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888729558299
-
2 # 指尖時
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狀態和終止狀態。
物態變化也稱為相變。初中物理講的物態變化是指固、液、氣三種物態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相變中的一類,稱為一級相變。它的特點是:①相變過程中,體積要發生明顯的改變;②相變過程中要吸收或放出所謂的相變潛熱、此外,還有另一類相變,它們沒有以上兩個特點,既不發生體積的突變,也不吸收或放出相變潛熱,但它的某些特性,如熱容量、熱膨脹係數等要發生突變,這類相變稱為二級相變。某些物質在溫度低到一定程度時電阻會突然消失,成為超導體,就是一種二級相變。本書只討論與一級相變有關的問題。
固態,從宏觀上講,是指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的物體,從微觀上講,是指組成物質的微觀粒子按一定規則週期性、對稱性地排列,因此,我們講的固態是結晶態。組成結晶態的物質微粒都有較強的相互作用力(這種相互作用力稱為“鍵”,常見的有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等),這些微粒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無規則的振動,一般不能離開自己的平衡位置,因此固體有一定的體積,也有一定的形狀,並且熔化和凝固都有確定的溫度,即有確定的熔點。此外,對於單晶體,它還具有規則的幾何形狀和物理性質各向異性的特點。
液態,從宏觀上講,是指具有一定的體積,不容易被壓縮,但沒有一定的形狀,能夠流動的物體。從微觀上講,組成物質的微粒(以下簡稱為分子)相互間也有較強的作用力,分子的排列情況更接近於固體,只是它們的有規則排列侷限於很小的區域內(約在10-7m的範圍內),而眾多的這些小區域之間則是完全無序地聚合在一起。組成液體的分子的運動主要也是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無規則振動,但振動一小段時間就會掙脫周圍分子的束縛而轉移到另一個新的平衡位置附近,因此液體具有流動性。液體分子在同一位置附近做振動的時間長短並不相同,但每一種液體,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分子在同一位置附近振動的持續時間的平均值是確定的,稱為“定居時間”。例如液態金屬的分子定居時間的數量級為10-10S,水的分子定居時間數量級為10-11S。同一種液體,溫度越高,分子定居時間越短,而分子定居時間越短,則表示液體的流動性越好。
氣態,從宏觀上講,是指既沒有一定的形狀,也沒有一定的體積的物體,它總是充滿整個容器,很容易被壓縮。從微觀上講,氣體分子間距很大,它們的相互作用力很小,除了在相互發生碰撞或與器壁發生碰撞以外,氣體分子的運動近似地可以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直到與其他分子或器壁發生碰撞為止,因此氣體總是充滿整個容器。兩種不同的氣體混合後,總是均勻地混合在一起,不會像兩種不相溶的液體那樣會出現明顯的分介面。
一般說來,任何一種物質,在溫度、壓強…等發生變化時,都會呈現不同的物態。
回覆列表
物質的狀態,有四種:
1、氣態:沒有固定的體積和形狀;
2、液態:有固定的體積,但沒有固定的形狀,其形狀與容器的形狀相同;
3、固態:有固定的體積和形狀;
4、等離子態:元素中的電子從原子中游離出來,成為自由電子。補充答案:所有領域?那可多了!泛泛的說,物質有六種狀態,分別是: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體態、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要是再分的話,還包括:非晶態、液晶態、超固態、超導態、超流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