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含冰1598
-
2 # qzuser
除了大體事件一致外,幾乎沒有對得上的...比方說先有黃巾起義再有董卓亂朝...等等這些是一致的
推演到細節,咳咳,只能...
-
3 # 歷史中年人
1、劉備一聲沒哭過幾次,性格剛毅,反而是曹操哭的多
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前半生顛沛流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更是多次描寫了劉備哭的場景,走馬送元植,哭;三請諸葛亮,哭;東吳來要荊州,哭;請孫尚香救自己脫身,還是哭。真實歷史上的劉備性格剛毅,史書之中一共就沒有記載過先主哭過幾次,反而是魏武帝曹操喜形於色,哭的更多。張飛鞭督郵;徐州誅車胄,古城斬蔡陽其實都是劉備做的。
2、趙雲戰績並不華麗,生前也未封侯
3、桃園三結義並非事實,關羽才是大哥
史書上記載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但是並沒有結拜,而且三人的年齡,最大的竟然是關二爺關羽。
如果想了解真實的歷史,還是推薦大家去看《三國志》,但是《三國演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也不必深究。
-
4 # 以史為鑑
《三國演義》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清時期的戲劇作者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以及民間傳說加以改編、整理的文學作品。
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因為三國系列故事實在太有名了,其中故事的大致脈絡還是跟著史實來開展的,但是具體的故事會有不同程度的虛構。
不說早在羅貫中之前就有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等劇本在民間流傳。甚至早在唐宋時期,三國故事就已經成為民間故事的重要經典了。
比起用筆精煉,被稱為前四史的《三國志》,南朝宋人著名史官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因為距離三國時代較近,裴松之又引用了、增加了許多已經失傳的奇聞軼事。
到了唐代,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看來到唐代的時候,大家都已經紛紛為諸葛亮早逝表示遺憾,不願意承認諸葛亮已經去世。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在《驕兒濤》中就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這也說明在晚唐時期張飛已經以“胡”、“莽”聞名,而鄧艾口吃的毛病也已經廣為人知。
到了宋代,蘇軾《東坡志林》中記載當時的小孩子已經去聽三國古話了,而且尊劉貶曹的傾向非常明顯:
“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而等到羅貫中橫空出世,“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出傑出的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透過七分實、三分虛的文學手段,把歷史和文學很好的結合了起來。
七分實的部分包括羅貫中採用了史書《三國志》、《裴注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
三分虛的部分包括了《世說新語》、《搜神記》以及民間流傳的故事加上作者的創造。
而目前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之中,其實虛構最大的角色,往往就是最受老百姓喜歡的角色,尤其以關羽和諸葛亮為主。
三國中尤其以關羽和諸葛亮最受老百姓喜愛,而演義中這兩位的改編、虛構成分也是全書中最大的。
比如涉及關羽的: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周倉這些人物劇情都是虛構的。
比如涉及諸葛亮的: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華容道、七擒孟獲、空城計、七星燈這些也都是虛構的。
所以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史書,千萬莫要拿演義當歷史,也莫要拿歷史玩戲說。
-
5 # 銅鑼灣扛媽子
《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小說,這種文學型別都是基於一定的真實歷史進行改編的。《說岳全傳》、《隋唐演義》等都屬於這種文學型別。不同的歷史演義小說“含真量”是不同的,比如《東周列國志》,真實度就很高。《萬花樓演義》就基本是胡說八道。《三國演義》恰居其間。清代學者章學誠在《丙辰札記》中給《三國演義》下了個斷語:“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世所公認。
《三國演義》的主線是符合歷史的,但在故事細節上有很大藝術發揮的成分。比如著名的桃園結義及三英戰呂布都與史實有出入,而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一事,則完全是虛構了。又如在《董卓傳》和《呂布傳》中幾個字帶過,連名字都沒有的婢女,讓《三國演義》出了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而周倉其人,只在《魯肅傳》內找點影子,也同樣沒有名字。
那麼,史書沒記載的,《三國演義》就一定是虛構的嗎?
史書不載,而《三國演義》有的,未必不存在。如《三國志》中關羽僅有二子:關平、關興。《三國演義》中有第三子:關索。那歷史上果無其人嗎?也未必。相傳諸葛亮南征時,以關索為先鋒,陳鼎在《黔遊記》中就說貴州、雲南有關索嶺多處。究竟有無關索,陳鼎認為是“千載疑案”。並由此而推論:“正史缺者頗多,不獨索一人也。”
-
6 # 任重道遠141669323
小說都是基於歷史透過各種手法包括誇大 虛構等等產生的作品!並且和作者的喜好 偏向都有關聯!所以看小說就不要太叫真了
回覆列表
文學藝術出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三國演義》做為一部歷史鉅著,自然依據歷史經藝術加工而撰述。至於與現實差距多少,看讀者去品味與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