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尋蹤
-
2 # 點史
我覺得諸葛亮能夠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有這麼幾點原因吧。
第一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分子諸葛亮本來就是一個知識分子他自己好學有智慧,在當時他應該是非常有學問的人,對各種書籍和知識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並且他本人善於學習精通天文易理,所以總知識層面講他本身是有水平有能力的。
第二諸葛亮掌握了大量的資訊在當時諸葛亮掌握著大量的資訊和外界的訊息,他在當時算是一個善於交往溝通的人,所以說他掌握了當時的資訊,掌握了當時的許多訊息,有記載他的許多親戚也是當時的顯貴,所以說對於天下的事情他都可以從親戚中獲得,然後他再分析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一點諸葛亮是有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的。
所以說掌握了資訊就掌握了天下。
謝網友給個關注支援!
-
3 # 有話我要說153519311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何況臥龍先生不是一般的酸腐秀才哦。不然,有什麼資格隱居隆中,待價而沽呢?他那幫相交甚篤的朋友,個個都是荊湘之地的高人雅士。只是生逢亂世,為求安穩,才隱居在鄉野山間而已。他們對天下大事可是瞭如指掌。荊州之地歷來九省通衢,訊息來源最是靈通。這些隱士可是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變幻的風雲,以期時機成熟,建功立業。諸葛亮與荊州士族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對朝庭動向也是十分清楚的。一個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的高人,自然胸有萬千松壑。對幾股勢力的前世、今生及後續走勢也是胸有成竹。所以隆中對策也才會顯得是那麼的高瞻遠矚,驚世駭俗。讓後來者無出其左右。事實證明,後面的發展基本是按照規劃實現的。只是未能預料到荊州丟的那麼突然,更未想到劉備會為兄弟報仇,不惜犧牲國家利益,最終使得興復漢室的雄偉目標化作泡影。諸葛亮畢竟不是神仙,雖一生勤勉,諸事都親歷親為,然時運不濟,六出歧山皆功敗垂成。真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4 # 巴顏鵠09
《三國演義》裡面三顧茅廬的橋段是把諸葛亮推向神壇的開始,特別是最後一次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是被正史所記載,這讓人對諸葛亮的神奇無不佩服,“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流傳在民間幾千年,那麼關於《隆中對》的缺陷,昨天文章裡姆們已經說了,今天姆們在這裡主要說說諸葛亮是根據什麼分的天下,那麼讓我們先來看看原文“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從標註的話中姆們得道了什麼訊息?1、董卓掌權以來,群雄逐鹿。2、曹操處處不如袁紹,最後打敗袁紹的原因,而且曹操現在控制住天子了,氣候已成不能動了。3、東吳在江東根基牢固,不能圖了。4、能打的就荊州和益州兩塊地方。這也就是說,諸葛亮把當前天下形式分析個明明白白,讓無數人徹底臣服,那很多朋友會問了,他一個不出屋的農民為啥能分析的陣麼明白膩?我認為有一下幾點原因:首先,毫無疑問諸葛亮是有才的。陳壽的《三國志》裡說“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那管仲、樂毅是誰呀?管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樂毅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也就是說諸葛亮說他一個人既是經濟家、哲學家、政治家,又是軍事家,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殺得了木馬,鬥得過小三這種全能型人才,那他是吹牛嗎?顯然從他後來乾的那些事來看,顯然不是。那麼大家都知道,政治家,軍事家嗎,自然對時事政治和軍事形態有自己得判斷和體會,所以說他對當前形式是分析出來的。其次,資訊來源。你沒有資訊來源,你就再是政治家、軍事家也白費呀!所以諸葛亮主要的資訊來源有三點1、劉表和諸葛亮有親戚。諸葛亮的老丈母孃是當時荊州最大資產階級蔡諷的女兒,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和劉表都是蔡諷的女婿,而蔡諷的兒子是蔡瑁也是劉表的屬下,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親孃舅。這也就能證明,諸葛亮關於官府正面的訊息可以從劉表這層關係裡獲得。2、諸葛亮的朋友們。《三國志》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也就是說他有四個把兄弟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是好朋友。這四位都是當時士族大家的子弟或者鄰居,崔州平是以前輔佐過袁紹的人,祖上也是當官的,被董卓殺害;徐庶是潁川人,潁川有個士族大家,就是荀氏,荀彧、荀攸等就是潁川士族的代表,所謂跟著鳳凰飛的都叫俊鳥嗎,你說徐庶有沒有背景;石廣元也是潁川人,在魏國當官,官拜典農校尉、郡守;孟公威也是潁川人,也在魏做官,官拜涼州刺史、徵東將軍。這介紹完了,你就知道他咋知道天下這些事了吧,哥幾個沒事坐一起喝頓酒就把天下大事研究明明白白滴,這回知道諸葛亮咋知道天下大事的了吧!更何況司馬徽也向劉備介紹過諸葛亮,說明司馬徽和諸葛亮也是朋友,司馬徽也是潁川人,雖然他是閒雲野鶴,但是他是司馬懿的叔叔,你看看人家圈裡的那幫朋友,要不人家能幹成陣麼大事。3、農民。《隆中對》說了,諸葛亮是在家種地的農民,當然了人家不一定是純農民,教會了附近農民唱《梁父吟》,電視劇裡有個橋段記得不?劉備去請諸葛亮的時候,附近得農民一邊唱歌一邊幹農活,這也就是說諸葛亮跟這幫農民兄弟們也是打成一片的,為什麼?瞭解民生唄!你想呀,只有農民過得好壞才最能真實的反應這個國家的國力如何,各地方的土地流失、各地方政府對戰後對農民的政策方針如何,這樣才能保證諸葛亮資訊的真實性,畢竟無論在什麼朝代,姆們國家都是農業大國嗎,政策的落實情況只有在農民嘴裡能考證。崔州平劇照所以從上面的三點來看,透過官府、朋友、農民的三方面收集資訊,才能準確的分析時政,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形態、軍事形態、民生形態,靠算卦那都是扯淡。
-
5 # 文史匯菜
大夢誰先覺?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遲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見劉備前說出的話便是這首詩。從這首詩裡就能讀出諸葛亮的自信與胸有成竹。諸葛亮為什麼那麼有底氣?他的底氣何來?他為什麼在草堂之中便知天下事?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和分析諸葛亮更為準確嚴謹。
首先諸葛亮不是神,在“出隆”前只是南陽諸葛廬的一位隱士而已。在隱於隆中之時,諸葛亮勤學專研,對天文、地理、數術等無所不知,練就了一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本領。其實歸根節底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才是諸葛亮出人頭地,未卜先知的根本。
影響諸葛亮的古典書籍有很多很多,但對諸葛亮最有幫助且諸葛亮已經能夠完全結合實際進行運用的有三本書:《易經》、《孫子兵法》和《奇門遁甲》。
《易經》裡的“潛龍勿用”就是諸葛亮未“出隆”時的狀態,是蓄積能量的最佳時機,除了學習之外,和摯友溝通,暢聊天下事也是學習的機會。後隨劉備與曹、吳平分天下之時也正是諸葛亮“飛龍在天”之日。這兩個關鍵階段諸葛亮早已對自己和天下形勢提前運用易經理論做出了提前判斷。
這裡並非唯心或迷信,在古時,能夠輔佐帝王的軍事大臣必然要有高深的本領,比如“太乙”、“六壬”、“奇門遁甲”。這些都是輔佐帝王平定天下的帝王之術。
諸葛亮能夠熟練運用“奇門遁甲”,並且能夠結合兵法合二為一,為蜀國逐步穩固了地位。比如巧借東風,則是諸葛亮運用“奇門遁甲”典型例子。
諸葛亮除了數術之外,他也是一個軍事天才。能夠得天助,讓地助的一個人,自然把用人之道瞭然於胸。這是他善於管理和治軍的根本。用現在的話說,諸葛亮也是一位心理學專家,對自己的將領和對手都掌握的幾乎絲毫不差。
以上只是從諸葛亮自身學識上來分析的,其實一個核心的“天地”之道諸葛亮是提前頓悟且預知的,那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這是一般人所達不到的境界,從“春秋”“戰國”到秦的統一,再從漢朝的統一。諸葛亮就是根據自身所學,又結合歷史的發展規律,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斷定三分天下的格局。這不是憑空想象的,都是有理有據的。
作為小說《三國演義》,也許對諸葛亮個人有些誇張化地處理,但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的描述是非常客觀和真實的。所以說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並非誇張,這就是諸葛亮透過真才實學練就的本事。
-
6 # 俗人一個來自山區
天時(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與諸侯爭霸造就了勝者為王,仁者得民的時勢);地利(古隆中並不是現在湖北襄陽吹噓捏造的那個地方,也根本不可能是哪個地方,亂世住城邊,二傻缺也不會幹這種事,諸葛亮選擇的是宛襄古道靠山林一側的丘陵地帶,進可透過古道入城,退可隱匿山中,由於宛襄古道是當時最重要的六大官道之一,而且是南陽郡和益州、荊州、襄陽郡交匯點,更是南下夷陵、巴陵、零陵等地的最佳通道,所以各種人事訊息往來,異常發達,但又是五不管地帶,兵馬駐紮也不便,所以交通便利發達,但無戰禍,天賜寶地);人和(諸葛家族很早就跟荊襄一些大家大族有關聯,不是聯姻,就是結拜,有些還是通圈互惠,因此諸葛先生的才華、才能、才藝和待人接物早就被稱頌,甚至劉表一度想請諸葛亮直接在荊州做官,但是諸葛亮不太喜歡荊襄官場的人脈勾連,加上他並不看好荊襄當時的發展前景,這一點大家看看荊襄地勢及區點陣圖就明白了,簡直就是亂世捱打的最佳標的。當然,有弊就有利,在盛世時期,荊襄又可以是最佳的錢糧倉及利益鎖口地,所以諸葛亮給劉備提出的建議是得勝穩定之後巧取荊襄,而不是一開始就以攻取荊襄為戰略要務,這一招恰恰是解決了劉備必須儘快立足而當時又沒有地方可以立足的神算之招,所以現在很多史學家說什麼三分天下是魯肅提出的,估計這些搞歷史的算是白學地理和哲學了,他們總是幻想著古人跟他們的思維理念是同步甚至同宗同脈的,魯肅就是吃飽了撐得慌也犯不著讓孫大王去打益州還北上光復漢室的,再說了,東吳當時幾斤幾兩,魯肅心裡要是沒譜的話,提三分天下豈不是明擺著要搞翻孫家嗎?孫大王又不是傻缺,這種餿主意看不出好壞來還怎麼雄據江東八十一州郡?),因此這樣的宏偉戰略規劃也只有諸葛亮盤算並勾勒出來了,而劉備從騎上馬博取功名利祿那一刻起遇到的人才和見識過的俊傑太多了,但沒有一個人能像諸葛亮那樣把天下的情勢能有機地結合到他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分析並提出當時就實實在在可行而且無道德風險的方案,這對劉備來講,就是上天賜予的柱囯重器,這個就是真正的人和,君急需臣正好能著力辦好!——我個人勉強所言,博一笑而已,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是根據當時的天下大勢,推算出來的,不是算卦算的呵呵。舉凡非一般人都具有預測、前瞻的能力,稱之為洞察力。他們能夠根據目前的情況,摸到未來發展的軌跡。
如毛澤東同志在預測革命高潮的即將到來時,說道:如遙望海中,已看到桅杆尖頭的航船,如天邊噴薄欲出的紅日,如躁動母腹快要成熟的嬰兒。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是大爭之世。軍閥割據,民不聊生。作為一位封建知識分子,跳不出他的侷限性。有的只是扶助英主,復興漢室,救民水火的願望。雖然人在茅廬,但他掌握了事物的發展規律,結合各方勢力不同的實際,還是可以預見到天下三分這麼一個局面。
當時曹操已兵多將廣,佔據中原。而東吳憑藉長江天險,拒守一方。剩下的劉璋、張魯佔據益州肥沃之地,此兩人無甚才能,正好作為割據一方的突破口。而曹操孫吳氣候已成,劉備又勢單力孤,啃不動這兩塊硬骨頭,只能先圖荊益之地作為復興基地。
這番論斷是根據當時形勢,各方力量對比做出的,是較為合理可行的策略。事態的發展也大致遵循了三分的脈絡,而人算不如天算,終究功虧一簣未能全功。
說句題外話,對於奪取益州,本人是贊同的,而荊州之地則是險地。荊州位於長江之畔,緊鄰曹操控制的襄陽、南陽,同樣也是東吳枕側之地。反而與西蜀大本營遠隔千里,交通不便,據荊州實屬不智,後來的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
如先期謀劃不取荊州,令其成為曹魏、東吳相爭之地。而是以益州作為基地,再圖漢中至甘肅一線作為北伐前哨,則可穩妥安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