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跟班
-
2 # 讀世界史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朱元璋不信任,劉伯溫辭官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同意了天下,但是其超高的能力也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在他晚年“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聰明的劉伯溫終於在洪武四年,在經歷三次辭官之後終於被朱元璋批准了回鄉養老,洪武八年,劉伯溫善終。
《時務十八策》和一筐魚劉伯溫在洪武八年臨終之前,派人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時務十八策》和一筐魚之後就死去了
劉伯溫親手編織一魚筐,將魚放框裡,筐放水缸中,不到三天魚都死了。朱元璋十分鬱悶,劉伯溫的策論是看了,但這一筐魚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對身邊的太監說到“我只能看懂他留下的書,卻不懂魚的意思,劉伯溫就喜歡搞的人看不懂,一肚子計謀,死了也不消停”
時間過去十七年,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一時不知該立誰為太子咯,突然想起劉伯溫留給他的書和那筐死魚,魚筐織的太密,不到三天魚就都死了,回過來看到時務十八策: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
朱元璋瞬間就明白咯,兒子們,孫子們不能都呆在京城,否則會再出現玄武門之變,趙光義竹聲斧影,就講最有資本的四兒子朱棣調離順天府去北京戍邊。立了朱允文為太子,繼承大位,此舉也是為了保護朱允文,朱元璋明白了,瞬間大哭(´;︵;`)認為一直猜忌劉伯溫是錯誤的。由此,各路王爺無召不得進京
後來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從北京打到咯南京,奪得了皇位。
大家想知道劉伯溫的燒餅歌嗎?也是一首預言歌喲。喜歡的訂閱噢!不迷路!
-
3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我是金風,我來回答,喜歡關注,持續發文!
劉基,字伯溫,元末中進士,精象緯之學,被當時之人比作當代諸葛亮,諸葛孔明大家熟悉,不用多說,劉伯溫我認識最早應該是從影視劇當中熟知,當時就被他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所折服,影視劇多有修飾,但是實際劉伯溫也是一位大才。
朱元璋未得天下時,聞劉基,宋濂之名,禮賢下士,求之。劉伯溫觀其言行,斷定朱元璋是能成大事之人,所以一心輔佐朱元璋,直到其奪取天下,得封誠意伯爵位,在當時來說,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劉伯溫封了個伯爵,也不知帝王所想。後洪武三年,劉伯溫上書請辭,朱元璋不準,連續請辭三次,才批准劉伯溫回家養老,有人就猜測劉伯溫是不滿自己被封伯爵鬧情緒,或者說拿他和諸葛亮對比,他也沒有諸葛孔明國師那般待遇,所以請辭。但是劉伯溫作為神機妙算,當然不肯能那麼狹隘,他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帝王權謀心術,知帝王所想,江山已定,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所以自己也要順勢而退,只不過辭官四年後,洪武八年病逝,也得了一個善終。
據傳,劉伯溫辭官以後,最大的愛好就是寫寫東西,釣釣魚,在他死之前幾個月,親手焚燒了自己寫的好多著作,唯獨留下一篇《時務十八策》,然後自己親自去釣了一些魚,放入自己編的筐中,連同《時務十八策》放入水缸裡,吩咐家人,自己死後送去給皇上,真乃神人,自己死都算的到,結果死後,家人就按照吩咐,把水缸送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劉伯溫死訊後,也是非常難過,追封了他很多稱號,這裡不在敘述,看到他送的東西,《時務十八策》能看懂,但是魚是什麼意思?看不懂,皇帝肯定覺得,這個劉伯溫,一生神機妙算,死後也神神叨叨,讓我猜,不猜,隨他去吧。結果17年後,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在悲痛之餘,更是想到,皇家最大的危機是什麼,就是繼承人的問題,弒父殺兄,爭儲奪嫡這種情況在皇家來說真是太常見了,驚出一身冷汗,所以要立馬立太子。
當時絕大部分的文武大臣都比較看好和推薦朱棣,朱元璋也滿意和中意他,朱棣陪他南征北戰,也是一個不可多的得的兒子,正要決定時想到了劉伯溫17年送的魚,開啟一看,早死17年了,因為筐格緊密,那麼多魚在一起,幾天就死完了,然後在結合《時務十八策》最後的話: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一想,明白了,原來劉伯溫是在告誡朱元璋,在形式危機時,必須由密轉疏,由剛猛轉柔,以柔克剛,方能化解(不得不說劉伯溫把帝王家情況是看的清清楚楚)。
朱棣和朱元璋性格太像,都是剛猛之人,打天下靠剛猛,但治天下要靠仁心,靠殺伐管理天下,遲早還得丟了社稷江山,朱標已死,沒辦法,所以後來朱元璋選了朱標兒子朱允炆當太子,這想法是好的,但是後來朱棣又起兵爭奪天下,烽煙四起,百姓遭殃,這是後話。
-
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劉基即劉伯溫,朱元璋手下的大謀士,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聞名,深得朱元璋的賞識,稱之為:吾之子房也。民間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可見其智謀是多麼的厲害。
在朱元璋創業的過程中,劉伯溫得到了重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集中精力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同時逐步脫離小明王而獨自成為一股勢力,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號召仁人志士、匯聚天下民心。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之後,他嚴明法紀,整治貪官汙吏。但是朱元璋建國後,卻無視他的功績,只封他為誠意侯。劉伯溫是誰?他已經看清、看透朱元璋,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多次向皇帝請求辭官回鄉,一開始朱元璋不準,在多次請求後,朱元璋同意其告老還鄉。
後劉伯溫患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帶御醫給其治理,但未有好轉反而厲害。後帶病進京,婉轉將胡惟庸帶御醫給其看病,以及服藥後感覺嚴重的事情告知了朱元璋,但朱元璋只說了幾句安慰的話。後病情越加嚴重,朱元璋潛人護送歸故里。回家後沒有多日病故。
在劉伯溫去世之前,他親自去江邊垂釣,釣了很多魚,再用自己編織的筐裝上,告訴兒子,如果自己死後,立即將此魚送到皇宮給皇帝。待他死後,他的兒子按照他的遺願將魚送入宮中給朱元璋。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聽到劉伯溫去世的訊息,象徵性的掉了幾滴眼淚,說了幾句安慰的話,但當劉伯溫兒子將一筐魚抬上來時,朱元璋不知道劉伯溫想表達什麼意思,知道劉伯溫這個人喜歡用這種方法講述大道理,問了左右沒有一個人知道是什麼意思。第二天由於筐縫隙小,魚又多,大多數魚都死了,就將這一筐魚扔了,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影視劇中的劉伯溫
沒過幾年,太子朱標去世,太子可是國家穩固的基礎,於是朱元璋不得不再立太子,而朝臣們都力薦四子朱棣,朱元璋也有意立朱棣為太子,而此時朱元璋突然想起劉伯溫去世前給他送的一筐魚,為什麼一筐魚會死,就是因為筐裡的空間有限魚又多,互相擠壓而死,另一方面,筐壁上的空隙太小,如果大魚兒就可以油出不至於死亡。劉伯溫就是要告訴朱元璋,治理國家要剛柔並濟,一味以剛猛治國必然會出現亂子,而他和四子朱棣都是這種剛猛之道治國之人,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卻是符合剛柔並濟的條件,所以,朱元璋最終立已故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命令朱棣駐守北京,沒有命令不得回京,避免類似李世民玄武門政變的發生。
我們不得不佩服劉伯溫的智慧力量,他已經能夠預知將來大明王朝的發展走向,也看清楚如何能保證大明王朝穩定向前發展。他之所以用送魚這種隱晦的方法而不用書信的方式,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以書信的方式來說此事,必將引起朱元璋的不滿,那樣勢必殃及自己的子孫,而這樣即闡明瞭自己的觀點,又儲存了家人的安全,真的是一舉兩得,劉伯溫大智慧也。
只可惜,最後還是發生了靖難之役,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登上了皇位掌管了天下。
-
5 # 漁耕樵讀
劉伯溫臨死送上一筐魚和一部書
傳說劉伯溫在臨死的時候,找來了自己的兒子劉璉和劉璟,他讓劉璉給朱元璋獻上《時務十八策》和一筐魚,讓劉璟把家中所有關於天文的書全部燒了,家中子弟也不要學習關於天文的書籍。朱元璋在看到那筐魚的時候,不明白這筐魚是什麼意思,問左右是何意,也都不得要領。直到十七年後才恍然大悟,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朱元璋恍然大悟了什麼。
我們看劉伯溫在死後17年,發生什麼大事,劉伯溫是在公元1375年去世的,而17年後正是公元1392年,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呢?能給朱元璋帶來那麼大的影響。這一年發生最大的事無過於朱元璋悉心栽培的太子朱標去世了。洪武二十四年,朱標奉命巡撫陝西。
太子朱標之死因為秦王朱樉多有過失,朱元璋把他招到了南京。朱元璋晚年是非常嚴厲的,但是對朱標是一個例外,朱標非常寬仁,雖然很多時候和朱元璋的意見相左,但是朱元璋仍然非常信任他,群臣和諸王犯了錯誤往往也是由朱標從中調解。這次也不例外,朱標在歸途中為朱樉辯護,朱元璋才放回了朱樉。
不過朱標在歸途中感染了傷寒,在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去世了,在臨死前朱標還呈上了關於京師營建的奏疏。洪武元年,朱元璋想要實行兩京制,朱元璋下令以汴梁為北京。所以朱標北上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考察新都選址的問題。這麼大的事,由朱標全權負責,可見朱元璋對朱標的信任。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也因為這個打擊,取消了遷都的計劃。
劉伯溫的意圖但是這個事和劉伯溫送的魚有什麼關係呢?有人說劉伯溫給朱元璋送的一筐魚在到達南京的時候都死了,他的意思就是把所有的魚都養在一個筐裡會相互爭鬥而死。而這個魚是指代諸王和太子,意思就是諸王的軍權過大,以後太子繼位皇位可能不穩固。
這件事劉伯溫為什麼不直截了當的告訴朱元璋呢?其實這就是劉伯溫的聰明所在。洪武九年,國子生葉伯巨就直陳朱元璋弊政:“臣觀當今之事,太過者三: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朱元璋認為葉伯巨這是在離間他們父子感情,下令處死了葉伯巨。以劉伯溫的聰明,不可能不知道這是朱元璋的逆鱗,所以當然不可能直言陳奏。
其實這個事真實性不大,因為劉伯溫是在老家青田去世的,青田距離南京還有600多公里呢,別說一筐魚,就是隻有一條魚它被送到京城還是一樣要死的啊?何況《時務十八策》在劉伯溫和朱元璋初次相見的時候就呈上的,這也是朱元璋看重劉伯溫的原因。
劉伯溫其實在死的時候,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把家裡所有關於天文的書籍都燒燬了,在古代其實私人研究天文學是犯忌諱的。因為古人認為天象往往預示著一些大事,所以古代嚴禁私人“夜觀天象”。
另一件事就是給朱元璋上了一個奏疏,主要意思就是朱元璋的刑法太過嚴苛了。劉伯溫曾對自己的兒子說過法律要簡明扼要,否則百姓就無所適從。你不能讓百姓做事之前都先要考慮考慮,我做這個事是不是違法了呢?這樣的話百姓就會畏手畏腳。
其實如果是太子朱標未死之前,劉伯溫根本不用考慮諸王會對太子的地位產生威脅,因為朱標在朝野威望是非常高的,群臣和諸王犯錯都是朱標從中調解的,宋濂能夠全身而退,就是朱標從中斡旋。
而且朱標處理政事的能力也非常強,朱元璋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把很多政事交給他處理了,他處理的也都非常好。如果朱標在世的,諸王根本翻不起來浪花,所以劉伯溫根本沒必要冒著風險還要委婉的勸諫。所以我是對這個傳言不太相信的。
回覆列表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白手起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使漢人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這背後離不開如徐達等武將和劉伯溫等謀臣的功勞。在所有謀臣當中,劉伯溫無疑是最受器重和最富傳奇色彩的人。
民間有說法“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在民間劉伯溫幾乎就是諸葛亮轉世,他的身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很多傳奇故事。其中一個就是說劉伯溫在臨終之際,讓兩個兒子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這個大老粗在17年後才明白劉伯溫的良苦用心。
朱元璋在得天下後,開始大肆屠戮起功臣來,劉伯溫於是很少向朱元璋在出謀劃策了。不過在他臨終之際,還是讓兒子送給了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想破了腦袋也沒想出劉伯溫是什麼用意。
直到17年後,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在選擇新的繼承人的時候,想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這個時候他猛然想起了劉伯溫曾經送給自己的那一筐魚。
那筐魚早已不復存在,但怎麼死的他還記得。原來一筐魚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互相爭鬥最後都死了。這是在提醒朱元璋不要讓所有兒子都留在在京城,以免相互爭鬥。
於是朱元璋最後下令讓所有兒子沒有詔令不得進入京城,這樣的舉動也是為了保護朱允炆。可惜朱允炆太菜,朱元璋已經為他做到了極致,最後還是被朱棣奪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