所有的人都幸福的生活在和諧的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