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說兩句,關羽走麥城,被孫權擒獲,如果,孫權,把關羽,交給了劉備,可能會有好的結果,劉備一定會把,荊州,讓給東吳,孫劉聯合,繼續抗擊曹操,劉備也不會為關羽報仇,所以說三國,錯綜複雜,如果,沒有關羽走麥城,關羽被害,沒有這個故事情節,也不會有三國這部書,沒有假設吧?歷史向前發展,謝謝

  • 2 # 倦河

    關羽在我們中國的名氣可謂是家喻戶曉,更是忠義的典範,提起關公自然而然會聯想起桃園結義,甚至敗走麥城,夷陵之戰……

    雖說歷史沒有假設,即使孫權不殺關羽,按當時的三國形勢也未必輕而易舉送還。何況關羽非一般人,他傲視群雄,傲骨嶙嶙,人盡皆知的大英雄豈能受此辱。

    想要清楚其中的政治關係,首先要明白三國的政治形勢,以及三國主要政治人物和政治主張。

    首先,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輩出,豪傑崛起,梟雄壯大。經歷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大局基本確定。

    曹操可謂是捷足先登,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下牛耳,首先佔據了政治的高位。同時,曹操本人招賢納士,吸納天下俊才,豪傑來投,一時間曹操佔據大半中國,高舉王旗良將千餘謀士成群,一時無人可與其爭鋒。曹操本人雖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眾所周知曹操是奸臣,為人臣子所不恥,所以終曹操一生並未稱帝改朝換代,他的政治抱負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他所創造的曹魏實力最強。

    蜀漢,割據蜀中,佔益州之地,歷兩代君主,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中興漢室是蜀漢政權的政治目標。劉備一手締造的蜀漢政權,就如同劉備本人一樣,奮鬥終生卻終難如願。劉備雖說貴為皇叔,但他的這個皇叔需要人承認,在那個時代,皇叔名號確實吸引了不少大漢信徒。劉備早期創業維艱,後佔據益州,由於創業不易,加之蜀中的地理條件所限,劉備一朝是缺乏戰略眼光的,更缺乏戰略佈局,雖說堅持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口號,為蜀漢政權和曹魏政權劃清了界線,但論實力明顯趨弱,這就需要強大的聯盟。

    吳,偏安江南,無曹操之實,更無蜀漢之勢,從這兩方面對比,似乎最為弱小,實則不然,吳據守江南,雖說偏安,但南方物產豐富,同時軍事多以水師為主,北方多不善水戰。其次,吳經歷孫策孫權兄弟二人經營,吳人才濟濟將士赴死,可謂兵強馬壯。

    為華人所孰知的桃園三結義,不僅僅是兄弟情深,更是強大的政治聯盟,劉關張終其一生生死與共,關羽和張飛是劉備最為信賴的兄弟加臣子。

    赤壁之戰後,關羽鎮守荊州與東吳隔江相望,可謂大權獨攬,風光無限,加之關羽武藝超群,聲名在外更是為他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同時也高漲了他的傲氣,周瑜之輩不放眼裡何況呂蒙之流!他並沒有完全領會荊州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荊州於蜀漢可謂是生死攸關,天下有變中興漢室,重要一步就是佔據荊州。

    劉備步步為營的戰略,雖然締造了蜀漢政權,但與東吳是友非敵的關係不清,本該親密聯盟共同抵抗曹操的聯盟,但隨著赤壁之戰的勝利而逐漸消弱。隨之是荊州陳兵大將據守,看似關羽死於戰爭,實則做了政治的犧牲品。回到我們的問題,即使孫權送回關公,誰能保證關公不會再被抓,何況關公何人也,英雄也。

  • 3 # 抗日限南朝鮮

    如孫權放關羽會西川 ,總得有一個理由,孫權政府是一心收復荊州的。如若放他父子就不會圍追堵截了,一路趕他們到西川好了,既然耗時費力抓了,就是要處死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貨與他的爪牙,那會放他回去?

    不過此處有一假如,假如孫權放關羽回去,有兩種可能。第一孫權集團對高傲的關羽嗤之以鼻,如送一頭豬來諷刺劉備集團無人。第二個可能孫權不想撕破臉皮。把他像一個屁般放了。

    這樣會兩國小戰不斷

  • 4 # 萍風竹雨123

    孫權不殺關二爺,將關二爺送至劉備身邊,孫劉關係依然會很緊張,關羽依然會被擒,張飛依然會重蹈覆轍,劉備依然要在白帝城託孤,歷史雖然會拐一個彎,但大方向永遠不會錯,就如黃河,雖然決堤過,但永遠向東流一樣。

    其實,關羽失荊州,絕不是因為大意,而是性格的必然,關於雖然武藝高強,為人忠義,但是他同樣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傲慢無禮,唯我獨尊,在他眼中,只有他的大哥和三弟,但這劉備卻對他各種支援與放縱,張飛對他依賴與尊重,就是諸葛亮,對他也只能是各種引導,卻無力約束,因而,如果關羽被孫權放回,自尊心重的關羽為了找回顏面,勢必會慫恿劉備發動與東吳的戰爭,那樣,孫劉二股勢力依舊會重陷水火。而且,孫吳依舊會依附曹操。以劉備勢力,可能與孫吳不分勝負,但東吳若有了曹操幫扶,劉備必敗無疑,而做為此次戰爭的始作俑者關羽必也無顏活於世上。這樣,劉備勢力必然依舊要處於"存亡之秋"。

    不要指望諸葛亮神機妙算,搬回一局,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雖智絕,但是如果關羽敗回到劉備身邊,關於一定處於歇斯底理狀態,劉,關,張三人必是怒火燒燃,必是極端偏執狂熱,聽不進逆耳忠言,諸葛亮一人也難抵三人狂躁。況且白帝城託孤,不也是諸葛亮難抵劉備偏執而造成的嗎?

    所以即使孫權不殺關羽,將關羽放回,劉,關,張仍然逃脫不了死神的手掌。

  • 5 # 伊耆角木

    恐怕三國本身歷史大方向不會改寫,但會影響關羽個人,及關羽對後世的影響。簡而言之,關羽會鬱鬱而終,英名盡喪,死後他也只能是個普通武將,後世再也不會尊關羽為神。

    一、三國曆史大方向不會更改

    1、劉備伐吳為荊州

    首先說三國曆史的大方向。關羽死後,劉備確實有打出關羽復仇為藉口伐吳,但是大家實際都知道,關羽就是個藉口,劉備為的是荊州。所以,如果關羽不死,被送回益州,那劉備確實失去了以為關羽復仇的理由,但荊州不能不要,那是太重要的戰略根據地。劉備集團的所有戰略基礎,就是《隆中對》所說,兼跨荊州、益州,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克復中原。故而,不可能因為關羽不死,劉備就不要荊州了,作為一個亂世梟雄,一切都是深思熟慮,包括伐吳,如果不奮力一搏,讓劉備放棄荊州,沒有可能。至於出兵的藉口,太容易找了。關羽沒死,也至少死了別的武將吧,至少死了士兵吧,再加上雙方都堅稱荊州屬於自己,那什麼“傷我將士、奪我州郡、虐我子民”這種口號,照樣讓劉備“名正言順”出兵。

    2、關羽回來不影響劉備伐吳結果

    有人可能還會堅持認為,劉備伐吳是為了與關羽“同生共死”的誓言,且不說劉備與關羽結義這個本來就是小說情節,而且就算二人真的情義無雙,恰恰相反,關羽死了,劉備還有那麼一絲可能不出兵,如果關羽被送回來了,劉備真的非出兵不可。因為把關羽送回來,那是孫權對劉備的一種羞辱。那代表我都不屑殺你的將領,我就要打你臉。如果關羽死了,還可以說是壯烈犧牲,活著回來那就是代表連殺他的必要都沒有,關羽既然在劉備陣營這麼重要,而劉備可是不久之後就稱帝的人,這種奇恥大辱,能忍?所以,關羽回來了,劉備必伐吳,不打不能洗刷恥辱。而關羽回來能避免夷陵戰敗嗎?顯然不能。以劉備在夷陵駐軍的那種情況,他不連營都沒辦法放這麼多兵。這不是一個關羽能解決問題的。所以,關羽送回來,劉備一樣會夷陵戰敗,之後的歷史,該怎麼發展,還是怎麼發展。

    二、關羽本身名節受損

    1、關羽若被送回益州,必定聲名受損鬱鬱而終

    解釋完了三國曆史的發展,再看第二點,關羽本身。關羽雖有斬顏良之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畢竟丟失荊州,讓劉備重要的基業毀於一旦。這種情況下,如果關羽沒有被殺,送回益州,結局會如何?以關羽在劉備陣營的地位和劉備與關羽的交情,殺他估計不會。那就無外乎兩種可能。第一種,因為丟失荊州之罪,喪師辱國,從此遭受貶謫,不再重用。第二種,知恥後勇,跟隨劉備伐吳,爭取戴罪立功。但是,之前已經說過,關羽就算跟去伐吳,也改變不了劉備戰敗的命運。那無論關羽是否參戰,他都必須承擔劉備也因自己失去荊州而導致進一步失敗的罪名,這是他永生洗不清的恥辱。他只能鬱鬱而終。就算戰死在夷陵之戰,那也有一種他把劉備拖進泥潭的感覺,接連失荊州和夷陵戰敗,關羽的威名必定蕩然無存。

    2、自古享有極高美譽的忠臣良將多是為國捐軀或含冤受屈

    不幸也是幸運,關羽是被殺的,挽回了一些名節,因為我們一般總會同情悲劇英雄,所以關羽歷史上的戰敗被殺,讓他多了一分淒涼的色彩,這也是關羽後世封神的一個關鍵。我們縱觀歷史,能夠享有極高盛名的忠臣名將,多是為國捐軀或者含冤受屈。如伍子胥為勸諫夫差而自殺,楊業絕食而死,狄青被文官排斥貶謫,岳飛被秦檜陷害而被斬,文天祥、陸秀夫抗元至死,于謙蒙受不白之冤身首異處。這些人雖然也有不少戰功,但如果沒有身上那些悲劇色彩,恐怕達不到現今的威名。比如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大功臣郭子儀、李光弼,論戰功,李光弼更顯赫,但他晚年因為害怕宦官迫害而多次置朝廷危難於不顧,拒不出兵自保,這就有了瑕疵,不及郭子儀甘受宦官魚朝恩迫害排擠而忠心不改。至少也要像薛仁貴一樣,老邁之軀再赴沙場,卒於任上,也對得起一世英名。

    3、關羽下場可比對於禁

    如果關羽被孫權送回,那結局恐怕可以找一個人對比,那就是被他自己所擒的于禁。水淹七軍之前,于禁官拜左將軍,假節鉞,是曹魏除曹氏夏后氏之外的武將中地位最高的。可是因為在支援樊城時被關羽水淹七軍擊敗,又沒有戰死而是被擒。最後如何?等到關羽戰敗,于禁落到東吳,被東吳大臣羞辱,送回曹魏,曹丕表面寬榮,卻讓他去拜曹操的高廟,看到牆壁上描繪的龐德就義自己被擒的圖畫,羞愧難當,鬱鬱而終,獲得一個“厲”的惡諡。這種情景,何其悽苦?

    有人可能會說,于禁投降了,而關羽沒有。可是,你知道關羽沒投降嗎?《三國志•呂範傳》就提到過關羽曾送降書,被呂範識破關羽是意圖詐降逃走,最終還是決定擒拿他。要知道,雖然關羽是詐降,但畢竟送了降書了,如果孫權不殺關羽,就可以宣稱關羽是投降的。而你又知道于禁真的投降了嗎?要知道,正史裡寫的都是“擒于禁”而不是“降於禁”,于禁也沒有幫著關羽上陣殺敵,怎麼就能說他一定投降了?之所以龐德被殺而於禁未死,這不取決於于禁,而取決於關羽,或許他認為于禁有用才沒殺,而不是因為于禁投降了。但是,無論你投降與否,都是別人嘴裡隨便說了。這樣的話,關羽也將背上苟且偷生的罵名。

    可能又有人會說,三國時代,投降也正常。確實,如果是早期,普通武將投降真的挺常見的。但是關羽與于禁這樣的不一樣,他們地位已經相當高了。于禁是曹魏陣營外姓武將第一人,關羽更是劉備陣營武將第一人。這樣的人投降,就只有遭受唾罵了。

    故而,一旦關羽活了下來,無論是主觀自願還是客觀被迫,都是名節有虧。這樣的人縱然有武藝有智謀,也不會再被塑造成神。所以,關羽被殺是不幸,也是一種幸運。

  • 6 # 龍武驍衛

    襄樊之戰後,即便孫吳不殺關羽,大體方向上還是不會改變,吳蜀終究還是避免不了一場大戰。

    三國演義劉備衝冠一怒為兄弟有誤

    三國演義畢竟不是史書,是一部以三國曆史為題材的小說,羅貫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之所以發動東征伐吳的戰爭,完全是為了關於自己手足兄弟,這顯然有一定的錯誤。

    劉備跟關羽的確很有感情,畢竟在自己非常沒落的時候能夠跟自己一路打拼的兄弟就那麼幾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襄樊之戰關羽被魏國和吳國兩國聯手起來坑害,陷入重圍的時候,劉備著急嗎?也急;劉備想救嗎?也想;但劉備也恨關羽,要不是關羽狂妄自大,藐視東吳群雄,又怎會把局面弄到如此地步,蜀漢大好局勢付之一炬。所以即便東吳在奪取荊州之後不殺關羽,劉備可能不會重罰,但應該也不會再重用關羽,至少不會再讓關羽獨鎮一方。

    荊州才是根本

    吳蜀雙方最終兵戎相見,最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雙方對荊州的歸屬意見有所不同。

    在東吳看來,荊州四通八達之地,且地處於長江中上游,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得之進可以爭霸天下,退可自保,尤其是以周瑜為代表的東吳主戰派更是早已垂涎三尺必欲取之。

    而在蜀漢一方看來,荊州也是不可或缺的根基之地,蜀漢一直以來戰略部署大體上遵循著隆中對,取荊州奪益州佔漢中等等。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非常清楚,劉備若想爭霸天下興復漢室。

    第一點就是跨有荊益,同時佔據荊州和益州,這是先決條件。如果連第一步都沒有做到的話,接下來成功的希望就不大,所以東吳偷襲關羽奪走了荊州就是在斷蜀漢集團的根本,在斷劉備爭霸天下的資格。

    如果放縱東吳佔據荊州而不理睬,興復漢室就只能成為鏡中月水中花。劉備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積極準備東伐孫吳,誰的勸告都不聽,最終夷陵之戰爆發。所以不管襄樊之戰後孫吳是否放回關羽,吳蜀交兵都是難以避免的,不為私情,而為了雙方集團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在家長群裡有的家長對老師露骨的奉承、巴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