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夫82
-
2 # 文刀沐子
巫儒之術就是謀權弄官之術,為當官而改造自己,即所謂修身養性;近而不擇手段地陰取權利,即所謂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攫取權利,博得功名利祿一一是儒術的靈魂。試想:抽掉了權術與官道,巫儒之術還有什麼?
道是哲學思考,是對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與思考,德是對自然與人類法則的總結。二者結合就是:透過對自然與人類的探究與思考而得到的真理。
同時,道人的學說,也有得到真理之後怎樣付諸實踐的反思,其中包括:養生,治國,為人,處世等社會實踐方面的指導意見。
-
3 # 一生安然3387
儒家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王道
道家講的是忠,孝,節,義,
天道
具體內容一時半會講不清,
-
4 # 河東來
華人的思想根源是“儒”。
何為“儒”?人們造“儒”這個字就表明了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首先“儒”是人字偏旁,說明其屬性是人。
其次“儒”是“需”字會意,說明這種特殊的人是為了解決人們的需要而存在的,什麼需要?將上天的雨露普降世人,中國以前是一個傳統農業社會,有了雨就意味著好收成,好生活,就是溝通天地為老百姓謀福利。
可以看出,儒的著眼點有二,一是溝通天,一是溝通地,天代表帝王將相,地代表普羅大眾。
立足於研究“天”的統治學說和社會治理理論,主持相關祭祀祈禱及占卜預測的人就是道家。
所謂道,造字也根源性的說明了一切,“道”字偏旁部首是代表走路,其右邊會意,是“首”,就是形容“走路中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舵手,就是頭人,就是頭馬,就是猴王,故而道家在儒信仰當中是居於領導地位的。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
立足於研究“地”的宣傳學說和社會平衡理論,進行宣講儒的教義,大範圍普及儒教基本知識的人就是儒家。
正因為其面對著下層人民,所以他們講究“有教無類”,講究“三人行,必有我師”,講究“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為什麼問禮於老子?
因為他要溝通帝王將相的“天”和普羅大眾的“地”。
如果把儒教看作一所醫院,解決人類整體的利益追求,統治階層就是帝王將相,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醫院的“院長”,就是世俗周王朝的“天子”,負責具體處理症狀的是道家出身的“醫生”,醫學總負責人是老子,負責管護普羅大眾,管護這些“病人”的,是儒家出身的“護士”,護理的總負責人是孔子。
為了更科學合理的管護病人,孔子是必須要請教基本注意事項是什麼的,這個注意事項,就是“禮”。
這,就是儒家與道家的主要區別。
如果是“醫生”的道家思想根源,卻立足於“護士”的儒家工作方法,就是“醫生”要操“護士”的心,就形成了法家,歷史上有名的韓非子,就是這樣一個範例,他的道家理論造詣,與莊子並稱得到老子道家學說的衣缽(韓非子主張“君無為,法無不為”,莊子主張“君無為,而臣有為”,一個重視人使用的法這種工具,偏重於“法治”,一個重視使用工具的人,偏重於“君主立憲”),而他本人,則同時是孔子傳人一代大儒荀子的門徒,儒家學說功底十分出眾。
如果是“護士”的儒家思考基礎,卻立足於“醫生”的道家處置模式,就是“護士”要操“醫生”的心,這就形成了墨家,歷史上有名的墨子,就是這樣的思維內容,他學自儒家,估計是孔子晚年門徒子張這一派,他主張的“兼愛”、“非攻”,實質就是提倡普羅大眾對帝王將相的統治有私力救濟的途徑,而不必直接對抗,其實質是在儒的外部模式基礎上,再建一個“兼愛”模式,以限制帝王將相對普羅大眾可能產生的不當鎮壓,相當於對不當醫療行為的彌補或者“以毒攻毒”行為。
這幾個學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及著眼點在分析儒,這其實就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內在聯絡。
“儒”的根源,則可以繼續深究,這涉及一個著名的成語,叫“無中生有”,或者叫“無極生太極”。
為什麼產生溝通天地的“儒”這種特殊的人?
因為天地的規律是“易”。
“易”這個字,上日下月,說明日月交替,變化無窮的意思,但也有規律可尋,研究這些規律的人,就是“儒”。所以“無極”的“易”,就轉化為“太極”的“儒”,這就實現了“無極生太極”了。
“太極”的“儒”又分為代表“陽”(帝王將相)的“道”和代表“陰”的“儒”(普羅大眾)兩個研究方向,就“太極生兩儀”了。
“道”又分化出“法”。
“儒”又分化出“墨”。
兩儀的“道儒”就分化出了四象的“道法儒墨”,實現“兩儀生四象”了。
-
5 # 扒皮探真
請不要回頭走勞苦大眾不想走的老路,因為這樣的文化歷史已經驗證勞苦大眾的遭難,曾經一次次的被列強洗劫一空!南京大屠殺還不夠殘忍?復辟過去就是等於滅亡!
-
6 # 生命力提升
道家思想主要是無所不包無所包含,儒家思想主要是針對人的修身養性,儒家思想最高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性與獸性區分開來。道家思想最高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自然規律。
-
7 # 思思思行行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本質上是統一的,是一脈相承的,兩者的區別在於出發點不同。
道家思想,就是告訴你站在山頂上如何去看風景;儒家思想,就是告訴你如何爬上山頂去看風景。
-
8 # 楊朱學派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大同小異。主要是側重點不同。儒家主要論人。道家主要論天。
儒家思想以人為本,道家思想遵循天道。
儒家立人——以人為本:
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
這是儒家最最最最看重的。
道家順天——遵循天道:
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唯有道是絕對的——不生,不死,不滅!
儒家經典《孟子》中,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主旨也是循天道。儒家雖然論天。但天只排第二,甚至第三。人排第一。
-
9 # 馬振廷1
老子研究的是,萬物靠自然,生,死之道。無生有,有化無之道。做不到沒大要,地球迎日照,照樣轉。太陽月亮也不敢休息,照常工作發光。四季風雪雷電雨水照樣運作。
孔子研究的是人倫之道必然性。做不到亂可預料。編輯成文教肓識字雙收穫。以防為主,又是法治的理論的根據。老有所養的依據,帝王治國平天下所用之學。
-
10 # 紫天雲
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主要由孔子創立,它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誠等為價值理念,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富於入世理想與人道主義精神。
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主要由老子創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對立統一、清靜無為、守柔處卑、無為而無不為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早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 重“名分”與重“自然”
儒家強調尊卑等級,注重“正名定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中記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在孔子看來,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也就是說,在這些關係中,都有一個尊卑秩序在裡面,要各守本分,不能僭越、不能逾“禮”,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目標。
而道家強調順乎自然,在老子看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虛靜、無為的,是萬事萬物因循變化的總規律,也就是作為宇宙本體最高存在的“道”發揮作用的具體形式。而仁、義、禮等倫理規則都是“人為”,都是與自然、自發相反的,也就是說,仁、義、禮都是不符合“道”的要求的。
所以,老子鄙棄儒家的仁、義,以為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墮落。因此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02 有為與無為
在儒家學派看來,聖人一旦為王,他應當為人民做許多事情,包括正名定分、推行仁政、禮樂教化、勤政愛民、踐行忠恕,等等,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而按照道家的說法,聖王的職責是不做事,應當完全無為。道家的理由是,天下大亂,不是因為有許多事情還沒有做,而是因為已經做的事情太多了。《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因此,聖王首先要做的就是廢除這一切。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又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道德經》第三章)
聖王首先要消除亂天下的一切根源。然後,他就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萬物之所以生者。道,讓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按照道家的主張,國君自己應該效法道,他也應該無為,應該讓人民自己做他們能做的事。
03 入世與避世
學界通常認為,儒家起源於“文士”,而道家起源於“隱者”。因此,儒家思想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是積極的、入世的,致力於實現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崇高理想;但是道家強調人的內部的自然自發的東西,是無奈的、避世的,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正如《莊子》中說的那樣,儒家遊方(社會)之內,道家遊方(社會)之外。
《論語》中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也?”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長沮、桀溺是兩位隱者,他們認為天下大亂,誰能改變得了呢?與其跟著孔子那種逃避壞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逃避整個社會的人呢?
對此,孔子認為自己不能同飛禽走獸合群共處,如果天下太平,也就不會去殫精竭慮的宣傳推廣“仁政”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代表的儒家學派積極入世、反對避世的精神。
但老子在《道德經》中卻主張:“小國寡民,......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道家的這一避世傾向,在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那裡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總之,儒家思想是重“名分”、剛健有為、積極入世的,道家思想是重“自然”、虛靜無為、無奈避世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鮮明差異,恰似中國文化傳統的“陰”“陽”兩極,共同積澱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兩大重要基因。
回覆列表
在中國,思想文化深厚博大。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儒、道、墨、法等等,比之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毫不遜色。
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以儒、道為宗。實際上儒道同源,只是經世致用有所別而已。
從政治的高度來說,儒家以"仁"為出發點,推及親親愛民,強國富民。道家以"人"為出發點,順自然而為,恤民強國。因此,儒家是積極的進取之說,道家是順勢而強之說。
正因為兩家學說,均對口華人之心,無論哪一代帝王,都無出其左右:要麼以道家思想平撫亂世的創傷,要麼以儒家思想開創正統。只是後來人們覺得,法家也不錯,依規依法辦事,更省了許多麻煩。
然而坦率地說,中國的法家,不似也不同於西方之法,象商鞅之法,強秦國之一世,卻二世而亡。
由此而論,兩千五百多年的文明,無論儒道,均為正道,舍此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