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onem30275

      百善孝為先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出自《圍爐夜話》(清)王永彬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古籍記載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順還可以推廣為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順從,比如對媳婦對公婆的孝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順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篇四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  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揹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麼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儘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戊子季秋念孝文·百善孝為先第十  “百善孝為先”這一句出自清人《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為何以孝為百善之先?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辭別孔子,回家贍養雙親的門人,就有十三人。  其實正因這句話說到了“根本”處,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萬官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孝為先。這又為何?因沒有孝,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經地義?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精貴的樹種,也要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  我們看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論語》記先師之言曰:三十而立。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並且已作人父母,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關於人為何而來?如何而來?將往何處?當做何行?這些根本的知識,應有一番體認。這種體認,並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編織成錦繡出來,比如鄉間的老人,他們不識字,卻行善積德,友待鄉鄰。這種知識,不是從書本而來,不是從錦繡文章而來,而是數十年為人之行的體認。因為“道不遠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簡單易行的。這就是,《論語》中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並且,假如,人在未有“餘力”(餘力是行的餘力,孝行德行的餘力),德行未修,不能稱“立”的時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藝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總之一概的行為,都將其內心表露無遺。因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諸於行動。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迴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如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唸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孝順篇  人生五倫孝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為人子女應孝順,不孝之人罪滔天。    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報親恩。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順父母為一端。    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    窮苦莫教爹孃受,憂愁莫教爹孃耽。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侍候莫厭煩。    爹孃都調莫違阻,吩咐言語記心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敬意麵帶歡。    大小事情須稟命,稟命再行莫自專。    時時體貼爹孃意,莫教爹孃心掛牽。    寶局錢場休我往,花街柳巷莫遊玩。    保身惜命防災病,酒色財氣不可貪。    為非作歹損陰德,惹罵爹孃心怎安。    每日清晨來相問,冷熱好歹問一番。    到晚莫往旁處去,侍奉爹孃好安眠。    夏天爹孃要涼快,冬天宜暖不宜寒。    爹孃一日三頓飯,三頓茶飯留心觀。    恐怕飲食失調養,有了災病後悔難。    休說自己勞苦大,爹孃勞苦更在先。    人了一日老一日,爹孃一年老一年。    勸人及時把孝盡,兄弟雖多不可扳。    此篇勸孝逢知己,趁早行孝莫遲延。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    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乳恩    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    幼兒咒罵我,我心好喜歡;    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    一喜歡,一不甘,待兒待親何相懸?    勸君今後逢怒,也將親作小兒看。    兒輩出千言,君聽常不厭;    父母一開口,便道多管閒。    非閒管,親掛牽,皓首白頭多諳練,    勸君欽奉老人言,莫教乳口胡亂言。    夫妻攜錢包,買衣又買糕;    罕見供父母,多說飼兒曹。    親未膳,兒先飽,愛護心腸何顛倒?    勸君多為老人想,供養父母光陰少。    市上檢藥物,只買肥兒丸;    老親雖病弱,不買還少丹。    兒固瘦,親亦殘,醫兒如何在父先?    割股還是親的肉,勸君及早駐親顏。    富貴孝親易,雙親未曾安;    貧賤養兒難,兒女無飢寒。    一條心,分兩般,親則推貧兒不言;    勸君莫推家不富,薄食先親自然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龍小說中有個叫展白、雲錚的是出自哪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