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清子

    隋唐氣象:唐楷與行草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榮,其文化藝術全面整合,音樂、文學、詩歌、書法、繪畫、舞蹈、工藝、建築等等,形成了一個雄偉壯闊、光耀萬代的文化圈,即所謂“盛唐氣象”。作為藝術精髓的書法,更是氣象萬千,蔚為壯觀。錢泳曾言:“有唐一代之書……歐、虞、褚、薛,各自成家,顏、師、李、徐,不相沿襲。……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妙境。”真、行、篆、隸、草,各爭其豔;歐虞褚薛、顏筋柳骨以及顛張狂素,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寫下了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中國書法的發展邁人了第二個高峰期。  一、南北合流的隋代書法  隋(581—618),時間很短,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卻是一個關鍵時期。它上承漢魏六朝,下啟唐楷諸家,為唐代的尚法楷書奠定了基礎。隋結束南北紛擾局面,社會趨向安定,南北書法實現通融(當然,南北朝終結之際,書法已趨南北合流)。沙孟海先生說:“隋代只有短短三十七年,但這一時代的書法藝術,上承兩晉南北朝因革發展的遺風,下開唐代逐步調整趨向規範化的新局。這一過渡時間,是中國中世紀書法史上一個大關鍵,值得做一番綜合性的分析研究。”隋朝著名書家有丁道護、史陵及智果等。丁道護書法參合北方樸拙和南方的道媚,名作有《啟法寺碑》。史陵善楷書,筆法精妙,書風奇古疏瘦,兼融南北。  隋代刻石,成就頗高。最具名聲的是“六朝整合之碑”——《龍藏寺碑》,此碑點畫細瘦遒勁,結體方整寬博。歐陽修曾雲:“字畫道勁,有歐、虞之體。”孫承澤亦云:“其書方整有致,為唐初諸人先鋒。”此外,《董美人墓誌》、《蘇孝慈墓誌》,亦可視為開初唐楷書之先聲。  二、燦爛輝煌的唐代書法  唐代(618907)是晉代以後書法發展的又一高峰,此時,真、行、草、篆、隸齊備,書家林立,眾派紛呈,而楷書、草書的影響最甚。  1.熱衷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是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歷史名君,同時,也是一位對書法尤其是唐代書法產生過很大影響的書法家。他直接倡導了學習和研究王羲之書法的熱潮,從而初步奠定了王羲之書法作為歷代書法的正統地位。唐太宗親撰《王羲之傳》,下詔搜求羲之墨跡,命人鑑定精拓羲之摹本,並分賜眾臣以備研習。更為重要的是,唐太宗還把書法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他設定“弘文館”,凡五品以上京官必須進弘文館學習書法,初唐書法大家虞世南和歐陽詢以弘文館學士身份在此授以楷法。在國子監中又專設書學博士二人,以書法詮試官吏。由此,舉朝上下、舉國上下都重視和學習書法。這一方面使得書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書法趨向實用,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尚法”書風。  唐太宗本人書法長於行、草,得二王法,也善臨摹古帖,其傳世之作《晉祠銘》、《溫泉銘》,寫得秀麗妍美,遒勁多姿,深得羲之行書神韻。  2.接近南帖風貌的初唐四家  由於太宗對羲之書法的重視,使得初唐書風接近南帖風貌。這從初唐四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的書法巾即可體現。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寧波)人。唐時任秘書監。他是智永的學生,曾得智永傳授,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傳統,其書用筆圓轉而結體方正,外柔內剛,風神灑脫。但繼承多,個人風格創新少。他與歐陽詢並稱歐虞,但書風明顯不同,“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其代表作《夫子廟堂碑》用筆道勁圓通.結體端莊平穩,堪稱楷書絕作,為歷代書家所重。另外他的楷書如《破邪論序》,也很有名。虞的行書《汝南公主墓誌銘稿》,運筆生動自然,圓潤沖淡,很有幾分《蘭亭序》韻味。他的傳世行書還有《左腳帖》、《秋時帖》等。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天資聰穎,博通經史。入唐後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稱歐陽率更。其書初學王羲之,後學索靖等人,風格趨於剛強。他的楷書字形偏長,筆意險峻,疏密得體。“險勁峭拔”是其主要特點,有“森森然如武庫矛戟”之稱。歐的楷書堪稱歷代楷書範本,沿襲至今。其名作《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方圓兼施,結體縝密精妙,具有溫雅而雄強的獨特風格。此外,他的楷書還有《皇甫誕碑》、《虞恭公碑》等,行書有《夢奠帖》、《卜商帖》。其子歐陽通,立志學書,勤於研習,遂盡得其父筆意,險峻過於其父,有《道因法師碑》傳世。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被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遂良學書,初師虞世南、歐陽詢,遂兼得二家之長;又轉學王羲之書法,得其神韻。虞世南死後,他被魏徵引薦於太宗,一起論書。憑其對羲之書研習之功底,對當時二王墨跡的真偽作了精確的鑑定。其楷書兼具隸法,豐豔流暢,變化多姿。以《雁塔聖教序》對後世影響最大,書體疏瘦勁練,典雅娟秀,可視為代表作。其他楷書還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倪寬贊》、《陰符經》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官至太子少保,人稱薛少保。在其外祖父魏徵家精勤臨摹虞、褚書跡,遂以書法聞名於世。其書對褚多有繼承,唐人有“買褚得薛、不失其節”之說。當然,在繼承的基礎上亦有發展,其書筆勢道勁,自成一格。其弟薛曜與之同一師承,但更纖細,是徽宗“瘦金體”的前源。有《信行禪師碑》、《昇仙太子碑碑陰題名》存世。

      以虞、歐、褚、薛四家為代表的初唐楷書標誌著楷書已經真正成熟。此時,楷書作為應用文字已日臻完美,初唐立碑的盛行直接刺激了楷書的成熟和完美。

      初唐時期,陸柬之以行書聞名一時,孫過庭則以草書著稱於世。

      陸柬之(585-638),自幼學書於舅父虞世南,精勤研習二王法帖,筆法精熟,有《文賦》、《蘭亭詩》留世,風格不出二王。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吳郡人。工書法,尤精草書。其書論著作《書譜》,理論精闢,書法一流,是學習今草的好範本。

      3.盛唐氣象:張旭、懷素、顏真卿、李邕  在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書法的初唐時期,人們大都視二王書法為權威,因而初唐書法在總體上未能超出晉人藩籬,創新明顯不夠。而到了盛唐,國勢強大,文藝異常繁榮。在文藝領域出現了許多革新現象,如詩歌和散文的革新運動。書法同樣進行了實質性的革新和創造。此時,人們思想自由開放,許多書家不再迷信二王書法權威,力求另闢新徑;而一些書法理論家則大膽指斥二王書法的不足,如張懷璉在品評羲之書法時便有“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這為盛中唐書法革新創立了理論和輿論基礎。這場革新運動的代表書家有張旭、懷素、顏真卿、李邕等,他們的書法可以說是“盛唐氣象”在書法上的表現。  張旭(?-724),字伯高,吳郡(今蘇州)人。曾任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工楷,尤善草書。張旭屬於那種自由浪漫、狂蕩不羈的純粹藝術家形象,他嗜酒,每飲大醉乃下筆甚至以頭髮濡墨而書,世稱張顛,又有草聖之譽。他在獻之“一筆書”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草書形式——狂草,從而將草書藝術推向巔峰。其狂草詭奇多變、奇逸奔放,連綿縈繞而通篇渾成,如其草書傑作《古詩四帖》、《肚痛帖》、《自言帖》等。張旭狂草能夠痛快淋漓地表達人生各種強烈感情,正所謂:“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張旭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據他自述,他看見擔夫爭道而悟出筆意,聞到鼓樂而悟出筆法。張旭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曼的舞劍並稱“三絕”,是“盛唐文化”的最高體現。他的草書對後代書家影響至深。  另外,張旭的楷書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如傳世之作《郎官石柱記》曾被後人推為“唐楷第一”。   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長沙僧人。他生性豪放,嗜酒如命,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他出身貧寒,種萬株芭蕉,以其葉代紙,苦練書法;還用漆盤、漆板練字,以致“盤板皆穿”,其用功程度可見一斑。曾求教於張旭弟子鄔彤、顏真卿而得張旭筆法。他的草書兼有篆籀筆意,自具風格。其草書傑作《自敘帖》縱橫交錯,一氣貫之,如驟雨旋風,千變萬化,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節奏感和震撼力。時人有“以狂繼顛”、“草書天下稱獨步”等評語。他同張旭並駕齊驅,在中國書法史上堪稱草書二傑。後人如於右任、沈尹默還有毛澤東等都曾學習懷素草書。除《自敘帖》外,懷素作品《論書帖》、《聖母帖》、《小草千字文》等也馳名於世。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國公,人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變,顏被其縊死,諡文忠。顏真卿性格剛強正直,不畏權勢,以忠義聞名於世。後人往往把他的書法同其性格聯絡起來,如歐陽修曾言:“魯公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顏真卿曾得張旭親授,上承王羲之傳統,吸取南北朝以來民間書家的精華,就前人而創新意,遂成大家。他的楷書參入了篆、隸筆意,點畫渾厚飽滿,轉折頓挫多變,結體端正寬博,章法充實茂密,形成了雄強剛毅、莊嚴肅穆而氣勢磅礴的“顏體”。顏體打破了二王以來“書貴瘦硬”的傳統書風,為書法史樹立了一座新的豐碑,對後世影響深遠。   顏真卿早期楷書代表作有《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前者“外圓內方”的字態是其獨創,後者則寫得莊嚴而具風致,雄厚而有氣度。顏真卿中晚期所作的楷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如《中興頌》、《勤禮碑》、《自書告身帖》等等。《中興頌》清雄道偉、宏博開放,《勤禮碑》高古蒼勁、端莊雄偉,《自書告身帖》則奇古豪宕、圓健雍容。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被後人尊為“天下第二行書”。此稿縱筆疾書,一氣呵成;書時他沉浸在悲憤的情緒中,無意於書體的工拙,卻筆勢飛動,姿態橫生,達到了痛快淋漓、流露真情的藝術效果。行書《爭座位帖》則如熔金出爐 【臺灣的書法家www.shufaai.com】,隨地流溢,元氣渾然。  李邕(678-747),字泰和,揚州(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書師王羲之,又能博採眾長,白成一家。他善以行楷寫碑,筆力沉雄,獨具一格。在書法學習上,李邕反對因襲模仿,曾言“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他開創了以行書人碑的先例。其傳世書跡有《李思訓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等等,皆以其創意、新意聞名於世。 4.走向低潮的晚唐書壇 晚唐,同勢衰落,社會動盪,書法藝術走向低潮。名家有柳公權、高閒、沈傳師等,其中柳對後世影響最著。 柳公權(778 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其書由鍾、王入手,遍學隋唐諸家,尤得力於顏真卿,避其肥厚,追求瘦硬,白成一家。他與顏真卿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稱。他們的書法代表了唐代楷書的最高成就。柳體字以《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為代表,其楷書筋骨外露,道勁峻拔,是歷代學楷的典範。他同歐陽詢、顏真卿以及元代趙孟煩並稱楷書四大家,影響深遠。

      柳書成名後,唐穆宗曾問其筆法,柳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已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筆諫。柳之行書《蘭亭詩帖》,草書《蒙詔帖》亦相當有名。

      晚唐高閒的草書、沈傳師的楷書雖然名重一時,但在書法史上影響不算很大。

      三、由唐入宋的樞紐人物——五代楊凝式

      五代,政局不穩,戰事頻繁,書壇異常衰微。在名家寥寥之際,出現了一個楊凝式,他成為書法由唐入宋的一大樞紐人物。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華陰(今陝西)人。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他畏於政治險惡,以“佯狂”保身,時有“楊瘋子”之稱。

      其書從顏柳追學二王,楷、行、草皆精。傳世書跡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等。《韭花帖》道勁妍美,法古創新,有五代《蘭亭》之稱;《神仙起居法》結體新奇,典雅渾厚,很有創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則筆勢渾厚,多取顏法。

      宋人對楊凝式推崇備至,評價很高,如米芾評其書法有“如橫風斜雨,滿紙雲煙,淋漓快目”。可以說,宋代四家蘇黃米蔡以及王安石都極力學習楊凝式,可見楊對宋代書壇的巨大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代藩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