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04596690954

     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南方陸上絲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於橫斷山區,又稱高山峽谷絲路。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原群雄割據,蜀地(今川西平原)與身毒間開闢了一條絲路,延續兩個多世紀尚未被中原人所知,所以有人稱它為秘密絲路。直至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發現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轉販而來,他向漢武帝報告後,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漢武帝派張騫打通“蜀-身毒道”。先後從犍為(今宜賓)派人分5路尋跡。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漢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賓西南)。使者分別在氏、莋、昆明受阻。漢武帝為征服西南夷,在長安西南鑿周長40裡昆明池,習水軍以征伐,後由郭昌率數萬巴蜀兵平定西南夷,並分土置郡縣。

      南方絲路由3條道組成,即靈關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絲路從成都出發分東、西兩支,東支沿岷江至僰道(今宜賓),過石門關,經朱提(今昭通)、漢陽(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葉榆(今大理),是謂五尺道。西支由成都經臨邛(今邛崍)、嚴關(今雅安)、莋(今漢源)、邛都(今西昌)、鹽源、青嶺(今大姚)、大勃弄(今祥雲)至葉榆,稱之靈關道。兩線在葉榆會合,西南行過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騰衝),經撣國(今緬甸)至身毒。在撣國境內,又分陸、海兩路至身毒。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闢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面對著難以想象的天然艱險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並非像許多人想象中那樣地隔絕。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並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的動物也開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令大規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

      比如阿拉伯地區經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11世紀便用於商旅運輸。而分散在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據傳在公元前41世紀左右即開始飼養馬。雙峰駱駝則在不久後也被運用在商貿旅行中。另外,歐亞大陸腹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對於遊牧民族和商隊運輸的牲畜而言可以隨時隨地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食物和燃料。這樣一來一支商隊、旅行隊或軍隊可以在沿線各強國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或激發敵意的情況下,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遠的旅行。

     海上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洛陽、長安透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闢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透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透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透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北韓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21世紀初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華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區域性,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Mac電腦哪款音樂播放器好用mac音質好的播放器排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