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光頭新農人

    你好,感謝你的問題,我是一個來自廣東河源和平縣的新農人,目前在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廣東聰明人集團任職,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是全程看完了,吳曉波的大致也看了一下內容,對此我看法如下:

    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兩位透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把非常多的資訊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然後帶給我們一下思考,便於我們對於當下的社會,商業,生活有新的認識和新的方向。

    羅振宇更多是說的當下,小趨勢裡面去找機會,前提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就是裡面說到的良知良能。

    吳曉波更多分析的是大環境,如何順應大環境的變化,我們來去調整策略,規避風險,儲存實力,總之未來很美,現實很苦。

  • 2 # 米未來

    帶來焦慮和悲哀,帶來巧舌如簧。帶來靠編造新名詞,靠給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另類總結”,靠忽悠沒有安全感的假中產,靠讓假中產們覺得聽了二人的演講就融入精英社會的假想,靠把胡說八道當作“產品”販賣,就可以發家致富成為名人的道理。

    最終什麼也沒帶來,沒營養,沒解決方案……二人如果有本事,有解決方案,還靠這種方式賺錢嗎?!……

    企業家姑且可以分享些成功失敗的經驗,這什麼都沒幹成的的,做不出產品的,就販賣“胡說八道”唄。還不如賣柺更有營養,畢竟“拐”是產品。

    “知識付費”,真不理解受過高等教育,學過哲學的又走入社會的中產們,你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知識嗎?!……

    讀了那麼多年書,考了那麼多年學……步入社會,難道不應該學以致用嗎?!……

    想不從眾,其實卻在盲目跟從……

    “活到老,學到老”。畢業了,社會才是下一個大課堂……不是“知識”付費……對知識該有簡單的辨別啊……

    悲哀……

    不知道和芙蓉姐鳳姐有什麼區別……

    喜歡芙蓉鳳姐二人的,與喜歡羅吳二人的沒有本質區別。只是信奉後者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甚至信奉羅吳的更加不堪……獨立思考都沒有……是社會前進的包袱……

  • 3 # 蘇雷讀書

    羅振宇和吳曉波,都是我比較關注的人。我來說說看吧。

    先說說羅胖,大家可以到我的回答裡找找看,我說過幾次了。他是個讀書人,和樊登一樣。只不過他現在搞了一個平臺,讓更多的人來傳播各自領域內的知識。就是知識領域內的淘寶商城。淘寶上賣的是商品,他賣的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所以,他為大家提供了這個平臺,可以讓每個人花一頓飯的錢,上一年的課。從這點上看,他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再說說吳曉波。吳曉波是個財經作家,這個基本上就界定了他的服務範圍,就是財經類的知識傳播。我採訪商界成功人士,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寫了一些書籍。這些書籍對於商界從業者來說是個很好的參考。另外,如果你想掌握一些財經知識,多聽聽他的不太標準的普通話,還是很有意義的。

    羅胖和吳曉波都是文化人,也都進入了網際網路、高科技的知識傳播領域。這說明什麼?多讀書,多思考,會有大視野,大格局。所以以前有人說學文科的人出來當官,學理科的人出來打工,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4 # 吉月文

    客觀的看待這兩個人。不要因為最近這兩個人負面新聞纏身,就把他們貶得一無是處。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層面上來看。第一個層面是羅振宇和吳曉波向他的觀眾承諾了什麼,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可以給這個社會提供什麼。第二個層面是,觀眾實際從這兩個人那裡得到了什麼。第三個層面是,整個社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了什麼。

    首先,這兩個人都以學者自居,自認為是社會觀察家,能夠為觀眾提供準確的社會趨勢預測。羅振宇相對而言面更寬一些,不僅限於經濟領域,吳曉波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那為什麼要把握趨勢,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賺錢。換句話說,他們把成功學升級了。陳安之階段的成功學主要還是從個人理念,精神動力方面進行宣傳。到了這兩個人,這個階段,不僅僅進行理念,精神動力的鼓吹,而且開始向觀眾指明方向。當然他們的收費模式也比陳安之單純賣書和賣錄影帶高明瞭很多。

    其次,觀眾除了從這兩個人那裡獲得心理撫慰之外,沒有更多的實際所得。真正能夠把握時機賺錢的人,是不會把這些內容輕易告訴別人的。而羅振宇和吳曉波談的很多內容,其實也只是把社會上的一些閒散資料整合起來而已,本身並不具備很強的經濟情報性。也很難由此真正實現創業發家的夢想。所以這些知識的真正價值其實不高。

    最後,從社會層面上看,他們為社會貢獻了什麼?第一他們透過這種模式取得了成功。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僱傭一批人,並且向政府交稅。增加了某些特定地區的GDP。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一些躁動的青年的心靈,客觀上有助於緩解社會問題。第三,充當了社會紅人,製造新聞話題,養活了一批記者和傳媒機構。第四,隨著醜聞爆出,將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程序當中的負面因素呈現出來,有助於成為反面教材,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第五,迷惑了一批人,在客觀上將促進這些受害者在心智上迅速成熟。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就有一批氣功大師在氣功熱的大潮中脫穎而出,成為社會紅人。王林就是典型代表。90年代中後期氣功熱退潮,這些氣功大師們紛紛退出歷史舞臺。留下一地雞毛。羅振宇和吳曉波這樣的人,實際上和氣功大師們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都是社會轉型時期,特定階段,因為特定歷史背景而成為的社會紅人。不過和那些氣功大師的命運一樣,今年年初的這些醜聞意味著知識付費代表人物已經進入了被歷史廢棄的階段。恐怕過一兩年他們就不再成為各大電視臺或者傳媒的座上賓。再過三五年之後,好多人恐怕都記不得他們的名字了。不過相比那些沒什麼文化的氣功大師,他們的結局可能會好一些。那些氣功大師,有的遠走海外,有的身陷囹圄,有很多人已經不在人世了。不過這兩位畢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在積攢相當豐厚的一筆財富之後,就算現在退休,以後的日子也是衣食無憂的。

  • 5 # 鬱悶的小柒

    知識不過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工具和角度。

    它的本質不過是:給錢,然後讓一個看起來靠譜的歸來人給你講講他從門外看到的風景。

    嗯,原來世界還可以這樣!

    如果只是從功利的角度,一門心思奔著財務自由,步步高昇,其實沒有任何知識可以拍著胸脯做到。

    高曉松曾經在他的影片裡,懷著崇敬提到過肖申克的救贖。前幾天,熬夜看完,的確是一部偉大電影。

    其實,像這種站在各個世界門口大聲吆喝著的人,無論看起來像吟遊詩人還是江湖術士,多一些也無妨。

  • 6 # 德拉的偏見

    羅振宇不要逼臉

    吳曉波逼臉都不要

    所以,他們帶來的

    只是一場不要逼臉的辱罵。

  • 7 # 水無常心無間

    羅胖的資訊收集能力和捕捉能力挺強的,然後再把這些資訊從他胃裡反芻,能生產一些化學物質。但也因為如此,最近他的演講資訊量還是一如既往下了功夫,但太刻意的為了新意而新意的用詞了,這樣反而顯得“漂”了,導致寓意和語義都不深刻凝鍊了。

    吳曉波老師以前更花心思進行研究和歸納本質,那時候喜歡看些他的觀點言論。最近一年喜歡“預測”了,不喜歡。

    總之,媒體出身的“師傅”,如果不在專業上有一定深造和兩把刷子,總是把一大堆資訊拿來揉揉後到處釋出渲染,就不會有持續的更新迭代風騷獨領,只會是趕上一波小風口

  • 8 # 田埂上的夢吧

    帶來了焦慮。打個比喻就像一個算命先生,看著你說:先生我看你要有破財之災,你問他怎麼解呢?他說:給錢我就和你說,給錢了,還是沒有聽明白,反而越聽越焦慮了。

  • 9 # 長長律師

    先說說好的一方面:他倆對於我們一般人開拓知識眼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比如羅胖有很多出名大V,知名學者等開課,給我們帶來很多新鮮的資訊(只是資訊很難轉化為知識的)。再說吳曉波,聽他的節目主要看他的《激盪三十年》,確實不錯。後來聽他的節目會請很多人(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來一起做節目,讓我對很多行業有了更多的瞭解,特別是很多新型科技行業,比如一個年青人(忘了名字),以前愛拆手機研究,最後成立一個公司,進行手機測評,後面發展到其他家電(可能說的不清楚,這個測評以前很少有),他說錘子手機t1他一看就會出現問題,雷軍很欣賞他,還投了資的。像這樣例子給我還是很有感觸的!

    再說說缺點:特別是羅胖,雖然有一定文化,他也是知識付費最大的受益者,也算是開啟了知識付費時代(他這樣說2017是知識付費元年)。但我不得不說,他確實在叛賣焦慮,而且創造很多新詞(確實大家都知道,好像起個名字就高大上),但是對於我們個人確實毫無用處,很難轉化自己的知識,就好像別人把嚼過飯菜再給你吃。我聽了很久,過後就忘,比較空,比如今年跨年演講“什麼是小趨勢,小趨勢就是趨勢的趨勢”,請問大家聽懂沒有,我覺得就是一個正確的廢話,所以羅胖的知識付費就像無根之萍,飄的。老吳稍微好點,他要提供一些資料,大家可以稍微參考一下。老吳講的東西都是過去時,對未來只是說了一個方向,比如他說人工智慧,5G,等很多熱點,但是不具有指導作用,昨天任正非自己都說把5G誇大了,用到場景很少,連華為都這樣說,你一般人如何把握5G。

  • 10 # 手機使用者25144930281

    羅振宇和吳嘵波是經過"知識"包裝過的另類騙子罷了。

    吳曉波靠販賣過去一一就如他的《激盪》糸列。學新聞的成了財經作家,與他的學歷史的校友葉檀成了財經專家一樣,都不約而同的站在"財經"這個鋪滿了黃金,能使豬都飛起來的風口上。你得有多蠢,才會相信他財富市場的"金手指″?

    羅振宇則販賣連他自己都搞不清的未來。你得有多蠢,才會相信出錢買的羅胖子販賣的那些知識會使你成為一個"知識人",或讓你有所改變?

    相信他們跟相信騙子無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60%的人會在生命最後的28天花掉人生積蓄的60%,你認為這句話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