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792766046297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自嘲之語。當風燭殘年的蘇軾從海南島儋州貶所北歸途經潤州(鎮江)時,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畫家,蘇軾好友)所畫東坡像,回顧一生,心潮難平,感慨萬千,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蘇軾的前半生躊躇滿志,決心用自己的滿腔熱血經世濟民。政治上充滿銳氣,直言敢諫,不願苟同流俗阿附權貴。由於他坦誠相言,仕途沉浮不定,半生坎坷不平,屢遭貶謫。他在病逝前兩個月,對自己的後半生進行了無奈的總結:“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不繫之舟”,是對自己無所繫念,隨緣自適的生活態度的形象比喻,含有隨波漂泊於生滅流轉的人生苦海而毫不在乎的意思。而後兩句不免帶有心酸的意味。古人云:“剛直太過,取禍之道”,由於他見解獨立,不知迎合權勢,曾被貶謫到湖北黃州,貶謫到廣東惠州,貶謫到海南儋州,終於貶到天涯海角。作者說這是自己一生的功業。他這種談笑於生死之際的曠達情懷,歷經磨難仍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任性逍遙隨緣自適的性情,是在貶謫黃州後才真正樹立起來的。作者因“烏臺詩案”貶到黃州,這時的佛道思想對他起了重要的淨化作用。他經常到寺廟中焚香靜坐,躬察自省,他要摒棄一切私念雜塵,超凡脫俗。儘管他還是以儒家的忠義思想自勵,但已參入了大量的佛道信仰。外儒內佛,以求身處逆境而能精神解脫。以儒家的思想入世,以佛道思想超世,以出世的態度做入世的事業。無論窮達都能保持人格的獨立、思想的自由。他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以“內佛外儒”的形式把二者統一起來,儒家的淑世精神與佛道化解人生苦難的虛幻意識互補,致使他的人生觀,沒有發展到對社會、對人生的厭惡和傷感。他懂得人生的藝術,他熱愛生活,所以在被貶黃州期間,也沒有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仍能涉筆成趣,觸處生春。蘇軾在新舊兩黨的夾縫中度過了他坎坷的一生。宋神宗元豐二年御史諫官何正臣、舒■、李定等牽強附會,以“諷刺新法”、“訕謗朝廷”等罪名將蘇軾逮捕入獄。經過幾個月的折磨,蘇軾被貶到黃州,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這就是蘇軾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擊,故他曾悲憤地說: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但是,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中的挫折,最終並未使他就此沉淪下去。雖然他也違心地表示過自己不再賦詩著文,可是在壓抑中產生的強烈的創作激情一旦“沖壞藩牆”、“則文思如泉湧”,“仍復袞袞多言”(《答秦太虛書》)一發不可收抬。悲憤出詩人,“秀句出寒餓,身窮詩乃亨!”(《次韻仲殊雪中游西湖》)。在貶官黃州的五年中,蘇軾寫下了大量作品,黃州時期成為他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特別是詞,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的技巧和風格,都標誌著蘇軾步入了自己的成熟期。故他曾自豪地說: “日近新闋甚多,篇篇皆奇”(《與陳季常書》), “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書》)。可見黃州詞在蘇軾的文學生涯裡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值得我們予以足夠的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句電影臺詞戳中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