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爾維

    6月4日,普京接受了奧地利電視臺採訪,時長大約45分鐘,奧地利主持人大概並不是個普京粉,在採訪過程中缺乏耐心,丟擲一個問題後,普京還沒說上幾句話,就在普京尚未結束回答的時候,強行打斷,再丟擲另一個問題。

    奧地利記者提出的問題都是西方比較關心的話題,例如馬航空難的情況、俄羅斯2014年在克里米亞軍事部署已經反普京人士情況等,但可能覺得普京的回答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於是在普京說話過程中,急忙打斷再換一種表達繼續提問,以至於普京接連抱怨:“彆著急,讓我說完,這是採訪而並非您一人的獨白”、“您又打斷我,等我說完您會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的”,最後普京更直接跳過翻譯,用德語對記者說“拜託,讓我把話說完”(奧地利說德語)。

    誠然,作為記者需要把握採訪節奏,也希望獲得更詳實更具體的回答,但是在採訪時頻頻打斷受訪者,不論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是一種沒有涵養的行為,大概也是一種缺乏職業素養的表現。相比而言,普京更有風度,逼急了也只是用對方語言發出了一句請求,甚至都沒有揚長而去。同時,這件事上也能看出一些西方媒體反俄、反普的態度及對普京的輕慢。

  • 2 # l湖湘客

    記者職業素質欠缺。即便是普通人際交際,隨意打斷敘述者的談話也是失禮行為,更何況是一國領導人接受專訪。這種行徑極有可能打斷被訪者的思緒,如果一旦敘述過程中出現失誤,給領導人形象造成不良影響,重則影響國家形象和聲譽。甚至造成外交糾紛。普京發飈,事出有因,換誰心裡都不爽。這也從一個側面發映出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特別是外派工作人員,不但代表你所服務部門的形象,更代表你的國家形象。說明涉外無小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閒看秋風999

    普京本人就是一個話題。而且在美國不斷加大力度對俄羅斯採取經濟制裁的時候,任總統以來首次出訪就將目的地放在了奧地利。可見奧地利在普京心中的分量多重。

    普京此行的目的不外乎“敲定”經濟合同,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並且以說服奧地利領導人不要花高價去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

    至少有如下四個問題:

    一,MH17航班究竟是誰幹的;二,莫斯科附近的“魔獸農場”(駭客大本營)是否確有其事;三,俄羅斯是不是在歐盟製造分裂;四,克里米亞到底是誰的。

    除了表示克里米亞的命運是克里米亞人決定的以外,普京對上面的問題當然全部矢口否認,特別談到了歐盟。並且指出,歐盟是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夥伴中製造分裂不是俄羅斯的目的。

  • 4 # 建章君

    專訪來講與事件性的新聞調查不同。主持人與採訪物件,可以有交鋒,有質疑,但同時必須容許對方解釋,目的也不是為了徹底搞定某一新聞事件的究竟真相,獲得結論。對於與採訪物件的不同看法,記者的發問與對方的問答,其實只需要引發合理懷疑及獲得解釋(對方的解釋到不到位完全是對方自己的責任)就足夠了。

    也就是說,優秀的記者其實只要做好發問環節就夠了,不要去操心對方怎麼回答。而且問題要提得好。比如說“馬航MH17空難事件是不是俄羅斯干的”的這種頗具政治爭議的問題就問得沒有價值,因為俄羅斯肯定否認,難道大家來一場空對空的辯論?應該具體對俄羅斯早前的辯護細節提出發問才對。

    不容對方解釋、想打斷對方解釋的新聞採訪,說白了就是媒體自己別有用心,這是很不恰當的。因為等於是媒體自己其實著急著在給自己的受眾洗腦,害怕給對方提供輿論場。這已經背離了新聞的基本操作規範。而且既然有這種擔心,何必去採訪對方?

    像此次專訪中談到馬航MH17空難事件中俄羅斯角色問題,奧地利主持人的任務不應當是做一次盡責的新聞調查。原因很簡單,你不可能從對普京的採訪中,獲得完整的真相,也沒有必要去證明你是對的而他是錯的。正確的處理方式是,主持人要提前把功課準備好,把俄羅斯方面此前對馬航MH17空難事件的說法及解釋梳理清楚,然後儘量列出疑點與漏洞(也不是抱事先的評判,但最好是致命性的),在專訪時把尖銳問題拋給普京。

  • 5 # 張恆德

    這樣情景的出現,只能從個人素質方面來解釋。

    普京呢就是有質量的政治家,知道奧地利對俄羅斯的重要性,因為奧地利的新政府對俄羅斯比較友好,所以普京面對一個如此不懂禮貌的電視臺提問人忍隱禮讓,沉穩大度。如果這個提問人是美國的或是日本的,你會想象普京會有怎樣幽默霸氣和精彩的用詞呢。

  • 6 # 永遠是學者

    謝邀請,6月4號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專訪時遇到一位奇葩的西方記者,這位奧地利自認為很牛皮的記者,面對一國總統,採訪時缺乏最起碼的遵重,居高臨下,旁惹無人,連珠炮的發問,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連番轟炸,不等普京對一個問題回答完,就打斷普京的回答提出第二個問題,讓普京的採訪內容變得支離破碎,普京耐著性子透過翻譯兩次向奧地利記者提出建議,讓他把話說完。聽他仔細講。不要打斷他。這位記者不聽翻譯的勸告,繼續轟炸式的提問,普京忍無可忍,用奧地利記者能聽懂的語言德語回敬道,你能不能等我把話說完。要放在平時,對待這種傲慢無禮的記者,普京早就拂袖而去了。

  • 7 # 使用者79078618310

    政治人物接受媒體採訪,尤其是像俄羅斯領導人接受西方媒體的採訪,可以說向來是一個很敏感的事。之所以敏感,主要原因就是怕西方媒體在採訪後斷章取義或歪曲解讀。

    奧地利主持人在採訪普京時多次打斷普京的話,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一方面,這說明奧地利的這名記者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和個人素質。不管是不是採訪別人,打斷別人說話,不讓別人把話說完都是不禮貌的。何況這位記者面對的是普京,是俄羅斯的國家元首,不管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如何,都應對一國元首保持起碼的尊敬。顯然,這名奧地利記者讓人很失望。

    另方面,奧地利記者採訪普京的話題都是當前俄羅斯與西方關係中非常敏感的議題,奧地利記者連番打斷普京的講話,如果不是素質低,就是刻意為之,意在透過打斷普京的話,不給普京完整闡述立場的機會,這樣更便於其採訪完成後對普京的話進行斷章取義式的裁剪,或進行歪曲。如果是這樣,那就用心太險惡了。

  • 8 # 毛開雲

    關於這個問題,想談幾點看法:

    第四,西方媒體多為西方國家的政治工具。西方媒體要麼喜歡報道假新聞,要麼道聽途說、見風就是雨,甚至顛倒黑白、故意抹黑有關國家和有關國家領導人。舉個簡單例子,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大多主流媒體互相敵視,其實很能說明問題:為特朗普說話的,特朗普就喜歡;不為特朗普說話的,即使美國媒體報道的是客觀事實,特朗普也會不喜歡。

  • 9 # 睿恪煦

    普京與奧地利記者的激烈交鋒發生在普京訪問奧地利期間。6月5日,普京對奧地利進行了國事訪問。之所以把奧地利作為普京就任第四屆總統以來的歐洲外交首秀,是因為奧地利稱得上是歐盟成員國裡最親俄的國家。奧地利不是北約成員國,奧地利也是在3月份於英國爆發的俄羅斯雙面間諜毒殺案中為數不多的沒有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國家之一。並且,奧地利32歲的年輕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Sebastian Kurz)是普京的擁躉。但是令普京意外的是,在短短半天的訪問期間,他卻遭遇到了奧地利記者“史上最嚴拷問”,逼得普京飆德語逼停記者,成為普京訪問奧地利期間“最亮麗的一道風景”。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是奧地利電視臺ORF的記者阿明·沃爾夫(Armin Wolf)。沃爾夫在奧地利是家喻戶曉的著名記者和電視節目主持人,被評為歐洲最富經驗的,也最咄咄逼人的政治新聞記者之一。這也難怪經驗老道的普京這次也不得不發飆了。在一個半小時的的採訪中,沃爾夫在兩個富有爭議性的問題上用近乎拷問或逼問的方式挑戰普京,先後打斷普京11次,打破了曾經專訪普京的美國NBC記者梅根·凱利。

    沃爾夫追問的第一個敏感問題是馬航MH17空難事件。最近荷蘭釋出調查報告把矛頭指向俄羅斯,認為俄羅斯是空難的罪魁禍首,擊落MH17客機的是俄製山毛櫸防空導彈,發射導彈的地點則是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佔領的村莊比爾沃邁斯克(Pervomaysk)。在採訪中普京對此指責矢口否認,認為烏克蘭衝突的雙方都在使用俄羅斯或蘇聯的武器,並不能證明一定是親俄武裝乾的。但是沃爾夫在普京尚未回答完問題的情況下便強行打斷普京,或變化提問方式,是十分失禮的行為,有失一個專業記者的操守。同樣,在克里米亞問題上,沃爾夫也多次打斷普京的回答。被惹惱的普京不得不用德語向沃爾夫請求:“看在上帝的份上,先讓我說完”。沃爾夫跟著普京狠狠在全世界蹭了一把熱搜,出醜出到全世界了。

  • 10 # 本來世界觀

    再次,可以想見,網路上的世界應該是達到了一個高潮,俄羅斯的網民和奧地利的網民應該是有互掐的橋段,只不過我們沒看見而已。

    所以,這次訪問的意外,我覺得是給奧地利的新聞界丟人了。而普京則利用他的沉穩和幹練,維護了他俄羅斯總統的面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姓楊的取什麼名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