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夕惕若厲23

    中國在地理上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國家。東有大海西有高山北有荒漠南有峻嶺。似乎我們被這樣的地理限制了缺乏了血性。但是仔細想來是祖先為我們打下的這片天空。把一切敵人儘可能驅逐在這片樂土之外。這塊中華民族的根基又有哪一塊沒有浸透民族的血液?洪金寶在葉問3裡說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華人(武術)就不行。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會有人拍案而起。必有長虹貫日,彗星掃月,倉鷹擊於殿上。李世民的不退,朱棣的天子守國門都是中華民族看似棉柔實則剛骨的體現。雖然中間會有無數的曲折但民族的血性和韌性始終會存在於絕大多數華人的血液裡。

  • 2 # 南方的溼

    李淵作為關隴集團的新任總瓢把子、帶頭大哥,李唐能一經舉旗就快速佔領關中東進中原,那是他得了關隴集團上下的認可,認為他們得利益能夠得到保障,而關中在隋末亂世相對來說社會經濟還儲存得比較完整,是李唐核心力量所在,如果遷都山東,關中必亂,李唐的群眾基礎立失、土地利益盡喪、核心軍隊構成的關中子弟背井離鄉失其家園恆產何談士氣,因為利益而築起的皇座必將垮塌

  • 3 # 詳侃歷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一、李淵遷都,大臣們都贊成嗎?

    李淵遷都,發生在武德七年(624),當時突厥多次入侵,李淵煩不勝煩,此時有人建議,將都城南遷,遷到樊、鄧之間,也就是自長安南下,翻越終南山,取東南方向,經商州,抵達鄧州、襄州(古稱襄樊)。

    李淵遷都,大臣們都同意嗎?我們來看看史書是怎麼說的。

    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裴寂皆贊成其策,蕭瑀等雖知其不可,而不敢諫。(《資治通鑑》武德七年)

    可見,大臣們的意見顯然是不一致的。李建成、李元吉和裴寂是贊成的,但是,蕭瑀等一批大臣並不贊成,但是,由於是李淵的意思,再加上太子、齊王和左僕射都贊成,所以,蕭瑀等人不敢說什麼。

    據此看,對於遷都,朝中有相當一部分大臣是持反對意見的,只是不敢說而已。

    二、李世民反對遷都的原因

    李世民反對遷都的理由,他自己說的很清楚:

    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資治通鑑》)

    意思很明白,如果僅僅因為突厥入侵,就避戰遷都,天下人怎麼看我們,後世人怎麼看我們?

    當時李唐剛剛完成天下統一(武德七年春剛剛平定輔公祏叛亂),全國形勢並不穩定,不服李唐、暗中試圖反叛的大有人在,此時遷都,不是向全天下人展示自己在向突厥示弱嗎?那些原本就不服的人,現在就正好抓住一個很大的把柄,可以趁機起事。

    我個人認為,李世民說的非常有道理,當時遷都,無法解決問題,只會給唐朝帶來大麻煩。

    三、遷都弊端分析

    (一)勢必放棄大片國土

    遷都之後,長安怎麼辦,當時的計劃是,“焚長安而不都”,徹底廢棄長安,請注意,長安乃是當時整個關中的核心地區,譭棄長安,大批人口和財富勢必南遷,則關中必然空虛,以空虛的關中,自然無法抵抗突厥入侵,實際上就意味著放棄整個關中。關中形勝之地,怎能輕易放棄?

    此外,關中不守,那西邊的甘涼諸州怎麼辦?是不是也要放棄?西南的劍南諸州怎麼辦?會不會受到威脅?

    (二)無法解決突厥入侵問題

    從短時間來看,放棄長安及關中地區,人為創造出一個緩衝地帶,確實可以暫時延緩突厥入侵,因為突厥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逐漸的南侵,消化關中地區。但這之後呢?僅僅依靠終南山能擋住突厥嗎?如果突厥自藍田關、武關一線南下,不是照樣可以威脅唐朝的新都嗎?那時候怎麼辦?繼續遷都嗎?

    因此,遷都根本解決不了突厥入侵的問題,弊端極多。

    最終,李淵放棄了遷都的念頭,繼續坐鎮長安,部署抵抗突厥入侵。

    以上是我對武德七年遷都問題的分析。多說一句,武德七年李世民帶頭反對遷都,可以說給自己爭取到了很漂亮的一分。蕭瑀等人內心自然是傾向於李世民了。後來在武德後期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中,蕭瑀願意站在李世民這一邊,玄武門之變時,蕭瑀和陳叔達帶頭勸說李淵將軍政大權授予李世民,我認為,與武德七年遷都之爭是有關係的。

  • 4 # 東亞第一噴王

    這個問題幾年前就有人回答過了。

    李唐得天下時國內虛弱的很,李淵想的是安穩,而李世民不一樣,好戰的帝王若是沒有仗打豈不是很無聊?只有別人躲避他,哪有他躲避別人的道理?

    看看明朝朱棣,他為何遷都北京?從他造反到摧毀越南,以及打造無敵艦隊縱橫四海,為了什麼?

    對比各朝代強盛時期你會發現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但凡強國無論富有還是貧窮,都會有個愛打仗的皇帝。

    宋朝是歷史上最有錢的朝代,可為何宋朝不是當時的強國呢?照理說有錢可以打造更強的軍隊啊!但他就是強不起來!

    原因為何?秦統合天下那是秦王好戰,其實秦國並沒有楚國和齊國富裕。漢滅亡匈奴那是劉徹好戰,那時候的漢才歷經不到百年,國力並不強,但劉徹就是咽不下這口氣,勢必要跟匈奴一決雌雄。同理,身為天策大將軍的李世民對於皇位勢在必得,他是將軍出身,沒有仗打有啥意思?

    可以去查查唐朝歷史,從建國到滅亡,對外戰爭大小三百多次。老爹要遷都他哪能同意?皇位遲早是他的,哪能未戰先怯呢?

  • 5 # 一條忍著不死的魚

    唐朝初建時,其國力並沒有達到我們所認知裡的盛唐局面。而此時的唐朝甚至還沒有完成其大一統的戰略目標,許多勢力在各地割據。這時,大唐所面臨的情況並不算多麼樂觀,這其中外患突厥仗著自己兵強馬壯,更是猖狂無比。他們無休止的侵擾大唐邊境地區,可算是給唐高祖李淵早成了不小麻煩,煩不勝煩。因為此時中原剛剛平定,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規劃,以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再加上唐朝的軍事此時確實不如東突厥。因此,面對東突厥的囂張,李淵只好低聲下氣,要啥給啥,但這仍然滿足不了其貪婪之心。後來,李淵與眾大臣商議為了避開突厥的騷擾,有了遷都的想法,但這一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了李世民的強烈反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而要說起東突厥,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個民族的領導者頡利可汗在軍事上主張打得贏就打,並且還變本加厲,打不贏就趕緊求和,然後積存力量捲土重來,如此反覆不斷,也可以概括為欺軟怕硬。之所以這麼針對唐朝的原因無非就是,此時的唐朝好欺負,一旦唐朝安穩下來,做到了完全統一,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利益可尋了。

    根據《舊唐書》記載,武德四年,頡利可汗親率萬人軍隊,與歸附突厥的馬邑人苑君璋合兵一處,聯合攻打雁門,雖然被定襄王李大恩擊退,但頡利可汗卻把唐朝的使者抓了起來,李淵遂也以牙還牙,同時也扣留了不少突厥使者。頡利可汗見佔不到便宜,便轉頭入侵代州,雖然打敗了唐軍,但也領教了唐軍的厲害。在經過一番思索後,頡利可汗怕唐軍會進行反擊,便主動把抓到手的唐朝使者放了回去,還請求和解,並且獻以魚膠。

    這個時候的李淵並不知道突厥一直以來的“風俗”,還認為是頡利可汗服軟了,便把突厥使者也送了回去,並且對其還大加讚賞說“迷途知返”。就在此時,曾戰勝過突厥的定襄王李大恩建議李淵趁突厥發生饑荒之時,奪取丟掉的馬邑,李淵答應了下來,並且派獨孤晟與其一起。出乎意料的是,獨孤晟逾期,李大恩不敢孤軍深入,只好暫時駐紮新城,結果被頡利可汗圍困,李大恩戰死,兵員損失數千。

    在新城佔得便宜後,頡利可汗又趁勢攻打忻州,雖然又再次慘遭失敗,但這次他沒有“放棄”,又再次率軍在幷州、汾州、原州、靈州等地大肆燒殺搶掠。沒想到這次玩過火了,李建成與李世民親率部隊進行迎擊,頡利可汗一聽說,

    剛剛過去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頡利可汗又再次侵擾唐朝的定州、原州、朔州等地。雖然沒有造成大麻煩,但李淵為此卻特別煩心,隨即就派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準備長期駐守邊疆。這兩個人有多厲害,頡利可汗可是早就領教過的,雖然李建成與李世民只是駐守邊境,但頡利可汗為了防止他們反攻突厥,便把馬邑還給了唐朝。正當李淵以為終於能鬆口氣時,次年突厥兵又來了,甚至是頡利可傾全國之力來的。雖然最後李世民用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間的矛盾所化解,但年年都會遭到突厥人侵擾,朝廷又不得不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應對,李淵已經逐漸顯出疲態,隨即就開始想辦法避開突厥。

    這時,就有大臣向李淵表達了遷都的想法,李淵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甚至朝中大部分大臣也贊成遷都,而且還真的派了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前往樊、鄧一代考察。這時李世民站出來堅定的說道:“從古至今,哪個朝代沒有邊患,但是你們聽過因為邊患遷都的朝代嗎?如果能給我幾年時間,我一定會將頡利可汗生擒活捉!”

    李淵深知自己兒子的能力,在聽完這一席話後,立即打消了遷都的念頭,並且重新制定操練軍隊的制度,一心對付突厥。貞觀四年,進軍失敗的頡利可汗又想玩求和時,被李靖抓住機會,一舉拿下了頡利可汗與他的部隊,東突厥就此滅亡。

  • 6 # 淳幀通安

    李淵探討遷都想法一事發生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這個時候,實際正是李建成兩名嫡子與李世民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關係鬧得更加緊張的一年,而且遷都一事的提出,實際是李建成太子黨為了壓制李世民削弱其勢力,而不惜以國之大事做文章所作的謀局。遷與不遷,實則代表了這兩股勢力之間的此消彼長。

    圖:唐太宗李世民

    《資治通鑑》唐紀七記載,武德七年七月,或說上曰:“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上以為然,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鄧,行可居之地,將徙都之。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裴寂皆贊成其策,蕭等雖知其不可而不敢諫。

    大意是說,在武德七年七月,有人勸諫唐高祖李淵說:“突厥之所以屢次進犯關中地區,是因為我們的人口以及財富都在長安,如果將長安焚燬而遷都,胡寇的騷擾便會自然熄滅”。實際上,這一勸諫明眼人聽下都知道,何況李淵。突厥人侵擾長安的目的單純只是為了搶奪財帛和糧食,就算遷都南下,長安不在了,突厥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同樣還是會繼續南下騷擾。因此,遷都並不是解決胡寇的最終辦法。然而,令人悲催的是,李淵居然答應了。他認為此話有道理,並且派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越過終南山,來到樊州、鄧州一帶,巡視定都的地方,準備將首都由長安遷到那裡。對於遷都的建議,大加贊成的還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裴寂,雖然蕭瑀等人都知道不應該遷都,但是卻不敢勸諫阻撓。

    圖:商討軍國大事

    這時候,只有秦王李世民一個發表了不同看法,他挺身而出直諫李淵說,遷都這事萬萬使不得。對於戎狄屢屢侵犯中原這樣的情況自古就有,並不足為奇,而陛下憑藉聖明英武創立了大唐江山,令華夏安定,並擁兵百萬,所向披靡,怎麼能因胡人的侵擾而縮頭縮尾的遷都躲避呢?這樣做,不但會令舉國上下的臣民以此為羞恥,從而長鬍人氣焰,而且也會讓後世人對陛下您貽笑大方。接著,李世民舉了霍去病的例子,說以前霍去病只是漢朝一名將領,尚且有滅匈奴的決心,況且兒臣愧居藩王之位,兒臣特請陛下給我幾年時間,我會用繩索套在頡利的脖子上,將他逮到宮闕之下。如果到時候真的不成功,那再遷都也不晚。於是李淵認可了李世民的建議。

    然而,這時候,李建成就發話了,他說當年秦王的話這不和當年的樊噲相似嘛!李世民迴應,面對所處的情況不同,用兵的方法也會不盡相同,樊噲是樊噲,我是我,不超過十年,我肯定能夠平定漠北,此言不虛。於是,高祖廢止了遷都的想法。

    圖:唐高宗李淵

    之後,李建成與嬪妃又一起誣陷李世民說,突厥屢次在邊疆為患,只要得到賄賂就會立馬撤退,而秦王是故意藉助賊寇之名,實攬總兵大權,目的是為了成就他的奪取王位陰謀。

    圖:唐長安城

    由此可見,遷都一事的提出,真真就是李建成太子黨為了變相削弱李世民勢力所佈的局。他不希望李世民擁兵自重,進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對於攻打突厥,李建成不同意,是怕李世民戰功獨攬,大權在握,之後更加難以控制。那麼李淵呢?其中的謎局難道他就看不明白嗎?他應該也是知曉的,而他之所以一開始就贊成遷都想法,也是想逼李世民自告奮勇痛下決心掃除突厥,永絕後患。因為在李淵眼裡,他的責任就是保住大唐江山,振奮大唐聲威。至於兒子虎鬥那是眼前不容顧及的事情,更是後話。那李世民呢?為何自己一人不建議遷都,實際,前面李世民已經說得很明白,為了國家人心安定,以及給後世一個交待,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擴充勢力,樹立威望。於公於私,李世民都必須出征突厥,否則,他無路可走,實則也是逼不得已不得不立下這番軍令狀。各位怎麼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部分具有市場活力的非遺專案是怎麼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