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夫常談
-
2 # 左金楓
孔明北伐,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大義。這也是讓人歌頌千年的原因。
有些人,有些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愚蠢。
-
3 # 經濟資訊速遞
六出祁山
·
千年聖賢看諸葛,
勵精圖治在四川。
治國安邦輔劉禪。
六次出祁山,只為興大漢。
·
矢志不渝攻長安,
無奈國弱地偏遠。
鞠躬盡瘁五丈原。
妙計除魏延,長眠定軍山。
.
諸葛亮六出祁山,更多的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一是匡扶漢室的信念,二是對劉備的忠誠,三是主動出擊以求自保的戰略。
當時魏國強大,蜀國弱小,伐魏顯然很難成功,但諸葛亮依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更體現了其意志的堅定。
如今,即便坐成西高鐵穿行諸葛亮出祁山的道路,便可以切身體會北伐的不易。更何況是1800年以前,蜀道之難,入不易,出行更難。諸葛亮能六出祁山,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愧為一代名相的典範。
.
一出祁山
·
成都豔陽別四川,
首次北行奔長安。
百里隧道緊相連。
高鐵變地鐵,難得見晴天。
·
秦嶺巍峨分北南,
群山環繞丘綿延。
心生敬畏蜀道難。
山南看林海,山北看雪原!
·
從成都北上西安,因穿越秦嶺,道路極為艱險,不僅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典型代表,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行軍路線。
在經歷幾次入川的遺憾後,今次高鐵穿行此線路,群山連綿,隧道不斷,切實體會了路程的艱辛,更體會了南北方的氣候差異。“一出祁山”,果然有不一樣的感受……
-
4 # 卻道黯然銷魂
諸葛亮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北伐?他的出師表告訴了我們部分答案:
一是為了報答劉備,諸葛亮隱居南陽多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並且很快就讓諸葛亮當了蜀漢集團二當家的,臨終的時候更是把整個蜀國都託付給了他,劉備如此信任他重用他並且倆人為了一個目標奮鬥了幾十年,現在劉備死了,作為二當家的諸葛亮肯定會繼續完成劉備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因此,多次北伐也就不奇怪了。
二是當時的天下大勢所迫,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荊州丟了之後,蜀漢只剩下益州(四川盆地)這一塊地盤,當時的四川盆地還屬於邊遠地區,窮鄉僻壤,跟雄踞中原的曹魏和坐擁江南的孫吳相比,地盤狹小,人口、物資、國力都處劣勢,但是好在趙雲、魏延、黃忠這些老將都還在,關興、張苞這些年輕一代將領也成長的很快,如果不趁著現在人才優勢還在,一直相持下去的話,人口、物資、國力差距會越拉越大,而且魏、吳兩華人口眾多,一兩代下來,蜀國僅有的人才優勢也會喪失殆盡,到時就只能任人宰割,因此,諸葛亮不得不舉全國之力進行北伐。
三是蜀漢國內形式所迫,這個是出師表裡沒有的,蜀漢佔據益州後內部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和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東州集團就一直有矛盾,諸葛亮一派代表外來勢力力主北伐、李嚴一派代表益州本土勢力力主自保,兩派政見不同,並且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李嚴提出了很多過分的條件,讓矛盾更加激化,因此,個人覺得諸葛亮多次北伐也有轉移國內矛盾並透過戰爭讓自己全面掌握國家權利的目的。
-
5 # 磚業評論家
我是磚家,專業解答。
其實他也不想出,耐不住劉備那廝臉皮厚啊,相當的厚。拒絕了還來拒絕了還來,搞得亮哥心煩氣躁,整日休息不好,又怎麼談養生呢。
自己透過玄學之術早就算到了自己即便輔佐這廝也不得好,但是沒辦法啊,自己一世英名啊,總不能一直在茅廬裡吧。透過算計,他還發現自己可以透過那廝名揚於後世千年萬年之久,何樂又不為。
立馬起草《出師表》,光是寫草稿就寫了兩個G,電腦差點宕機,然後交給新華社出版,太不容易了
-
6 # 友善敬業
蜀國立國之本就是伐魏,漢曹不兩立,六出祁山不是窮兵黷武。誰不想前呼後擁睡床上做個大貪官,諸葛亮不想這樣,他連年出征不能與家人團圓,蠻王孟獲住的那是啥地方,鳥不拉屎,環境惡劣,六出祁山走的都是啥路,戰爭隨時都有丟命的危險,諸葛亮親自上陣之生死於度外。現在這些無知小人看不清信仰無端指責,諸葛亮是死在戰場上的,烈士。關老二是個逃兵,怎麼都弄反了,把逃兵拜成神了。
-
7 # 你的name我忘了
出師表寫的很清楚
只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個信念 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和荀彧一樣 只不過在曹操得手後荀彧發現了他們之間的目的和理想是不一樣的 感覺自己這一輩子都在助紂為虐已經是背棄了自己的理想最終是羞愧而死
而諸葛亮所輔助的劉備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 看不出劉備到底有什麼野心和其真實的想法 就在此時劉備死了 所以諸葛亮就為了興復漢室這個信念繼續北伐
正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哪怕是徒勞也要盡力
-
8 # 海風的世界
諸葛亮擁有天人之智,基本算到大漢氣數已盡,但諸葛亮為何堅持北伐呢?我們看一下《後出師表》怎麼寫的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從上面的話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幾點原因:
1,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如果不趁著魏國比較虛弱的時候攻打,等以後他們強大了。就會來打蜀國,到時蜀國將士貪圖安逸,早已不思戰,必定會亡。
2, 回報先帝知遇之恩,上文寫到這是劉備的遺意。諸葛亮作為忠臣,肯定要遵劉備的遺囑啊。
3, 諸葛亮深知蜀國沒人,趁著他還在的時候還有收復北方的機會,等他不在了,誰來擔當這個重任呢?姜維固然有才,但沒有諸葛亮的威望能震的住。劉嬋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在的時候魏延不敢反,但姜維沒有這個資歷。所以諸葛亮急啊。
-
9 # 張亮196440673
所謂成王敗寇,神機妙算是扯淡,成功與否看實戰,機會皆在危機中,稍有不慎就玩完,六出祁山若功成,千古留名朝代換。
-
10 # 越躍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隆中的對話,清晰的分析了天下形式,並制定了基本國策。
今天我就從夷陵之戰失敗劉備病故,來探討一下諸葛亮實施那些恢復國力的措施。
外交政策襄樊、夷陵之戰的連續失敗,使蜀漢國力嚴重衰竭,蜀漢上下人心惶惶,害怕魏吳倆面夾擊蜀漢必亡。諸葛亮為穩定人心和聯吳抗魏的策略,派遣鄧芝出使東吳。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取得勝利得到荊州全境實力大漲,但還是不具備獨立抗曹的實力。曹魏在襄樊一帶重兵把守,一但開戰剛到手的荊州可能就會拱手讓人。東吳也派出使臣去蜀國回禮,諸葛亮和陸遜達成共識倆國重歸於好。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經過一系列的部署,蜀華人心穩定,國力開始恢復。
進攻往往是強大的一方攻擊弱小的一方,諸葛亮為什麼在國力剛剛恢復就開始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以蜀國當時的國力根本不具備出兵的條件,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發展趨勢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1082000人 ;魏國4432881人 ;公元280年,吳國2562000人 。
從人口方面對比魏國是蜀國的4倍多,吳國是蜀國的2倍多。戰爭使人口巨減,蜀華人口少,帶來的兵員也少。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目的並非佔據城池,而是搶奪人口。
《三國志》卷十六 《任峻傳》記載了曹魏的屯田成果。“是時歲飢旱,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糧食是戰爭的必需品,魏國是最先實行屯田制的,糧食充裕人口眾多,國力自然最強大。蜀漢是最晚實行屯田制的,因為蜀漢的耕地大部分在地主手裡。三國演義中曹操對曹仁說過:“只要諸葛亮手上有糧,他馬上可以變出十萬精兵”。古代戰爭你只要有糧就會有兵。
蜀漢結構有本地士族、劉璋集團、劉備集團三部組成。同為顧命大臣李嚴,督運糧草辦事不力,諸葛亮上奏彈劾罷官流放梓潼郡。能被劉備安排為顧命大臣,是能力的一種肯定。李嚴的流放只是倆個集團的政治爭鬥,諸葛亮一生做事謹慎,決不會讓,損害蜀國穩定的人掌握實權。
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目的。一:是為了縮小和曹魏、孫吳的差距。二:透過戰爭掌握軍權,使內部團結。 -
11 # 與心靈之約
諸葛亮罪莫大焉!
諸葛亮(舉全國之力)六出祁山閥魏(魏國僅以三分之一的兵力足以抗衡),這是必敗之旅,絕無勝算。儘管有區域性的小勝,但是這扭轉不了戰略上的失敗,最終耗盡蜀國民力民心,是蜀國敗亡的致命因素。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諸葛亮禍害蜀華人力資源,專權竊國:1出餿主意“荊益分兵”,結果是關羽人死地失;2進讒言害死劉封;3“夷陵之戰”劉備敗在糧草不濟,諸葛亮沒盡到“足衣足兵”的責任;4虢奪李嚴兵權,攫取江州軍團,違背劉備旨意;5“自領益州牧”已然篡國;6諸葛亮曾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也,當贊興世業者也”,但後來,諸葛亮憑藉蔣琬讒言而治廖立誹謗先主之罪,將其流放;7攫取漢中軍團,架空魏延。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實質上是諸葛亮專權而造成的惡果。
“六出祁山”竹籃打水,誤國害己:(一出岐山)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屯於沔陽——虢奪魏延軍權。(“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二出岐山)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失街亭,大為張邰所破。(三出岐山)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四出岐山)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平二郡。(五出岐山)九年,亮復出祁山,射殺邰。(六出祁山)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於渭南,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諸葛亮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
12 # 佔禮雜談
三國時期的蜀國是三國中最弱一國,但是這並不代表蜀漢沒有統一全國的機會。
如果不是關羽過於狂妄自大輕敵被殺丟失荊州,如果沒有劉備盲目出兵伐吳彝陵之戰的慘敗,如果不是劉禪的昏庸懦弱,蜀漢統一天下也是有可能的。
諸葛亮的志向更是想為蜀漢一統天下成為一代開國元勳。諸葛亮沒出道時就自比管仲樂毅,這是他謙虛的對外表態。實際他真正的志向是做輔助周武王開創八百年天下的姜子牙,和為劉邦出謀劃策打下大漢江山的張子房。事實上,諸葛亮也正是為了這個目標嘔心瀝血奮鬥努力的。諸葛亮所寫的那篇最著名的文章《出師表》就證明這一點。
諸葛亮七次出兵北伐都因為種種原因失敗了,最後病逝隕落在五丈原,年僅五十八歲。他的一統天下的理想也就此遺憾終結。
歷史上能夠統一天下建立王朝其實有多種偶然因素促成的,不可能事先就可以料到,包括大漢江山建立。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稍微有點狠心,劉邦的大漢江山也就成了泡影。
諸葛亮雖然智謀超群,目光遠大,但他也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算計那麼明白,更沒想到他每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事實上諸葛亮應該是看出曹魏政權外表很強大,實際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因此他才執意北伐的。曹丕篡奪大漢江山,名不正言不順,更有很多人不服,後來讓司馬氏篡奪了江山也證明這一點。當然他也應該明白,以蜀國現有的武力和國力成功的機率很小,但是如果他不北伐更沒有統一全國的機會。
歷史就是歷史不能改變,後來人可以任意評說。諸葛亮七次北伐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但每次都是全身而退,不能說成是自取其辱。事實上諸葛亮的七次北伐,由於他的智謀超群已經被傳為佳話,受到後人的崇拜和稱讚。
-
13 # 胡扯老李
在當時三國之中,蜀國力量最為薄弱,六出祁山也是無耐之舉,以攻為守,是唯一的良策。如果諸葛亮不攻曹魏,曹魏就有可能攻打蜀國,蜀國就進入了被動的防守地位。以蜀國的力量,很難抵擋住強大的曹魏,所以諸葛亮以攻為守,其實是一種自保的行為。他心裡明明知道他也不可能完全打敗攻佔魏國。
-
14 # 小羅哥967
祁山是魏蜀爭奪的唯一戰略要地!孔明若拿下祁山等於拿下漢中!曹操的地盤就如探囊取物!它是魏國的唯一退路根本。如赤壁一戰曹操戰敗永不南下一樣道理…
-
15 # 隨意怡然
後期諸葛亮屢次三番六出祁山只因為過於自信還有一點就是不甘心,從決策上來說這樣屢次出兵對國力消耗巨大勞民傷財,表面上是為了蜀國能夠統一天下不如說諸葛亮是為了名而出兵,就是沒有司馬懿的阻攔也會有什麼歐陽懿什麼上官懿等阻撓他北伐,註定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意願,因為連年征戰弄的天下百姓已經疲憊不堪,我覺得三國裡面功勞最大的當屬司馬懿,因為將三國統一實際是莫大的功績雖然在活著時沒能實現但其子司馬昭奠定了晉的開端,什麼是功績?功績就是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躲避刀兵才脫離苦難才是功績,司馬懿雖然鷹視狼顧天生多謀名聲也沒有諸葛亮的名聲好,可當時來講能夠把國家統一起來的也只有這個司馬懿了。諸葛亮後期做法過於激進以至於只有五十多歲就隕落在了五丈原,所以說成功不成功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名聲而在於你以後會不會對百姓有所實惠,司馬懿的成功完全是天意,差點被諸葛亮燒死,又遭小人陷害,三起三落最重司馬家德了天下,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打來打去歸根結底被一個不打的人給得了天下。
回覆列表
諸葛亮是具有政治軍事才幹,和品德高尚的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並牢固確立濟世安邦,救民救國的政治思想和目標。選定了劉氏子孫並較為正派的劉備集團,劉備提出的匡扶漢室的政治主張也適合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所以在劉備誠心實意的三顧茅廬邀請下,諸葛亮應聘出山。而諸葛亮這種具高尚品格的知識分子,一旦出山就意味著立下了一生就是付出生命,也必須為之奮鬥的決心,這就是他奮鬥的思想基礎。在他輔佐下劉備確實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其事業得較大的發展和成功。夷陵之戰導至劉備大敗,形勢急轉之下,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後病逝,諸葛亮雖不是皇帝,但由於他才能和特殊地位,事實上基本全盤接過蜀漢軍政大權,接過劉備匡扶漢室的的未盡事業,所以從諸葛亮的安邦濟世的政治報負和接過劉備的未盡事業,就更決定諸葛亮必須盡力去繼續幹這統一天下大業,經過幾次北代,進展甚微,甚至失敗,諸葛亮也清楚實行統一已不可能,但諸葛亮已沒退路,加上蜀國相比還較弱,如等別人來攻可能問題更大,不如釆用以攻為守還要有利些,若停止北代也對不起劉備的託負,和自己確立統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顯然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去幹,直至付出生命。所以諸葛亮只要有精力和條件,都必須義無反顧的去幹這統一天下的大業。這是本人膚淺理解,也可能不太正確,歡迎網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