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胸外科許醫生

    房顫患者,如果患者用藥能控制住症狀,還有必要手術嗎?

    房顫,又稱心房顫動,是指各種慢性心臟疾病導致的一種心律失常。簡單的理解就是心臟亂跳,失去正常的心臟節律,心率增快。

    房顫患者自己可以感覺胸悶,心悸,心臟不適。但這還不是房顫的最大危害。

    由於房顫造成心房的收縮功能降低,血液在心房內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脫落隨血流到達身體各處,就可以引起腦、肺等重要臟器的栓塞,導致腦卒中,肺梗塞等嚴重後果。這才是房顫的最大危害。

    針對題主的問題,房顫的症狀控制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快速心室率的控制。這個透過洋地黃類藥物、氨碘酮、倍他樂克等藥物治療比較容易達到;二是房顫恢復到正常節律。這個機會比較小。一般需要透過消融手術才能達到。

    簡單的房顫控制是指透過藥物控制心率,減輕患者的胸悶心悸等不適感覺。更樂觀的結果是,透過藥物治療,房顫轉為正常心律。在這種情況下,藥物的繼續維持是必要的。

    如果房顫長期存在,沒有轉為正常心律,又不打算做進一步的轉律治療,那麼,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以預防血栓栓塞的發生,就非常必要。常用的藥物是口服華法林。服藥期間,需要定期監測血液凝血功能。最重要的指標是PT/INR。

    當然,對於房顫的藥物控制不理想。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存在,可以選擇房顫的消融手術。這種手術可以在心內科透過心導管介入完成,也可以在心外科透過微創的消融方法達到目的。

    總結來說,房顫患者的症狀控制,一般指快速心率得到控制,患者自我不適感覺減輕,但血栓栓塞的風險依然存在,需要結合個體情況,選擇是否手術轉律。

  • 2 # 心血管王醫生

    大家好!小王醫生和大家一起分享房顫。

    正常的心臟咚噠咚噠這樣規律的一下一下有規律的跳動。而房顫是不規律的,時快時慢,一個字亂;一旦發生,不容易根治,會長期困擾患者。

    房顫在一定程度上講是心臟電路系統老化的一種表現,60歲以上的人有1%出現房顫,隨著年齡增長髮生率成倍增加,70歲以上發生率10%。

    常見原因有:風心病,冠心病,年齡大了,慢性肺病,所有引起心臟結果變化的疾病,還有甲亢、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長期飲酒、過度勞累、抽菸等也是常見原因。

    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後果很嚴重,會腦梗死。快速的房顫也會導致心功能惡化,慢慢出現心衰。

    房顫的一個特點就是,一旦得了房顫,它就會永遠纏著您不放。如您所說房顫藥物控制有效,能不能不手術,答案是肯定的,能控制住房顫不發作,自然不需要手術。 但是,目前為止沒有一種特別有效的藥物,能夠根治或完全預防房顫。 如果有機會一定將房顫轉覆成正常心律,能維持多久維持多久。

    目前房顫的治療方案,在去除病因基礎上:

    1、藥物:常用的藥物胺碘酮,心律平,倍他樂克。用藥很複雜,必須專業醫生指導。 抗凝治療:華法林,達比加群,利伐沙班。

    2、電擊:當然藥物無法轉復,但又有非常轉復的必要性,那麼也可以電覆律,電覆律後也需要藥物維持竇性心律。

    3、射頻消融手術根治術:對於單純的特發性房顫效果好一些。射頻消融費用較高,成功率比較低,好的醫院才能做到60%;而且複發率也很高。

    4、左心耳封堵術(主要是預防血栓脫落),目前效果值得肯定。

    慢性持續性房顫, 兩個原則: 第一,把心率降下來,目標休息時60次左右,活動後80次左右。 第二,預防血栓,那就需要長期口服抗凝藥:華法林,利伐沙班,達比加群。

    至於您說的如果藥物能控制住,當然不需要射頻手術,但幾乎可以肯定,隨著時間推移藥物就會失效,或出現副作用。

    需不需要手術,是選擇射頻消融,還是選擇左心耳封堵術,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

    我是小王醫生,全軍心臟病介入中心副主任醫師,任何心律失常疑問❓請您@小王醫生說健康 。

  • 3 # lianxiaoqingqing

    看了你的問題我不由自主的笑了,你真的把問題想的過於簡單了。如果房顫能夠藥物控制,那自然沒必要手術了,問題是目前沒有藥物能夠控制房顫,所以才有人探索手術治療方法。其實房顫是老年人最常見多發的一種疾病之一,房顫就如同老年人長白頭髮,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房顫有一個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的堵塞,所以一旦發生房顫,最需要做的就是抗凝治療,同時控制心室率,至於射頻消融術,這個手術最初號稱根治房顫,但隨著手術病例的不斷反饋,複發率高到了難以接受的程度,至於左心耳封堵術,很多專家認為也沒有必要,只要抗凝藥物應用正確,房顫就不是問題了。

  • 4 # 海上名醫

    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劉旭主任醫師介紹:

    這種是典型的房顫治療思想誤區。在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三個房顫治療誤區分別是:房顫患者無症狀就不需要治療;房顫無需及早診治;房顫能透過藥物治療而根治。甚至有的慢性房顫患者拒絕消融、拒絕華法林抗凝、拒絕新型抗凝藥,理由是消融沒時間,華法林驗血太麻煩,新型抗凝藥太貴,腦卒中的風險不怕……

    實際上,對於持續性房顫患者,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症狀的,但是一旦出現症狀以後,病情已經是中晚期以後了,這時再治療其實是晚了;我們希望房顫患者能夠儘早治療,如果選擇導管消融治療,成功率很高效果也很好;另外,近年文獻證實,導管消融是根治房顫的唯一方法,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心律平,但是非常遺憾,這些藥物吃得再多,服用時間再長對治療房顫也是沒有什麼效果的,這些藥物能夠在發生症狀的時候進行控制,但是不能夠達到真正根本治療房顫的目的,因此用傳統藥物來治療房顫效果是不理想的。

  • 5 # 生命召集令

    簡單來講,如果能用藥物控制住症狀,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可以不用進行手術治療。而且,房顫的首選治療方式並不是手術,而是藥物轉復治療。藥物可以轉復並維持竇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預防血栓栓塞併發症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何才算是控制住了症狀。房顫發生時患者一般有心慌,心悸,胸悶,胸痛,乏力等症狀,如果是服用藥物後這些自我感覺有所緩解或者消失,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控制住了症狀。需要結合客觀檢查和體徵進行確認是否得以控制。

    那麼房顫的表現有哪些呢?最明顯的是聽診心律絕對不齊,即心臟在亂跳;心音強弱變化不定,聽起來時高時低,時強時弱,沒有規律;脈搏短絀。在心率快的時候會出現心率大於脈率的情況,所以房顫患者如果自己測心率的時候,不能以脈搏的跳動次數為準,而是應該數心率。客觀檢查:觀測心電圖。房顫的心電圖表現為P波消失,心室率極不規則,心室率快時會出現QRS波增寬。使用藥物後,自身沒有不適症狀,沒有病理性體徵,心電圖也恢復正常時,那麼使用藥物治療是卓有成效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控制住了症狀。

    房顫的治療,藥物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房顫患者如果CHADS評分大於等於2分則需要口服華法林來進行抗凝治療,預防血栓栓塞,這也是房顫患者不能忽略的一點。手術治療是二線治療方法,且存在著價格昂貴、複發率高的問題。因此,如何治療還要結合患者自身情況詳詢醫生才行。

    本期答主:郭繼臻,醫學碩士

  • 6 # 醫患家

    所謂藥物能控制症狀,估計指的是透過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洛克)、地高辛等藥物把房顫的心室率控制下來,沒有心悸胸悶等臨床症狀的情況,但這只是達到了房顫的部分治療要求。

    房顫藥物保守的核心治療有兩點:1、控制心室率2、抗凝治療。首先,房顫患者容易發生快速的心室率,造成心悸、胸悶等不適,所以房顫的首個治療目標是控制心室率。目前房顫的心率控制要求較寬鬆,如無冠心病、心衰等的,要求靜息狀態下心室率<110次/分即可;如有冠心病、心衰等疾病的,心室率按照冠心病要求控制。題主所說的估計就是這種心室率已達標,無臨床症狀的情況。其實房顫患者心率達標較容易達到,甚至不少房顫患者本身心率就不快,也沒有心悸等特殊不適,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其他治療了呢?肯定是不行的,房顫還有一個更大的危害是腦卒中風險。

    研究發現,非心臟瓣膜病房顫引起腦栓塞發生的機率是對照組的5.6倍,而心臟瓣膜病合併的房顫則是對照組的17.6倍;非心臟瓣膜病房顫患者每年發生栓塞事件的機率為5%左右,是非房顫患者的2~7倍,佔所有腦栓塞事件的15%~20%。所以房顫更可怕的是引起腦卒中的風險。對於非瓣膜性房顫患者,CHADS2評分≥2的患者血栓栓塞危險因素較高,應接受抗凝治療。

    根據這個打分,絕大多數房顫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療。常用的抗凝藥有華法令,價格便宜,但缺點是需要不斷抽血檢查調整藥物劑量,很多人無法耐受。新型的抗凝藥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等雖然不需要反覆抽血化驗,但價格昂貴,醫保不支付,很多人也不能承受。

    所以除了藥物保守治療外,對於持續性房顫或有症狀的陣發房顫、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失敗的房顫患者或願意接受房顫射頻消融的患者也可以做手術治療。房顫的手術一種是射頻消融,但存在手術費較昂貴,手術成功率問題。還有一種是耳封堵治療,目的是預防房顫引起的腦卒中,但並不是根治房顫。

    總之,房顫的治療只有兩種,要麼藥物保守治療(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療),要麼手術治療(房顫射頻消融或心耳封堵術),單純控制心室率是遠遠不夠的。

  • 7 #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要說房顫的冷凍、射頻消融,是微創手術,可以治癒房顫的方法。但是即便是微創,總是有創傷、有風險,而且一次手術成功率也不是那麼高。所以到底手術不手術,有時是會糾結的。

    房顫用藥物控制症狀的情況有好幾種,病人的具體狀況也不同,是否需要手術是要具體分析的。

    所謂症狀,只是患者對疾病的主觀感覺,有時不一定能反映出疾病的真正狀態。比如房顫,有些人就沒有症狀,只是在偶爾的體檢、測血壓、心電圖檢查中發現。雖然沒症狀,但房顫對心功能的損害和血栓栓塞的風險依然存在,所以,也不能單以症狀論治療。

    房顫患者是否手術,需要根據患者的狀況如年齡大小、預期壽命,心臟狀況如心房大小、心功能狀態,對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物、抗凝藥物)治療的耐受、依從情況,以及平時的生活狀態、體力活動需要等各方面來分析確定的。

    就從臨床醫生的角度來談談一般情況下對房顫手術的考量(具備手術條件的患者)。

    房顫用藥物能控制症狀有多種情況。

    一是藥物控制了房顫的發作,不發房顫了、也就是竇性心律了,也有幾種情況。

    1.房顫很少發作,數年一次,發作時間短暫,藥物很快轉復。那權衡一下,目前可以不考慮手術。

    2.房顫發作比較頻繁,但用藥物可以轉復(竇性心律)。如果頻繁發作的陣發性房顫,雖然藥物治療有效,但反覆發作影響生活質量,還有血栓栓塞的風險,應當考慮手術。

    3.房顫發作,藥物可以控制為正常的竇性心律,但必須維持服藥才能控制房顫不復發。這種情況,也要考慮手術問題了。因為一是藥物有不良反應,包括心臟的和心外(全身)的不良反應,長期服藥一些不良反應和損害會陸續出現;二是藥物對房顫發作的控制率是逐年下降的,長期服藥到後來就可能控制不住房顫了。因此,這樣的病人,也應該考慮手術。

    二是持續性房顫,藥物控制了症狀(心室率),但需要抗凝治療。

    這裡也是需要根據患者情況區別對待的。需要評估患者對抗凝治療的耐受情況和未來治療的時程。

    如果患者難以耐受長期抗凝治療、無手術禁忌證、預期效果較好的,應該考慮手術;

    如果患者較為年輕,未來需要長時期的藥物維持治療,恐怕也要考慮手術治療。因為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患者有可能出現不能抗凝治療的情況,比如出現外傷、需要手術的疾病等。

    如果患者年齡比較大,對手術的耐受或接受程度差,或者房顫時間長、心房大、心功能不好,預期手術效果差,一般就不考慮手術,而是考慮藥物維持治療了。現在也有新型的口服抗凝藥,不需要監測,療效、安全性也比較好。

    如果患者年齡很大,也難以接受抗凝治療,那就控制心室率治療,不考慮手術了。

    另外,在藥物控制心室率中,也可能出現其他情況,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夏天自由球員交易市場開放,你們覺得杜蘭特是否會離開勇士?或者去往哪個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