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幾天看頭條,一直都在被巴黎聖母院的訊息刷屏,也不見消停。說白了,不就是外國的一幢老房子著火了嗎?我們至於這麼大動干戈的嗎?
2
回覆列表
  • 1 # 雲旗兮

    反正我是不心疼,誰愛心疼誰心疼……160年強走圓明園的東西還不說,還要放火燒。現在我們的文物也不還。所以,活該被燒。

  • 2 # 屆回唆隨

    一些中國的媒體人跟著西方媒體後面拾牙穢。他們可能是有一兩個外國同行,看外華人的眼色像是還不想完。所以就像狗一樣跟著叫幾聲。

  • 3 # 88何明遠

    順巴黎聖母院火燒事件餘熱未平之際,來說說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法國黃馬甲運動的持續和發酵,最終釀成聖母院火災的悲劇。且不說火災造成的歐洲乃至於世界級的藝術珍品被損毀地巨大損失。同時,暴露了歐美西方國家文明的虛偽性和損人利己的雙重性。上次我回答悟空的一個提問,文化和文明是否有國界?我的回答:文化沒有國界,文明是有國界的。現在就聖母院火災事件背後的思考來再次闡述我"文明有國界"的觀點。

    西方國家文明的虛偽性,表面看它是在公平、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文明,是引領世界文明的潮流。實際上,這種文明是建立在隨意無序的自由之上,過度的個人主觀自由的行為,代替客觀理性的國家法定自由的規範。直接倒至個人擁有槍支武器的合法性和槍殺案件的不斷增多。可以說明西方國家文明的缺限和虛偽性。

    再來談歐美文明損人利己的雙重性。歐美國家的公平儘可能的標榜得非常高尚和完美,還是露出許多馬腳。歐美的公平存在許多爭議?白種人和黑人真正的公平嗎?富人和窮人社會資源的利用上是公平嗎?統治階級制定的政策是否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有衝突?顯然,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歐美國家的人權等級和岐視性非常嚴重,白種人總自詡自己高人一等,總認為黑人是貧困無知的愚昧者和難於洗脫的奴隸性。因此,這種公平從一開始就帶上或多或少的虛偽性和雙重性。在看他們所謂高尚的法制民主,槍擊事件,毒販殘殺事件,恐怖暴炸事件,參與和製造世界上的阿富汗戰爭事件,依拉克、利比亞戰爭事件,直接把一些中東國家拖進戰火和災難的深淵。其宗旨就是霸道和野蠻殖民掠奪,帝國主義的繁榮和強盛是以別國的戰爭傷亡,貧困瘟疫,殖民資源掠奪為代價的。

    美國政府對中國加徵關稅政策,是一種赤裸裸的野蠻經濟侵略,並冠於嚴防懲罰“高科技被竊"的美名。此事說明美帝法制和民主的虛偽性和損人利己的雙重性。說穿了,歐美髮達國家的繁榮從未脫離史前野蠻醜惡的掠奪本性。反過來說,歐美髮達國家的文明,只是一個漂亮的外殼,一件華麗的衣裳。裡面卻包裹著見不得人的虛偽性和損人利己的雙重性。

    他們嘴邊常掛的人權和自由民主都是藉口,含有打擊和顛覆他國的不可告人的政治動機和目的。是他們發動戰爭和資源霸佔的強詞奪理。

    從美國校園黑人子弟被槍殺事件,到警察槍殺黑人事件,無不證明其法制公平民主的虛偽和謊謬。美帝的法律不僅無公平可言,也起不到保護人民安全的效果。

    中國的文明,烙上很深地長期封建社會陋習的印記,儒家腐朽的綱常倫理的危害。謙虛謹慎,先人後己,嚴於歷己,寬於待人,審時度勢,知足常樂的諸多因素組成的文明,是一個老好人楷模的文明。

    西歐國家的文明,帶有血惺野蠻,掠奪霸佔,森林法則,鋒芒畢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赤裸裸地野獸行為的文明。兩者的區別不言而喻。因此,文明在世界各國中不盡相同,文明是有國界和排他性的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的東西。平常所說的以禮相待,語言文明,僅僅是世界上文明表面上的小同而已。

  • 4 # 廉隅132

    巴黎聖母院全稱叫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徵。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華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

    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裡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利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建築總高度約超過130米,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巴黎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蹟。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學(Sorbonne),便坐落於此。

    1182年從唱詩堂開始建設,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

    後經由法國幾代各式各樣手工藝師傅們: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等等的前赴後繼,聖母院最後在1345年完工,耗時近兩個世紀。

    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倖免沒有被熔燬,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在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並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聖母院也展現了哥特式教堂的發展史。 巴黎聖母院所展現的不僅僅其輝煌的建築,更是歐洲基督教徒心中的神聖殿堂、宗教文化的標誌;它承載著法華人民,乃至全世界三十億基督教徒精神眷戀。 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該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影響了整個世界。 一個74歲老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身份證可以打銀行流水嗎?我的意思是有可以用其他代替身份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