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岷江釣者
-
2 # 感照
四書五經裡有升官發財四個字麼?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儒學讓人出仕不假,至於發財嘛,那是後面的貪官乾的。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一門學派,儒學雖然在春秋之時就已確立,但時至今日,儒學的道德倫理仍然在中國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到,而與儒學同時出現的譬如農家,陰陽家,道家,墨家早已式微,這就是儒學強大生命力的證明。
儒學的思想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話來形容——達則兼濟天下儒學以衛道士為己任,孔老夫子創立儒學的時候就是想恢復西周時期的天下風氣,然而著書立說畢竟影響力有限,儒學這才與官府結合,以國家強制力推廣自己的學說。
至於古人為何喜歡當官?道理就更加直接
因為在古代,社會上對於職業的排名一般從高到低為士農工商,士就是官,商就是生意人,一般來說商人就算再有錢,他的社會地位也不會很高,而官員哪怕是個九品芝麻,他也是統治階級,二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
4 # shanghaitong
貪官汙吏是由儒家溫床孕育出來,血統純正,幾經考核,完全附合升官發財的為官之道。普通人經商未經儒家認可,當然值得鄙視!
-
5 # 騎馬神魚
謝邀:孺家學說是一種理論性的學說,至於讀書做官,重農輕商與孺家一點關係都扯不上,孺家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規範適合於任何階層,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凡事不走極端,如,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亡戰必危,珍愛生命,面對大義時,捨身取義,革命出自論語,子曰,湯武革命,孟子曰,湯武誅獨夫,孔子倡導的革命就是誅殺獨裁暴政,論語,毋臆,毋固,毋必,毋我,不主觀臆測,不主觀唯我獨尊,不頑固不化,不絕決肯定,孺家宣揚男女平等,子曰:男尊女卑,天為尊,地為卑,尊為乾,卑為坤,他告戒自已的學生,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女在說文解字裡女,汝意為你,子是I兒子女IO的合稱,小人不是現代漢語的“小人”是為君王辦事的下人,奴才,養是相處,你的孩子與官差最難相處,過分親近與疏遠都不合適。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竟然要給皇權立規矩,想把權利關進籠子裡,以君王之道的標準約束君王,以臣子的標準約束臣子,以父親的標準約束父親,以子女的標準來約束子女,還有天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子日:君子以振民育德,啟民智,立民德,他宣揚奉法以利民折獄無論,反對君主鉗制司法,尚書,大辟,疑,赦,即疑罪從無,又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一部論語成了民主憲政,怪不得列國並不見待孔子,你這樣的“革命家”誰敢用,孟子又來了一句君王心驚肉跳的觀點,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人權大於主權,號召刁民誅殺暴君,三岡五常又給君主制勃子套上繩索,岡是魚網邊上的主繩,毛主席說,岡舉目張,君為臣岡,君不正,臣投它國,父為子岡,父不正,子投它鄉,夫為妻岡,夫不正,妻可改嫁,即君為臣的榜樣,君主昏庸,臣子可叛國,父親為子女作榜樣,父親為老不尊可不聽他的,丈夫為妻子榜樣,丈夫不正可以離婚,孔子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忠孝,作為道德規範,而且專講仁,要求統治者不但在法律層上約束還來個仁愛,仁政,人性化管理,人性化執法就這思想,還是法家會討君王歡心,君權社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實行人治,搞連坐,御民五術第一條也是最關鍵一條,統一思想。設立誹謗罪,妄議朝庭者殺,禁錮思想,禁錮言論,學術交流者殺,八股文就是好用,不利於統治者的理論,著作,學說,思想統統逮捕,如果沒有御民五術的影響,科學文化一定會發達,說孺家學說為統治者服務,那是瞎了眼睛,後世統治者都是外孺內法,孺家學說影響力太大了,御民五術這種見不得Sunny的邪書被列為禁書,只在皇家偷偷翻閱,孺家學說在民間大行其道,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耍亡一個民族先否定他的歷史,摧毀他的文化,改變他的信仰,我們說著漢活,姓著漢姓,寫著漢字,弘揚我們民族文化是每個炎皇子孫的職責,孺家學說,博大精深,相容幷蓄,並不排斥域外文明,他是不斷髮展的,教條地看待孺家學說那就成了宗教的經文,孺家學說發展到現在,除了仁義禮知信還應有自由,民主,平等,法制這樣的理念,也應與時俱進,要活學活用,民族文化才有具大的生命力。
-
6 # 國學思維
為什麼在儒家文化大背景下,"升官發財"是天經地儀的,而"經商發財"卻是不道德的。
——在儒家文化的骨子裡,秀才們透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博得官位,從而升官發財,封妻廕子和光宗耀祖,這才是儒家思想對社會理想的正統之道。
——由於受到這些儒家思想的影響,宋代時期所建立起來的《命理理論》就深刻地具有這樣的官本位文化和權力文化。大家都知道,當我們去算命時,如果算命先生告訴我們說,你八字中帶有真神為用的偏官,正官時,那麼你就是好命。如果這些偏官,正官又配有財與印的時候,你就是極好的命(這裡的官與財就相當於升官發財),按照命書所說,這種好命就是那種為官為相的貴人命。而你的八字中真神為正財或偏財為用時,僅僅是一種勞碌辛苦的濁富之命,這種命只是一個可以發財而沒有官貴的勞碌命,如果有幸配上食神與傷官生財,那麼也只能為異路功名之命,也就是以武得官或用錢買官而已。
——事實上,古人的這套把戲從宋朝一直延綿到當下依然在民間流行,也可以說這也算中國的傳統國萃,這種國莘充分說明了儒家思想的(升官發財)文化已經在我們的思想意識與精神文化中根深蒂固了。從這些文化中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下的"升官發財"的在華人心目中的正當性和天經地儀性。但同時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經商發財“的歧視與偏見。
——更有甚者,某個皇帝提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口號,這完全是具有儒家思想的最高的封建統治者對"升官發財"的公然提倡與支援。在清朝社會就流行"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為什麼儒家思想如此推崇人們做官經世而極力扼制"經商投機"呢?我們都知道《四書五經》是儒家的核心經典,而儒學思想透過對經典精神的天之道的參悟,從而將這種類比來界定君子在世的使命,即要讓社會秩序符合宇宙中顯然存在的關係的圖式。正如《易經》所言"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而天理之秩序又是如何的呢?《易經》又說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因此,儒家要求人們預設這些天理秩序而自我實現。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儒家的人道主義思想不包含富有反抗精神的文化方面的東西,所以儒家認為我們沒有與自然抗衡的力量,也就沒有主導自然的理由。而"經商"行為恰恰是一種自我意識,自我創造,與天命相抗爭的行為。因此這種"經商"行為顯然違背了儒家所謂的天理,違背了天道,是對儒家大不敬的行為,所以"經商發財"在儒家看來就是不道德的。
——從今天的眼光看來,既然儒傢俱有如此大的瑕疵與不足,那麼為什麼儒家從先秦的孔子創立之初開始,歷經二千多年一直延綿至今?那是因為在儒學中那些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的具有生命力的優秀的部分適應了當代和社會的變化,所以儒家才能延續至今。實際上儒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己經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體系了。
——儒家文化一方面規定了人們在社會上所謂的合天理的等級秩序外,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形成了以《仁》與《禮》之間的一種張力結構,這種文化是一種由內聖而外王,透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的學問,它尤其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上,成為指導性的原則,為此我們不難看出儒家對個人的內聖而外王的心性功夫的培養和修練的重視,而為官者必定是那些熟讀儒家經典,儒家思想的飽學之士。同時也是自我修身非常良好的封建人才。所以這些儒生為官者就自然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讚賞與支援,而他們的發財發家就成為天經地儀,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經商發財"雖然也是無可厚非而又老老實實,但是這種人生道路與儒家對人類的理想願景不合,同時,這種"經商發財"在儒家思想看來是一種對人類社會道德秩序的敗壞,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按照天理類比而來的封建社會的等級分明秩序。是一種野蠻的私慾暴露。因此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經商發財"顯然是不道德的行為。
——當時,本著古為今用,去其糟粕,吸其精華的原則,我們完全可以將儒學的積極思想與"經商發財"結合起來予以正確對待,而將"升官發財"這一反動文化丟棄。
-
7 # 常馨環保
以前我一直也不明白,為什麼讀了儒家經典就可以作官了?現在才明白,儒家經典本就是原來國家的憲法和民法。熟悉了經典就知道在禮會關係中該如何處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鄰里,親友等等的關係。就像現在考公務員,你說你只考怎麼賺錢,怎麼說英語,不考現行法律,不考馬列,不考社會主義價值觀。那招的公務員不是貪官,就是漢奸了。在古代經濟,術,數,農,商等那是你自己生活技能,是民間拜師自學的,不在國家義務教育之內當必修課。
-
8 # 大橘子侃古詩
這話不對!
哪裡有儒學背景?這些升官發財的人,誰學了儒學?學儒學的人,不會想著升官發財,只會心懷天下!
-
9 # 鼻菸客
我們應當完整把握儒家文化。問題本身,就已經誤讀了儒學。升官發財和經商發財,在儒家文化中都有非常豐富的論述。只是我所理解的儒學,恰恰與題目暗示的角度相反:儒學並不認為升官發財天經地義(證據見附錄),也沒有說經商發財不道德!題主這是咋整的?!
末學在儒家典籍中並沒有發現關於儒家認為“經商發財”是不道德的證據,反而得到了很多相反的證據,以下重點解釋這個角度;
一、重視財富,但不強求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這段的意思是:“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二、取財有道,先義後利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這段的白話文翻譯是: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於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三、不義富貴,都是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段意思是:“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請注意,孔子說的浮雲針對的是不義之富貴,可並沒有反對合義之富貴。
四、脫貧致富,以仁為本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離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段的意思是:“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五、重視財富,生財是大道
同樣作為儒家思想代表的曾子在《大學》中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這句意思是:創造財富有個大原則: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樣國家的財富就可以經常保持充足。
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覺到儒家對財富的重視,在闡述生財路徑的過程中,已經把生財之道當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大道”來看了。
附錄:升官發財並非天經地義之證據
曾子在《大學》中說: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題主似乎誤解了儒家的理想境界,沒錯。儒家教育和實踐的目的就是要修齊治平。題主暗示治國和平天下,就是升官發財。這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啊!
就算是儒者發展到了治國和平天下的程度,身居達官要職,甚至天子那樣的無上高位,也是要堅持以義為利啊!在這個層面,即使需要的財富,儒家關注的絕不是私財,而是公共財富,所謀乃是天下之公利!
回覆列表
流傳下來的孔孟之道,讓歷代統治階級盜版了,所以描塑的外殼失了本質,這棵大樹以變形、腐朽了,江山得有人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