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762476511

    他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或者說與大眾不一樣。其實每一個社會精英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大眾是學不來的,也模仿不了。人這一輩子活明白的只是少數人。在數學領域這是機率論與數理統計。悟性太高的人往往與社會都格格不入,從古至今都是這樣。

  • 2 # 跪射俑

    丁元英是華人,無論他對中國文化感到多麼自卑,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多麼激烈,他都無法逃脫由血緣和膚色帶來的文化烙印。老黑格爾說: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面板。朱學勤曾為這句話沮喪不已,我想要是真有丁元英這個人,如果丁元英聽過這句話,也會有朱學勤一樣的反應。

    華人曾把人生價值寄託在家族傳承的血脈裡,寄託在忠臣孝子裡,寄託在貞節牌坊裡。然而這一切在進入20世紀後統統被打碎,華人的靈魂也就成了孤魂野鬼,無所著落。丁元英說“總想活個明白”,就是在找尋一個靈魂依歸的角落,找來找去,脫不開儒釋道三家。儒家不關心形而上的靈魂,被首先排除;道教過於簡陋虛幻,也缺乏可以借鑑的資源;於是擅長思辨的丁元英找到了同樣長於思辨的佛教。

    佛家起自印度,卻在本土被婆羅門打個慘敗,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南亞東亞得以發展。南傳佛教以“修”為主,基本保持了佛家原初本色,講求自度,是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主要在中國,後又傳到日本等國。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久,即為魏晉南北朝,玄學興盛,佛教不可避免地受到玄學影響,漸漸地從外在修行轉移到內在參悟,禪宗即是中國老莊思想對佛教最成功也最徹底改造的例子。

    丁元英在五臺山與智玄大師論道,就講到“修”、“悟”之別:“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而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這段話就是典型的重內在體悟而輕戒律修行。在此我武斷地說一句,凡重參悟者,都是受老莊玄學影響,以般若空宗為理論資源,帶有中國特色的佛家思想。丁元英畢竟還是華人,華人本性裡的求簡潔而去繁瑣、重思想而輕行動的習慣,那種直指心性、一念即菩提的思想誘惑,是潛藏在丁元英的膚色裡的。——即看其“文化屬性”的提法,也未嘗不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籠統化的思路,即把所有問題都追根溯源到文化問題,以為文化問題一解決就什麼都解決了,文化問題不解決就什麼都解決不了。這種“書齋裡的革命”式的思想,朱學勤早有批評,此不贅述。

    選擇了這種“悟”的思路,後面的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悟的理論根基在“空”在“無”,“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心經》)。體悟到人相我相眾生相是空,世間萬法是空,空也是空,如此則所有的執著、偏見、貪嗔痴都成了鏡中月水中花,不值得計較追究,如此則風吹旗動非風動非旗動乃心動。

    破執不是目的,見空也不是目的,目的在“找出起煩惱的因,了心苦不起苦”。所以在明瞭萬法皆空後,就可以不必執著於任何事物,“困了睡覺,餓了吃飯”,以平常心對待任何事物。這就是佛,這就是得道,這就是解脫。

    那麼靈魂歸宿在哪裡呢?人生價值在哪裡呢?這時候還問這個問題,就“執”了。既然什麼都“空”了,還要問這些幹什麼呢?

    無論靈魂歸宿也好,人生價值也罷,都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生存找個理由,讓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活著。丁元英服膺於芮小丹的自如自在,隨性而為,稱這是境界。這確實是境界,不過這個境界繞來繞去,還是繞回到了莊子那裡,要麼當個逍遙居士,要麼混跡凡塵。這也就是丁元英關於人生價值的最後判斷了,因此稱之為“極品混混”,確也恰當。

    總而論之,丁元英在行為方式上很德國化,注重作為價值,注重“應然”即應該怎麼做;然而在內在思想上,還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那一套,寓神奇於平淡,化丘壑於心中,吃飯睏覺,隨性而為。

    一個朋友寫這部作品的評論,寫好後跟我說不知道該寫什麼,感覺很亂。在敲打完以上這些字後,我覺得這個“亂”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丁元英本就是個矛盾,而且是很不容易解釋圓融的矛盾。或者更應該說,作者豆豆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路本身就很亂,她試圖在丁元英身上融合兩種價值,既具有實際生活中德華人的嚴謹與責任,又具有華人傾慕的率性與自然。然而兩者的鴻溝之上,卻怎麼也架不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至此,我仍不願收回“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的讚歎,我依舊欣賞丁元英對於作為價值的德國式執著,依舊羨慕他人生價值上可以達到自然隨性。存在本就是個多面體,作為價值和人生價值處在不同的平面上,應對不同的世界,前者應對社會,後者應對自我,要調和,似乎也沒多大必要了。只是,兩種價值綜合在一個個體身上的時候,莫讓人生價值的隨心隨性沖淡作為價值的嚴謹責任,莫讓作為價值的嚴謹刻板趕跑了人生價值的存在理由,足矣。

    每個人,至少是可以在心靈深處,尋找到那個真實的自我。

  • 3 # 仲金

    很難完全套用,可用劇中角色肖亞文的話來說,和他成為朋友都難,更別說成為同類,認識他算作是開了一扇窗戶。我們看了這個電視劇也可算作最多是開了扇窗戶吧。千萬別把他人的生活方式套用自己,更何況是藝術作品中的人物。

  • 4 # 烈火丹心——

    丁元英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為自己生活。他的這個為自己活著,和自私自利沒有一點關係,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裡,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和評價。他知道世俗的眼光和評價對他沒有意義,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就足夠了,無需矯揉造作的做給別人看,他覺得沒必要,不需要。你看看他天天在家待著,但是他沒有閒著,而是上網學習,這是一個自律的人,不需要監督,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在家就知道打遊戲,很少給自己充電。有句格言很好,惟牛羊成群,猛獸總是獨行。這句話用在當前這個趨炎附勢,一味逢迎的環境中而走自己道路,做有修養,有道德,有上勁心,堅守底線的人都符合。

  • 5 # 皇極娛樂

    首先你要明白這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是有創作的成份在裡面的,你想要像他一樣生活你得有那樣的能力,即使你有他的能力,還得有適合的條件,所以不用糾結,過好你現在的生活,我們可以嚮往,但是沒必要鑽牛角尖。道法自然,適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6 # 自然門美食e道哥

    《天道》的電視劇和書都看過不止一遍,感覺是難得的能給人以啟迪,讓人去思考的佳作。

    說到丁元英,就會馬上想到韓楚風用尼采的話給他的一個概括:更高階的哲人獨處著,但這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丁元英,是一位對哲學、佛學都有深入領會,並且能真正融入自己內心,有著高思維層次的人,他與一般人最大的區別,應該是他總能在面對人和事的時候,忽略表層,直達本質。

    而本質的東西總是殘酷的,很多時候讓人不好接受,所以我們為人處事,就總要用一些假象去掩蓋那本質,一起讓這個世界看起來更加美好。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人畢竟是智慧動物,我們有權利,也有能力讓自己的生存環境更加舒適,即使知道有些是假象,也願意在那上面快樂著。只是當分不清真與假的時候,會感覺到累和痛無奈,卻又無法自拔。

    丁元英是瀟灑的,不為瑣事所累,也是痛苦的,因為這種層次太孤獨,所以芮小丹這樣的懂他的人,才會讓他以靈魂相托。

    他的生活方式其實沒必要來套用現在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道”無處不在,體現在各處卻也不同,丁元英的思維層次是值得學習的,只需要去領會我們該領會的,然後活出自己的樣子就OK了。

  • 7 # 墳沙一號

    豆豆的作品裡的主人公 ,無論是宋一坤 丁元英還是葉子農,都有著 個性鮮明的“強勢文化”所獨有的精氣神!即古代的“大丈夫”氣節!

    立於天地之間,但不靠於天地!隱於眾生之中,卻不求於眾生!僅持三尺寶劍,照樣有信心和本事,立不世之功!雖千古有罪,但一人獨肩!最難的還是做到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那股灑脫!

    豆豆背後人物,或者叫纏中說禪,也或者叫李彪,都可以。不管咋叫,毫無疑問其真人都是個低調之人!之所以搞影視文化,不外乎是為了給社會輸出一些正確的觀念和強勢文化邏輯!當然裡面也包含了他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還有實事求是哲學!

    本人覺得 他更像個傳道者!集古今中外哲學文化之大成,取精華,去糟箔,才成了現實中的他!強勢文化源頭在儒家,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孔孟本是硬漢,後人弄成了軟蛋!功成身退源頭在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莊所獨有的那股灑脫勁!實事求是來自馬列佛學如是關照,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集眾家之智慧,才有“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的大徹悟!

    為什麼可能會感覺,本人側重的《天道》說得多!其他兩部少?!那是因為《天道》是豆豆的頂峰之作!《天幕紅塵》《背叛》都不太成熟,那是他早期作品!也沒有“纏中瞎講”那位朋友說的那麼高大上!精氣神在,但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就暫且不去細答了!主人公都是大丈夫 大仁義,大智慧,大勇猛的人,也是男人該有的樣子!!!!!!!!!!!!總之 醍醐灌頂 高山仰止!哈哈

    現實中肯定有!只是習慣於低調!商界很多低調的人都那樣!只需要思考決策就夠了,不需要跟外人打交道的!金融界就更多了。3000只股票至少有1000位幕後操盤人物低調的好像沒活過!!

  • 8 # 天道仙子

    《天道》中的主角丁元英,是一個商界奇才,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深有研究,可謂是學貫中西,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對傳統文化屬性有獨到的論點,強者造就強勢文化,弱勢只能造就弱勢的文化。

    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這是一個沉積千年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

    丁元英對自己評價是:與基督而言,我進不得“窄門”;與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幾等貨色,裝了斯文,露了癖性,滿紙一個“嗔”字。

    丁元英說人的認知有四個層級,歸納如下:

    第一種人,自以為是,狂妄自大或者愚蠢無知;

    第二種人,對未知領域充滿敬畏,準備豐富自己的知識庫;

    第三種人,抓住了事物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第四種人,敬畏謙卑,無知勝有知,是最高境界的認知。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金剛經》雲:人乃有知,有無知,有先知,有後知,悟知者仙也。這就是悟道的最高境界。

    人的四種認知過程: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生在世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再到當知當覺,最後是先知先覺!不知不覺是大部分人的生存狀態,只是以環境變化而被動接受,春夏秋冬迴圈往復也就是有人說的一生是一天,一天是一生的狀態。

    有些人很幸運進入了後知後覺的境界,他發現自己需要改變,但又不知從何改起,從此陷境界入痛苦的自怨自艾狀態中無法自拔,有很少一部分在痛苦之中得到感悟脫離苦海,進入第三個境界活在當下,這個時候不念過往,不迎未來,把握當下,人生不再是懵懵懂懂也不再自怨自艾,從容淡定成為這一境界的主題,這就是部分人說的聰明人,這部分人比一般的人境界高,但又有很大的侷限性,這種侷限性限制了他的發展空間,在這境界的小部分人在開拓眼界和能力之後,進入最終境界先知先覺這個境界,開啟了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萌模式,文中丁元英就是處於這一境界的人!

  • 9 # 認知框架

    談一談自己的觀點,丁元英是一個理性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他的行為行動背後都是計算,此處的計算,就是理性的思考。

    看上去他的行為行動,有些顛倒,之所以顛倒,是顛倒了大家心智中世俗的常識,他不斤斤計較,出言顛倒,想法反常,感覺有點倒行逆施,隱藏在這些反常背後的就是他的計算。從終點(結果)開始計算,每件事,他會設定自己想要的結果,然後開始倒推著算,算出條件丶前提、原因,這就完成了佈局。

    一些發生在丁元英身上的例子,付了2次錢,不爭位置,對待父親生病的想法,音箱等等,這些都是反過來算,從結果開始算,他的行為、行動被後就是(計算)。

    丁元英這個角色的思維方式是可以套用的,可以把它遷移到自己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娶妻的益處到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