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論英雄668
-
2 # 羅玉忠
剪紙藝術祖先在生活中積累運用,智慧的結晶。繼承和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在有些學校就當作一門必修課搬進了教室,這對剪紙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是相當有促進作用的。從簡單剪字開始,向花草,建築,山水循序漸進,我們麗江就有一位有名的剪紙老師,動物,古城概貌剪得活靈活性,激發並帶動了一批熱愛剪紙的忠實者,拜師學藝參觀的,在當地掀起了一股剪紙熱潮,對剪紙傳統藝術的繼承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剪紙是一種鄉土藝術,它一直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而存在著,是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從解放前在延安被認識發現,繼而被髮掘整理、推廣發展,直到今天,剪紙已成為代表中國民族形象和民間文化的主要物件,被人們喜愛和廣泛研究、實踐。剪紙藝術也從原來的只屬於中國民間勞動人民生活娛樂的“小型藝術”,發展為有更多不同人士參與的較廣泛的藝術形式。在剪紙藝術從被發現發掘到被重視發展的這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農耕文明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工業文明成為時代的主宰並有愈來愈多的工業成果佔滿人們的生活,像剪紙藝術這樣的民間美術形式開始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和傳承問題。民族文化瑰寶如何得以生存並傳承,又將以怎樣的形式進一步繼承發展,這是每個熱愛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繼承一、民間剪紙藝術傳承的侷限性探討
1.民間剪紙藝術的時代性特點民間剪紙作為民間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與中國農耕社會的民俗文化融為一體的。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發展繁榮於農耕文明時期,其創造者主要是農民,更主要的是農村婦女,她們在節慶或閒暇之時剪出各式花樣,妝點美化生活。所以民間剪紙藝術是農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中國勞動人民的生活趣味、思想、情感與願望,是與農耕社會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緊密相連的。由於剪紙多是勞動人民的業餘活動,其作者均為沒有受過專業繪畫訓練的農民,他們憑藉的是對客觀物象的直覺印象與內心樸素的理想,所以形成了只求神似、不拘成法、不過分雕琢的自由表現形式,也形成了現代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所無法代替的淳樸自然的剪紙藝術特點。民間剪紙無論從應用範圍、題材選擇、造型特徵、技術運用等各個方面都有它獨特的時代性特色。
(1)應用範圍民間剪紙在傳統民間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參與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到歲時節令,幾乎都有剪紙藝術參與的痕跡。因此它在傳統民間生活中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過春節時為了裝飾和映襯春節節日環境和氣氛,祈福迎祥,而剪各式吉慶花樣貼於窗紙或窗欞上的,是剪紙中的“窗花”;形似小幡,於春節時貼在門楣上,用於驅邪納祥、祈福消災的,是剪紙中的“門箋”;凡逢婚嫁、祝壽、慶生之類喜事,而剪的喜字、壽字或吉祥如意的圖紋,稱為“喜花”或“禮花”。另外,用於炕牆周圍裝飾的,是“炕圍花”;用於室內天花板裝飾的,是“頂棚花”;用來做燈籠裝飾的剪紙叫“燈花”;用來做繡片底樣的剪紙叫“花樣子”……由此可見,民間剪紙參與到民族民間生活之中,是時代生活的另一種反映。從民間剪紙各種不同的用途中,可以窺見到不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傳統民間生活的思想觀念、信仰喜好、習俗禮儀、審美習慣等。
(2)題材選擇民間剪紙題材的選擇與傳統民俗觀念緊密聯絡在一起,反映了千百年來在民間傳承的樸素的哲學觀和藝術觀,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生命的崇拜、對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反映了他們所熟悉的自然現象和民間故事傳說。民間剪紙的題材包羅永珍,大致包括風俗習慣類、吉慶寓意類、現實生活類、戲曲人物和傳說故事類、自然風景類等。傳統民間剪紙除了要求外在造型的美觀之外,更追求的是其內涵和寓意,用以啟示人生、祈福納祥、勸勉教育、充實生活,總含對生活進取之意,是隨著民俗生活中勞動人民的觀念和意識形態而形成的。
(3)造型特徵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是獨特的,既不同於西方傳統的明暗體積造型,也不同於中國傳統的以線造型的藝術手法,而是在影像外形的基礎上加入主觀意象的體現。影像造型是民間剪紙中最基礎、較常用的造型手法,其物象塑造重外形,著重體現動態特徵,有的剪紙甚至僅用影像造型就可傳達要表現的物象意義,省略細節刻畫。這種刻畫形象的手法又被稱為“靠外輪廓說話的藝術”,常在山西等地的剪紙藝術中見到。另外,在影像造型基礎上,民間剪紙又加入了主觀意象的表達。意象造型是一種觀念造型藝術,其造型表現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觀念,是在對客觀物象觀察後加入了自己對事物的主觀認識,使物象更加豐滿全面。如剪虎要剪虎肚中的仔、剪貓要剪貓肚中的鼠……這些都是作者主觀意象的體現。
(4)技術運用傳統剪紙技術以剪為主,在民間剪紙活動中,勞動婦女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隨手就可以剪出各式美麗的圖樣和生動有趣的形象,用來裝點農家生活、烘托節日氣氛。另外也有一些手工藝人以剪紙工藝作為謀生的手段,利用農閒和節日期間從事剪紙工藝生產並拿到市集上銷售,其工藝以刻為主,以滿足批次生產的需要。綜上所述,民間剪紙從應用範圍到技術運用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它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傳統的中國民族民俗息息相關,兩者互為依存,密不可分。
2.民間剪紙藝術獨特的傳承方式民間剪紙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它是在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直接需要的基礎上,按照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念,自創自用的一種手工藝品。它土生土長,在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是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民間藝術的傳承往往是手傳心授、代代相承。這種雖無書面文字記載也得以在民間長久傳承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民間剪紙藝術得以傳承的一個重要根基是中國千百年來發展而來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使得民眾有穩定的信仰和相同的習俗,這些民間習俗,促進了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其傳承的方式往往是手傳心授。由此可見,傳統民俗文化的延續使民間剪紙得以代代傳承。
其二,民間剪紙的集體性創作特徵也是其得以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民間剪紙的創作者是各民族廣大勞動人民,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鄉里鄉親。剪紙藝術流傳的方式,主要是母傳女,家族相傳,或是鄰里相授。一個花樣,能傳周論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繼承問題。初學者用以重複製作,巧手者進行加工改造,這樣就形成了集體性的創造,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既在集體創作的基礎上得以發揮,又充實豐富了這個基礎。這樣便使剪紙藝術得以生生不息。其三,民間剪紙的實用性功能也使其得以長久生存。從上文中敘述的民間剪紙的應用範圍可得知,剪紙藝術在民間生活中有很強的實用性價值。雖然常把它作為一種傳統裝飾形式,但其在民間生活中的功能性和適用性還是十分明確的。也就是說,民間剪紙是集實用、欣賞、娛樂於一身的,既是勞動人民的精神食糧,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它的存在和發展是民間生活的需要。綜合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傳統民俗生活的關係,它深深地紮根於民俗生活之中,以民俗文化和民間生活為養料,由此得以長足發展。
二、民間剪紙藝術在傳承和繼承中遇到的問題上文就民間剪紙的時代性特點和傳承方式做了探討,如果以現代社會的視角來看這兩點的話就不難看出,民間剪紙有其時代和傳承的侷限性。因此在現代社會發展的程序中,民間剪紙遇到了難以避免的問題。
1.民間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的問題隨著工業文明的推進、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生產方式從原來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生產變為機械化大工業生產,社會也由原來的農耕經濟時代轉變為市場經濟時代。農民的生活由此發生巨大變化,曾經賴以生存的民俗生活模式被打破了,有些甚至不被需要了。隨著大量婦女外出勞動工作,從事剪紙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剪紙藝術的規模也縮小了很多。另外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民間剪紙從應用範圍到題材選擇以及造型和技術運用都被迫改變,甚至減少消失。2.其他藝術形式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帶來的問題早在半個多世紀前,魯迅先生就曾對民間藝術受到城市市民趣味的衝擊表示憂慮,他曾為民間剪紙“為俗工所奪”、“唯日趨於鄙俗”而扼腕嘆息。不幸的是如今這種現象還遠未絕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現代的剪紙,要麼向繪畫靠攏,其作者往往是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藝人,企圖以剪紙代替繪畫,使剪紙趨向繪畫化、速寫化,甚至漫畫化;要麼將剪紙賦予政治意義,用剪紙配合政治任務,忽視了剪紙原本該承載的文化內涵;要麼受外來文化的刺激和旅遊文化的衝擊,剪紙內容和形式都變得西化,包括材料和技法都發生很大改變,變成譁眾取寵、迎合市場的“洋”化剪紙,成為商品經濟下的賺錢行當,完全脫離了民俗文化和人民大眾。
3.老一輩剪紙藝人去世帶來的問題隨著老一輩民間剪紙藝人的不斷去世,民間剪紙藝術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迫之境。年輕一代的農村人更新了文化觀念,走向城市,對傳統藝術已了無興趣。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例如曾享譽海內外的揚州剪紙,隨著剪紙藝人張永壽先生去世,除了兩位子女還在做剪紙藝術工作外,已後繼無人。更年輕的一代學業繁忙,志不在此,更無心繼承傳統文化和藝術。
三、民間剪紙藝術如何繼承和發展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的載體和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對其進行保護和繼承。然而如何保護和繼承則是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要能保護住原汁原味,使其民間藝術的精髓不被破壞和改造,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繼承發展。
1.保護住民俗文化之根縱觀傳統民間剪紙的內容,包含大量的民俗文化資訊,如歲時節氣、婚喪嫁娶、狩獵畜牧,乃至巫術符咒、人生宇宙,以及神話傳說、民謠俗語等等,都在傳統民間剪紙中反映出來。因此,保護和繼承民間剪紙藝術的第一步,是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要對本土民俗文化有認同感。“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本源,它的衰弱與枯竭將導致中國本土文化藝術發展的沒落與根本變異。”因此我們要虔誠地學習“民間”、熱愛“民間”,深入研究民間藝術背後的民俗文化環境,真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上下功夫。剪紙藝術的傳承中,最怕浮於外形和表面的花哨和新鮮,而脫離了其根本的傳統文化背景和內涵。那種歧視民間、輕視傳統、一味追求洋化的所謂“創新”剪紙,就如同無根之木,是沒有生命力的,是剪紙藝術繼承和發展上的大忌。
2.向民間優秀傳統剪紙學習想要繼承民間剪紙藝術的精髓,不使民間剪紙藝術變味、異化,除了需要深入瞭解學習傳統民俗文化之外,還需要向老藝人或儲存下來的優秀傳統剪紙學習,體味其創作精神和意圖,感受其內心情感和思想,觀摩其剪紙技巧和方法,觀察和體會其造型語言的特色。傳統民間剪紙有很多是隨性而剪,造型是自然生髮出來的,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率真氣質。這一點現在的學習者很難模仿。雖然我們無法複製曾經剪紙藝術產生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感受其藝術本身的氣質,可以帶著對這份氣質的體會進行臨摹學習。同時,我們在學習傳統剪紙時,還應該拋棄頭腦裡早先形成的西方造型觀念,而應以民間剪紙特有的視角和思維進行學習模仿,如此才可能真正做到向民間傳統剪紙學習,吸取傳統的養料。梁啟超先生說過:“得天獨厚,與古為徒”。所有文化藝術想要有所發展進步,一定要有向傳統學習的誠心。
3.立足生活、鑽研創作要繼承和發展民間剪紙藝術還需要有鑽研的恆心。任何藝術的發展不能只停留在摹古階段,所以創新也是剪紙藝術發展的必然。在對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研摹之後,要想發展出符合新時代新社會需要的優秀剪紙藝術,就需要有對剪紙藝術不倦的熱愛之心和鑽研的精神。蔚縣王老賞的剪紙藝術在近代民間剪紙藝術中享有盛名,究其原因,是他深入研究農民生活、下苦功鑽研剪刻技術和著色方法,另外他熟悉傳統民族形式,因此他的剪紙不僅有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又有鮮明的生活氣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因此,優秀的民間剪紙藝術,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在對生活的觀察和對技藝的研磨中,不斷豐富、不斷修正,逐漸發展成長起來的。
四、結語縱觀民間剪紙藝術的保護及傳承和繼承之路,充滿困難和坎坷。曾經以剪紙藝術作為承載的民俗民間生活,如今已然殘缺不全、消失殆盡。而現代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已不再需要用剪紙藝術作為承載。正是如此,保護、傳承和繼承民間剪紙藝術才更加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我們不希望這個在中國傳承了千百年的文化藝術形式在這個時代斷掉,或成為放在博物館裡的死藝術,以致將來無跡可尋或徹底被異化。這就需要更多的剪紙藝術愛好者參與進來,將傳承和繼承工作做下去,而且要做正確。本文便是對此做的思索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