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飆叔講故事

    論語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絕對值得精讀,沒有啥經典不能過早讀的問題,能讀懂就讀,只是看書確實太深了,看影片。

  • 2 # 廬陵過客2018

    不必急著理解。

    你覺得你理解了嗎?其實你所謂的理解,很多時候也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要深層次的理解,需要的是人生的閱歷和感悟。

    對於小孩子而言,能認真讀一讀、背一背。在有一天,當能用到裡面的詞句的時候,不需要刻意,他會自然而言不知不覺的從口中引用裡面的話語。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個人認為,不是你讀多少遍的問題。而是你記住這些,到了你有了一定閱歷時,你就有感悟了,就理解了。

    我們很多時候,看到某個句子很美,背下來了。當自己有一天遇到合適的場景就有用了。

    說到這個,我想起一首歌《後來》

    奶茶今年還以此為題拍了電影,先不說票房,至少這個話題被炒得很火。

    那麼我想學習很多古詩詞也是,不理解先不要急。

  • 3 # Ssunny21

    絕對是誤人子弟,弱化人的智商,抑制人的本能,所有經歷過童年洗腦的長大後都是白痴,成年人的倫理意識應當在成年瞭解……

  • 4 # 白sir讀書

    因為學生使用蘇教版的語文教材,前幾年的暑假,我曾去參加過蘇教版教材培訓會。

    在培訓會上,一個白髮蒼蒼的的編者,曾經說過一種理念我至今記憶猶新,那就是如今學習語文,需要的是大語文的環境。

    什麼是大語文,就是語文的學習範疇其實很大,很寬泛,絕不侷限於書本,它可以是優秀的小說散文,可以是以好的訪談節目,也可以是你看不眼的一份電器說明書,只要這閱讀和領悟對孩子有益,能夠加深他對現實的理解,能在生活中加以應用,都可以歸為語文科目的範圍之內。

    如今重視中小學生們如何學習國學,已經成為共識。它是一個國家的選擇,民族的選擇,也是教育出版社的選擇。如今的語文教材裡,大大加重古詩文的學習份量,就是體現之一。而《論語》是國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回到題主所說的,孩子在學習《論語》時,讀不懂不理解怎麼辦?依我看,這不是問題,別說孩子,就是成年人,你讓他讀論語,在沒有註釋的情況下他就都能讀懂嗎?不太可能。孩子不太理解,可以嘗試讓他結合註譯本看看,或從工具書裡自己查詢意思,都可行,孩子還不理解,那就不去深究,就讓他背下去就可以了!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說得沒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多了,有了語感,有的語境意識,自然能揣摩出其中的意味,當然,這種領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我到一個地區旅行時,有個特別的感觸,就是那裡的年輕人,說話看起來文縐縐的,有時言談中會有文言詞語跳出來,究其原因,是他們接觸國學的年齡很小,接觸的內容也多,至少要比我們身邊許多同年齡的孩子要多。課本上大量的國學知識,廣泛地滲透,使他們整體上對國學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滲透,要全面得多。當他們記背的時候,會全面理解其中的意思嗎,不會。但是積累多了,那些東西自然就成為自己知識涵養的一部分了。

    所以,我認為包括《論語》在內的國學知識、優秀的古詩文等,孩子讀多了、記背多了,自然就多了積累和沉澱。要知道,知識的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完)

  • 5 # 南山劉向雄

    按傳統,孩童蒙學的科目是不需要理解的,只需要大量地誦讀經典,長時間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背誦,並一輩子記住。

    現在也有"讀經運動",提倡"老實大量"地誦讀經典,看這些小孩子輕易就能包本背誦大量的國學經典,很是佩服。

    那麼,這種不需要理解的誦讀,並以背誦作為炫耀,是不是把人變成了背誦機器?我想會有這樣的情況,若要使孩子既能背誦又能理解的兩全其美,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認為,有好辦法,但這個辦法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和讀經教師身上。中國古代經典,特別是儒學,很強調和現實生活的聯絡,在社會生活中修身,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去驗證和感悟。父母或讀經教師能主動有意識地做到這一點,就能成為孩子學習和理解《論語》的最好榜樣。

    如《論語》中有關"孝"的表述不少,在現實生活中也都能用到,舉幾個例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說的是,父母的生日和歲數不能不知道,每次過生日,都為父母的高壽感到高興,但也為父母年歲日高而感到擔憂。日常生活中,常常在孩子面前提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生日,慢慢地,孩子也除了記住他們的生日,還會把父母的生日記住。不小看這簡單的記住,部分人還真的沒記住。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父母有過錯,要小小心心小聲地勸諫,看他們並沒有改變的意思,退下來之後,心裡仍然尊敬他們不違揹他們,服侍他們而沒有怨言。孝敬、孝順,一個是敬,一個是順,自己不和父母大聲爭辯,不因為父母不聽從而心生怨恨,不想著"給他們點顏色",始終對父母充滿敬意。這樣做,孩子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到自己老了,孩子會用你對父母的方式來對待你。

    還有幾則關於"孝"的表述,碼字太累,總的意思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上行下效,父母能踐行《論語》,孩子也會得到良好的灌溉,不一定非要把《論語》翻譯過來理解。

  • 6 # 墨語聽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習時之,不亦悅乎? ”

    2000多年前的 學和習要分來用的,學的文字解釋:覺悟,學字有,學和教的意思,也包含學和教之間的過程,結果;習的文學解釋:字形本意是鳥兒反覆學飛,就是反覆練習,刻意練習。孔老夫子所教所用,”大六藝”需要用《學》,“小六藝“需要用《習》

    大六藝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先秦文獻經典

    小六藝包括:禮,樂,謝,御,書,數,六種春秋時代知識階層需要掌握的技能

    不亦說乎?:這裡說學習應該是件很愉快的事情。這也是孔老夫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禮記》裡頭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

    《禮記》中還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學習不能自個悶頭苦學,還得跟師長,同窗,共同切磋論證才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旁人不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我也不會惱怒,這樣也是君子應該有的行為。

    君子在孔老夫子之前是一種社會地位,是貴族。而孔老夫子之後給了:《君子》重新的道德人文概念。

    這三句話應該算得上孔老夫子的教育思想,治學根本,這三句話,涵蓋了方法,態度,目的。

    在學習交流,談論,切磋,思考中得到快樂,是態度。

    透過反覆練習技能,覺悟思想境界,標榜行為原則成為君子,

  • 7 # 或曰天下

    孩子讀《論語》,一時不理解,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首先我們要清楚,不理解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孔子講自己述而不作,也就是說,孔子所說的話,最少在他看來,不是他自己所說的,不是從他心裡冒出來的,而是他在學習總結他之前的聖賢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智慧。

    這些智慧,即使從孔子那裡算起,也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歷史。這些智慧就好像檳榔一樣,初入口感覺生澀難嚼,可是越嚼越有味道。和棉花糖不一樣,棉花糖入口即化,我們感覺真甜。這就好像很多雞湯文,我們一讀感覺到挺好,有收穫,可是過去之後,還是那樣,絲毫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論語就不一樣,難讀,難懂,但是對我們的思想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所以《論語》難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裡面具有深度的智慧,和棉花糖一樣的雞湯文,不在一個檔次和水平上。

    怎麼解決難讀這個問題?

    既然《論語》裡面是傳達的,是幾千年以來的智慧。而智慧這個東西,你不可能馬上得到。那怎麼辦?首先我們要不斷的去接觸,不斷的去讀。同時把我們能夠理解的一點做出來。

    拿檳榔來舉例子。我們先要把檳榔買回來,就好像我們買一本《論語》。然後我們要把檳榔放到我們的嘴裡,這就像我們開始讀《論語》。反覆的咀嚼檳榔,就像翻來覆去的讀《論語》。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其中的智慧和精華。

    但是讀《論語》和嚼檳榔還是有不同之處。檳榔嚼完了,收穫也就完了,讀《論語》不一樣。讀完之後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智慧,學了還要做到。

    總結一句,讀《論語》的方式,就是要好讀書,不求甚解,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儘管去讀就好了,別想在不能理解的時候,強求理解,這是在拔苗助長。難讀的另外的一個原因

    和孩子的年齡有關係。因為《論語》它所傳達的是一種道,這種道來自哪裡?道法自然,《論語》裡所傳達的道,和老子的道一樣,同樣來自於自然,來自於社會。

    孩子所經歷的事情還少,生活經驗還少,有鑑於此,孩子對這種生活智慧的理解,畢竟有限。但是我們又不可能等到孩子30 40 50歲之後再去讀,那時候就太晚了。

    最後的總結

    《論語》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讓孩子翻來覆去的去讀。大人不要急功近利的讓孩子去理解。原因一是《論語》有高度的智慧,二是孩子只有比較淺近的生活經驗。這就註定孩子不可能理解的非常透徹。

    但是我們反問一句,我們這些成人有透徹的理解嗎?大家自己去讀就會發現,也沒有。為什麼?第一,我們從小沒有讀過,第二,我們年齡大了還沒有達到那樣的智慧,就這麼簡單。

  • 8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9 # 節度使95

    《論語》真的好深啊!字你都認識,想解義不容易。人文聖典,我發給你大綱,沒有文言文閱讀能力那就得一生學而行才能理解。祝孩子進步!

    論語篇章內容總結

    二、為政 以德、行人祖之公義,用政在思謀,仁心義行成信。

    三、八佾 禍亂人道不能忍!人而有仁,儉禮觀器,人道鼎立!

    四、里仁 人道即仁道,志於公忠天下。忠恕義行聖賢之道成王道。

    五、公冶長 才仁有別,因人引立志。

    六、雍也 人而志仁而學,公忠天下人民而行為仁,事中志仁持學,學而思而行踐知。

    七、述而 夫子三觀合道,志立人道若彭祖。述夫子持志、思維理解的層次和行為選擇。

    八、泰伯 至德為中庸於民,公禮仁制天下。

    九、子罕 聖人之道用於人道立。

    十、鄉黨 行儀之教。

    十一、先進 因人施教學,啟志於仁,踐知而行義。學為治,聖人之道經世致用。

    十二、顏淵 公禮為仁,公制、公資源、忠信天下為仁。守仁為德,先仁後德,行仁道方達道。

    十三、子路 為政之行策。管理技巧,術。

    十四、憲問 忠信天下行成義為守仁,守仁則有恥且格,是識人之道也是修賢之道。

    十五、衛靈公 聖賢之道成,一以貫之,續行續證。

    十六、季氏 輔政之要、格、度。“孔子曰”用於立行養生。

    十七、陽貨 “性相近,習相遠”,學而行仁,義以為上。

    十八、微子 辨主而仕,“君子之仕,行其義也”。公義為志,降志辱身。

    十九、子張 教之道、衍生承繼,人道傳承之用。

    二十、堯曰 天子之治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方不敗和林平之練功一脈相承,為什麼功力相差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