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成哥生活錄
-
2 # 手機使用者5289508212
感謝邀請!目前家庭的教育的確缺失。第一沒有良好的家風,現在只遵小沒有遵老的。第二金錢至尚,笑貧不笑娼。第三沒有擔當,只有出現錯誤,都是別人的毛病。第四,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與遵重。無論每個人優不優秀,還是唧個階層的人,都需要互相幫助和遵重。應該培養下一代吃苦耐牢的心態。尢其社會輿論應傳遞正能量。例如韓劇大人小孩都非常有禮貌文明(實際情況我不知道)但是感覺非常文明。社會的文明,要從每個人做起。改變社會風貌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我們更要學會感恩。
-
3 # 智慧家長諮詢
目前中國家庭教育大多處於經驗型和想像型之中,結婚生子了就是父母,供養老了就成了家長,一切順理成章,一切順其自然,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教子盲目性、親子關係不到位,成人因素鍛鍊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為了讓廣大家長覺醒,儘早進入學習、改變狀態。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1.過度保護,讓孩子缺乏安全意識。2.過分溺愛,讓孩子缺乏同情感恩。3.過多幹涉,讓孩子全面成長受限。4.過多批評,讓孩子缺乏自信自尊。5.過高期望,讓孩子缺乏自我自強。6.過度教育,讓孩子失去童真童趣。 -
4 # 鑫鼎賽亞
我先談一個教育學中關於家庭教育的理論:教育學認為,家庭模式對孩子未來成長起作用的優劣順序為:民主型>專制型>放縱型。從這一理論中我們就能夠看出來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不過,我倒覺得我們的家庭模式是在這三者中互相轉換的。
首先,是放縱型家庭的問題。這樣的家庭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或者都有過,那就是當孩子還處於童年的時候,要說明的是:嬰幼兒時期的寵愛不叫放縱,那是在給孩子安全感,這個有一個美國的失敗而又殘酷的實驗做過反證。只有孩子從兩三歲懂事開始的溺愛才稱得上放縱,這個時候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放縱。前兩天關於楊子和黃聖依的孩子就是個典型的案例,奶奶為孩子建一個遊樂場和滑雪場,僅僅是因為孩子想玩,除了財大氣粗,我能想到的就是放縱型的家庭模式。
然後,就是專制型家庭的問題這種家庭其實大多數是上一個家庭型別的延伸,孩子到了青春期,放縱型家庭帶來的惡果越來越明顯,這個時候家長採取的措施要麼是繼續縱容,要麼就只剩下專制了,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哄不住,並且快壓不住了,所以親子之間的矛盾會在這個時候爆發。
最後,就是民主型的家庭。這種型別的家庭模式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從孩子小時候就要著手建立的家庭模式,並且這種家庭模式很難保持在放縱和專制之間的平衡,需要家長的嚴格遵守和耐心引導。
-
5 # 椰風家庭教育
我是一位七歲男孩媽媽,專注於家庭教育,結合自身情況及目前現狀,我認為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父母對自己孩子沒有深刻和清晰的認識,不瞭解孩子的生命狀態,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只有盲從和焦慮,焦慮孩子的學習,焦慮孩子的未來。
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缺少高質量陪伴,沒有時間也沒花精力及時跟孩子溝通,不懂孩子內心真正需要什麼。
2、一味的盲從跟風,給孩子塞滿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3、父母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是學校是老師的事情,自身缺乏學習和成長。
學校是共性教育、通則教育,主要負責知識的傳授,無法兼顧到每個孩子的個性,而個性的發展是孩子學習力、創造力的源泉。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任期最長的老師。
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父母更願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讀懂自己的孩子。
認識孩子,讀懂孩子,瞭解孩子的特質,發掘孩子天賦,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順勢而為,揚長避短,不要拿孩子的短板跟全世界對抗,做到不盲從不焦慮,這才是解決目前家庭教育問題的首選。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本身沒有問題,都是折射出父母的問題。沒有誰天生就是父母,父母也要隨孩子一同學習和成長,首先學會的是如何認識生命,認識孩子,讀懂身邊的人。
-
6 # 德敏說育兒
#家庭教育# #育兒經# #育兒#
現在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點問題:
一、家庭環境的不和諧,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由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奔波勞累於金錢權勢的需求,而忽視了自身道德的修養和家庭的維護,以及孩子的教育問題。這裡就出現了貧富家庭教育的兩極分化。一些家庭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家庭,如農民、農民工、未就業人員和經濟貧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學習條件,這些兒童缺少親情的關懷,成長中的心理需求無法滿足,造成不少學生孤獨、自卑、封閉、虛榮、過於敏感、過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讓個別學生產生仇視心理。留守兒童、流浪兒童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而另外一些常年在外務工、經商或從政的父母,由於經濟條件寬裕,出於一種補償的心理,給孩子拿錢方面十分慷慨,無計劃、無節制,由於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財能力和自控能力,他們自恃家長有錢,模仿大人請客過生日,花錢請人做作業,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學習上怕吃苦頭、不思進取、自由散漫、懶惰貪玩。這部分學生中多數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刻苦鑽研精神,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並且,有的父母婚姻異常,單親、重組、隔代撫養和旁親監護撫養孩子的數量加大;還有的父母因個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鬧不止,缺乏互敬互愛。
因此,這些家庭的不和諧和生活的動盪讓未成年人連起碼的安全感都沒有,有的孩子對父母失去歸屬感、對家庭失去信心。一般來說,得不到家庭溫暖和關愛的孩子,其人格特點表現出攻擊性和反叛性,極易走入歧途。
二、期望值過高,盲目教育,不斷給孩子施壓
長期以來,小學中很多家長由於受社會大環境和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考慮為兒童發展的初級階段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而一味地從成長的各種願望需要出發,把家庭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孩子將來“有出息”上,進行功利性教育。因此對孩子的學業期望值過高,或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特長班”學習,不少人基於把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把改變家庭社會地位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父母寧願做出個人犧牲,也要換來子女“成龍成鳳”。他們為子女設計一個條理想的成長之路。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指導下,家長常常無視孩子其他方面優勢,一部分孩子也因此找不到自己的特長,以此帶上學習的枷鎖,只能一心希望考個好分數,不注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一旦不良素質從小形成,將會形成兒童發展的障礙,個別人甚至走向歧途,損害其終身的發展。
當前許多專家認為學什麼都要趁早,這樣才學得快,因此許多父母盲目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曾經有一個小學生父母要他學鋼琴、奧數、作文輔導班、書法等等,大家試想一想,正值孩童的他本應是自由快樂地享受童年的美好時光,卻被父母交給他的一個個任務變得沒有屬於自己的週末、暑假、寒假了。原本是個聰明活潑的孩子開始厭倦了學習。這又是誰的過錯呢?父母沒有根據孩子的實際而盲目的教育,不斷給幼小的孩子施壓,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家長自己以前學習不好,沒能圓上大學的夢,所以一直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總認為現在自己有了錢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味地讓孩子參加各種學習輔導;還有一位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受到家長批評、指責後跳樓自殺等等。以上種種因素,造成了許多孩子產生了厭學的態度,甚至對學習應付了事。
三、家庭教育中文化教育與道德教育的不平衡
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大部分家長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而在他們眼中,往往是分數代表著一切,只關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過度看重學習成績的好壞、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象嚴重,忽視了對孩子品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忽視了健全人格、優良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就算家長知道教育體制有問題,但是誰也不敢拿自己的孩子來賭。所以要求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的想法,從小學就開始灌輸這種思想。作為家長,他們認為孩子要的是成績,總是以為以成績好壞代表孩子好壞。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父母心中總是把一些問題和結果簡單地劃上等號,比如說:成績好=學習好=孩子好、成績差=學習差=孩子差。
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的家庭教育,使不少家長落入“重身體輕心理,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滿足輕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誤區。有的家長甚至用暴力“逼”“壓”孩子學習,更有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專心讀書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不僅在家裡不讓孩子做家務勞動,還往往暗示孩子少參加集體活動,少承擔班級集體工作,使孩子變得自私、冷漠、不關心集體。這種“重智輕德”的後果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胸無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沒有把“學會做人”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思想品德素質較差。少數孩子在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下,精神空虛,行為失範,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歧途,農村小學生中盜竊、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時有發。
四、過分溺愛,家庭環境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由於大多數學生父母外出經商或務工,這些學生的監護權一般都移交給了祖輩。父母不在身邊,年邁的祖父輩文化水平不高,既沒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藝術。他們過分溺愛,聽之任之,孩子要錢就給他錢,孩子的作業也沒有督促完成。而這些學生他們自恃家裡有錢,模仿大人請客過生日,花錢請人做作業,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學習上怕吃苦頭、不思進取、自由散漫、懶惰貪玩。導致這些學生出現許多問題。如厭學、外出打電子遊戲、上網,有的甚至與社會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賭博、小偷小摸、打架鬥毆等社會惡習。也有的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要承擔所有家務和田間勞作,也無法顧及孩子的學習以及健康成長。
五、呵護過度,培養無法獨立、自私的人
當前許多家庭教育方式不夠科學,陷入了過分溺愛和過分管制相交織的誤區。生活上“包辦代替”,包攬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忽視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這種保姆式的教育,幾乎不可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致使孩子懶惰、散慢,當他們獨立生活時就表現極端的無能和明顯的依賴性。如:小學低年級學生不能自已獨立吃飯還要父母喂;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不會疊被子,還要媽媽梳辮子,不會洗衣服,不會整理房間……中高年級的學生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勞,更不要說幫忙大人做家務了,家長在學生幼小的心靈裡播下這些事都是家長理所當然要做的,孩子不會主動為父母做事。使孩子不能獨立而又變得自私。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
直接上觀點:
教育觀念的不同步這點主要體現在父母與爺爺奶奶等在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具體表現是由於文化層次、對新知識接受程度的不同。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針對孩子父母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措施,不理解、不認同,甚至公開反對,成為孩子不接受家庭教育的“避風港”和“黑後臺”。
父母家庭教育角色的缺失。現在人尤其是年輕的父母都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里,整天在外工作、忙事業,對於孩子的教育關心關注的少,甚至連陪陪孩子的時間幾乎都沒有,乾脆直接撒手放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聽之任之,不管不問。
沒有認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提高其知識水平很多家庭以為,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多掌握知識——這僅僅是其中一項內容,對孩子社會觀念、道德情操、生存規則等等更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內容——這樣才能使孩子更早的形成獨立、完美的人格。
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缺少起碼的認識。以為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可有可無。或者利用孩子休息時間報這樣那樣的學習班,以為這就是對學校教育最好的補充。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