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詩詞中風景,廬山瀑布,鬱孤臺,洞庭湖,岳陽樓,滕王閣,反倒不如橘子洲頭,長江,黃河。人文底蘊豐厚,卻現代氣息濃郁,讓傳統人文風景失去觀賞價值的原因是什麼?(本人的原因應該不是錢的事)
5
回覆列表
  • 1 # 聞雁而居

    一見如故吧?!

    事實上,抱著要看這看那的目的去旅遊,十有八九都會掃興而歸的。個人認為普通人旅遊就是找個機會放鬆一下。那誰說了:“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如果你屬於骨灰級發燒友,那你要事先做好功課。到了實地之後,用眼中的一草一木將你書中讀到的所有資訊啟用,相信自有一番樂趣在心頭。

  • 2 # 縹緲的我1828

    文人騷客是幹什麼的?就是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讓之被吸引並嚮往,還有那些風景照片,都是在特定時間、特定Sunny照射等等、用最好的照相器材拍攝出最好的效果的照片,你真去了,現場看到的是照片打三折的景色。就如我們小時課本上讀的荔枝、菱角等,文章讀了,口水一個勁的下嚥,等你大了敞開肚皮吃了,也就那樣,但社會發展文人騷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絕不可忽視。

  • 3 # 丁小米Amy

    作為名勝古蹟,很多因為古人的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而聲名遠揚,並讓後人趨之若鶩。但後人看的是風景,所以看到的就是一死物。

    而作詩撰文之人往往是借景抒情,也會無形中拔高某一處景。若沒有了當時的背景以及心境作為依託,自然不能有多少感觸。

    再者期望值越高就會在期待中美化所期待的事物,結果就是大多會很失望,這也就是為什麼其他幾處並沒那麼有名的地方反而能更吸引題主的原因了。

  • 4 # 唯有敬亭山0506

    雖是同一景色,沒有詩人當年的歷史背景和情感,或者說沒有詩人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文化素養,很難引起共鳴,所以看到會失望。

  • 5 # 何孔明成都

    一般說來,對過去的嚮往大多是對現實的熟視無睹或者更甚的不滿意。如果是好奇,那是太難得的好心理了。所以,不要去輕易揭開蓋子。就回到本問題來說,可能您還沒有深沉的憂傷,只是心情的陰晴圓缺,不關事的。到新疆喀什西藏的阿里遊倆月,什麼鳳凰臺黃鶴樓幽燕關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哈哈,生活太悶頓,開個玩笑伴入瞌睡。

  • 6 # 我的文史哲哪兒去了

    從古人的詩詞意境當中讀出的景點或者景色的神韻,讓你心嚮往之,但是當你真的到了現實中的景物之處,比如鬱孤臺,目之所及,卻讓你意興闌珊。我想不外乎這麼幾個原因:

    1.古今對客體美的體驗不同

    古人看美景的途徑:

    一是靠看到一山聯想另一山的美。

    二是靠坐馬車或者步行去。

    三是透過看書聯想。

    這些途徑決定了古人一生看過的美景的數量和頻次以及形式都趕不上現代人,也就是說,古人看一次美景不容易啊,那肯定要把自己最激動的感受透過文字記載下來,再加上文字本上所具有的非固定化具像能力和先入為主的總結性引導,你當然覺得文字中的鬱孤臺那是太美了!

    (古人看到好山水,恨不得畫下來,天天在觀摩)

    文字的鬱孤臺吸引的你神往已久,可是你去現場看了,卻覺得不過爾爾,你感嘆道,這不就是那麼回事嗎?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因為今天的你已經具有了超越古人數倍的對美景的體驗方式了:

    電子媒體如電影、電視、電腦、手機可以為你在高頻次、高畫質、全視角上讓你一遍遍的看美景,這就達到了你體驗美景的感覺閾值的頂峰,現場的美景對你的刺激再也達不到你這些電子媒體給你帶來的感覺刺激閾值,你當然覺得不過爾爾了。

    2.相對於美景對現代人的刺激,更有其他讓現代人感覺更有興致的刺激

    (現代電子產品讓你足不出戶,隨便看美景)

    古人科技和生產力、生活方式單一,能夠去看看美景,就是對自己感覺器官的很好的獎賞了。可是現代呢,科學技術空前發達,生產力極度膨脹,價值多元化,地球村時代到來,不同國籍、種族、膚色的人們之間千差萬別的生活方式進行了大融合,可供現代人消遣的刺激太多了。這就造成了,古代人看看美景就可能心曠神怡了,而現代人卻要透過打電子遊戲、賽車、酒吧迷醉於狂烈的DJ、高空彈跳、各種辣的美食等等來刺激自己的感覺器官,這樣的現代人全身的眼、耳、鼻、喉、舌、身、意識等各種的感覺器官都被不斷的滿足著,那麼只通過看看鬱孤臺這樣的美景、吹吹鬱孤臺上面的風、聯想起鬱孤檯曆史上的文人騷客聖賢劍俠的那點事,這樣單調的輕微的刺激,很可能就讓你覺得不過爾爾了。

    (燈紅酒綠人也俏的現代生活給人的刺激太大了)

    3.你可以透過別的方式找回對自然美景現場的心馳神往

    如果你失去了現實對你感覺的i刺激力度,你完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尋找回來:

    減少其他方式對感官的刺激,飲食上多吃清淡的蔬菜和水果,即使要吃肉食,也要多吃五香味的,少吃香辣麻辣的;聽歌要聽那些舒緩的音樂;儘量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這樣時間久了就還給你一個敏銳的感官狀態,到時候,你去看鬱孤臺,自然會感受一番清新到爽的神往。

    (清淡飲食,保持低刺激的口感,對恢復你的感官正常閾值很重要)

    綜上,書上對鬱孤臺神往已久,現場看鬱孤臺覺得不過爾爾,主要是因為現代生活對你感覺刺激的閾值太高所造成的,你完全可以透過減少感官刺激力度的方式重新尋找回對鬱孤臺現實美景的神往。

  • 7 # 八寨搞佬

    想像總比現實來得美好。就像詩詞、書畫講究的是一個“意境”,而且留了許多讓人想像的空間,聽者觀者情著一顆朝聖的心去觀摩、體會,而且憑空臆想出許多有的沒的風景。如果沒了那份心,再去看,那就只能從字面、畫面欣賞,美感立即少了幾分,更別說現在國內那些個把人文風景開發到極致的商業公司,讓你一眼看到的都是造作的痕跡,連懷古的思維、想像的空間都失去了:蓋個亭子、栽個花草、鋪條碎路、圍個荷塘、搭座小橋。。。。。。哎,還有建個小屋、卡個路口,收個門票......你還能看得到美嗎?

    說到底,我們想看的前人的故事、前朝的風情罷了

  • 8 # 何禮蘭

    鬱孤臺下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水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 9 # 愛你沒商量790

    該詞出自宋代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詞曰: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改詞的創作背景為:

    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晝夜奔騰的滔滔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此詞寫作者登鬱孤臺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以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一首詩詞的情感抒發有特定的時空環境加背景再配合人的感悟。題主慕名鬱孤臺而去應該是沒有了解該詞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如果到任何一個有歷史故事的景點以走馬觀花的態度去看,就看不到該景點蘊含的歷史意義,便會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倉鼠怎麼突然這樣了這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