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林省律師陳維國

    10歲男孩,因為媽媽不給他買手機,他就踢媽媽,媽媽也不還手。奶奶來勸阻,他還是照踢不誤。還說,想要一部手機都滿足不了他,以後還能給他怎樣的生活。

    這種情況與應試教育無關,而與家庭教育有關。

    中國是一個重視子女教育的國家,很多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資甚大,幾乎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在關注孩子的成長。過去因計劃生育國策的影響,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一代獨生子女目前也都處於生育年齡成為父母,但他(她)們中的很多人也都選擇只生一個孩子。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環境特殊,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把萬千寵愛集中在一個小孩子身上,往往忽視了對兒童個性品質的健康教育。使許多兒童從小就形成了不良個性品質。這些不良個性品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獨霸型

    獨霸型個性品質主要是指兒童的群體意識差,自我意識強烈而頑固,不喜歡和其他同伴分享快樂,喜歡單獨活動不合群。在小朋友的群體中經常“稱王”逞霸,事事以我為中心,不達目的不肯罷休。這種不良個性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所致。

    在許多家庭中,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都圍繞這個中心轉,結果孩子從小在家庭中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地位,致使心理畸形發展,形成了目中無人,只知有己不知他人的獨霸個性。

    如某地一個六歲女孩,因為極不聽話而受到母親打罵,便對媽媽產生了報復心理。有一天媽媽又打了她,她便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把農藥投在在媽媽做好飯菜裡。然後向爸爸舉報“是媽媽放農藥想害死爸爸。”當警察查清事實後詢問孩子的時候,孩子說出一句話:“媽媽總打我,我想讓爸爸打媽媽,給我出氣。”

    而另一個女孩在得知媽媽要生育二寶的時候,先是以不吃飯進行抗議,後則以自殺方式抗議,終於迫使媽媽在懷孕五個月的時候被迫流產。媽媽哭著說:“我總不能為了生二寶讓大寶消失吧。”

    這個事例說明:獨霸型的孩子極為霸道,絕對不肯讓別人與自己分享幸福,一旦自己的中心地位受到侵犯,就會產生強烈的報復心理或攻擊心理。

    二、戀物貪佔型。

    戀物貪佔型的不良個性品質是指兒童對某些引人注目物品有著強烈的佔有慾,只要他(她)認為某種東西好,自己喜歡,就想要獲得或佔有。

    幼兒期這類兒童經常會搶奪或偷拿其他兒童的東西。在小學階段,如果這種佔有慾望得不到滿足的話就有可能發展為偷盜行為。貪佔的不良個性與家庭過分滿足子女對物品的要求或某些家庭因貧困而不能滿足子女對物品的需求有很大關係。有些孩子的貪佔心理的形成則與家庭成員的不良教育影響有關。

    如某地有五名小學生結合在一起想偷東西,這幾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很多村民都偷竊附近鋼鐵廠物資的環境裡。這些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往家偷東西,並養成了壞習慣。有一天,五個孩子利用附近商場關店比較混亂的機會潛進商場裡,找到一個消防櫃藏身。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五個孩子出來偷了大量商品。因為孩子們小,偷東西時把書包裡的東西扔在商場裡,第二天被警察很快破案,從而演繹出一幕現代版“五鼠鬧東京”的故事。

    三、依賴型

    依賴的不良個性品質主要是指兒童從小受到過度嬌慣而未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從而表現為對父母特強的依附性。

    在學校裡,這類兒童表現為自立性較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嬌氣較足,生活上追求奢華,有鋪張浪費等不良習慣。這類兒童一般都出自於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

    如某地一孩子從小過分依賴父母,從小到大,所有的生活需求都由父母包辦。這個孩子上大學後,母親陪讀半年多。當母親回家之後,這個孩子因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便逃學回家。這個大學生被父母強烈要求回學校讀書時,卻跳樓自殺了。這個家庭教育悲劇告訴我們,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能力。

    四、怯懦型

    怯懦型不良個性主要是指兒童因從小受到的心理壓抑和限制過重,而形成的一種膽小怕事的畸形心理品質。

    造成這種不良個性的原因主要是粗暴或恐嚇式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包辦式家庭教育方式所致。有些家長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封建信條,對子女的過失經常採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會使孩子的神經系統和心理受到嚴重傷害。他們一見到成人的嚴厲面孔就會膽戰心驚或手足無措。那些從小得到父母格外關照而很少參加獨立活動的孩子,也會形成不敢與他人交往,膽小怕事的個性。這類兒童一般不大敢於參加集體活動,很少在集體活動中有突出的個人表現。他們的性格一般比較內向,意志脆弱,不能經受挫折。一旦犯了錯誤或遇到強烈的精神刺激,就會表現的情緒低落,精神衰弱,有的還可能會有癔病表現。近年來國內發生的一些小學生自殺的事件一般都是這類兒童。

    五、逆反型

    逆反個性主要是指兒童的性格表現出與成人強烈的敵對或牴觸情緒。這類兒童對成人不信任感特強,特別是當他們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批評時,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對抗情緒或行為。

    逆反個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子女形成了對抗心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粗暴教育方式既可以使一部分兒童形成怯懦個性,也可以使一部分孩子產生對抗或仇恨心理。

    2、欺騙式教育方式的多次重複,使子女對父母的教育要求不再相信而形成對成人的不信任感。中國古代的有個“曾子殺豬”的故事,說的是:曾子的妻子去趕集,孩子哭著要跟去。母親說:“你先回家待著,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妻從集市回來,看見曾子正捉豬去殺。她說:“我只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這可不能開玩笑!孩子不知你是和他開玩笑,他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只能向父母親學習。你欺騙他,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曾子把豬殺了,履行了母親的承諾。這個故事就是告訴做父母的,要教育子女誠實。

    3、家庭成員對子女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孩子形成了反覆無常、虛偽或對抗的品質。很多家庭中都有父母教育孩子,祖輩給孩子護短的現象。孰不知,家庭成員教育子女如果要求不一致,就可能導致孩子學會陽奉陰違等惡劣習慣及壞毛病。

    有一位老將軍特別喜歡孫子,這孩子從懂事就橫行霸道。有一天半夜看電視累了,哭鬧著讓爸爸去買冰激凌。爸爸開車跑到市區給他買回來,他嫌口味不對扔到地上,逼迫爸爸再去買。爸爸想要教育他,卻被爺爺逼著又跑了一趟市區。這個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搞得班級裡雞飛狗跳,誰也管不了,打架的事情幾乎天天有。

    4、社會文化中不良因素對兒童的影響,也會使兒童形成逆反個性品質。現在的家庭中各種媒體很多,許多文藝題材充滿了暴力、色情以及勾心鬥角的人際關係,如果家長不注意引導孩子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孩子就可能從一些不良文藝題材中學會一些暴力、欺詐、色情等不良品質,從而給父母帶來若干煩惱。

    逆反心理品質是一個危險訊號,很多壞毛病都是從這裡開始發展的。而獨生子女中的大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個性。由於家庭教育的失誤,使得許多孩子形成了不良品質,這些不良品質表現有:

    1、 罵人並缺少必要的禮儀素質。

    有人發現,現在的許多孩子在學會說話的同時就學會了罵人。其主要原因是在孩子剛剛會罵人的時候,家長沒有及時制止,反而作為一種樂趣予以鼓勵的結果。比如,孩子剛剛學會罵人的時候,有些家長會好笑地說:“你瞧,這孩子話沒說好,卻先會罵人啦。”

    儘管家長並不想鼓勵孩子罵人,但這無意的一句話,卻告訴孩子:罵人可以獲得爸爸或媽媽的讚許。現在,傳統的禮儀文明,在許多家庭中基本上不見了。以致於許多孩子從小就缺少禮儀教養,這已經引起許多學者和專家的重視,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做起。

    2、 不尊重父母和長輩。

    尊重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悌道德規範,許多家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最容易忽視對孩子的孝悌道德觀念的教育,以至於許多孩子缺少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觀念及孝順觀念。這是最危險的道德缺失。

    筆者曾經做過一個試驗,讓孩子的父母親或長輩有意識要孩子的某個物品,願意把東西給長輩父母親或長輩的不足20%,能夠做到對長輩禮讓的孩子更少。

    3、 缺乏同情心。

    缺少同情心,不願意幫助他人的道德缺失現象已經成為當前的社會熱點,被許多理學家或社會學家關注。“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扶老攜幼”等關愛他人的品質對於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極為重要。幼兒期如果缺乏這種同情或善良教育,將會使一代人缺少必要的社會道德,從而影響孩子未來人性素質的提高。

    4、 勇敢品質不足。

    勇敢是人類的在與自然界鬥爭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必要的品質,在現代人類社會中,這種品質已經上升為人們所必備的道德品質。然而許多家長不願意對孩子進行勇敢品質教育,更不願意進行意志品質方面的訓練,以至於這些孩子長大後膽小怕事,不敢面對困難,也無力去克服困難。對孩子進行意志品質訓練,我們的鄰國日本做得非常好,他們對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進行各種意志品質的訓練,如冬天穿短褲,到泥漿裡進行角鬥,鼓勵孩子自己游泳、爬山、擊劍等等。即使孩子在這些訓練中吃虧了,受傷了,家長也絕對不會找到學校裡向老師討要“公道”。筆者在小學時,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支農勞動和行軍鍛鍊,還經常與夥伴們爬山、游泳,摔跤、踢足球,經常搞得身體某個部位受傷。然而,這些活動卻讓筆者和同學們從小就形成了能夠克服困難、敢於鬥爭、一個人走夜路的心理品質。而現在的孩子們,卻缺少這種素質。

    5、 缺少奉獻品質。

    奉獻是人類的美德,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提倡奉獻的傳統。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自私,已經是被公認的現象。其實造成孩子自私品質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誤。許多家長以自私心理培養和教育孩子,這種教育觀念影響的孩子怎麼會有奉獻精神呢。

    總之,嬰幼兒的身體發展極為重要,而個性心理品質及道德的發展更為重要。關心和愛護孩子並沒有錯誤,但讓孩子形成良好而完善的人格品質更為重要。

  • 2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首先必須承認行為本身肯定是不對的,父母作為生我們,用我們的人,對我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的。而就個人認為素質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根本與基礎,如果一個人的自我素質都不好,那麼就算他的應試成績再好,也是徒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3 # 育鄰人

    一個社會性的好問題。

    應試教育如陽剛的男子,能夠促使孩子學業有成;素質教育如溫文爾雅、嫻熟端莊的女子,能教化民風、提升國民素質。他們都是好教育,他們結合方能結出碩果。

    片面強調應試教育,亦或是強調素質教育都是不可持續的。過於強調應試教育,孩子只學不用就會成為“書呆子”,釀成暴力踢打父母,甚至“弒母【湖南】”的慘劇;刻意實行素質教育,則會造成學識低下,無法取得好的“敲門磚【學歷證】”。

    那麼如何撮合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這對“姻緣”,使他們結出累累碩果、得到社會的認可呢?

    當今資訊社會是有可能的,那就是讓個人的日常成長【學習、生活等】資料與學歷共同發揮效用。譬如就交通法規而言,現在的與之前的大框架基本一致,但現今每個司機的日常行為有了更多的約束【智慧城市得到普及、交通警察比以前更敬業】。如此,每個人上一次的駕駛行為都直接關係到下一次是不是還能駕駛......

    有鑑於此,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的集合,將可能實踐這一目標:即每個人的成長練習,將不再侷限於學生時代,大量重複的作業,而是擴充套件到人的終身學習、交友、工作等方方面面。也就是,個人今天的行為將決定明天在哪裡、能幹什麼......

  • 4 # 蕾蕾283831526

    首先我感覺你混淆了一個概念。孩子踢父母,這個是家教有問題,教子無方。沒有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德智體全面發展。品德是立足社會,成為人的最重要的因素。和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沒有矛盾。0一7歲時是關鍵的幾年,父母沒有把孩子引導好,讓孩子生活在蜜罐裡,等於殺了他。三歲看到老,溺愛害死人。而不是應試教育的過錯。出國留學的孩子現在獨生子女也很多,他們遠離父母,獨立自強,自己燒飯燒菜。拒絕做媽寶。而一部分父母不肯放手的,父母陪讀的也大有人在。能不能成才,真的是看父母這第一任老師咋引導。

  • 5 # 倍多紛親子聊天室

    家庭素質教育非常重要,情緒教育更重要,如果一個孩子成長的家庭沒有健康教育,不會用正向的心態去面對身邊的事和人,今後融入社交圈也會出現暴力現象,因為他從小沒有接受良好的情緒教育而造成

  • 6 # 名校名題

    這個問題不是出在學校教育身上,和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沒有本質聯絡。

    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巴不得給孩子最好的,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無一例外。

    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他什麼,而不是孩子真的需要什麼,家長才給他什麼。打個比方,孩子需要玩具,家長給他買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孩子看到別人有更加好玩的玩具,自己也要,那就不是需要了,而是強要了。我們知道,人的慾望永遠是無止境的,孩子也是一樣。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他什麼,從來不知道拒絕,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的,哪一天家長不能滿足了,孩子就不幹了。這樣看來,題主所說的沒有給孩子買手機,孩子對父母挖苦諷刺甚至動手打媽媽的行為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家長沒有學會對孩子說“不”。

    學會對孩子說“不”,是一門藝術。一味地滿足孩子,只會養成孩子貪婪的惡習,相關事例實在太多,難以一一列舉,這不是危言聳聽。怎麼在不傷及孩子自尊的情況下,對孩子說“不”,是家長的一門藝術,也是家長必須做到的。做到這點,確實不容易,這是一個長期細緻的工作。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自己需要的。我家孩子3年前需要換小提琴,當時有3萬左右的,也有8千左右的,對於他來說,肯定想買3萬的,我當時跟他分析,現在你的小提琴級別不高,8千左右的可能對你更合適,透過耐心溝通(包括和他的老師一起商量分析),孩子樂意購買了8500元的小提琴。事實證明,只要你有耐心,只要你的工作足夠細緻,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孩子的工作是做得通的。

    家長應該主動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能將孩子的教育統統推給學校和老師。

    家長應該知道,學習成績只是孩子的一個方面,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優秀的孩子,德才兼備才是孩子必須具備的,“德”還擺在首位。孩子素質教育,主要還是家庭教育,無論現在的教育模式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需要家長得體的家庭教育來配合,我們其實都知道,只有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ixel 4系列和iPhone 11系列對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