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雋藻

    今音非古音,你是依據什麼標準確定李杜的平仄不對?何況絕句和七律有很大的不同,絕句可以一三五不論,只需二四六分明。所以,不可妄下定論。以我的方言為例,李杜的詩平仄沒有問題,韻也冇問題。估計以您的普通話,有的連韻都押不上了。

  • 2 # jinjianmin孤鴻

    絕句屬於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體裁,簡稱五絕七絕。講究平仄、黏連、押韻,可以不對仗。定型於初唐時期,成熟於盛唐時期。

    李白和杜甫也都有膾炙人口的絕句佳作,也許性格使然,他們對歌行體青眼有加。歌行體模擬兩漢樂府,多為七言,也有五言、雜言。可兼用長短句,形式自由靈活,不拘平仄,富於變化,可用於歌唱。

    古漢語發聲分平上去入四聲,現在也有些地方保留入聲發音。當時的創作語言,在產生時期最大程度約合南北方音(洛陽正音、金陵雅音),不是某一時某一地之語言,後來《平水韻》合併修改了一些韻部,使之規範。

    溫它三碗酒,

    權作慰春心。

    紅雨初初落,

    灼傷飲月人。

  • 3 # 隨手談詩

    也沒有誰規定,只是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到了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成熟期,自然而然形成一種套路,大家就按照套路這麼玩兒了。

    這就跟商業大片似的,一開始大家都拍著電影玩兒,大家都沒啥驚豔,覺得劇本好,找倆明星拍了就行,時間一長大家發現,誒?好像可以流水線生產呢,於是乎,好萊塢大片就形成了。

    我們現在,把古代的詩詞,稱為古詩,嚴格地說,這是不對的。

    因為在古代,也有古詩,稱作古體詩,相對的就是近體詩。

    啥叫古體詩

    首先,古體詩的字數是沒有規定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只要你氣息夠長,寫一萬言也沒問題。近體詩就不一樣了,唐以後的詩,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又有細分了。

    絕句和律詩,都有古絕、古律,這就是和近體詩相區分的。

    題主說李白杜甫很多詩不合平仄,因為那都是古體詩,本身就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只要讀起來朗朗上口就行了啊。

    像李白的《靜夜思》,一共4句,很容易就被劃入絕句一類了,然後就有人說,詩仙也不過如此嘛,寫4句詩,沒有一句平仄是對的。

    這就是典型的開黃腔,分不清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異同,《靜夜思》確實是絕句,但是是古絕,不能按照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去要求。

    方言

    前面都說了,古體詩不分什麼平仄,自然題目中所說的按哪種方言就是偽命題了。

    但是,語言確實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國歷史悠久,語言分上古、中古、近古音、現代音,大概時期是先秦到魏晉,為上古;南北朝至唐宋,為中古;元明時期,為近古;清至現代,為現代音。

    然後,中國地域又廣,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語,如果把語言分為南北語系,如果沒有普通話的普及,南方人和北方人互相是聽不懂對方講話的。

    放到詩詞裡面肯定也一樣,但有一點要記住,古代也是有官話的,就相當於現代的普通話,你要穿越到古代作詩,最好還是先學一下官話了。

  • 4 # 誠實奮進

    不知道誰規定的。但是平仄,似乎和格律有密切關係。現代詩與平仄關係不大,但是押韻還是應該重視的。我的看法,現代詩應是詩的主要方向,並向古詩學習。現代詩的寫作與古詩內容應該是接近的。現代詩的寫作,應該利用古詩裡詞語,讓現代詩,接受古詩裡詞語的薰陶,並讓現代詩具有古風。在現代詩的寫作裡,我認為,可以不去考慮其它韻律的干擾。一個押韻就可以了。押韻的運用多麼簡單。為啥非要往復雜的這格律,那平仄裡靠近啊。

  • 5 # 使用者一生蝶夢千百回

    小學生用填格本規範學生寫字,好,但不能用填格本一輩子;人剪鳥的舌頭為了讓它學舌,把它關在籠子中不讓它亂飛,把學舌的籠中鳥當了玩物,而忘了鳥本屬於自然,有自己的天空,自己的聲音,以至於學舌的聲音成了美妙,會學舌成為大師,訓鳥學舌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殿堂裡是規矩的地方,也是某些人個人癖好養成的地方,絕句好,也是中國文人自標清高的存在,就有了一些所謂的大師們要把無界自然的詩歌藝術硬性套路化,模式化,反而成了一些詩的硬傷!

  • 6 # 江南詩丐

    客觀上沒有人分得清什麼平平仄仄,只是文人墨客用咬文嚼字的方式,事實上這是一種八股文時代留下來的文言文模式,可笑的所謂平平仄仄就是抑揚頓挫的代言人,抑揚頓挫就是朗朗上口代言人,朗朗上口又是拼音四聲調的代言人,所謂一首好詩,就是意境完美,內容與情感豐滿,從第一到最後一句互相關聯,抽象而邏輯嚴密,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風趣。

  • 7 # 老街味道

    問題:絕句的平仄誰規定的?李白杜甫詩很多不合平仄,又該按哪種方言的平仄?前言

    絕句是古詩詞的一種詩體,詩詞的平仄不是後人定的,在唐朝科舉時進士科考詩賦,平仄有嚴格的要求,平仄錯了前程就涼涼了。

    李白杜甫的詩,有古體詩,可以不講究平仄;有近體詩,當然講究平仄。

    平仄來自於四聲,四聲的研究始於南北朝齊永明時期。

    一、李白杜甫不合平仄嗎?

    李白擅長古體詩,但是近體詩也是超一流水準,當然講究平仄。例如李白的絕句《送汪倫》是近體詩,平仄自然不能出錯誤: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白的《結襪子》是古體七言絕句,句中字是不講究平仄格律的,但是押韻的韻腳要注意平仄:

    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  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平仄平平仄平 

    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平 

    杜甫詩,例如《望嶽》是一首五言八句的古體詩,押仄韻,句中也不講究平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而《春夜喜雨》是一首五律,屬於近體詩,當然要符合平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李白杜甫的時期,已經開始了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進士科大多要考五言排律。

    讀書人首先要會做近體詩(律詩),才有資格去參加進士考試,怎麼會不懂平仄呢?

    二、唐朝人怎麼說平仄?

    什麼是平仄呢?

    《大宋廣韻》中解釋:平,正也。

    顧名思義,平就是平坦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傾斜就是仄。

    《說文解字》中還解釋“仄”:本字,通作“ 側“。

    我們會看到唐朝人的文獻中,把仄稱之為“ 側“。元和 (806-820年)詩人王睿 ,有書《炙轂子》,其中寫道拗句的時候,提到了記錄“ 側“:

    互律體。 詩云:“八月九月蘆花飛。”上四字全用側聲。.......調體 李郢詩:“青蛇上竹一種色,黃蝶隔溪無限情。”.......此“種”字合用平而用側,是訐調也。

    上四字指”八月九月“,八【入聲黠】、月【入聲月】、九【上聲有】,這四個字都是仄聲。書中把這四個字稱為“ 側“/

    調體就是拗體,因為“青蛇上竹一種色”句中的“種”,應該是平聲,結果用了側(仄)聲,所以是拗體句式(五連仄),下句用“無”對句雙救拗,至今也是一種拗句救拗的標準方法。

    可見平仄,是近體詩的基礎,早在唐朝就已經廣泛使用了。

    三、四聲與平仄

    南北朝齊永明時期,出現了一批研究四聲的詩人,他們作詩講究四聲八病,這些人被稱為永明體詩人。

    四聲即平上去入四聲,後人用二分法分類,平即平聲,上去入為仄聲。

    永明體詩人中,比較有名的是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八人。

    其中蕭衍後來篡位建立梁朝,他本人就是一個詩人和學者,他的後代幾位皇帝也都是詩人和學者。

    梁武帝蕭衍詩作中,就有符合格律的近體絕句:

    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懷情入夜月,含笑出朝雲。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他的兒子,梁簡文帝的近體絕句就更多了,例如《採菱曲》:

    菱花落復含,桑女罷新蠶。桂棹浮星艇,徘徊蓮葉南。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蕭綱還有完全符合唐朝科舉的五言排律,《遊光宅寺詩應令詩》:

    陪遊入舊豐,雲氣鬱青蔥。紫陌垂青柳,輕槐拂慧風。八泉光綺樹,四柱曖臨空。翠網隨煙碧,丹花共日紅。方欣大雲溥,慈波流淨宮。

    結束語

    四聲與平仄,是古人研究詩歌音律的產物,是律詩產生的基礎。而律詩在唐朝又成了進士科考試的標準規則,因此用平仄作詩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啟蒙學習內容。

    舊體詩分古體和近體兩種,古體自由,除了韻腳以外不講究平仄,類似於自由詩。近體詩即格律詩,講究太多,對現代人來說,學習起來稍微麻煩一點點。但其實也不難。

    科舉廢除以後,作詩完全成了文人雅士的業餘愛好。現代教育中,只考背詩不考作詩,因此很多人對於古詩詞出現了這麼多的誤解,也是一種遺憾。

  • 8 # 高志堅

    無論舊體還是新詩,詩歌從技術技巧方面來說,就一個押韻是重要的。凡事都有規則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規矩多了必成束縛!

  • 9 # 半坡222

    格律詩除了平仄粘對押韻外,還有異體,如吳體等等,傳統格律詩只有一個音韻模式,由隋唐到清,即不對應時音口語而又有現實漢語基調,帶存古和人為理想音系的讀詩音,切韻音系,(唐玄宗時曾小範圍使用對應當時北方通語,秦音系統的韻英和開元文字音義,是平高仄低的,和切韻音系平低庂高相反,並不適合格律詩的吟唱和音韻節奏構建,故實施範圍甚小和時間極短),切韻音系為格律詩所用音韻模式,沿用一千多年,民國才廢除,史稱廢詩聲,格律詩的平仄律最早見於曹植所創的梵唄,為五律七律十二韻調,分平起仄起,句型只有四個,吟誦音律為十二律呂,並非用十二平均律,而是在一個八度之內分成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用板眼表示節拍字音的時值,每字發音,分頭,腹,尾三部分辭體聲韻耦聯(聲韻節奏型別為上下互比句平入長短音構建,古稱吟腔式長音與黃牛吼聲式短音聲韻對立),是一種平入長短音型格律詩型節奏,該詩節奏模式由隋唐建全,整理,一直沿用到清代,是傳統格律詩的最主要音韻節奏型別,另外隋唐後格律詩建全了詩的陰,陽,入三分互諧互通的腔韻和腔格,以及聲母清濁和開合口粗細音韻的對立,從而使格律詩的文字音樂性大大加強,更加適合嘯唱和曼聲轉唱(詩唱),以及詩的桌面吟誦,而傳統格律詩實際應用也並非只有平仄粘對押韻一種,只是這種比例較大和影響最深,其它平仄押韻方式較小眾和影響較小罷了,所以,杜甫,李白的格律詩平仄格律問題,還是要具體來說和具體分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臉按摩器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