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拜登誰會贏?然後呢?共和黨和民主黨區別何在?
邵旭峰
越來越臨近年底的大選——總統大選和國會參眾兩院大選,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鬥法,又到了白熱化階段——近些年來,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鬥法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撕破面皮,越來越赤裸裸,這直接說明美國社會的撕裂。
其實全世界都是這種趨勢——就世界範圍尤其經濟和軍事大國、強國而言,保守強硬派和民族主義都越來越佔主流,代表比如美國共和黨和特朗普、日本自明黨和安倍晉三、英國保守黨及約翰遜。巴西社會自由黨及博爾索納洛(被稱位元朗普還特朗普)、以色列利庫德集團和內塔尼亞胡······
這是由於交通和資訊促使經濟生活越來越溝通的世界市場經濟大圓盤上,人們卻越來越思考“我是誰”、“我應該和誰在一起”、“我應該怎麼做”,從而導致新的政局、新的經濟和軍事動態,新的世界格局。
美國總統,是選舉人票直接決定的,而不是由選民直接決定。
美國總統選舉,先各州和華盛頓特區的選民投票。 投完之後,本州和特區“選舉人”就把票全部投給本州或特區得選民票多的那個人,哪怕多一票也全部投給他。
美國每州的選舉人,人數和本州現任的國會議員(參眾兩院)人數等同。但選舉人不是國會議員,他只是投總統選舉票,即使沒有自然人,也有選舉人票存在。
美國總共535名國會議員(100參議員,435名眾議員)。美國總有535+3= 538名選舉人,比議員總數多出來的3,是華盛頓特區選舉人票。誰先得到過半選舉人票(270張),誰就贏得總統大選。
大多時候,誰得選民票多,就贏得大選,也有例外情況,比如特朗普,得到選民票少於希拉里, 但得到選舉人票多——這裡的原因,與美國每州兩名參議院、按照人數劃分眾議員有關——主要是參議員沒有按照人數分配,每州無論大小都是兩名,人數少的州,在總統選舉的時候,有選舉人票比例優勢。無論州的人數多少,誰得選民票稍微領先,反對的選民票就被強行代表投給反對物件,有時候兩派的票非常接近,這就造成極大的情緒不穩。
美國為什麼要這樣選舉總統,主要是為了保證每個州在總統意向上,都是得票多的代表整個州,為了保證各州的穩定性——讓各州人數多的民意壓制人數少的——各自消化不穩定因素,儘可能不要鬧成全面連成一片的汪洋大海。
美國每州無論人數多少,都平均有兩名參議員,也是為了讓人數少的州在最高決策機構(美國最高決策機構是參議院、其他是眾議院)能均衡人數多的州的權利。選角人人數對應設定,也是這個意思。
其目的是全國各州制衡、州內民意多的壓制民意少的。
西方國家和近似國家的眾議員都是民眾直選(美國也是),全國按照人數和眾議員數平均劃片選舉,幾年選舉一次(美國兩年選舉一次,其他很多國家都4年,這使得基本民意不能像美國那樣被及時跟新),有的眾議員多次被推選。美國也是。
美國參議員都是州議會選舉,每州兩名,六年一選。由於進入時間不同,所以每兩年淘換三分之一。其它國家參議員基本都是最高領導人授予的貴族等名譽人士,英國等還有神職人員代表。
就美國而言,總統4年選舉一次,國會則是兩年一選(眾議院全部重選、參議院淘換1/3), 總統大選和國會同時進行,在總統任期的中間,國會自己另選一次。
美國與西方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一是參議院掌控最高決策權力,其他國家都是眾議院——參議院最多隻有暫時擱置眾議院提議的權力但如果眾議院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強行生效,除過法國總統是全面普選之外(權力和美國總統差不多,高出其他國家首相等,後者被眾議院和自己黨派完全制約,美國和法國總統能暫時擱置國會決議,除非國會三分之二以上透過強行生效),其他國家最高行政長官兼總司令,基本都是眾議院多數黨領袖。
美國眾議院主要負責國內基本議案(財政、稅收、教育、基建、軍費等等)的提議權,國內基本議案的最終表決權在參議院。 國外外交締結條約、軍事權,權力基本都在參議院,眾議院經常提議權都沒。
其它西方國家,所有提案權、最終表決權都在眾議院,參議院只有擱置權,但如果眾院三分之二透過,則即使女王國王,都回天無力。
二、美國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時進行——在總統任期中間國會還要選舉一次,其他國家則主要是眾議院選舉,哪個黨派人數佔優,其領袖就當然出任首相或總理,法國總統則全民直選產生。美國國會兩年一選,其他國家4年一選。
綜合而言,西方國家,除過美國,基本都是哪個黨派贏得眾議院,就贏得最高決策權力,其中包含行政權;除過法國外,誰是眾議院多數黨領袖,誰就是行政長官,如果失去執政黨黨首資格,就自動解除首相職務——除過美國,西方眾議院都是4年選舉一次,但黨首則兩年一選,這就是日本前些年首相總換人的原因所在。
美國眾議員兩年一選,這保證了民意被及時跟新,但掌控最高權力的參議院議員,六年一選舉(比總統任期還長一半,為了保證最高方向的連貫性),且由州議會選舉產生,這使得美國決策不完全被民意直接左右——由精英為國家把舵。
相對於其他國家,美國和法國總統,不是由國會直接產生的,所以有很大自主權。
大概如上。
下面來談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區別。
首先談詞意,共和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和諧共處、一個是各安其份。合起來就是所有政治體(包括個人)在法律框架下和諧共處並各司其職。
民主,則強調公民個體的自由和權力。
延伸一下,共和黨更注重維持一個公平競爭,按照能力得到位置、按照貢獻得到報酬的制度和環境——第一注重的,是殘酷的競爭和優勝劣汰,其次才是稍微兼顧一下由於種種原因而徘徊於社會邊緣的人,再才是各種擠破頭要去美國的移民包括已經在美國的移民,對於世界其他國家民眾,不大上心。
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除過自然條件(三面臨海的海運條件、豐富的資源和物產),最根本的,就是這種追求,和相應的制度。
而民主黨,不是說否認共和黨所秉持的硬性規則——其只是沒那麼堅持和強調,其同樣重視的,或者說更著眼於所有人的自由和權力,尤其重視底層和邊緣人、國外沒有民主和自由的人,認為應該給與他們足夠的悲憫。
再延伸一下,共和黨更注重盎格魯撒克遜嫡系,民主黨則兼顧所有國民(尤其注重近些年外來的)還有世界大眾。
結合中國來說,民主黨精神近似中國傳統孟子開創的人性本善論,孟子認為認為應該應該以悲憫和教導治國;共和黨則更近似於荀子所倡的人性本惡,認為必須規則和法律當先,才會得到善。
就對外而言,共和黨講少說多做,不行就槍炮說話,民主黨則更強調講對話解決,以愛溝通和打動。
需要強調的,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各自的重點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他們會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以對方的方式做事。
極端的共和黨,比如特朗普,很明白清楚的,就是要美國至上(第一重點是盎格魯-撒克遜嫡系至上),在國內推動殘酷競爭法則,在國際也是,不能讓任何國家以任何藉口佔美國的便宜,經濟如此,軍事也是——這就是他推翻之前的一切貿易規則,全部重新簽署的根本原因,力爭讓美國佔點優勢,最不行絕對不能吃虧。
乃至於在軍事上,要所有盟國明白一條,是美國在幫助他們維護安全,所以要所有盟國廍增加軍費,增加給美軍的費用補償,增加購買美國武器的力度——一方面自己增強軍力,一方面更多買美國武器,也更聽美國的話,營造更加強大也更加意志統一的軍事聯盟。
而民主黨是反對這些的,越左翼極端的民主黨越是如此——在他們那裡,博愛和感化、打動和規則同樣重要乃至於更重要。
但有個事情很搞笑,就是極端共和黨對“敵人”和對手下手特別狠,但極端民主黨卻更對政敵下手比較狠——啥手段都用,比如對特朗普的彈劾等等,這點遠超共和黨。
就個人而言,更傾向於認可共和黨的做法,更注重硬性規則,但也需要講一些感情,講一些愛。
民主黨的做法,更容易被一些小人和流氓利用,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民主黨雖然想法是好的,但造成的事實,經常是糟糕的。所以很多人認為民主黨是聖母婊。
最後,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特朗普和拜登誰會贏得年底大選的判斷。
個人認為應該是共和黨和特朗普。一方面保守強硬和民族主義勢力崛興,這是世界大國強國的基本潮流和趨勢;另一方面,是特朗普上臺後,美國有了幾十年最高的經濟增速和就業率。
這裡需要插入幾句,就是美國經濟增速其實近些年一直領跑發達國家,2005年的時候,美國經濟總量才歐盟的89%,但2015年的時候——才過去十年,已經是歐盟的1.1倍,疫情前應該1.2倍左右了。美國與歐盟這種此消彼長,隨著英國脫歐向美國去,更加加速。
世界發達國家,主要在歐盟,還要日本、南韓、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和歐盟情況類似。
如果去除發展大國經濟主要依賴房產基建和中低端加工出口(現在也都越來越···)投入多利潤薄的因素,實打實講,美國經濟增速在領跑世界。
近幾年,全世界每年的利潤,40%以上美國拿走了。
特朗普上臺後,透過迴歸製造業、調整稅收等一系列政策,美國經濟增速更快。
就疫情而言,美國確實做得不是那麼差強人意,但特朗普政府確實在首先儘可能恢復經濟的前提下做了足夠的功課,西方人似乎也都不太在乎這個,戴個口罩都費老大勁了。
不管你願不願意,特朗普應對疫情的做法, 迎合大多數西方人的心理。
再就是前一段時間,黑人在全美範圍內的打砸搶燒,應該更給共和黨和特朗普加分。
總之,共和黨和特朗普的贏面要遠大於民主黨和拜登。
從整個西方看,只有法國和德國是左翼政黨執政,法國是前進黨、德國是基督教民主聯盟(都類似於美國民主黨),但近期以來,這兩黨的民意基礎直線下跌、議會席位也在縮減——他們和行政長官馬克龍、默克爾一起最被詬病的,是以“愛”歡迎黑人和中東難民,給自己國家各個方面造成極大影響,其次就是在發展本國企業方面不力(馬克龍和默克爾都認為應該以大愛對待世界企業)。
從基本趨勢看,用不了多久,德國也就都應該是右翼在議會佔多數,且出任最高行政者。
就美國民主黨自身而言,即使其在之前的議會佔多數、且出任總統,面對疫情,那種一團和氣,能比共和黨做的更好?尤其對待黑人打砸搶,應該會刺激擴大、乃至於完全失控。
尤其操蛋的,是民主黨不是很重視國內經濟,比如拜登說,如果自己是總統,會停掉經濟控制疫情,這是西方主流最反感和不能接受的——他們都漠視疫情,但第一重視經濟。
總之一句話,更多為自己國家、自己國民、尤其核心嫡系國民著想的右翼保守勢力已經在世界範圍崛興,西方只有法國和德國還是左翼政黨執政——但也如洪水中的小洲在被迅速吞沒。
美國也是這樣,這是潮流和趨勢。個人判斷,在年底大選,共和黨應該在參議院的席位繼續增加(控制更強),乃至於可能在眾議院也重新佔據多數,從此完全掌控美國政局,而特朗普,則大機率繼續連任總統。
如果是這樣,和美國不太友好的國家就需要提防了,這樣的美國,幾乎鐵定要打仗,最不行也打伊朗或北韓——當然,或許這些國自己首先軟了或變了也不一定。
具體如何,拭目以待。
川普拜登誰會贏?然後呢?共和黨和民主黨區別何在?
邵旭峰
越來越臨近年底的大選——總統大選和國會參眾兩院大選,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鬥法,又到了白熱化階段——近些年來,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鬥法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撕破面皮,越來越赤裸裸,這直接說明美國社會的撕裂。
其實全世界都是這種趨勢——就世界範圍尤其經濟和軍事大國、強國而言,保守強硬派和民族主義都越來越佔主流,代表比如美國共和黨和特朗普、日本自明黨和安倍晉三、英國保守黨及約翰遜。巴西社會自由黨及博爾索納洛(被稱位元朗普還特朗普)、以色列利庫德集團和內塔尼亞胡······
這是由於交通和資訊促使經濟生活越來越溝通的世界市場經濟大圓盤上,人們卻越來越思考“我是誰”、“我應該和誰在一起”、“我應該怎麼做”,從而導致新的政局、新的經濟和軍事動態,新的世界格局。
美國總統,是選舉人票直接決定的,而不是由選民直接決定。
美國總統選舉,先各州和華盛頓特區的選民投票。 投完之後,本州和特區“選舉人”就把票全部投給本州或特區得選民票多的那個人,哪怕多一票也全部投給他。
美國每州的選舉人,人數和本州現任的國會議員(參眾兩院)人數等同。但選舉人不是國會議員,他只是投總統選舉票,即使沒有自然人,也有選舉人票存在。
美國總共535名國會議員(100參議員,435名眾議員)。美國總有535+3= 538名選舉人,比議員總數多出來的3,是華盛頓特區選舉人票。誰先得到過半選舉人票(270張),誰就贏得總統大選。
大多時候,誰得選民票多,就贏得大選,也有例外情況,比如特朗普,得到選民票少於希拉里, 但得到選舉人票多——這裡的原因,與美國每州兩名參議院、按照人數劃分眾議員有關——主要是參議員沒有按照人數分配,每州無論大小都是兩名,人數少的州,在總統選舉的時候,有選舉人票比例優勢。無論州的人數多少,誰得選民票稍微領先,反對的選民票就被強行代表投給反對物件,有時候兩派的票非常接近,這就造成極大的情緒不穩。
美國為什麼要這樣選舉總統,主要是為了保證每個州在總統意向上,都是得票多的代表整個州,為了保證各州的穩定性——讓各州人數多的民意壓制人數少的——各自消化不穩定因素,儘可能不要鬧成全面連成一片的汪洋大海。
美國每州無論人數多少,都平均有兩名參議員,也是為了讓人數少的州在最高決策機構(美國最高決策機構是參議院、其他是眾議院)能均衡人數多的州的權利。選角人人數對應設定,也是這個意思。
其目的是全國各州制衡、州內民意多的壓制民意少的。
西方國家和近似國家的眾議員都是民眾直選(美國也是),全國按照人數和眾議員數平均劃片選舉,幾年選舉一次(美國兩年選舉一次,其他很多國家都4年,這使得基本民意不能像美國那樣被及時跟新),有的眾議員多次被推選。美國也是。
美國參議員都是州議會選舉,每州兩名,六年一選。由於進入時間不同,所以每兩年淘換三分之一。其它國家參議員基本都是最高領導人授予的貴族等名譽人士,英國等還有神職人員代表。
就美國而言,總統4年選舉一次,國會則是兩年一選(眾議院全部重選、參議院淘換1/3), 總統大選和國會同時進行,在總統任期的中間,國會自己另選一次。
美國與西方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一是參議院掌控最高決策權力,其他國家都是眾議院——參議院最多隻有暫時擱置眾議院提議的權力但如果眾議院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強行生效,除過法國總統是全面普選之外(權力和美國總統差不多,高出其他國家首相等,後者被眾議院和自己黨派完全制約,美國和法國總統能暫時擱置國會決議,除非國會三分之二以上透過強行生效),其他國家最高行政長官兼總司令,基本都是眾議院多數黨領袖。
美國眾議院主要負責國內基本議案(財政、稅收、教育、基建、軍費等等)的提議權,國內基本議案的最終表決權在參議院。 國外外交締結條約、軍事權,權力基本都在參議院,眾議院經常提議權都沒。
其它西方國家,所有提案權、最終表決權都在眾議院,參議院只有擱置權,但如果眾院三分之二透過,則即使女王國王,都回天無力。
二、美國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時進行——在總統任期中間國會還要選舉一次,其他國家則主要是眾議院選舉,哪個黨派人數佔優,其領袖就當然出任首相或總理,法國總統則全民直選產生。美國國會兩年一選,其他國家4年一選。
綜合而言,西方國家,除過美國,基本都是哪個黨派贏得眾議院,就贏得最高決策權力,其中包含行政權;除過法國外,誰是眾議院多數黨領袖,誰就是行政長官,如果失去執政黨黨首資格,就自動解除首相職務——除過美國,西方眾議院都是4年選舉一次,但黨首則兩年一選,這就是日本前些年首相總換人的原因所在。
美國眾議員兩年一選,這保證了民意被及時跟新,但掌控最高權力的參議院議員,六年一選舉(比總統任期還長一半,為了保證最高方向的連貫性),且由州議會選舉產生,這使得美國決策不完全被民意直接左右——由精英為國家把舵。
相對於其他國家,美國和法國總統,不是由國會直接產生的,所以有很大自主權。
大概如上。
下面來談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區別。
首先談詞意,共和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和諧共處、一個是各安其份。合起來就是所有政治體(包括個人)在法律框架下和諧共處並各司其職。
民主,則強調公民個體的自由和權力。
延伸一下,共和黨更注重維持一個公平競爭,按照能力得到位置、按照貢獻得到報酬的制度和環境——第一注重的,是殘酷的競爭和優勝劣汰,其次才是稍微兼顧一下由於種種原因而徘徊於社會邊緣的人,再才是各種擠破頭要去美國的移民包括已經在美國的移民,對於世界其他國家民眾,不大上心。
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除過自然條件(三面臨海的海運條件、豐富的資源和物產),最根本的,就是這種追求,和相應的制度。
而民主黨,不是說否認共和黨所秉持的硬性規則——其只是沒那麼堅持和強調,其同樣重視的,或者說更著眼於所有人的自由和權力,尤其重視底層和邊緣人、國外沒有民主和自由的人,認為應該給與他們足夠的悲憫。
再延伸一下,共和黨更注重盎格魯撒克遜嫡系,民主黨則兼顧所有國民(尤其注重近些年外來的)還有世界大眾。
結合中國來說,民主黨精神近似中國傳統孟子開創的人性本善論,孟子認為認為應該應該以悲憫和教導治國;共和黨則更近似於荀子所倡的人性本惡,認為必須規則和法律當先,才會得到善。
就對外而言,共和黨講少說多做,不行就槍炮說話,民主黨則更強調講對話解決,以愛溝通和打動。
需要強調的,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各自的重點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他們會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以對方的方式做事。
極端的共和黨,比如特朗普,很明白清楚的,就是要美國至上(第一重點是盎格魯-撒克遜嫡系至上),在國內推動殘酷競爭法則,在國際也是,不能讓任何國家以任何藉口佔美國的便宜,經濟如此,軍事也是——這就是他推翻之前的一切貿易規則,全部重新簽署的根本原因,力爭讓美國佔點優勢,最不行絕對不能吃虧。
乃至於在軍事上,要所有盟國明白一條,是美國在幫助他們維護安全,所以要所有盟國廍增加軍費,增加給美軍的費用補償,增加購買美國武器的力度——一方面自己增強軍力,一方面更多買美國武器,也更聽美國的話,營造更加強大也更加意志統一的軍事聯盟。
而民主黨是反對這些的,越左翼極端的民主黨越是如此——在他們那裡,博愛和感化、打動和規則同樣重要乃至於更重要。
但有個事情很搞笑,就是極端共和黨對“敵人”和對手下手特別狠,但極端民主黨卻更對政敵下手比較狠——啥手段都用,比如對特朗普的彈劾等等,這點遠超共和黨。
就個人而言,更傾向於認可共和黨的做法,更注重硬性規則,但也需要講一些感情,講一些愛。
民主黨的做法,更容易被一些小人和流氓利用,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民主黨雖然想法是好的,但造成的事實,經常是糟糕的。所以很多人認為民主黨是聖母婊。
最後,就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特朗普和拜登誰會贏得年底大選的判斷。
個人認為應該是共和黨和特朗普。一方面保守強硬和民族主義勢力崛興,這是世界大國強國的基本潮流和趨勢;另一方面,是特朗普上臺後,美國有了幾十年最高的經濟增速和就業率。
這裡需要插入幾句,就是美國經濟增速其實近些年一直領跑發達國家,2005年的時候,美國經濟總量才歐盟的89%,但2015年的時候——才過去十年,已經是歐盟的1.1倍,疫情前應該1.2倍左右了。美國與歐盟這種此消彼長,隨著英國脫歐向美國去,更加加速。
世界發達國家,主要在歐盟,還要日本、南韓、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和歐盟情況類似。
如果去除發展大國經濟主要依賴房產基建和中低端加工出口(現在也都越來越···)投入多利潤薄的因素,實打實講,美國經濟增速在領跑世界。
近幾年,全世界每年的利潤,40%以上美國拿走了。
特朗普上臺後,透過迴歸製造業、調整稅收等一系列政策,美國經濟增速更快。
就疫情而言,美國確實做得不是那麼差強人意,但特朗普政府確實在首先儘可能恢復經濟的前提下做了足夠的功課,西方人似乎也都不太在乎這個,戴個口罩都費老大勁了。
不管你願不願意,特朗普應對疫情的做法, 迎合大多數西方人的心理。
再就是前一段時間,黑人在全美範圍內的打砸搶燒,應該更給共和黨和特朗普加分。
總之,共和黨和特朗普的贏面要遠大於民主黨和拜登。
從整個西方看,只有法國和德國是左翼政黨執政,法國是前進黨、德國是基督教民主聯盟(都類似於美國民主黨),但近期以來,這兩黨的民意基礎直線下跌、議會席位也在縮減——他們和行政長官馬克龍、默克爾一起最被詬病的,是以“愛”歡迎黑人和中東難民,給自己國家各個方面造成極大影響,其次就是在發展本國企業方面不力(馬克龍和默克爾都認為應該以大愛對待世界企業)。
從基本趨勢看,用不了多久,德國也就都應該是右翼在議會佔多數,且出任最高行政者。
就美國民主黨自身而言,即使其在之前的議會佔多數、且出任總統,面對疫情,那種一團和氣,能比共和黨做的更好?尤其對待黑人打砸搶,應該會刺激擴大、乃至於完全失控。
尤其操蛋的,是民主黨不是很重視國內經濟,比如拜登說,如果自己是總統,會停掉經濟控制疫情,這是西方主流最反感和不能接受的——他們都漠視疫情,但第一重視經濟。
總之一句話,更多為自己國家、自己國民、尤其核心嫡系國民著想的右翼保守勢力已經在世界範圍崛興,西方只有法國和德國還是左翼政黨執政——但也如洪水中的小洲在被迅速吞沒。
美國也是這樣,這是潮流和趨勢。個人判斷,在年底大選,共和黨應該在參議院的席位繼續增加(控制更強),乃至於可能在眾議院也重新佔據多數,從此完全掌控美國政局,而特朗普,則大機率繼續連任總統。
如果是這樣,和美國不太友好的國家就需要提防了,這樣的美國,幾乎鐵定要打仗,最不行也打伊朗或北韓——當然,或許這些國自己首先軟了或變了也不一定。
具體如何,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