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明禮
-
2 # 路遙lgy
謝謝邀請!李凌率五千兵馬,被圍匈奴圍困,終不能戰被俘虜投降。訊息傳到京城漢武帝那裡。漢武帝大怒,召集君臣商討李凌之事,大家都譴責李凌投敵的事是大逆不道。只有太史令司馬遷說,李凌沒有得到支援,暫時投敵或是為了以後再圖。漢武帝聽了直接將司馬遷下獄!之間,漢武帝派公孫傲去打聽李凌訊息,或有機會接他回漢。公孫傲還沒到匈奴,就聽說,李在幫匈奴練兵,(後證實是另一位投降的將領李緒辦的事),訊息傳回漢武帝那裡,已是近一年時間了。漢武帝惱怒,命誅殺李凌父母家族,司馬遷處於宮刑!這實有羞辱的意思!但是當時李凌在匈奴也已經娶了單于的女兒。後來,李凌在匈奴的地位很高,蘇武牧羊十九年回漢時勸他回漢,李凌說不能再辱也!後來李凌曾帶領匈奴之兵抗擊漢軍!由此可見,司馬遷只是靠自己的主觀臆斷李凌事件,這在漢書裡有批判他的誤判。李凌終是漢朝的叛徒!
-
3 # 歷史伴讀小二
司馬遷因為“正直”而受宮刑,也因為“窮”而不得不受宮刑。
1.李陵叛逃匈奴事件:漢武帝執政後期,仍然持續對匈奴用兵的國家政策,為了給自己的小舅子李廣利將軍賺取軍功章,以便讓他享有衛青大將軍般的待遇與期望。這時候李陵(李廣之孫)年少輕狂,無所不能的氣度,向漢武帝要了五千兵馬出浚稽山,好死不死太能打了,把匈奴單于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馬上調集八萬兵馬圍攻李陵率領的五千人,最後就一個結果,李陵要麼自殺身亡,要麼兵敗投降匈奴的結局。
李陵投降匈奴之後,引起軒然大波,朝野震動,連漢武帝還是不相信將門虎子的李陵會投降匈奴,最後派了公孫敖來匈奴接他回去,想不到公孫敖這貨也是“小人”,誤認為李陵替匈奴訓練兵馬對付漢朝。最後漢武帝“天子一怒”把李陵家族夷滅掉。詔令下達之前,漢武帝把李陵的好友太史令司馬遷單獨召見,想問問他的意見,可是最為太史令史官的職責,太正直了,完全不看漢武帝這個最高領導人的臉色行事,最後連司馬遷也被關在獄中。
“臣事君,猶子事父,子為父死無所恨。”這是封建體制文化下,君主成為所有臣民的君父之時,那就是背叛君主就是背叛國家,那你就是叛國者,叛國賊是人人都得而誅之,人人都可以唾棄。不知道司馬遷後來的時候想沒想清楚這個問題。
2.司馬遷因為“窮”而不得不受宮刑(又稱腐刑):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次剃毛髮,嬰金鐵,受辱,謂斃刑也,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謂肉刑也,最下腐刑極矣,謂宮刑也。是宮刑本為次死之罪。史記中記載《武帝紀》太始二年,募死罪人贖錢五十萬減死。然是皆偶一行之,不為永制。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宮刑是漢景帝時期代替死刑的,漢武帝時期判決為宮刑就要交五十萬錢的贖金才能出這個牢房。
可是司馬遷這個六百石的太史令,沒有油水可掙的職務,親戚朋友也躲的遠遠,哪裡拿的出那麼多錢呢?最後就只能承受斷子絕孫的“宮刑”。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不知道各位看官如何理解。可能那時候的司馬遷寫出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是多麼的悲涼與無奈,苦痛與悲劇。
對於士大夫的身份來說,處於宮刑真的是生不如死,或許他心目中“重於泰山”的真正意思就是千古奇書《史記》才讓他苟活於世的最終目的。
故小二認為,人一定要奮鬥與努力掙錢,不然因為窮,所有的不好都克你。
-
4 # 新銳歷史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今陝西韓城縣)。約生於公元前145年(景帝中元五年),卒於公元前90年(武帝徵和三年),是中國一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01遊歷出巡,通古察今。司馬遷於公元前145年生在夏陽克門(今陝西韓城縣)。事實上,司馬遷世代居住的地方在韓城縣以南二十里的芝州鎮,後來他的墓和祠均在此。說司馬遷生於龍門,無非是想突出他祖居關中的優越感。
司馬遷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司馬氏世典周史。司馬氏家庭自從“去周適晉”以來,分散在東周各地做官。到父親司馬談時,任武帝的史官。司馬遷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不僅受到家風的影響,而且也受到地方文化濃烈的薰陶,這就為他後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少年時代的司馬遷,自謂“年十則誦古文”,而一生中對他產生過很大影響的則是他的兩位老師董仲舒和孔定國。司馬遷約在公元前130年左右隨父移居長安,師從於西漢著名的大經學家董仲舒。從董仲舒那裡承襲下來的哲學思想,經過司馬遷的探索和衍生,最終轉化成為他後來的史學之觀點。同一時期,司馬遷還隨孔定國學習過《古文尚書》。
司馬遷20歲時,得到父親的允許和支援,開始周遊全國各地。司馬遷這次考察的主要目標是中國的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的楚地。從武關徑南陽(今河南南陽市),至南郡(今湖北江陵縣)渡江。注重訪問古蹟,集佚史料,探訪隱士高人,蒐集古風民謠,考察人情世故。一路上,憑弔屈原,訪九嶷山,思大禹,想勾踐……從古代的歷史遺蹟和傳說中,司馬遷一面感嘆古今王朝的興衰變遷,一面力圖從中尋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這無疑是他這次遊歷深有感觸的地方。
領略江南之秀麗景色和歷史遺風,司馬遷渡江北上。過淮陰,吊韓信,過曲阜,追思聖人,訪聽孟嘗君的故居,遺憾西楚霸王的勇武,欣賞劉邦的大志,離睢陽遊大梁,慨嘆函谷關險。
除了這次遊歷外。後來還曾幾次隨漢武帝出巡各地。公元前110年,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到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這就使得司馬遷有機會對西南的少數民族有較深入的瞭解,對當地人民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民俗作了詳細的調查,成為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歷史資料。公元前110年10月,司馬遷隨漢武帝率大軍10萬,北巡朔方,又東巡海上,禮拜嵩山後又東上泰山封禪。這樣,司馬遷不僅感受到了許多經書故紙裡所沒有的東西,而且對漢武帝有了進一步瞭解。
司馬遷年輕時的遊歷和出巡,使他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後又奉詔出使西南腹地,盡觀當地之奇風異俗。透過遊歷,使他親自感受到漢之強盛,他面對當時這樣一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曆史的榮辱興衰,時時刻刻激發著他寫一部反映華夏民族的歷史鉅著。
02子承父職,忍辱著書。司馬遷遊歷歸來後,約在25歲左右做了一名郎中。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東巡到泰山“封禪”,司馬談作為史官本應參加,大概漢武帝對他有些不滿意,竟讓他留在洛陽,“不得與從事”。司馬談遭如此冷遇,所以他傷心至極,竟“發憤而卒”。臨終前司馬遷“俯首流涕”地答應了父親的遺願,下決心寫成一部繼《春秋》之後的偉大史作。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37歲的司馬遷承父之職,被漢武帝認命為太史令,這是他成為用學術著作和思想影響社會的治學者的開始。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他又主持並參加了修改曆法的工作,修成的新曆法就是有名的“太初曆”。漢武帝對此歷大為讚賞。這一年,司馬遷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與漢武帝同時代,漢武帝固然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同時又是一個好大喜功,專橫拔扈,崇尚武功的皇帝。而司馬遷自以為有“世典周史”的光榮家史,況且又秉承父志,儘可能的秉筆直書,尊重歷史事實,這便是史官與統治者之間不可能達到統一的表現。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李陵出兵酒泉、居延,擊匈奴。李廣利軍隊損失十之六七,逃回。李陵被迫無奈投降匈奴。訊息傳到朝廷後,引起極大的震動。司馬遷認為李廣利實際上是無功而歸,惟有李陵將軍與匈奴打了硬戰。只是講了句公道話而已,而漢武帝武斷地罪責於司馬遷。
公元前98年(漢武帝天漢三年),有人說李陵要帶著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殺了李陵的全家。司馬遷也因李陵之案被判了死刑。在漢代免除死刑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用五十萬株錢來贖死罪,另一種是受宮刑(或稱腐刑),司馬遷只是一般的小官,哪有這麼多錢來贖罪,選擇了宮刑,忍奇恥大辱,立誓完成一部偉大的史著,讓後人廣為傳誦,讓人們以史書為鏡,看到當時社會里的種種黑暗和不平。
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太始元年),司馬遷受大赦出獄。漢武帝此時也因李陵案深疚於司馬遷,升他為中書令。中書令一般由宦官擔任,司馬遷任此職,無疑又壓上一塊屈辱之石於頭上,他更加發憤,要將《史記》順利完成。終於於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徵和二年),《史記》基本完成了。他從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到正式完成,一共用了14年時間。司馬遷死後,他的外孫才將這部歷史鉅著公諸於世。
03史家絕唱,精神千古。《史記》最早叫《太史公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由5個部分組成:一、本紀12篇,給在一定時期內掌握最高統治權力者寫的傳記;二、表10篇,又分為“世表”、“年表”、“月表”3種,按世、年、月分另記載歷史大事,作為“本紀”的補充,並可以和《史記》其他記事互相闡發;三、書8篇,是對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現象、政治設施和社會經濟生活的記錄;四、世家30篇,主要是給掌握個別地區的統治權而世代相承的王侯寫的傳記,較之“本紀”,除了記載人物的名分和地位有所不同外,編次和用意大致相同;五、列傳70篇,其記載的範圍很廣,包括了過去歷史上的各個時代的形形色色的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起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元年(前122年),全書共130篇,約526000多字。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本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系統、生動、深刻、多方面、多層次地記載了中國自有文字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司馬遷以其嚴謹的治史之方法,以氣勢磅薄之文風,以優美犀利之文字反映了中國多民族人民的生產、經濟、生活、風尚和政治、軍事鬥爭,學術思想建樹,以及各種制度的建立和沿革。司馬遷不以個人的好惡為出發點,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秉筆直書,不僅反映出帝王將相和高層統治者們的生活,也以其宏大的歷史畫卷,展示了各個時期的各類人物的生平大事,對他們進行客觀的褒與貶,進行適當的歷史評價。《史記》所及人物之多,記載各類事件之詳備,修史態度之嚴謹,堪稱中國史書之一絕。
司馬遷忍辱著書,以自己強烈的主觀願望,表現其時代精神。他繼承聖賢們的遺教,以其精深的思想和精神而完備的思想體系,窺始察源,見盛觀衰,把古今變化之勢理,王業的興衰,個人的遭遇,通貫歷史發展的脈胳。《史記》為後人治史開創偉大的先例,為後世的各類史家治史樹立了光輝的典範,他寓論於史,讓後人有一面歷史的鏡子,去觀察評判歷史人物,從而找出可借鑑之處。
《史記》氣勢宏大,雄渾粗獷,文字優美,人物描寫充滿了豪勇之情,且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因此《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喚起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底共鳴,他的精神和《史記》將永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奕奕生輝!他的名字將光照千秋,萬古長青!
-
5 # 雪巢雜談
主體是因為李陵案件,稱李陵之禍,而何為李陵之禍,我們來看一看。
李陵之禍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事件。李陵領五千士兵深入匈奴腹地,抵抗匈奴十餘萬大軍,兵敗被俘。漢武帝歸罪於李陵,卻對自己的失誤毫無認識。
總的來說,就是漢武帝就是對李陵不太爽,漢武帝自己任人唯親,而李陵就對此有意見了,漢武帝就在心裡憋著呢:我看你多大能耐。李陵的一系列戰術,在漢武帝看來就是打仗打不過別人,亂找藉口,還想跑走?不行,必須直接打,敢撤一步直接抗旨論處。就這樣李陵後面就出事了。然後司馬遷出來在朝堂上替他說了幾句好話,正觸黴頭呢,直接貶下獄。然後拿不出來贖罪的錢,漢武帝直接給他處了宮刑,自此,司馬遷的人生開始走向高峰,在忍受常人無法理解的痛苦之後,發奮圖強,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
6 # 八無老人
受宮刑的是太史公司馬談,不是司馬遷。太史公是因為李陵投降匈奴而受到牽累。
糾正一下,《史記》是由太史公記述,司馬遷編撰而成的。在歷代文人的作品中,一致認為《史記》是太史公所作,從來都沒有人提起過司馬遷。
《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他在最後一卷《太史公自序》上,將寫史記的前因後果寫得明明白白,也不知現代人都是怎麼看書的,竟然認為《史記》是司馬遷寫的。真是悲哀!
-
7 # 陌路阡逢
這個問題史書上講的還是比較明白的,就是因為李陵之案,當時李陵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於匈奴,使漢武帝十分惱火,當時群臣同樣對李陵進行攻擊,紛紛自責,但是隻有司馬遷,剛正不阿,冷靜客觀的分析問題,惹怒漢武帝,接下來深陷囹圄,被處以極刑。
-
8 # zhouziqiang486
因李陵案,替李陵辯護,惹惱了漢武帝,而受了宮刑。但是他不懼強權,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對於漢朝的立國過程等史實,司馬遷也是力求客觀,這個其實也是讓皇帝很惱火的,沒有殺司馬遷已經是很網開一面了。所以其實漢朝的初期的皇帝還是比較有作為的。
-
9 # 瘋狂地球人
當時李陵被匈奴包圍,無奈投降。但是漢武帝得知這個訊息後,震怒,朝廷大臣也紛紛落井下石,聲討李陵的罪過,當時只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認為,李陵投降實屬無奈,他內心肯定也是有報國之心。但是,漢武帝還是難以平心頭憤怒,最終處司馬遷以宮刑。
-
10 # 三木寶寶1
太恐怖了,就因為說的話,皇帝不愛聽,就受這待遇。難怪說“伴君如伴虎”,所以在皇帝面前怎麼說話,真是一門學問。蘇武牧羊十九年,他是忠國?還是忠君?
-
11 # 厚街男人44574256
事件大家都知道,但是為什麼漢武帝如此的憤怒?司馬遷太史令說一句幫李陵的好話要此極刑?對這件事不能用投降的表面所誘,漢獻帝對兇奴用兵已經取得階段性的勝利,換句話說漢武帝已經敢對兇奴用兵但是還沒有太多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派出去的大將被抓叛變了,而且是漢武帝非常信任和欽點的大將,更加是要在日後仰或者要給他留給兒子在兒子輔助大將的,這種人叛節而不尋求以死報國對漢武帝的打擊很大,這時候的司馬同志還在說什麼什麼圖日後之類的話,剛開始武帝也是有點相信司馬遷同志的觀點就沒有急於處置,後來事情弄清楚的情況下,故武帝為了杜絕以後還有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也是給人於警告,司馬受刑只能怪自己咯
-
12 # 送送送死
他替李陵說話惹怒了漢武帝,原來是被判死刑的,但那時候規定死刑可以用錢贖罪,或者改為腐刑,太史公沒錢,只好接受了閹割,留下性命寫史記。
回覆列表
(1)李陵之禍,被判死刑。
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之兄李廣利討伐匈奴,李陵率兵押運輜重,李陵五千人遭遇匈奴八萬人,兩軍激戰,李陵殺一萬匈奴,最後投降,漢武帝震怒,大臣們也認為李陵投降失節,該當萬死。
司馬遷卻為李陵求情,說他以少勝多,已是不易,兵敗被俘,因為援軍未能及時趕到。
此前漢武帝本就對司馬遷有心結,因為司馬遷寫的《史記》裡有漢武帝很不爽的史料,此時便一起發作了出來。
主將李廣利也失敗了,李廣利是外戚,司馬遷此時稱讚李陵,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在諷刺李廣利,打他這個皇帝的臉,於是將司馬遷下獄。
要命的是,西漢派公孫敖去迎李陵,又遇到匈奴,潰敗回來,謊稱李陵在幫助訓練匈奴軍,漢武帝大怒,誅滅李陵全族。司馬遷也被判了死刑。
(2)無錢抵罪,遭受宮刑。
當時犯死罪,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死:
一:令死罪入贖錢五十萬減死一等,即交五十萬錢。
二:死罪欲腐者,許之。即閹割之刑。
司馬遷本是清官,哪裡來這麼多錢,他本想一死了之,可是想到自己還有《史記》沒有完成,只得選擇宮刑,忍辱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