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123生古
-
2 # 苦行僧—夜行者
黃永玉老先生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挺好:“專家到處有,大師多如狗。”現在很多人貪圖虛名,然後透過虛名謀利。那些自吹自擂的空頭藝術家遍地皆是,他們身邊還有一群捧臭腳的吹鼓手,包括一些媒體,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是什麼好鳥!問題的關鍵是提高觀眾、欣賞者的藝術水平和鑑賞能力,這樣那些大師們就再也無法乘虛而入,沒有立錐之地了。但這似乎很難很難。
-
3 # 宋小榮說黑道白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呼籲:
全國無死角徹底掃除“美盲”!提高全民藝術審美與鑑賞能力,讓偽藝術家無處遁形!
當今社會,單純追求藝術的動力已經不足以支撐藝術創作的長久堅持了。試問當代哪個“藝術家”可以對附著在藝術外圍的“燈紅酒綠”視若無睹?更何況,“高書不入俗眼”,大眾的藝術認知水平相當的有限,還有“百家爭鳴、鼓勵創新”政策滋養,所以,無論“性書、射書、吼書、盲書……”等等如此的出現再自然不過!畢竟,一旦登上“塔尖”就可以“一覽眾山小”,“萬人敬仰膜拜”,同時也有了一定的“話語權”,當然也就沒人關心是爬上去的還是做“電梯”上去的。
我們理解,也該理解,但這與藝術無關!
或許我們羨慕,甚至效仿。
也或許我們懊惱,不安!
甚至後悔不應該每天沉浸在“筆法、結體、章法、墨法”等的研究中,而應該多看看諸如“厚黑學”之類的實用書籍!畢竟,這樣會簡單點,只要可以撕破臉即可,當然還要有足夠的想象力!因為,“新奇”從來不缺觀眾。
有時覺得很可笑!當眾人醉心於一本暢銷的“做愛技巧秘籍”,你也加入其中並想方設法尋得作者簽名時,竟然發現他是一個太監!
看來,面對藝術,觀眾的口味重,也比較粗!
罷了罷了!
“鳥大了什麼林子都有”!也難怪!
總而言之,我們缺的不是理想!不是追求!而是信仰!
-
4 # 詩夜城主
藝術的表現形式太多樣了,以至於人們對藝術都有點一知半解了,其根源在於20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讓人難以理解的藝術作品,而偏偏這些藝術作品還有屬於它的流派風格,可謂是藝術的創新,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人自稱藝術家,卻沒有經典的藝術作品,反而還受人追捧?
那些自稱藝術家的人,卻沒有經典的藝術作品,反而還受人追捧藝術是什麼?到底怎樣的人可以稱之為真正的藝術家,這是藝術愛好者們都很關心的問題,開篇已經提到了,從20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讓人難以理解的藝術作品,當然了,直到現在也依然存在,藝術中出現了“審醜”現象,一些藝術家不再表現正常的審美作品,
之所以那些自稱藝術家的人,沒有經典的藝術作品,反而還受人追捧,那是因為“名人效應”的炒作,審美能力低下的人無法分辨藝術的高雅與低俗,於是就盲從,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敢自稱藝術家呢?原因有兩點,一是:沒有固定的標準權衡藝術,你認為它是藝術就是藝術,
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藝術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現為藝術的東西,就是人的創作技能,隨便畫張畫,也叫藝術作品,雖然“經典”有難度,可對於名人來說,“名人效應”就可讓不是藝術的作品,成為藝術作品,“先看人,再看作品”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欣賞藝術的方式了,只要你是名人,塗鴉也有人認為是藝術作品,
二是:因為藝術沒有標準,所以藝術家也就沒標準了,藝術家就是對周圍事件作出反應並把這種反應放到他自己的“創作”中去的人,而人人都有自我想象及創作的能力,所以有些人就把自己的“創作”也當作是藝術創作,自然也就把自己當作藝術家了,
-
5 # 飄1962
因為他(她)們掌控公權力,有生殺欲奪的資格,於是,溜鬚拍馬者趨之若鶩,捧得他(她)們暈暈乎乎就成了“藝術家”了。
-
6 # 齊金論書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我以書畫兩個領域為例解答一下。
繪畫從古至今,名家必有名作,至少能拿出一幅代表作,書法古代大家都有代表作,今人獨缺,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啟功,舒同等等一大批被多數人公認的名家,提起他們大家都說寫的好,但是被問及那幅好時,一時語塞,無言以對,總不至於那幅都好吧?當代書法家沒有代表作,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縱觀古代書法,名碑名帖必有書家對應,一些說不出名字的碑刻只是沒有考證到或者資料所限,時間久遠已不可考。但他們必有作書人。
先說古代書法領域,比如提到王羲之,大家會想到蘭亭序,提到蘇東坡大家會想到黃州寒食詩帖,提到顏真卿大家會想到多寶塔,麻姑仙壇記,提到趙孟頫大家會想到膽巴碑,可以說提到任何一個書家都有對應的作品。
當代畫壇,也是有名家必有名作,比如提到徐悲鴻,大家會想到馬或者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提到範曾,大家會想到老子出關,提到黃胄,大家會想到驢,提到齊白石,大家會想到山水魚蝦,提到陳丹青,大家會想到西藏組畫,提到劉文西,大家會想到毛主席像,提到羅中立,大家會想到父親,提到王式廓,大家會想到血衣,提到董希文,大家會想到開國大典,提到吳作人,大家會想到犛牛。
但是到了當代書法上,情況大不相同,提到啟功,你能想起什麼?提到歐陽中石,你能想起什麼?提到陳振濂,你能想起什麼?提到邱振中,你能想起什麼?提到于右任,你能想到什麼?提到林散之,你能想到什麼?等等一大批名家,都缺乏名稱明確的代表作。
當然了,沒有代表作並不代表他們寫的不好,可能是還沒有經受歷史無情的淘洗沖刷,或者說書法不同於繪畫,它本來沒有明確的主題,不可能做到一幅一題,因為它沒有界限分明的題材可供選擇。他的主要作用在於線條的展示與空間的分割,它類似於古代文人畫,不在於你表現了什麼內容,而是看你筆墨間流露出來的情趣。那麼這些文人畫之所以會做為代表作,大概是因為一個人只留下這麼一幅或者幾幅,如果多的話,也是不可能明確分出優劣。
比如提到啟功,我們雖然說不出代表作,但能想到他的鐵畫銀鉤,個人風格,提到當代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我們都會想到他們各自的特點,特色,絕不會因為沒有代表作,就說他們寫的不好,更不會說因為他們沒有代表作,就指鹿為馬,不可分辨,不光他們個人可以分別,就是不同書家之間誰高誰低也是可以分別。
-
7 # 趙寒翔
現在社會上很多怪現象:只要沾上一點點和手藝活有關的都成為了藝術家。有的人是自封為藝術家。有的是別人吹捧他為藝術家。會寫幾個字,畫兩筆畫。甚至街頭打把式賣藝的,吹嗩吶的,都會把自己的行頭整的古里古怪,扎個頭髮辮兒,穿唐裝,穿布鞋。身上掛串兒。人前人後大師,藝術家自居。見過一個所謂的書法大師。走到哪兒都寫一個佛字。把佛字寫成童子拜觀音形狀,然後逢人就說這個佛字是他獨創的。已經申請國家專利,已經入選世界吉尼斯大全。聯合國及地球上能夠叫出名堂的機構組織都收藏他的字。從聯合國秘書長到國家領導人都有收藏他的字。跟著神九,神十上過天,陪著蛟龍潛過深海……總之是他能想像的地方都有它的字。問他的價格,一字百萬金!
一燒香婦人問他:三十塊賣不賣?我請回家裡供起來!大師迅速把字卷好雙手遞給燒香婦人:結緣,結緣!
-
8 # 詩畫同源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藝術家”;另一個是,“藝術作品”(也可以說是,代表作)。那麼問題來了:題中的“藝術家”,是指“畫家”、“雕塑家”、“書法藝術家”呢?,還是音樂方面的,諸如“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等等呢?他們統屬“藝術家”的範疇。假如,“通吃”!。那麼我們就可以不分科別的列舉一二“例項”。當然還必須“較真”一個用詞——“自稱藝術家”和“公認藝術家”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格調較低,有“個人主觀”傾向意識,他們通常“與事實不符”,可稱之為“自詡”。而後者是大眾給予的,在現實生活中頗有影響力,但卻遺憾的沒有什麼“代表作品”。這類人,現代中國的書法界較多,提起名字,如雷貫耳,其書法作品也“行情”看好,達到了“一字難求”的地步,遺憾的是一生沒有“原創”。
音樂界也有很多類似的例項,比如,“小提琴演奏家”、“鋼琴演奏大師”等,他們大多沒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一生都是在演奏他人的作品,是個“演奏家”,展現作曲家的“曲譜”,社會影響力也很大。再比如,“指揮家”。他們都稱得上是:藝術家,出場費很高,備受追捧。還有西方的美聲,常常賽得就是,誰能把“歌劇”音飈的“更高”!你能唱出幾個“八度”,如何體現劇中人物特性,而比的不是“原創”,隸屬“表演藝術家”。
在諸多“藝術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畫家”了,繪畫是個直觀藝術,它比不了音樂,普通大眾可能聽不出什麼是“和旋”,更辯不清什麼“三和旋”、“七和旋”以及“十三和旋”的差別等等,暈菜直通車到家。可卻能看出畫家畫得“像不像”,連小孩子也能看個差不多。儘管我們評定繪畫藝術的“標準”並不在於“像不像”,甚至把“太像”的畫歸類給“無創意”!原因是畫家沒有主觀的“創意元素”只是一味的“照抄”,理由是,有了“照相術”,有那麼高階的成像“機器”,還要“畫家”幹什麼。歷史上的藝術大師個人也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該是“似是而非”,美在“似與不似”之間。
通常人們認識一個“畫家”,大都是先知其畫,後識其人。再由其人的知名度,去追其作品。一般大眾心目中的名畫家,就是那種極富親和力地作品的作者,看好其作品帶給人們的美好感覺,注重畫作喚起的內心共鳴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也許畫作裡呈現的不是“歡樂”,而是“悲情”,但卻能喚起民眾改變現實的嚮往,激勵人們“奮進”,使人們獲得力量感。就如同電影的“悲劇結尾”和“喜劇結尾”的藝術手法帶來的影響力。
世界上由於一些專業性的要求太過“學術”,大眾參與不到其中,卻也“誕生”了一些“藝術家”,成為“公認的藝術家”,這就是大多數的“音樂家”。他們是少數“專業人士”共同評定的結果,就如同數理化的公式運算,“套路”就是“公式”,有時候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運算公式是否“正確”,有了正確的公式,得出正確答案是“遲早”的事。
在人類藝術的長河裡,我們記住了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等等音樂大師,可是千百年來有多少名家演奏過?我們不知曉,雲海茫茫。我們記住了王羲之,記住了蘭亭序,也記住了李白、杜甫和張擇端,可我們記不清誰朗誦過名家的詩,誰又臨摹過“清明上河圖”,誰又是誰的“嫡孫”。但我們清晰的記得,梵高生前一幅畫也沒賣出去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後來人心目中的“地位”。不是拍賣行拍出了什麼樣的高價,而是他的作品的“獨到之處”。如果不是作品的“特色語言”和前所未有的“風格”,他的身世和知名度又有什麼關聯呢?只有作品才是藝術家實至名歸的印記。任何“自詡”藝術家的人,都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追捧也不過是奔著名與利而去,與藝術無關。
-
9 # 君惜石藝
其實鮮有正真的藝術家會因心之所好來追求名利。而那些自稱是藝術家,卻木有金典作品的“藝術家”,在“名人效應”的炒作下,審美能力低下不懂得欣賞藝術,從而出現的盲從現象。
-
10 # 大都紫砂文化
你好,朋友,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我是一位紫砂匠人,我原來也是想過這個問題的,但是後來自己也慢慢想通了。我們可以想一下啊,如果藝術家都會有經典的作品那麼他們還需要很努力的去創作去學習去反思嘛,只能這樣說,他們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而真正成為經典的作品是讓後人去學習去領悟裡面的精華的。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追捧更加有創作藝術和原創的東西,這就是這個道理。時代不同,眼光不同,領略的精神面不同。
回覆列表
許多號稱藝術家的人,內心還是喜愛藝術,卻又不肯下苦功。對歷史上的藝術家缺乏研究和探索,又好大喜功,求名逐利。沒有深厚的底子,愛對老百姓吹噓,譁眾取寵。群眾對藝術崇拜,對真正的藝術家卻無法分辯,所以造成了江湖流派橫行。而真正的藝術家對名利看淡,一心追求藝術的境界。許多真正的藝術家死後才讓人發現和重視,道理在此。所以普通群眾不要盲目崇拜和收藏某某大師的作品,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謝謝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