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味書

    習慣就是一定要離開手機,找個安靜的環境,只要手機在旁邊,很難控制住自己罪惡的雙手。

    技巧就是隨身帶支筆,把希望加深印象的地方記下來,或者在旁邊標註上自己此刻的感悟等,這樣一本書看下來不至於扭頭就忘了。

  • 2 # 胡植瑞

    1、不感興趣的書不看。

    2、先讀序言,再流覽全書結構。

    3、以懷疑的心態進行閱讀。

  • 3 # 石上清泉49806986

    我習慣看書時,瀏覽目錄,看下內容提要,例如序言或者書評之類,然後再讀,喜歡一個人在房間裡安安靜靜不受干擾,拿一支筆,把精彩的部分標註下,看電子書有喜歡的就分享給朋友。

  • 4 # 小稚姐姐讀繪本

    說道看書的技巧,我覺得看書分為泛讀,略讀和精讀。

    對不同的書應該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對於現代社會的一些快餐式文學,我們只需略讀和泛讀就好,如果是一些經典名著或者一些有深度的書,我們需要精讀,並且記下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不同的作品還是需要不同的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啦

  • 5 # 森琳媽媽愛說話

    大多喜歡讀書的人,都有自己的讀書習慣和讀書技巧。每個人都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我是怎樣讀書的呢?

    首先,拿到書的時候,我會先思考書名,自己想象作者會以一個什麼樣的方法來構成全書。

    其次,瀏覽序言和目錄,序言裡,往往藏著書裡的“小秘密”。然而目錄,會給你一個大概的框架,讓你一目瞭然作者的寫作思路,給自己的細細品讀也會奠定一個基礎。

    再次,我的閱讀技巧是“白紙法”,閱讀的時候,拿出一張白紙和一支筆,邊讀書邊“畫畫”,之前的目錄只會給一個閱讀框架,而自己的白紙上是自己閱讀精華的框架,這樣,讀完全書,精華躍然紙上,也知道了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當然有些人做讀書筆記,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的白紙不會扔掉,而是要儲存好,日後拿來細細回味。一張張白紙上,不只是自己寫得方塊字,也是自己閱讀的心路歷程。

  • 6 # 蘇樂愛寫作
    一、邊讀書邊思考

    記得上次看《格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裡面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小山村裡,本來只有一位教師,後來來了一個村民,文化很高,為人也和氣,村民很喜歡他,就叫他去學校教書,果然他教得很好。

    這位老師就開始不爽,到處散播他的謠言,說他來路不明,不清不楚。

    他的妻子聽了這話,跟鄰居說他來路不明,說不定幹了什麼壞事。

    他的鄰居又告訴他的伴侶,這傢伙來路不明,說不定幹了什麼壞事,作奸犯科也有可能。

    一來二去,三人成虎,大家慢慢信了這話,這位新老師待不下去,只好搬走了。

    始作俑者感到萬分抱歉,他去找這位老師道歉,那位老師拿起一朵蒲公英吹散了,花絮到處飛揚,他對老教師說,如果你能夠把蒲公英全部找回來,就原諒你。

    那老師說,你都吹出去了,怎麼還可能回來?

    “那你說出去的話,對我的傷害已經造成,這是不可挽回的。”

    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就在想,能夠切入什麼立意,能夠放在什麼話題裡面。

    看書養成思考的習慣,才能事半功倍,透過思考,讀過的書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學以致用。

    二、結合過去的知識

    接觸到一本新書時,我們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都見過,跟過去的知識是一個道理,我們可以把他們結合起來,讓記憶變得更加牢固,瓤子的知識體系變得更加完整。

    比如心理學上的雞尾酒會效應,說的是在嘈雜的聚會中,你會聽到對方跟你交談的聲音,其他的聲音則會被你忽略,因為你已經把注意力放在談話上。

    這個效應跟我們平時說的,你把注意力放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是一樣的。

    接觸一個新的知識點時,不要死記硬背,把它跟掌握的東西聯絡起來,才有利於消化吸收。

  • 7 # 風火山林2009

    學習的本質,不在於記住哪些知識,而在於它觸發了你的思考。——邁克爾·桑德爾

    觸發思考之後獲得的知識叫學識;

    學識指導實踐之後獲得的知識叫見識;

    用見識指導行動,並賭對了方向叫膽識。

    高效的學習是十分功利的:

    帶著問題,尋找答案;

    帶著目標,尋找方法;

    帶著行動,尋找經驗。

  • 8 # 天山雪蓮ing

    莎士比亞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Sunny;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可見從古至今讀書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時間被切割,一切都被碎片化,連讀書都沒有了完整的時間。

    可越是深處這樣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我們越要保持一定的讀書量,讓自己與世界保持同步和連結,否則會被瞬間淘汰。但是在讀書前,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可能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你真的會讀書嗎?真的用對方法了嗎?讀書既然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那讀書的方法是否正確自然也是極其重要的。

    以前的我讀書可能和大部分人一樣,拿來一本書就開始讀了,讀完發現腦子裡並沒有記住書中所講的內容。那個時候很疑惑,明明一字不落的讀完了書中的每一句話,最後為什麼什麼都沒有記住呢?

    直到我看了原尻淳一的這本《高效能閱讀》,才找到了答案。原來讀書和做其他事是一樣的,需要用對方法和技巧。

    原尻淳一是龍谷大學經濟學的客座教授。畢業後在知名廣告公司工作,他先後從事過藝人、電影、動畫等的營銷和企劃工作,對營銷工作很有見解,這些經歷對他的讀書觀產生了很大的幫助,他利用營銷中常用的策略和思維,並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提煉和總結了《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中寫到的89條讀書技巧。

    這89條技巧每一條都是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簡單易行,每一個人都可以拿來現學現用,而且作者很貼心的把這些技巧分類,用這種形象和簡單的圖文加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又沒有覺得很形象簡明,讓人一看就一目瞭然。

    這本書當時看的時候,原本以為就只是圍繞讀書技巧講的,讀著讀著才發現,這些技巧不只是用於讀書,更是可以運用到生活和職場中的很多地方,簡直是用一本書讀懂所有書的技巧,然後把這些技巧再運用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中,簡直不要太贊。

    說到讀書,可能很多人想說,我也想做到冰心所說的那一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可是我就是對讀書提不起興趣,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完整的去讀一本書,不要擔心,原尻淳一在這本《高效能閱讀》中告訴你方法和技巧。

    這本書正是從四個階段出發,幫助你一步步找到讀書的興趣,開啟你讀書的視野,讓你從小白看著自己一步步變成高手。我把這四個階段也稱為成長四步曲,因為透過這四步,你不僅僅是學會和掌握了讀書的技巧,你更是從這個過程裡看到自己的成長改變,不論是從心態,意識還是思維,你都將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第一階段,讀書初級篇,興趣+意識+環境

    什麼意思呢?就是從讀書的興趣培養,意識轉變和環境創造三方面入手,改變自己對讀書的看法和心態。比如很多人說到的想讀書卻沒興趣怎麼辦?書中給出的技巧是尋找自己的內在動機。我們每一個人做事都是有內在動機的,能讓一個人把一件事堅持不懈的做下來的,除了自身的自律之外,更大的原因在於他有自己強大的內在動機。

    當你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動機,你便能激發出自己潛在的興趣點,興趣點繼而引發你的好奇心,這樣一步步相互影響,你便不會再把讀書當成一個枯燥無味的任務,而是把它看成了一件有趣的探險事件,這一方法和技巧不僅適用於讀書,其實也適用學習中,想想看是不是這樣呢?

    在這個階段,書中提出了一些很實用和有效的技巧,

    降低讀書的門檻

    讓自己覺得讀書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然後就會增加信心,願意去做出嘗試。

    通過了解作者的個人履歷趣事,增加興趣

    透過刷牙讀書分散畏懼意識(這個感覺很有意思,可以試試

    這些技巧雖然都很簡單,但卻能幫你轉變自己的讀書意識。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你也可以為自己精心打造一個獨屬於自己的讀書環境,方便自己進入讀書狀態的同時,也能刺激自己維持讀書的動力。正如書中所給出的另外的建議,可以去實體書店,或者參加某些大咖作家的籤售會。

    第二階段,讀書中級篇,帶著目的,尋找關鍵詞

    中級篇主要是圍繞速讀展開的。對於速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帶著問題,去快速尋找關鍵詞。每一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有它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能幫你迅速找到一本書的精華和重點所在,比如書中所說的透過通讀目錄,把握整本書的大概內容,這也是我經常用的方法之一。

    尋找關鍵詞,在提高讀書效率的同時,也方便你判斷這本書的哪些部分你可以略讀,哪些是需要重點反覆讀的,這會為自己節省很多的時間。畢竟讀那些沒有價值的書,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呢。

    第三階段,讀書高階篇,以輸出為目的的輸入

    所謂的以輸入為目的的讀書,也就是書中所說的以產出型的讀書方式為基本。在這個階段,書中給出的技巧是透過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使自己讀到和學到的知識立體化,然後把這些知識消化,以輸出的方式為自己所用,真正做到所讀所學為我所用。

    這一階段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一旦形成自己思考的主場後,就要勇於打破這個舒適區,積極尋找新的高層次的主場。簡單說就是不要一直讀自己熟悉的書,要適時的跳出當下的思維框架,去讀一些不曾讀過甚至是不熟悉沒接觸過的其他領域的書。這一點我特別認同,這也是我一直告訴自己要注意的一點。

    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個技巧是幾乎每個讀書人都會推薦的方法,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覺得好的段落,要做筆記、寫感想,甚至畫出思維導圖。不要覺得浪費時間,輸出的過程會加深你對內容的理解,幫你過濾掉更多無用資訊。

    第四階段,建立自己的讀書素材庫(資料庫)

    經過前面那幾個步驟之後,最後你要做的就是把讀過的書分類整理,不管是整理出個書單,還是整理讀書筆記,這些都將成為自己日後極為寶貴的素材。

    這個過程中作者也給出了技巧,利用網際網路的雲端技術,將素材進行雲端同步,這樣就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隨時隨地檢視。我平常用的就是有道雲筆記和錘子便籤,這兩個都可以雲端同步,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雲端同步工具,像印象筆記,keynote,訊飛語音(訊飛可以將語音轉換成文字的),都是不錯的雲端工具。

    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的學習之後,你會發現對於讀書,只要用對了方法和技巧,你也可以像網際網路上那些大咖一樣,快速掌握一本書的精華,成為閱讀的高手。

    卡萊爾說過,過去一切時代的精華盡在書中。如果說你連書都不會讀,看再多書又有什麼用呢?焦慮只會與日俱增, 這也是《高效能閱讀》這本書為什麼強調一定要學會用對方法的去讀書,讓讀過的書真正消化為自己的知識,然後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我相信這本書中的89條技巧總有一條可以幫到你。如果你想正確高效率的讀書,擺脫內心的焦慮,不妨看看這本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曆60年1月21日是陰曆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