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市位於黃河北部、太行東麓、衛水之濱,是牧野大戰發生地、姜太公故里、中國財神文化之鄉、全國科普示範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市、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市、中國優秀民族建築文化傳承保護示範城市、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平安建設先進市。
殷商時期為畿內牧野地,西漢高祖二年設定汲縣,先後為郡治(汲郡)、州治(衛州)、路治(衛輝路)、府治(衛輝府)和道治(豫北道、河北道),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稱。轄7鎮6鄉共13個鄉鎮、342個行政村、10個街道辦事處、15個居委會,總人口50萬。城市規劃控制區面積128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4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5萬人,城鎮化率居新鄉八縣(市、區)之首。
以蒼峪山、跑馬嶺、靈泉峽等為代表的山水景觀和以比干廟、望京樓、香泉寺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獨具特色。比干廟、跑馬嶺休閒生態園、龍臥巖分別為國家AAAA級、AAA級、AAA級旅遊景區。共有比干廟、望京樓、姜太公故里、孔子擊磬處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古蹟114處。
衛輝市,殷商時為畿內牧野地。周武王滅紂,封邶、墉、衛三國,此地屬墉。成王平武庚叛亂後,邶、墉並於衛,此地屬衛。
春秋時期,衛遭狄侵,戴公東渡,此地更屬於晉。戰國時期,屬魏,始有汲邑之稱。秦初屬河東郡東境,後屬秦河內郡。
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始置汲縣,屬河內郡。十一年(公元前196),封公上不害於汲,稱終侯(即汲紹侯),國名汲。東漢順帝年間(126至144),縣令崔瑗築縣城於汲城村。
三國時期,屬曹魏朝歌郡。西晉泰始二年(266),設汲郡,郡治汲城。轄汲縣、朝歌、共縣、獲嘉。
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遷郡治於枋頭(今浚縣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復遷汲縣。東魏興和二年(540)夏,西魏行臺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元慶率戶歸屬東魏,僑置義州於陳城(今城區城關),轄伍城郡、伍城縣等7郡19縣。北齊廢義州存伍城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廢汲郡、伍城郡,置衛州,州治朝歌,改汲縣為伍城縣,屬衛州,縣治設陳城,原汲城縣治廢。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改伍城縣為汲縣。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衛州為汲郡,郡治衛縣(今浚縣衛賢),汲縣屬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設義州,州治汲縣。武德四年(621)廢義州,汲縣改屬衛州,州治衛縣。貞觀元年(627),州治移汲。轄汲縣、衛縣、共城、新鄉、黎陽五縣。
五代屬衛州,州治汲縣。
宋屬衛州,州治除先後短時間遷共城和胙城外,其餘時間均在汲縣。
金屬衛州河平軍,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至1188)州治曾遷共城,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遷胙城。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0),屬衛輝路總管府,路治汲縣。領錄事司、輝州、淇州。轄汲縣、新鄉、獲嘉、胙城四縣。
明、清屬衛輝府,府治汲縣。先後轄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浚縣、滑縣、封丘、考城11縣
衛輝市位於黃河北部、太行東麓、衛水之濱,是牧野大戰發生地、姜太公故里、中國財神文化之鄉、全國科普示範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市、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市、中國優秀民族建築文化傳承保護示範城市、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平安建設先進市。
殷商時期為畿內牧野地,西漢高祖二年設定汲縣,先後為郡治(汲郡)、州治(衛州)、路治(衛輝路)、府治(衛輝府)和道治(豫北道、河北道),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稱。轄7鎮6鄉共13個鄉鎮、342個行政村、10個街道辦事處、15個居委會,總人口50萬。城市規劃控制區面積128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4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5萬人,城鎮化率居新鄉八縣(市、區)之首。
以蒼峪山、跑馬嶺、靈泉峽等為代表的山水景觀和以比干廟、望京樓、香泉寺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獨具特色。比干廟、跑馬嶺休閒生態園、龍臥巖分別為國家AAAA級、AAA級、AAA級旅遊景區。共有比干廟、望京樓、姜太公故里、孔子擊磬處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古蹟114處。
衛輝市,殷商時為畿內牧野地。周武王滅紂,封邶、墉、衛三國,此地屬墉。成王平武庚叛亂後,邶、墉並於衛,此地屬衛。
春秋時期,衛遭狄侵,戴公東渡,此地更屬於晉。戰國時期,屬魏,始有汲邑之稱。秦初屬河東郡東境,後屬秦河內郡。
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始置汲縣,屬河內郡。十一年(公元前196),封公上不害於汲,稱終侯(即汲紹侯),國名汲。東漢順帝年間(126至144),縣令崔瑗築縣城於汲城村。
三國時期,屬曹魏朝歌郡。西晉泰始二年(266),設汲郡,郡治汲城。轄汲縣、朝歌、共縣、獲嘉。
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遷郡治於枋頭(今浚縣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復遷汲縣。東魏興和二年(540)夏,西魏行臺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元慶率戶歸屬東魏,僑置義州於陳城(今城區城關),轄伍城郡、伍城縣等7郡19縣。北齊廢義州存伍城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廢汲郡、伍城郡,置衛州,州治朝歌,改汲縣為伍城縣,屬衛州,縣治設陳城,原汲城縣治廢。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改伍城縣為汲縣。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衛州為汲郡,郡治衛縣(今浚縣衛賢),汲縣屬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設義州,州治汲縣。武德四年(621)廢義州,汲縣改屬衛州,州治衛縣。貞觀元年(627),州治移汲。轄汲縣、衛縣、共城、新鄉、黎陽五縣。
五代屬衛州,州治汲縣。
宋屬衛州,州治除先後短時間遷共城和胙城外,其餘時間均在汲縣。
金屬衛州河平軍,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至1188)州治曾遷共城,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遷胙城。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0),屬衛輝路總管府,路治汲縣。領錄事司、輝州、淇州。轄汲縣、新鄉、獲嘉、胙城四縣。
明、清屬衛輝府,府治汲縣。先後轄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浚縣、滑縣、封丘、考城11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