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波說

    馬化騰在《給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提到,“騰訊並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無妨也回顧一下比馬化騰早一天釋出的馬雲公開信。馬雲信中說,9年前,阿里巴巴已經轉型為一家技術公司,在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進行全面佈局和準備。在信中,馬雲也表示,未來阿里巴巴要賦能製造業,利用人工智慧、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幫助製造業變革,幫助千千萬萬的製造業企業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此來看,“兩馬”公開信均“不約而同”地提及要幫助“實體產業”、“千千萬萬的製造業企業”;如今的宣示,像是在“表決心”,也是根據當前實體經濟的話語環境說的。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以及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巨頭,在服務實體上均是大有所為,也應該有所作為,特別是去虛就實上。

    馬化騰演講中

    公開信中,馬化騰側重提及騰訊的產業網際網路的“數字化”探索。他表示,騰訊將把數字化服務的潛能和差異化優勢,更充分地發揮出來。馬化騰表示:這不單單能夠幫客戶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還能夠幫助客戶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增長點。目前我們已經在醫療、教育、交通、零售和製造業等領域進行初步嘗試。

    他還說,過去,中國網際網路與科技行業的創新,往往是“應用需求找技術支援”。未來,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創新來自“技術突破尋求產品落地”。騰訊正在不斷引入各領域的優秀科學家,也希望透過加大基礎科學投入、建立公司技術委員會等措施,儘可能為科研工作者和技術人員創造更好的工作氛圍和團隊文化,真正讓“科技創新”與“數字工匠精神”成為更多人追求的方向。

    創業不易,網際網路創業更不易。一個風口來了,轉換不好,不是飛速掉隊,就是滅頂之災。馬化騰創業20年來,他以聊天軟體QQ起家,騰訊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強,現在已變成一家網際網路科技巨頭。這一路過來,異常艱辛又飽受爭議。“風來了,豬都會飛”,站在網際網路的浪尖上,馬化騰總能借力風口,其叱吒風雲的終極武器是什麼?

    過去,我們曾對馬化騰的成功因素剖析過,總結起來主要兩點:一是危機感。馬化騰常說:“別人不是打不贏你,掌聲越熱烈就越危險。”與傳統企業非常不同的是,網際網路企業能在一秒內,就發生一個顛覆性的變化。

    馬化騰一直在說,“騰訊能走到今天,這應歸功於集體的戰略智慧、執行力以及自發的危機感。”當然,做企業的都有危機感,強與弱差別而已,成就馬化騰的另一個成功秘笈,就是他的灰度模式。

    以“灰度”治企,馬化騰雖非首創,但一定是做得最好的一個。

    很多人指責過去的騰訊,是“抄襲大師”!可對馬化騰來說,一樣東西引進來為我所用,並不是僵化的“COPY”,而是在上面有所創新,形成一套適合騰訊的灰度模式。

    很多家族企業都熱衷於談轉型創新,可很多的創業者,是死在轉型的路上,有時看似戰略很清晰,卻往往以失敗告終。馬化騰有個“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即需求度、速度、靈活度、冗餘度、開放協作度、進化度、和創新度。看來,要轉型的,不妨借鑑馬化騰的灰度模式,裡面有很多可取之處。

  • 2 # 愛無雙

    這點毫無疑問,只有從基礎的做起才能進一步深化引渡至高階領域,在此期間需要一個過程,大可不必操之過急。

    聽俞敏洪說過,人與人有可能會輸在比較上,這是因為個體生存環境等原因已經造就了個體的一些不可彌補的差異,如果形成差異的個人再不自信,這種差異有可能將持續走開,越走越遠。國與國之間也是如此,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沒有必要比較什麼國力的高低,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國家企業皆是如此。

    循序漸進才是發展長策,一味高攀,只會因大而失小,故而又因小而失大,阻遏住真正前行的道路。

    不過,這也並非一成不變,透過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壓來看,政治這個不確實的因素對一個企業國家民族有著非常之重要的影響,未來的世界時局有可能會發生一場風雨變革,這對於一個轉型企業來說,這將是一個不錯的挑戰。並不是所有的理論都能徹底實踐。

  • 3 # 聖蓮學堂

    我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別去尋找了相關資料,其他回答者也提到馬化騰先生演講的內容標題,我找到了這篇題為《給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並且仔細的閱讀原文。

    馬化騰先生,說的沒有錯,基礎技術確實是所有的核心,如果基礎技術不紮實,其他所有一切都是空話。正如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時空起源、量子物理學、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可是這所有的科學技術,哪一項科學技術又離開得了自然數和加減乘除,任何技術永遠都不會離開這些基礎內容,這就是科學的魅力。

    自從網際網路的發展,帶給我們每一個人很大的改變,我們獲取資訊的方便程度根本是以前無法想象,網際網路還帶給我們支付方式的改變,以前我們使用手機,就是為了接打電話或者發簡訊,而透過手機功能的擴充套件,我們可以使用手機購物,這些就得益於網際網路的發展,網際網路發展得以實現的前提是,科學技術有了相應的進步。

    其實在本ID,前段時間已經發布一篇文章,也是關於科學基礎相關內容,標題是《幻方研究現況觀察》,可以肯定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相關內容釋出。寫這篇文章,當時主要就是倡導,希望大家重視科學研究相關的基礎知識,我們對於那些基礎知識的認識,嚴格意義上來講還遠遠不夠,為什麼我們沒有發現那些基礎知識,更多方面的資訊呢?這就是我們視野和高度,還需要有進一步提升,現在我們根本就沒有發現相關的新線索,而且基礎知識一直在那裡,基礎知識並沒有向我們隱瞞什麼,這就是說明我們所有人自己需要提高。

    數字經濟這個概念,雖然在經濟這個詞前面加了數字這個詞,其實它還是屬於經濟的一部分,既然前面又加了一個詞,那就是說經濟它表現在數字上面,這是主要特徵。數字經濟這個詞的表達方式,這主要區別於之前我們對經濟的傳統認識,傳統的商業行為,都是商家和消費者的面對面模式,自從有了網際網路,商家和消費者可以不需要見面,透過網聊的方式,就可以實現最終的成交,這也就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的發展,就出現了數字經濟這個概念。嚴格意義上來講,電子商務只是形成數字經濟的其中一部分。

    沙漠我們都知道,全部都是沙子,在沙漠上根本無法建立高樓。為什麼沙漠上不能建立高樓呢?這個不需要怎麼樣去去推究原因,因為我們都可以想到,沙子是非常鬆軟的物質,由於沙子的細小顆粒,又無法保住水分,細沙的顆粒之間也無法粘合在一起,在沙子上面根本無法建立起來高樓。

    基礎技術如果功底不紮實,既然功底不紮實,那就是說肯定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或者漏洞,如果所有問題一直沒有有效解決,或者那些漏洞都沒有實質性的彌補,那肯定就會出現數字經濟只能停留在數字上面,若是說經濟只停留在數字上面,並沒有推動實體經濟有相應的健康發展,那這樣肯定就會導致原本健康的實體經濟也出現了病灶,那肯定就不能推動經濟的實質發展,可能帶給經濟嚴重的負面影響。

    可以肯定的是,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延伸,有了數字經濟的廣闊空間,我們的經濟發展肯定可以帶來更加積極健康的活躍度,想要實現這個理想效果,全社會的構建經濟發展藍圖的時候,就必須把這最基礎的部分努力做好做完整,只有把基礎部分儘量的做到最好,才能保證後續健康發展的可能性。

    任何一棟高樓,不管他有多少米高,不管他能建多少層,必須需要從地基開始,如果地基不牢固,上面的高樓又怎麼可能會安全?

  • 4 # 嗯哼嗯哼王

    再說說基礎,我一直認為,只有佔領平臺級,才可能在C端大展拳腳,平臺就是基礎,如資料庫,作業系統,甚至開發工具,這些是可能被別人掐脖子的命脈,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基礎。想象當年中蘇交惡後,我們依靠不多的基礎人才,發展了我們的核武,才有今天的輝煌。

    今天,又何其相似,這個時候,我們這些有條件的公司,BAT,糧、油、電、移、聯、信,為什麼不能挺身站出來?

  • 5 # 海底大魚

    這個理解應該不會很難,如同多年前美國關閉中國區域的GPS一樣,沒有基礎我們在上面蓋的樓房再炫麗也是一推即倒,像如今的華為也一樣,沒有之前晶片的準備,作業系統的準備,那麼現在的華為早就倒了。千丈高樓起於地基。

  • 6 # 安心生活

    這句話是在今年的5月21日昆明舉辦的2019雲南國際智慧旅遊大會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所說,結合去年的中興,今年的華為,兩家公司都遭到美國商務部相同手段的打擊,被列入了實體黑名單,用現在我們常講的一句話可以概括了:當潮水退去時,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沒有美國公司的技術和關鍵零元件支援,中興直接休克,說難聽一點躺在地上被別人隨便蹂躪,中興創始人馬上跑去美國求和,再加上中國政府的從中協調,中興才算勉強活了下來,最後也是吞下鉅額罰款,按照美國要求更換管理層,美華人進駐企業進行監督,我想用屈辱這個詞來形容也不算過分吧;

    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祭出相同手段將華為公司及其70家附屬公司列入管制實體名單,華為和任正非的反應堪稱強悍,也很有底氣,具體措施相信大家在最近鋪天蓋地的新聞中也都看到了,我在這裡也不在多說,華為的底氣來自於這麼多年技術的積累,尤其是華為在基礎科學和研發上的鉅額投入,之前任總評價某達的一個億的小目標的影片就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和戰略眼光,這是任正非帶給華為的巨大財富。

    除了華為,這兩年阿里巴巴在雲業務和晶片上的投入、騰訊也成立人工智慧、量子、機器人實驗室,招募了各領域的頂尖人才進行研究和探索、京東方、大疆等等,實際這次中美貿易戰也讓我們知道了中國還是有這麼多牛逼的企業在腳踏實地的打好各自領域的基礎,相信在未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華大有可為的!

  • 7 # 財經青年

    最近企業界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幾位頂級的中國企業家在不同的場合都談到了數學。

    74歲的任正非在回答中27次提及了“數學”。

    任正非提到了數學對於華為的實際貢獻:華為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華為終端每三個月換一代,主要是數學家的貢獻……

    他甚至表示,等自己退休了要找一個好大學,學數學

    無獨有偶,5月份馬化騰在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提到,中國已經走到發展前沿,拿來主義的空間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繼續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上下苦功,我們的數字經濟就是在沙堆上起高樓,難以為繼。

    早在兩年前,馬化騰就捐助設立了“未來科學大獎”中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每年100萬美元,承諾捐助10年。

    我們還看到,去年阿里巴巴拿出100萬元的獎金舉辦全球數學競賽,吸引了4萬多名全球的數學高材生。

    馬雲表示,數學是科學的基礎,數學應該成為年輕人的基礎,就像運動、繪畫和音樂一樣,只有數學基礎堅實,人類才會堅實。

    中國企業界這些大佬越來越重視數學了呢?

    原因很簡單: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亟需更多基礎理論支撐。當今中國的科技領域,至少有三個領域急需數學人才。

    任正非在5月底的這次訪談中多次強調數學,而數學對於晶片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大熱的人工智慧領域,數學缺席的瓶頸感也格外明顯。業界對過去一年的人工智慧有一個評價:2018年,人工智慧的進展就是沒有進展。

    在2017年的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 2017)上,首位華人菲爾茲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曾從數學家的角度發出提醒:“人工智慧需要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否則它的發展會有很大困難。”

    雖然人工智慧乍一聽和計算機的關係比較大,但是它的基礎是大資料與演算法,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數學工作。

    華為在通訊領域能夠處在世界的領先水平,主要就得益於長期在數學人才上的投入。任正非在今年5月的一次採訪中說:

    “大家今天講5G標準對人類社會有多麼厲害,怎麼會想到,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Arikan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兩個月後,被我們發現了,我們就開始以這個論文為中心研究各種專利,一步步研究解體,共投入了數千人。

    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我們的5G基本專利數量佔世界27%左右,排第一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星穿泳裝誰最好看?迪麗熱巴,楊冪,胡然誰更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