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以意逆志 發音 yǐ yì nì zhì 解釋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出處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以意逆志 戰國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種文學批評方法。《詩經·小雅·北山》中寫道:“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鹹丘蒙不從全詩的整體含義出發,而斷章取義地提出:“《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認為舜既然已經做了皇帝,而他父親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豈不是和《詩經》中這幾句話的意思矛盾了嗎?孟子批評他說:“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北山》是寫詩人對勞逸不均的不滿情緒的,如果像鹹丘蒙那樣,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那麼,《詩經·雲漢》中的“周餘黎民,靡有子遺,”豈不是要理解為“周無遺民”了嗎?為此,孟子告訴他:“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強調對詩歌的理解,不能只從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去領會字句的含義。“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詩人寫詩的目的意圖。對“意”的理解,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意”是指讀詩人的意,如漢代趙岐注《孟子》中說:“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人情不遠,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為得其實矣。”朱熹《四書集註》中說:“當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他們都強調讀詩人必須全面地領會詩篇之含義,有了正確的認識方可得作者之志。另一種認為“意”是指客觀地存在於詩篇中的意,如清代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詩緣起》中說:“漢宋諸儒以一志字屬古人,而意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說之,其賢於蒙(指鹹丘蒙)之見也幾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為輿,載志而遊,或有方,或無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詩論之,不得養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辭也。‘莫非王事,我獨賢勞’,其意也。其辭有害,其意無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養親而已。”吳淇的解釋符合文學創作的特點,是比較科學的。按他這樣理解,則“以意逆志”確是一個客觀地分析詩歌的好方法。不過,孟子的本意可能還是以己意去逆詩人之志。這可以從他自己的文學批評實踐中看出來。在《梁惠王》《公孫丑》等篇中他對《詩經》中《公劉》、《綿》、《靈臺》、《鴟鴞》、《閟宮》等篇的解釋中,都明顯地表現了以己意去求詩人之志的特點。實際上,讀者對詩的理解總是帶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己意如果是建立在對作品的客觀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就像孟子對《北山》的理解一樣,那就可以和詩篇客觀的意一致。己意如果建立在偏見和主觀猜測的基礎上,那就會歪曲詩的本意,就像孟子對《公劉》等篇的解釋一樣。因此,要正確理解“以意逆志”中“意”的含義,應當把歷史上兩種不同的理解中的科學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之成為一種真正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成語 以意逆志 發音 yǐ yì nì zhì 解釋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出處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以意逆志 戰國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種文學批評方法。《詩經·小雅·北山》中寫道:“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鹹丘蒙不從全詩的整體含義出發,而斷章取義地提出:“《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認為舜既然已經做了皇帝,而他父親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豈不是和《詩經》中這幾句話的意思矛盾了嗎?孟子批評他說:“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北山》是寫詩人對勞逸不均的不滿情緒的,如果像鹹丘蒙那樣,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那麼,《詩經·雲漢》中的“周餘黎民,靡有子遺,”豈不是要理解為“周無遺民”了嗎?為此,孟子告訴他:“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強調對詩歌的理解,不能只從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去領會字句的含義。“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詩人寫詩的目的意圖。對“意”的理解,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意”是指讀詩人的意,如漢代趙岐注《孟子》中說:“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人情不遠,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為得其實矣。”朱熹《四書集註》中說:“當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他們都強調讀詩人必須全面地領會詩篇之含義,有了正確的認識方可得作者之志。另一種認為“意”是指客觀地存在於詩篇中的意,如清代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詩緣起》中說:“漢宋諸儒以一志字屬古人,而意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說之,其賢於蒙(指鹹丘蒙)之見也幾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為輿,載志而遊,或有方,或無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詩論之,不得養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辭也。‘莫非王事,我獨賢勞’,其意也。其辭有害,其意無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養親而已。”吳淇的解釋符合文學創作的特點,是比較科學的。按他這樣理解,則“以意逆志”確是一個客觀地分析詩歌的好方法。不過,孟子的本意可能還是以己意去逆詩人之志。這可以從他自己的文學批評實踐中看出來。在《梁惠王》《公孫丑》等篇中他對《詩經》中《公劉》、《綿》、《靈臺》、《鴟鴞》、《閟宮》等篇的解釋中,都明顯地表現了以己意去求詩人之志的特點。實際上,讀者對詩的理解總是帶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己意如果是建立在對作品的客觀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就像孟子對《北山》的理解一樣,那就可以和詩篇客觀的意一致。己意如果建立在偏見和主觀猜測的基礎上,那就會歪曲詩的本意,就像孟子對《公劉》等篇的解釋一樣。因此,要正確理解“以意逆志”中“意”的含義,應當把歷史上兩種不同的理解中的科學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之成為一種真正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