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64416536743

    《鳩摩羅什傳》《高僧傳》 鳩摩羅什(梵語 Kumārajīva )(公元343-413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傑出的翻譯家。其祖原籍印度,世代相國。父名鳩摩炎,將嗣相位,乃舍俗出家,東度蔥嶺,到達龜茲。龜茲王聞其舍榮修道,心甚敬佩,親自郊迎,尊為國師。王有妹,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年二十,聰慧超群,過目能誦,一見鳩摩炎,心生愛慕。龜茲王得知,即迫使炎與其妹成婚,婚後生羅什。故羅什似應為龜茲人。年七歲,隨母出家。從師受經,一日能誦千偈。年九歲,隨母至瀱賓,師事槃頭達多,學《雜藏》、《中阿含》及《長阿含》。達多每稱羅什神俊,瀱賓王得知,即請入宮,邀集外道論師,互相攻難。辯論開始時,外道輕視羅什年幼,因而出言不遜。羅什乘隙挫之,外道折伏。從此國王對羅什更加敬重。年十二,又隨其母回龜茲,途經沙勒,停一年,學《阿毗縣》、《六足》諸論,並博覽《四吠陀》及《五明》諸論。又聞須耶利蘇摩講《阿耨達經》開始接觸大乘教義,遂專務《方等》並學《中》、《百》、《十二門》等論。其後不兒回到龜茲。年二十,受具足戒,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其時羅什已蜚聲西城,名震遐邇。苻堅在長安稱帝,知龜茲有塢摩羅什,襄陽有釋道安,心生敬仰。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堅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等國,臨行前,苻堅對呂光說:“膚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閒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驛送什”。呂光攻下龜茲後,羅什被俘,呂光見其年少,未即馳驛送到長安。他因不信佛法,不尊重羅什,並逼其與龜茲王女結婚;或令其騎牛,或乘惡馬,羅什忍辱,使呂光感到慚愧。呂光從龜茲撤兵時,將羅什帶到涼州(又稱姑臧,即今之甘肅武威),忽聞符堅被姚萇所殺,自己即割據稱王。未幾,萇死,子姚興立。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興派兵伐呂隆,敗之,迎羅什到長安,待以國師之禮。

      羅什到長安後,在西明閣和道遙園兩地組織譯場,參加其事者八百餘人,譯出大批大乘經論。他常嘆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縣,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隔於此,將何所論”?因此他未著阿毗縣,而只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並注《維摩》。他拙言成章,無卿改,辭喻婉約,寞非玄奧”。

      羅什為人,梁慧皎稱讚他:“神情朗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倫匹者。大。篤性仁厚,泛愛為心,虛已善誘,終日無倦”。因此,姚興稱讚他輝聰明超悟,天下莫二”。他怕羅什一旦死去,法種無嗣,乃選十名美女,逼使羅什接受,羅什無奈,只好退出僧坊。從此,他每次說法,總是先說譬喻。他說如臭泥中生蓮花,要聽眾“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他因被迫蓄妻妾,將自己比做臭泥。

      後來他的戒師卑摩羅叉亦從西域到長安,問他有多少受法弟予。羅什告訴他說:漢地經律不備,新出經論,多為他所譯,受法徒眾約三千人。但他因累業障深,故不受他的師教。這意思就是說他沒有收弟子。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羅什卒於長安,終年七十歲。

      羅什學通三藏,才華過人。他的來華,使中國的譯經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其時長安人才濟濟,譯經場上,人文薈萃。秦主姚興,躬親其事。僧界參與譯經者,多為英豪。如僧肇、道生、道融、曇影、慧觀、僧睿、道恆等。西城僧人參與譯事者有佛陀耶舍、弗若多羅、卑摩羅叉等,經過十多年之努力,譯出大批經論。

       關於羅什的譯經,實際為多少,歷代《經錄》各說不一。《出三藏記集》卷二記為“二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但同書卷十四《鳩摩羅什傳》中又說為“三十二部,三百餘卷”。這是僧祐自相矛盾的記載。梁慧皎的《高僧傳》卷二《晉長安鳩摩羅什傳》中只說“三百餘卷”,未說部數。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八說羅什譯經有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包括羅什為姚興聽著《實相論》二卷)唐道宣《大唐內典錄》所記與《長房錄》相同。唐《開元釋教錄》作者智升經過考訂,認為羅什譯經為七十四部,二百八十四卷。近代佛教學者呂澄認為“就(羅什)譯本數量講,雖有很多異說,但經《開元錄》刊定,共有七十四部,三百○二卷(此中有因分卷不同而增加捲數的)。這一數字,據我們刊定,還有問題。現存只有三十九部,三一三卷。這與僧祐、慧皎最初的記錄(三十多部一按梁《僧傳.羅什傳》中所列羅什譯經,約有三十餘部)比較接近”。茲將羅什所譯部分主要經論名稱抄錄: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三十卷、(《出三藏記集》作二十四卷)、《小品般若波羅密經》十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妙法蓮花經》七卷、《維摩詰經》三卷、《思益梵天所闊經》四卷、《阿彌陀經》一卷、《大智度.論》一百卷、《中論》四卷、《十二門論》一本、《百論》二卷、《大莊嚴經論》十五卷(或十卷)、《成實論》二十卷(或十六卷)、《十往毗婆沙論》十二卷(或十四卷八《馬鳴菩薩傳》一卷、《龍樹菩薩傳》一卷、《提婆菩薩傳》一卷、《十誦律》六十一卷(按:此《律》羅什與-弗若多羅共擇三分之二,另三分之一是縣摩流支詳的)。

      羅什譯經,質量優良。他不直譯,而是採取不害原意的辦法進行意譯,因而取得文筆流暢通俗易懂的效果,一千五百多年來,為佛徒所喜讀。《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鳩摩羅什傳》說:“什持胡本,(姚)興持舊經,擬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愜服,莫不欣贊焉”。他的譯經,史稱新譯。

      羅什在中國佛教史上被稱為四大譯師之首,為中國佛教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研究佛學,先小乘,後轉為大乘,尤其著重弘揚龍樹、提婆的般若性空學說。《中》、《百》、《十二門》三論的譯出,為後世嘉祥建立“三論宗”奠定了基礎。故羅什可稱為三論宗的遠祖。

      羅什的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當時的長安,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與南方慧遠為首的廬山東林遙相輝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陶瓷和玻璃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