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抹抹讀書
-
2 # 二姐育兒育己
……
回答之前,我先看了大家的回答,也看了你對大家回答的回覆。
我說下我自己的感受啊,
我感覺你很焦慮。
……
剛開始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有點疑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問,因為我個人理解看書速度跟跑步速度一樣,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孩子跑步很快,你肯定不會焦慮吧。
後面看你的回覆,知道你是擔心孩子沒吸收內容,可你問孩子問題,ta能回答出,所以孩子是看懂了的,只是速度很快而已。
……
所以,在我看來,大可不必擔心,你家孩子速度很厲害,不僅是快還有效率。
我現在30好幾的人了,還在提升看書速度,我很羨慕ta。
……
至於擔心看書時間太長影響視力,這個跟看書速度是沒關係的,看書時間可以約定好,看書速度就不用去限制了。
……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有緩解一點點你的焦慮呢?
-
3 # 初心琉璃育兒
首先,我覺得這樣的孩子是個人才,8歲認識的字應該不多吧!而父母如果可以一起陪伴就更好了,我們可以和孩子互動一下,邊讀邊講故事的模式,這樣你就不用擔心孩子一次看太多書,是好還是不好了。
讀書的習慣一定要養成的,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並沒有認為不妥,也或者,8歲的孩子喜歡看書是因為有圖有文字,這樣就不用太三買擔心了。
-
4 # 為父筆記
不帶拼音的兒童書籍,通常來說,其文字排版應該是比較密的;150多頁,即便加上插圖,文字起碼也得大幾萬。8歲的孩子一個小時就看完了,大機率上說,他只是看了一個故事梗概,具體細節刻劃能記住的估計沒多少,更別談一些用得好的詞句了。
“閱讀”近兩年被學校、老師、家長越來越關注,因為語文教育,越來越開始向大知識面、高理解力的要求發展。相關教育專家說未來的語文考試,要讓70%的學生做不完——這句話幾乎能擊潰所有家長。於是乎“得語文者得天下”在老師和家長中流傳。
而獲得大知識面、高理解力的語文水平,最好的手段——或許是唯一的手段——就是“閱讀”。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於是在孩子低年級階段,就開始加入了龐大的閱讀大軍中。據說有些孩子小學畢業時,就能讀到上千本書,很多書還不止讀一遍。6年2000多天,讀1000多本書,平均兩天讀一本——簡直不敢想象在繁重的課業和興趣班之外,孩子是怎麼完成這些的。而1000多本書的閱讀量,可能已經超過了很多成年人讀書量。
從根本上說,大量的閱讀是一件好事,不僅對提高語文成績有所幫助,其鍛煉出來的理解能力,也會對其他科目產生有利影響。經年累月的閱讀,也能沉澱出理智的脾性、儒雅的氣質,以及較深層次的智慧,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然而如果一味追求讀了多少本書,囫圇吞棗,那麼這種閱讀,就幾乎毫無意義了。
孩子讀書快,家長需要跟進了解一下他是否真得讀懂了其中的內容。方法也比較簡單,一是讓孩子用一個小本子,記錄下讀到的精彩段落和詞句;二是讓孩子給自己講一講這本書有哪些好玩的細節。
有精力和時間的家長,還可以提前讀一讀孩子的書籍,在孩子讀完後,提幾個書中精彩環節的小問題,看看孩子是否能夠順利答出來——這種互動,更能激發孩子仔細閱讀的興趣。
快速閱讀,並不適合低年齡段的孩子。他們除了要得到書中的知識,還需要培養精讀、深讀的習慣,和得到精準的文字理解能力。
綜上,8歲孩子一個小時讀完不含拼音的150頁書籍,太快了。這樣讀書,不足取。
-
5 # 無為無不為之潛龍勿用
這種方式是可取的。
因為當今世界是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遠遠超過人們的閱讀速度,如果是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閱讀,嚴重製約人類大量獲取知識。因此,當今世界如法國、美國和日本等國都相當重視華人閱讀的速度,把快速閱讀作為科學來研究並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中國各地的教材也有相應對於“快速閱讀”以及“古詩文”的修改。以北京初中語文為例:在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朗讀部分提出具體的知識目標:“本單元學習快速閱讀,力爭每分鐘不少於500字”。按國家教學大綱規定,初中的閱讀速讀應該為500字/分鐘,高中600字/分鐘,而據抽樣調查顯示,這樣的最基礎的要求僅有5%能達到。而中國精英特全腦速讀則指閱讀速度在1000字/分鐘以上的閱讀。在此倡議,中國應當大力加強快速閱讀的重視程度,儘早把快速閱讀訓練也列入中小學課程,早日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
6 # 陳玉華親子
我來回答下吧。
是否可取,看孩子是否“明白”了這本書。如果看“明白”了,就是可取的;如果看完了,對這本書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種閱讀方式多半是有問題的。那麼,什麼是“明白”了呢?以讀一本小說為例,孩子看完後,能比較全面地口述這本小說的故事梗概,能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能體味故事情節中的情感——也就是說,孩子能動情的、有感情色彩地描述故事——我覺得,這就是明白了。
反之,看完一本書,你問孩子這本書講了什麼,他只說好看,然後你問他怎麼好看,他也說不出什麼,反正就是好看。我想,這裡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確實讀懂了,但因口頭表達欠缺,真的說不出來(看是否能讓孩子寫出來,一般老說,不會口頭表達的孩子,多半比較會寫);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根本就沒讀懂,讀的過程根本就是囫圇吞棗,未盡消化。
就是說,孩子的閱讀方法是否可取,在於父母跟孩子的溝通互動:不溝通,不足以瞭解孩子;不溝通,就會判斷失誤。
所以,我還想說的是:孩子的閱讀,在他還未有建立起相對成熟的閱讀模式之前,父母應該是不能缺位的。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怎麼做才是“不缺位”呢?
1、不缺位,意味著,你要時時關注孩子的閱讀動向。這個關注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的。所謂深入,就是:孩子讀完一本書,你要很投入地提問、引導,讓孩子透過表達去描述故事、傾吐情感;所謂深入,就是你要跟孩子同讀一本書,你要跟孩子互相分享一本書,你要跟孩子因同一本書達到情感共鳴——總之,你要跟孩子在同一本書上投入時間與情感。
2、不缺位,還意味著,你要關注孩子的閱讀方法。孩子的閱讀方法好,就積極鼓勵孩子堅持;孩子的閱讀方法不對,我們幫他及時糾正或調整。
3、不缺位,更意識著,你要幫助孩子透過閱讀,建立自己的思維方法。真正有意義的閱讀,孩子除了獲得知識外,最重要的是,他能因持續閱讀,建立一種思維模式,一種邏輯方法,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僅靠孩子一個人摸索是不行的,父母的陪伴、引導,可以讓孩子的探索不至於那麼孤獨。而且,碰撞,熱情的碰撞,總是能撞出火花的。
最後,補充一點——這點很重要——很多家長可能認為親子閱讀,總是自己對孩子的——自己總是付出的,它的意義是單向的。我要糾正的是:親子閱讀的意義絕對是雙向的,父母可以在“親子閱讀”中發現,孩子的思維,有時是來自天外的。石破天驚、電光石火,讓你訝異——這就是孩子在拓寬你已經固定了的思維;另一方面,在我看來,“親子閱讀”從來都是提升父子關係(母子關係)最便捷的方式之一。透過閱讀,孩子提升、父母提升,彼此關係還越來越好,何樂而不為呢! -
7 # 平原春秋
對於上面提到的8歲孩子有時一個小時就能看完一本厚約150多頁且不帶拼音的書。
首先應該讚揚這位家長,讓孩子的識字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年齡段,這本書裡肯定有孩子不認識的字,但為了看故事情節,很多細節問題都被孩子省略了,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總想知道最後的結果,因而讀的很快,只是為了探知最後的結果。
我不贊成孩子囫圇吞棗地讀書,記得我讀初一的時候,我們那時候課外書很少,我們班裡一個同學定了《少年文藝》這本雜誌,每當這本雜誌到來時,我們班裡的同學都搶著看,為了不耽擱別人看這本書,每當把這本書搶到手,我就囫圇吞棗地急匆匆地看一遍,有時一中午就把主要的內容看完,有時利用上課的時間偷偷地看,兩三節課的時間就把書的主要部分看完。現在想想當時只是看了一些好玩的事,至於書裡面的好的詞句、經典的片段、文章寫作構思的巧妙、開頭結尾的設計以及優美的語言、為什麼故事這麼吸引人等等問題,統統的不知道,只是知道一點故事的來龍去脈。那時之所以那麼喜歡看那本書,為什麼全班同學都搶,就是我們生活在一個閉塞的村莊裡,沒有現在的電視、電腦、手機等一切現代化的方式瞭解世界、社會,那時除了課本沒有多少課外書,我們能讀到的書很少。當時雖然把《少年文藝》這本書看完了,也不知道讀的是什麼就讀完了,就是讀的太快,而且讀的心不安,怕同學們要,怕上課偷看讓老師看見。
我覺得讀書,首先要選好書,選適合自己年齡段的書,選自己有興趣特別愛好的書,選充滿正能量的書,選經得起時間沉澱考驗的書。選好書,最好是靜下心來沉住氣認真仔細地閱讀,用書本的精華來充實自己的大腦,用好的字詞句來武裝自己的文學素養。當然像8歲的孩子應該還有很多的字不認識,在讀書的過程中,把一些主要的字學會,讀出書的感人之處、讀出書的驚人之處、讀出書的優美之處等等,我認為這樣讀書收穫會更大。
-
8 # 淺語微涼
其實你不用太緊張,讀書之法並無定論。
以前我對一類人很不理解,一年讀300本書,怎麼做到的?
有一種閱讀叫速讀。他們只抓住書中的關鍵內容,只讀80%的重要知識。
肯定會有人說書是要一句句精讀,才能讓知識內化成自己的。
那他們會進行主題閱讀,一個領域十幾本書,通讀後,互相補充,互相印證,一本書能記住80%就已經厲害了,如果通讀後,覺得這本書不錯,可以再進行精讀,但大部分書有重複,也有不可取的內容。只能批判性的閱讀,不可以全書拿來主義。
作為父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沒必要讓他象一個大人一樣,研讀一本書,他自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
如果有興趣,不用你說,他會如飢似渴地閱讀;那要是沒興趣,你強按牛吃草,他也會過眼就忘,說不定,你強壓式的讓孩子閱讀,最終使他失去閱讀的興趣。
如果你想知道他讀的效果,可以什對本書提一些問題。
問題答得出,說明他已經讀懂了,若問題答不出,可以有針對地讀相關內容。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沒讀懂,或是方式不對。
培養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切莫武斷而做出讓孩子厭煩的事。
-
9 # 手機使用者69478224312
我家娃也8歲,看書也快,看的快一般都是都是通俗的書,楊紅櫻,伍美珍,鬱雨君,查理九世等等,鬱雨君的書較厚300頁左右,一般一個小時左右看完,一本書極少過夜,都是大概時間,具體也沒算過,反正就是快,還有一些橋樑書那就更快了,十幾分鍾二十分鐘左右一本,我處理孩子看過的書一段時間就是一大箱子,一直搞不清楚娃是怎麼看的也很焦慮,經常問她書中內容,但娃特能說,經常主動講書中的故事滔滔不絕,你也問不住她,她看書也比較投入,經常狂笑不止,看查理九世看的嚇的瑟瑟發抖,但國外一些的作品,獲獎小說看的比較慢了,兩三個多小時。
我也希望孩子看的仔細些,但娃看書習慣確實不好改變,這和環境性格緊密相連,由他去吧,假期讓孩子做讀書筆記,娃也喜歡做,這樣心裡就踏實些了
回覆列表
我覺得不可取。另外,還要家長仔細觀察一下,是什麼型別書,100多頁,圖畫並列的,沒多少字,估計可以,但是要正常的書籍,150頁預估都要7-8萬字,1個小時看7-8萬字,別說小孩子,就是經常讀書的大人也看不完。如果真的看完,應該不是看完,是翻完的。
建議一:家長自己拿起書,讀讀看,看看你自己的閱讀速度,1小時可以讀多少頁,心理就清楚了,網上的人群分類不同,每個人看書的速度和習慣也不一致。
建議二:你可以讓孩子在閱讀完之後,講解一下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先說內容,再講體會,看看小孩閱讀心得,瞭解他對內容的消化程度。
從小閱讀,到一定量積累之後,的確閱讀速度會非常快,而且也懂得適應自己的閱讀方法。但是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我認為掌握的是少數群體。當然,如果有那種少年天才,一目十行,記憶力超強,二三年級就學完小學全部課程的孩子,另當別論了。
我是成人,按照我的閱讀習慣,20萬字左右的小說類資料,大概會需要6個小時,如果是工具書,時間不確定,需要思考,會中途停下來。
以上僅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