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微大都護

    西夏的歷史定位很清楚:就是當時中原大國的附庸,同時臣服宋遼,從君臣名義上講,無法與宋遼金並稱,就是南宋正統性都不足,向金國稱臣納貢,多虧漢人修史才把南宋地位抬高,西夏甫一滅亡,官民多遭屠戮,無論文字還是歷史都被蒙古抹去痕跡,更無人維護党項人利益,在蒙古的仇視中自然不會有任何出頭的機會,而且西夏是真正的四姓家奴:投靠宋遼金蒙古,又先後背叛四國,尤其對漢人的傷害最大,所以修史自然不會承認西夏的獨立地位!

  • 2 # 知古鑑今

    二十四史是清朝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部史書,用來反映中國從黃帝時期一直到明朝結束的歷史史實,也是最為正規的二十四本歷史史書,被稱為二十四正史。

    為啥沒有西夏史呢?因為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西夏國小、偏遠且用西夏文,故史料少,難以形成史書性質的東西;由於西夏是少數民族政權且存在時間不長,傳統人士有鄙夷的思想,因此就算有一些史料流傳也不列如正史;當時西夏很少有強勢的時候,大部分時候算是遼金宋等的附屬國,所以不成史書。 同樣的還有大理、高麗、吐蕃等都未單獨成史,只是附於宋史。

    元朝建立不久,即著手組織編寫宋、遼、金三史。但因三國同時存在,究竟應以誰為正統,採用怎樣的體例編寫,朝廷內部意見不一。一派主張“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一派則堅持“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從而影響修史工作的進行。

    元順帝時,脫脫任中書左丞相,主張宋、遼、金各為一史,獨自成書,各與正統,各與其年號,並欽定修史義例。至正三年(1343)三月,元順帝採納脫脫的建議,詔修宋、遼、金三史,令脫脫為都Quattroporte,主持修史。。至正五年(1345)十月,三史即告完成,皆署脫脫等修。西夏國的存在,畢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元朝史官在《宋史》、《遼史》和《金史》中分別有兩卷《夏國傳》、一卷《西夏外紀》和一卷《西夏傳》,算是對西夏曆史作了總結。

    今人完全可以根據《宋史》、《遼史》和《金史》等有關西夏的歷史書籍歸納整理單獨給西夏寫一部完整的西夏史,但是沒有那個必要。如果你要問能不能成為二十五史,這個你得回到清朝問問乾隆皇帝答不答應!

  • 3 # 子夜羌笛

    暫且不論編寫史書需要詳實且準確的歷史記錄,單單是西夏文,至今能認全的專家也很少。要辨認西夏文只能依靠現存於俄羅斯列寧格勒東方學研究所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更為困難的是:由於西夏在滅國前猛烈抵抗過蒙古人的進攻,造成了其較大傷亡,甚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是死於征服西夏的途中。蒙古人因此在攻滅西夏以後對其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造成了幾乎沒有任何西夏官方文獻流傳於世。現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夏王陵的殘垣斷壁也能看出當時蒙古軍隊對西夏文明的摧殘有多麼嚴重。因此,僅靠流傳至今的有限資料是很難編撰除一部嚴謹、縝密且包羅完整的西夏史的。

  • 4 # 歷史風物誌

    二十五史早已有說法,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獲歷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記載逾四千年的中國歷史,上起傳說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且統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正史”這個名稱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

    因為《元史》撰寫的內容比較缺漏而,所以1917年時任政府召集編《新元史》,1920年成書,1921年時任大總統徐世昌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並稱二十五史。另外曾經《舊唐書》曾一度因為《新唐書》的問世一度被放棄,1914年,清史館設立,1927年《清史稿》問世,因為編修的大多是清朝遺老,《清史稿》大多對清政府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的民主鬥爭,所以被列為了禁書。

    到現在關於清朝的史料還是以《清史稿》為範,許多學者認為加上《清史稿》《新元史》現在應該是“二十六史”,也有的只加其一稱為“二十五史”

    西夏是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原地區的西北方,國土佔據黃河中上游。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由於一直是中原地區政權的屬州、屬國,且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

    西夏僅僅經歷唐、、五代、宋朝,擁有一直附庸,自主政權的歷史很少,最後政權被滅,甚至元朝都未建立就已經被滅,所以西夏史較短,且已經被被詳細的歸入《唐書》《遼史》、《宋史》、《金史》,因此西夏的歷史已盡在二十四史內,二十四史除了《史記》是通史之外,其他的都是以朝代為斷限的斷代史,西夏並沒有取得過大面積的政權,所以可以記載的相關歷史本就不如其他朝代多,不需要再單獨重新的出一部西夏史,除非未來大量出土西夏的文物、史料,可能會新編關於西夏曆史的書籍,但很難被列入二十四、五史。

  • 5 # 八斗說

    想要修復西夏的歷史,有一個捷徑,那就是破解西夏的文字。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漢藏語系的羌語支。西夏人的語言已失傳,跟現代的羌語和木雅語關係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廣闊地理帶中,盛行了約兩個世紀。元明兩朝,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了大約三個世紀。西夏文專家李範文認為,全部西夏文字共計5917字,而實際上有意義的字共5857字。

    西夏文,在1820年左右才從土層中發現。在19世紀以前,這種文字已經完全變成了一種死文字,已經沒有人知道如何解讀。但是在九十年代初,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契機。當時在陝北地區的一次考古發現了一本可以破解西夏文的字典,是15世紀以前當地人編寫的漢文和西夏文對照字典。

    雖然這給我們探索西夏文的再度發現提供了一些可能,但當我們在試讀文獻時,還是有很大的困惑,畢竟要和字典進行對照查詢的話,非常耗時費力,還是挺麻煩的。現在我們在識別這種文字時,進入了瓶頸期。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我們把希望寄託在人工智慧上。

    我們已經開始嘗試了。如果我們把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到西夏文的識別中,透過掃描圖片當中的欄位,然後把它生成可以提取的數碼塊,再把數碼塊和資料庫當中的漢文西夏文對照系統進行比對的話,是不是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復原一篇古代西夏文獻的主要內容?

    由此可以看到,透過人工智慧,尤其是圖片語言識別技術,我們有了一把鑰匙,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開啟傳統上認為已經缺失的古代文明。

    到那個時候,我們將破解西夏文字,乃至還原西夏的文明,如果順利的話,西夏的歷史將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為中華民族再填文明之光。至於能不能被編進二十四史,也許也不是那麼重要。

  • 6 # 香茗史館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清乾隆時期經過乾隆皇帝欽定刊印的,故也稱“欽定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記載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約前2550年),下止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卻唯獨沒有西夏史,那麼是否可以將西夏史列入其中組成“二十五史”呢?

    二十四史:貫穿中國上下四千多年的正史,的確無西夏正史

    二十四史作為中國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其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在三國時期便已經有“三史”之稱,即《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後被後漢書取代)。

    後又出現十三代史之稱,即《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合稱)。宋朝時期,又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從而形成“十七史”。明代時期又加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變成“二十一史”。到清乾隆時期,先是加入《明史》,後又加入《舊唐書》、《舊五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

    我們再來看看各部史書記載的範圍,如上圖。由此可見,“二十四史”雖然時間跨度很長,但的確沒有以西夏為主要內容的正史出現,只是作為依附於宋遼金史書後的一紀、一志、一傳存在。

    西夏為何沒有正史?

    關於西夏為何沒有正史,目前爭論仍然較大,主要有五種不同的說法,但如果細細分析,均可發現每種說法都有致命的缺陷。

    說法一:西夏曆史短暫。這個說法一度非常流行,但也是最站不住腳的一種說法。西夏從李元昊稱帝立國(1038年)到被蒙古滅國(1227年),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國祚來看,雖說與歷史上的大王朝無法相提並論,但也並不算短,要知道之前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加起來還不到一百年。

    說法二:西夏疆域過小。與同時期的宋、金、遼、蒙古等國比起來,西夏的疆域的確算不上大,似乎是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理由。不過,我們再聯想到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的那些國家,西夏的疆域似乎也並不小,因此這種說法仍然有缺陷。

    說法三:少數民族政權。這個更是無稽之談,不僅同時期的遼國、金國都已經有正史存在,就連五胡亂華時期的“十六國”也有個《十六國春秋》(並未被納入二十四史)。可偏偏就遺漏了一個西夏,這實在有點說不通。

    說法四:西夏缺乏史料。我們知道,西夏建立了自己較為獨立的西夏文字,再加上滅國時大量文獻、史料被化為灰燼,因此這種說法認為,當時未給其修史,主要願意語言不通和史料丟失。但這種說法同樣站不住腳,雖然西夏滅亡時慘遭屠城,但國民並未死絕,且仍有零星的史料留存。

    說法五:西夏存在感小。的確,與同時期的幾大強國相比,西夏的存在感的確較小,堪稱夾縫中求生存,但也並非毫無存在感,至少要比五代十國那些小國存在感要強很多吧,要知道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可是在西夏吃了大虧的,就連成吉思汗也死在了出征西夏的途中,這種說法顯然也很難站得住腳。

    △成吉思汗也死在了出征西夏期間

    為西夏修史應該是元朝的責任,然而元朝政府對西夏卻恰恰抱有一種徹底消滅的態度,不僅瘋狂屠城,而且對其文字、文化和歷史都是徹底打擊和消滅,甚至將說党項語、穿党項服裝、行党項風俗的人一律滅殺,最終導致西夏文明徹底淹沒在歷史當中。而這一切,可能真的源於蒙古人對西夏的憎惡,而根源極可能是蒙古人在西夏吃的大虧。

    西夏史是否可能成為第“二十五史”

    那麼,如果現在重修西夏史,是否會成為第“二十五史”呢?這個顯然不太可能。原因在於“二十五史”這個說法早已經出現了,民國十年(1921年)時,大總統徐世昌便曾將《新元史》納入“正史”,提出了“二十五史”這個說法。

    雖說將《新元史》納入正史這種做法並未受到廣泛認同,但《西夏史》仍然很難獲得較高的順位。個人認為,如果要增加新的正史,順位最高的當屬民國初期由北洋政府發起修訂的《清史稿》,雖然由於時局動盪,倉促成書,至今未曾定稿,但《清史稿》的資料已經相當完善,且在史學界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視。

    同樣的,前面提到的《新元史》和《十六國春秋》兩本史書,個人認為順位仍然要比《西夏史》更高,甚至是版本不一的《南明史》(三個版本),順位也要比《西夏史》更高一些。

    綜上所述,且不說現代考證和修撰《西夏史》的難度太大,就算《西夏史》能夠被修成,以其在正史當中的地位,也很難成為第“二十五史”,甚至不大可能成為第“二十六史”、“二十七史”,乃至“二十八史”。

  • 7 # 跪射俑

    按你的說法,那也要寫一部《大理國史》才行。

    蘭州大學歷史學家李蔚寫有《簡明西夏史》。

    學者段玉明寫有《大理國史》。

  • 8 # 江山壹統

    北洋政府已經把新元史列入二十五史了。西夏屬於割據政權不算一朝。還有就是西夏的實錄起居注國家檔案所有文書歷史典籍都不存在了。你以什麼為根據寫西夏史。現在明史還有實錄清史實錄起居注各種文書都有,民國史史料更多了,所以都有修的條件。清史修好後就是二十六史了。還說什麼二十五史呢

  • 9 # 訥於行

    西夏史不能成為中國第二十五史。西夏國只是大中華宋元時期西部一個割劇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管轄地域有限,人口不多、經濟不昌 、文化不盛、軍事影響力不強悍,非當時文明的主流,歷史上沒有代表性。倘若西夏可成國史,哪麼,同時代的吐蕃、大理,溯往到突厥、回紇、五代十國、五胡亂華史都收入,二十五史夠用嗎?

    國史唯疑。中華文明五千年,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方政權林立,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修史應稟持科學立場嚴謹態度,甄別代表性典型案例課題,把存活時間不長、地域不大、影響不廣的地方政權入史,史冊將被煮成亂燉的大雜燴。

  • 10 # 白菜燴餅

    你要清楚所謂的二十四史是正史,是正統傳承,西夏在遼金宋元時期都只是地方稱臣割據政權,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都不具有正統性

  • 11 # 老胡胡侃

    二十四缺了大理史,誰來補?

  • 12 # 太史慈子義

    你這提問就有點二比,首先西夏史在宋史中就有兩卷,估計你根本沒看過,其次有西夏記事一書,估計你也沒看過

  • 13 # 微笑愛的心

    西夏要寫史,大理和吐蕃也要寫史了,西夏只是一個割據政權而而己

  • 14 # 煙雨太行

    有西夏史的話也要有匈奴史,鮮卑史,突厥史,南詔史,大理史,吐蕃史,高句麗史,室韋史

  • 15 # 不發朋友圈是對的

    西夏只是地方割據政權,宋、元、遼、金都不承認它是正統,所以沒有正史。現代人也編不了西夏史,因為關於西夏的很多歷史資料都沒有了,雖然考古有一些發現,但是遠遠不夠。

  • 16 # 萊哥正能量

    我去過西夏王陵,感慨萬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範偉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