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天一個好影片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崔 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瞭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鐳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安徽省合肥縣人,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讀廈門國小、一九三三年就讀北平崇德中學、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萬中學高中二年級、一九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一九四四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五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托爾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一九六六年離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楊氏於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學歷,考取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大的化學系,後來改唸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儘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華人”,訊息傳來,華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氏也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的,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簡介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個胖胖的,十幾歲孩子來找我。拿了一封介紹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學遇見的梁大鵬兄寫的。梁不習物理,十幾年未通音訊了,不知怎樣會想起我來。他介紹來見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學,讀過一年級,因為日軍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慶。他的姑姑認識梁,梁便介紹李來昆明見我。那時是學年的中間,不經考試,不能轉學,我便和聯大教二年級物理數學課程的幾位先生商量,讓李去隨班聽講考試,如他合格,則候暑假正式轉學入二年級時,可免他再讀二年級的課程。其實這不過是我自己以為合理的辦法,並未經學校正式承認許可的

    李應付課程,綽有餘裕,每日都來我處請我給他更多的閱讀物及習題。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時我有風溼痛,他替我捶背。他幫我作任何家裡的瑣事。我無論給他甚麼難的書和題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來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問題的步驟,很容易的發現他的思想敏捷,大異尋常。老實的說,在此後的一年中,我因為自己的問題——冠世(吳博士之夫人——編者)的臥病;每日的買菜,升爐,煮飯;物價的日日上漲,實在沒有心緒來預備許多的參考書和題目給他。好在他的天資高,亦不需我的講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掄先生忽然來找我,說軍政部部長陳辭修先生、次長俞大維先生,想約我和華羅庚談談為軍政部計劃些科學工作事。我和曾雖是同事十年多,華亦六七年,但都無深交。陳俞二先生,更從未晤面。我所習的物理,亦與實用無關。但想想,去談談亦無礙。於是和華去渝,先後見俞、陳二先生。

    陳俞二先生想知道怎麼計劃,以有助國防的科學工作機構的意思。我即想了幾日,擬就一建議,以為中國人材缺乏,任何計劃,必須從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機構,培植各項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數學,化學人員外出,研習觀察近年來各部門科學進展情形,擬一具體建議,計劃籌建一研究機構,並即時選送優秀青年數人出國,習物理、數學等基本科學。

    我擬寫的建議,陳俞二先生考慮後,以為可行,即令華和我負責數學及物理二部門。我們並建議請曾昭掄負責化學部門。

    返昆明後,我告冠世一切經過。談到推選青年習物理者二人時,冠世和我皆不猶疑的決選李政道。當時在西南聯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賦勤奮未有如李的(楊振寧已考取清華留美;黃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雖然他在吳大猷門下只有一年二個月的時間,但卻是他一生中獲益最多的時期。他說,我從吳師學到的不僅包括人格的涵養,最重要的是學到對知識的『忠誠』(dedication)。然而對這樣一段重要過程,李政道卻談得不多。因為他認為,我與吳師的關係很長,不是一句可以說得完的,否則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認,吳大猷是影響他最深遠的一位師長。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簡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

    1956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在物理系與數學系學習。

    1960年獲碩士學位。

    1962年獲博士學位,在瑞士歐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1997年10月15日宣佈,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國學者科昂.塔諾季,以表彰他們發明了用鐳射冷卻進行低溫下俘獲原子的方法。這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之後又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華人4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佈,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學的畢業生。

    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聞公報說,斯托爾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

    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瞭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瞭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四月,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

    崔琦在網際網路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訊裝置。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續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華人,他們有兩個女兒。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簡介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中國臺灣省新竹市,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臺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

    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於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階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於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瞭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教授雖然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參與國際學術團體、美國聯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學的多種委員會諮詢工作。李遠哲始終關心家鄉祖國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近十年來每年回國多次,奔波於海峽兩岸,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尤其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籌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郁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在1946年,亞利桑那州的鄧悅寧(Wing F. Ong)成了被選入美國州議會的第一位華人州議員。

    當夏威夷於1959年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時,鄺友良(Hiram Fong)當選為美國國會的參議員。這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華人參議員。

    70年代以後,華裔婦女江月桂(March Fong Eu)成了加州的州務卿,是當時美國大陸上當選官員中職位最高的華人。

    80年代又有華裔吳仙標當選為特拉華州副州長,陳李琬若當選為加州蒙特雷·帕克市的副市長。吳家瑋成了舊金山州立大學的第一位華裔校長,田長霖擔任了伯克利加州大學的第一位華裔副校長職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殲20裝備渦扇15後,會有怎樣的提升?那你預計什麼時候可能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