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鬍子煮酒

    提出三分天下最有名的是諸葛亮和魯肅,當時的情況已經是曹操獨霸北方,實力超過其他的任何一個諸侯,所以必須透過聯盟的狀態來共同抗擊曹操。

    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是劉備佔據荊州,聯合江東孫權對抗曹操,魯肅提出的是孫權聯合荊州劉表對抗曹操。

  • 2 # 柳三先生的學史筆記

    先來個繞口的回答,這個問題問得有問題!

    為什麼這個問題有問題,首先多個勢力亂戰,以淘汰賽機制玩下去,最後勢必形成由三到二最後一統這個過程,每個時期多個軍閥混戰的必然結果,這個不用誰提,這是必然。

    其二,當時很多勢力都是強大自己最後一統,所以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他們自己的三足鼎力的情況,每家有每家的算盤。

    那為什麼說許多名士有三分天下的說法呢?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這個說法出現最早是在諸葛亮身上,而其他勢力想必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可能只是叫法不同,想法一樣的,眼裡的對手也不同。

    等於現在找十個人玩某個遊戲的淘汰賽最後留下那個有大獎,從一輪一輪競爭下來,想必除了大家眼裡看到最有實力的,那麼二三名大家都想要,大家都在算誰是你最有理的對手,為什麼會去這樣算,因為淘汰最後只能剩一人獨佔大獎,那淘汰到最後就是三二一。

    所以為什麼三國時期的許多名人志士都提出“三分天下”?這個概念在當時的人心裡是怎樣的一種存在,這個是個偽命題,因為本來淘汰結果必然如此

  • 3 # 愚叟抱甕

    ”三分天下”這個詞是劉,關,張三顧茅廬時諸葛亮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說出來的。諸葛亮以天才的智慧分析了天下形式:曹操稱魏,地域廣闊,許昌,洛陽以北,直至遼東。軍隊眾多,當時也有五六十萬。謀士成群,謀略高超有郭嘉,荀彧,荀攸...猛將如雲如典韋,許褚,張遼,張郃,于禁,徐晃...地域八十七郡一十二州。

    吳國孫權繼承天下第一富有的豪富。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兵精糧足,地勢形便。有如天府之江寧,轄長江三角洲之沃土,又有虎踞龍盤之咽喉要地。三百餘州縣。

    而劉備呢,只是漢室後裔,孤獨無援。諸葛亮得肯出山效勞賣命,是劉備一大幸事。所能構成三分天下,是曹操搶先佔有天時,孫權自居地利,唯有這不足為力的”人和”,劉備非選其一了。攜民渡江首先就是人和再好無過的範例,火燒新野首戰告捷,旗開得勝,高度鼓舞了士氣。以後得之荊州,益州,漢中包括成都吧是何等的艱難。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之勢,也就是所說的三分天下了。

  • 4 # 木小實

    三分天下這個構想的市場是在劉備和孫權那裡。沒人願意真的三分天下,不管是劉備、孫權,還是諸葛亮、魯肅,三分天下只是一個鼎足而立的暫時平衡,都想在平衡打破之前先積攢實力,飛速發展,最終目的還是囊括九州,一統八荒。

    東吳提出這個設想的是魯肅。《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記載: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

    魯肅是建安五年給孫權提出的榻上策,當時並沒有三分天下的構想,只是告訴孫權說,現在曹操實力很強,但是北方還是一片爛攤子,曹操要收拾利落得一段時間呢,我們早趁機消滅荊州的劉表,全據長江,養精蓄銳,坐觀天下形勢變化,圖謀天下。可惜,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劉表去世,孫權都沒能攻破荊州,只是剛剛攻破江夏的黃祖。這時候,經過八年的戰鬥,曹操已經掃平了北方,不光是消滅了袁氏兄弟,更驅逐烏桓,兵精糧足率兵南下了。這時候魯肅告訴孫權說,劉表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不和睦,軍中將領也各有立場,加上劉備不是一般人,應該說服劉備撫慰劉表部眾,共同對抗曹操。這是魯肅的聯劉抗曹,終魯肅一生,都在堅持合兩弱抗一強的策略。但是魯肅並不執於三分天下,從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如果孫權能消滅劉表,我相信魯肅一定會勸勸孫權繼續西進,佔據巴、蜀,與曹操南北二分江山,只是荊州人才濟濟,又物阜民豐,八年時間孫權只是將將攻破江夏,離荊州城還遠著呢。不得已才變成聯劉抗曹。

    還有個三分天下的策略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來的。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果魯肅的榻上策是魯肅依據天下形勢判斷給孫權的戰略規劃,那麼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就是給劉備畫個大餅,因為劉備除了一個好名聲一無所有。當然,這個餅有可能會實現,只是條件多了不少。諸葛亮告訴劉備:北方的曹操太強,你還不是對手;東吳的孫權,根基穩固,這時候可以拿來共同對抗曹操,江東的地盤就不要想了,荊州是個好地方,四通八達,佔據地利,英才輩出,而且荊州的君主守不住,這是天賜的好地方。益州也是好地方,有錢有糧,還是高祖成立大漢的根本。劉璋弱小,這也是天賜的好地方,如果能跨有荊、益,到時候兩路出兵中原,百姓夾道歡迎,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很明顯這個策略漏洞很多。你和孫權合作,擊敗曹操,孫權寸土不取,荊州益州都歸你?而且東吳兩輩三代君主在荊州花費了多少心思,多少人力物力,他能眼睜睜看著你佔領荊州麼,他還能跟你合作麼,這也是呂蒙白衣渡江的緣故,不只是劉備借荊州,關羽虎女安能嫁犬子,荊州是東吳的心病,勢在必得!更何剛開始合作,你還一無所有,只是空手套白狼。

    當然,我依然相信諸葛亮有大局觀,戰略見識遠大,畢竟劉備啥都沒有。

    兩個策略,諸葛亮和魯肅都做出了比較好的藍圖規劃,奈何天不從人願,東吳和西蜀都能做到將藍圖變為現實,諸葛亮低估了孫吳對荊州的慾望,魯肅也低估了荊州對東吳的優勢。三足鼎力,三分天下,從來是弱者為反抗強者做出的外交策略,合兩弱勝一強,他倆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都在極力維持吳蜀聯盟,只為能在曹魏的壓力下,更好的經營自己的實力。

    三分天下,實際也是春秋戰國合縱連橫的改進,相比於多國的參與,三個國家更容易平衡,兩個國家之間更容易做到同進同退,吳蜀同心則三足鼎立,吳蜀攻伐則兩弱俱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肚子漲不消化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