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21751588965

      沒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民間文化,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邊說邊唱,且歌且舞。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臺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遊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硫酸亞鐵適合什麼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