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世界上種桑、養蠶、織絲綢最早的國家是中國。我們的祖先發明瞭栽桑養蠶的技術,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髮展和提高,並且傳播於世界各國。這是中國先民對世界人民一項卓越的貢獻。

    蠶桑生產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據傳說,養蠶織絲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的。

    建國後,中國在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現有一批盛在竹籃裡的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等。這說明,中國在4000年前就已經有比較發達的蠶桑生產了。若再往前推,中國考古工作者1926年在比錢山漾遺址年代更早的山西省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過一個被切割的蠶繭。

    蠶原來野生在自然生長的桑樹上,以吃桑葉為生,所以也叫桑蠶。早在殷周時期,中國的蠶桑生產已經有很大發展,可見,人工養蠶遠在殷周之前。很多傳世的殷代青銅器物,附著有絲織的痕跡或絲斷片。經研究得知當時已經有相當高階的絲織技術。

    從河南安陽和山東益都等地的殷墓中,都發現有形態逼真的玉蠶。在殷商的銅器上也有用蠶做裝飾花紋的。這說明,蠶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佔有重要地位。

    在古農書《夏小正》中稱:“三月……攝桑,……妾子始蠶。”這是說,夏曆三月要修整桑樹,婦女開始養蠶。殷代甲骨文中有關於蠶神和祭祀蠶神的記載,說明當時人們為了養好蠶,還用牛和養等祭品祭祀蠶神。

    為了供給家蠶優質桑葉食用,保證蠶蟲健壯成長和蠶絲的質量,我們祖先很早就發明了修整桑樹的技術,使質量優良的桑葉,在新生的枝條上產生,透過修整,剪去舊枝條,可以促使新枝條發生。新枝條因吸收了大量水分、養分,葉形肥大,葉色濃綠,既增加產量,又提高葉質,這有利於養蠶生產。這也是中國先民的獨創。

    日本人在19世紀後半葉根據中國古農書《齊民要術》和其他古籍的記載,把桑樹培育成各種形式。

    家蠶經歷幾代長期的飼育和選擇,性狀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形成了各型別的品種。宋元時期,雖然中國北方主要還是飼育一化性的三眠蠶,但是在南方已經主要飼養一化性或二化性的四眠蠶了。三眠蠶抗病能力比四眠蠶強,容易飼養。但從蠶絲生產角度看,四眠蠶的繭絲比三眠蠶優良。經長期培育,中國南方江浙地區終於成功地養了四眠蠶,並培育出很多新的優良品種。很難飼養的四眠蠶的飼育成功和推廣,是養蠶生產上的一大進步。

    中國古代除了飼養春蠶外,還飼養夏蠶、秋蠶,甚至一年裡養多批蠶。為了一年能養多批蠶,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蠶自然傳種外,在1600多年前,還發明瞭低溫催青製取生種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利用低溫抑制蠶卵,使它延期孵化。因此,一種蠶就可以在一年裡連續不斷孵化幾代,為一年裡多批養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中國古代養蠶生產技術上的又一項重要創造。

    中國明代蠶農,在製備夏季蠶種的生產中,發現了家蠶的雜種優勢。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今寒家有將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種,此一異已。”所謂“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蠶和二化性的雌蠶雜交,結果產生了“嘉種”(優良蠶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家雜種優勢利用的記載。

    蠶絲,歷來是中國出口的大宗商品,古代就有“絲綢之路”通往歐亞各國。現在蠶繭生產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的蠶絲佔國際市場上蠶絲貿易總量的70%左右。近幾年來,蠶繭生產發展很快,1981年全中國產繭698萬擔,比1980年增長192萬擔,是建國以來產量最高、增產最多的一年。從1969年起,中國的蠶絲產量超過了日本,居世界首位。1981年蠶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6%。

    世界上所有養蠶國家,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方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田霸道4000汽車儀表盤上顯示avg21km/h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