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溪行者

    從小農村長大,看周圍小孩,有時候會覺得他們(現在的小孩)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了,條件好了,環境變了,農村的小孩也很少接觸農作物了,很多不認識。米粉哪裡來的,麵條包子哪裡來的,正常我對農作物的認知,他們都沒有的。

    從小我們上山下水的玩,掏鳥蛋挖紅薯烤青蛙……現在小孩子有專門的乾淨的遊樂場。完全不是一個世界長大的了

  • 2 # V神愛死中本聰

    挺嚴重的問題,個人感覺,曾經來了一個午託班,時間不長,沒精力沒能力沒辦下去,7個孩子,在我看來,就有一個特別好,好像是叫劉佳涵,小女孩開朗,大氣,善良,有一次,有個調皮的小朋友好像是搶她的東西,發生爭執,因為開始沒注意到怎麼發生的,就2個都批評,小女孩委屈的眼淚大顆大顆往下掉,抽泣著,把我心疼的,這個小朋友特別懂事,跟她講道理都聽,跟誰都合得來,其它的孩子各有特點,一個一個說,有一個調皮的,就是搗亂,就跟我們明說,他把他們老師都氣跑了,還有一個小跟班似的,誰對她好一點就跟著誰,沒啥主見,還有一個小朋友喜歡畫畫,只要表揚別的小朋友畫畫好,她就生氣,就哭,走路沒見過,都是跑的,我問問題她會不會都高高舉手,有一次,我讓他們輪流當班長吧,該她了,不敢站黑板前面來,鼓勵半天,上來就臉紅不停的大喘氣,把我給嚇著了,趕緊讓她下去了,另外一個,老是自己玩,不知道為什麼,我問劉佳涵為什麼,她說她老弄壞別人的東西,後來我注意到一次,她偷偷把愛畫畫的小朋友的畫給撕了,人家找不到就哭,哄了半天,總之吧,過去的孩子心理上性格上都還正常的多,現在孩子們這些類似情況很容易被社會忽視,當然成人的社會壓力也大,只能家長自己多留意,畢竟人格的塑造,心態的培養比啥都重要

  • 3 # 楊見鋒

    我是80後的農村孩子。我們那個時候的小孩兒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從上小學上初中都是自己去。風吹雨打沒人接送。放學了作業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也沒人檢查。然後呢就跑出來和小夥伴們說說笑笑打打鬧鬧。

    現在的小孩兒太嬌貴了。專人伺候管接管送。條件好的請家教,條件不好的上個補習班兒,在不好的就補習班兒也不上。想吃啥吃啥,買啥做啥。吃穿不愁,有的孩子還不知道努力。

  • 4 # 子曰漠然

    我沒小孩,說的只是個人理解。

    以前小孩的童年以貼近自然為主(呵呵,沒辦法的事),現在以人文教育居多。

    我的童年記憶基本是下河摸魚,逮螞蚱,捉鳥,過家家,跟著一群小屁孩晃盪,偷摘鄰家大伯的蘋果,家裡人從來不問我學習的事,我們那時候學習好完全與教育無關,完全就是看天分。所以我的英語從小就不好,基礎極差,我甚至不知道音標怎麼讀,大學六級艱難透過,因為聽力實在太差,自己詞彙量大但是讀的不標準,聽的也模模糊糊。但我覺得我的童年總體是快樂的。

    現在小孩,傾全家之力在教育上。單位大姐的小孩,從小就各種班,奧數、音樂、舞蹈、畫畫、英語、籃球,感覺她就沒有閒著的時候,這樣的小孩長大肯定會很自信,用普世的價值看的確是更好。

    不管是怎麼樣的童年,人生畢竟是一個過程,自己學會思考才最重要,而不是被別人灌入他們的理想。

  • 5 # 信你個頭

    本人69年人,記憶最深刻的是理髮,我們農村叫剃頭,也不去理髮店,鄰村一個老頭一年四季挑著剃頭挑子滿村遛,歇後語“剃頭挑子——一頭熱”說的就是這個,剃完頭沒錢給就給他一點糧食。我小時候死活都不願剃頭,因為剃頭師傅用的都是手動的推子夾頭髮,每次剃頭都掙扎著嚎上半天,但從沒得逞過。

    我們農村人洗頭沒有洗頭膏,能有大塊胰子和洗衣服就不錯了,女孩頭髮裡面經常還有蝨子和蟣子出沒,大人就會用2分錢一根的“蝨子棍”在頭皮上嘩啦嘩啦,效果還挺好的。

    農村家裡都養豬養牛養羊的,我家裡養得比較多,最多的時候有三頭豬,四隻山羊還有一頭牛,下地薅草當然成了我必備的功課,那時候也不喂飼料,就是去地裡找來的畜生們喜歡吃的那幾種草,秧秧草、牛牛拽、馬蜂菜什麼的,然後用鍘刀鍘碎了喂。

    我們皖北亳州沒有山,騎著牛吹著橫笛等著為遠來的客人“遙指杏花村”的美景是沒有的。

    牛沒有地點放就放羊,放羊叫迷(mì)羊,農村的孩子就喜歡迷羊了,大一點的孩子打撲克,小的就打打鬧鬧一起跑著玩兒,有時候實在是沒玩的了,大家就起鬨讓最厲害的兩隻老羊頂架,哈哈。

    我們的玩具都是自己手工製作,每一件玩具上都要費上九牛二虎之力,每一件玩具的製作過程都是永遠的回憶,對於每一個男孩來說,彈弓是必定要擁有的,每天都別在腰間,看到小鳥、小狗或磚頭塊什麼的都有射上一兩彈。我們男孩子的玩耍的專案還有滾鐵圈、彈玻璃珠、用紙摺疊的元寶、用腳踏車鏈條做的火柴槍,下雪了我們就打雪仗、滾雪球……女孩子只有跳皮筋、夾沙包、踢毽子。

    買零食是我們的奢望,那時候也沒有賣的,頂多也就買根冰棒、炸一鍋子爆米花,我們只有跟著季節滿野地裡找,馬泡、麻梭子、酸不溜,扒紅芋燒紅芋窯,甚至玉米的秸稈我們都能嚼的津津有味、滋滋有聲……

    現在我孫子8歲了,只要是玩具店的貨架上益智類的、模擬的、趣味性的他都應有盡有……超市貨架上的各種零食沒有他沒吃過的,羨慕現在的孩子幸福的同時,又惋惜孩子們沒有經歷我們那個時候的樂趣。

  • 6 # 吉祥巧廚娘

    我的童年,那時候作業很少,Sunny很暖,時光也很緩……春天田野裡撒歡兒打滾兒、小河邊洗澡洗衣服、田埂上捉螞蚱捕蝴蝶、打穀場裡吊猴兒、夏夜裡提燈捉蟹、冬天裡滑冰車打雪仗……到處都是自由的氣息,晚上總是頂著大大的月亮,在媽媽的呼喊聲中戀戀不捨的回家……快樂那麼簡單易得,又那麼快樂誘人!

    現在孩子童年,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輔導班、手機、電腦禁錮了孩子們的思想,無形中折斷了孩子們探索想象的翅膀……

    無奈!這個何解?

  • 7 # 馬秀芳

    我們小時候家裡窮,就會拾石子,蹦房子,爬樹,折跟頭。

    那時候學校不正規,誰家有間空房子,就搬個小板凳,老師拿個小黑板,教幾道題,幾個字,有時候上課,有時候不上課。不留作業。

    大部分時間都是戶外活動。很少悶在屋子裡。

    現在的孩子玩手機,玩遊戲,主要是腦力活動,很少身體活動。現在孩子透過網路,知道得事多。

    以前條件差,現在條件好了。孩子也早熟複雜了。

  • 8 # 1314永衛東

    現在的小孩與以前的小孩其童年南轅北轍!其主要原因歸根於時代和社會等的變遷。

    記得上世紀五至七十年代那一時期,小孩子的童年快樂有趣,時時刻刻都充滿幸福的孩提時幼稚和童真。那時,特別是鄉村天藍藍,山綠綠,水清清。一到春天山上百花爭豔,山中百鳥爭鳴,廣闊的田野裡蛙聲陣陣,此起彼伏……。小孩們的小嘴樂得象春天的花兒一樣,他(她)們或三三兩兩結伴而行,或成群結隊到山上觀花景、聞花香、摘花朵盡嘗花的芬芳。或到田野裡捉蝌蚪,逗青蛙、追蜻蜓忙得不也樂乎。

    到了冬天更是孩子們的天下!那個時期南方的冬天每年都要下幾場鵝毛大雪,孩子們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冰,冰天雪地成了孩子們的童化世界……。

    上學讀書,每個村都有小學校。雖然環境簡陋偏僻,但沒有小賣部、沒有遊戲廳、沒有電話機,孩子們靜心安心的學習文化知識。上學、放學熱熱鬧鬧,佇列整齊……。

    那時的小孩子們雖然生活、件各方面都很差,但他們幸福並快樂著,將快樂的童年發輝到了絕致!

    現在的小孩被無情的剝奪了童真!大多一生下就面對父母不在身邊而缺少父母之愛。上學後更是不堪負重,數不清的作業讓他(她)們廢寢忘時,各種補習輔導班讓他們無所適從,手機遊戲廳讓他們難拒誘惑……。等等這一切讓他們沒有丁點的童趣,有的是無窮的負重陪伴他們直到成人!

  • 9 # 南郭學生

    謝謝題主,我來說說我祖孫三代童年的吃,我生於59年,趕上中國大餓的三年,父輩說公共食堂三歲以下的孩子,每頓二倆米(十六倆一斤的稱)吃飯前餓,吃完還是餓得哭,我自己的女兒84年生,兒子86年生,我記得他們吃奶少了的話,還吃點槐山米粉,那時豬肉3元1斤,豬肉讓他們吃夠,現在我大孫16年生,滿孫18年生,他們吃奶後,還吃牛奶,飯要追著喂,零食超市有的,只要他們喜歡吃的,儘量吃,這就是三代童年的吃文化。

  • 10 # 足行兩行淚

    以前的小孩,與現在的小孩,無法相比較。

    以前的小孩,乾脆說我自己吧(我是生活在農村的)。那時家家五六個,多的有八九個,再少也有兩三個,只要能生,就一定要生下來。那時,多子多福的觀念佔了上峰。

    而生下來以後的孩子呢,要麼天養,要麼大的那個就帶小的,反正養的成本又不高。

    父母幹啥去了?掙工分去了,哪有時間帶孩子,整個社會都貧窮,一家人的吃穿全靠掙的工分來解決。

    所以,那時候的孩子濺命一條,吃的沒有,穿的沒有,連生了病,也不會多重視。

    反觀現在的孩子,由於獨子,社會生存環境也好了,卻養得嬌氣的很,吃穿要最好的,讀書和生病,也挑最好的去。

    現在養一個,比以前養幾個,都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孫燕姿《第一天》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