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木中醫醫生
-
2 # 小宇堂
沒有依據證明鳥類的思維是直線的,但所謂“直線思維”的含義實際上並不明確,這裡我們換一個主題來探討吧——鳥類的智力很low嗎?但實際上,鳥類的智力遠超我們的想象!
人們的刻板印象似乎是正確的:鳥腦確實比人類的腦小得多。但也頂用,許多鳥類的顱腔的尺寸相對於其體型來說算是很大的,這是一種重要且代價高昂的進化特徵。因為腦細胞非常貪婪,它們對身體氧氣和血流的需求是其重量在全身佔比的10倍。
上圖:人類大腦與鳥類大腦的比較。
——鳥類需要這麼高比例的腦細胞和神經元嗎?
鳥類和哺乳動物在不同的進化路徑上已有3億多年的歷史,這兩類物種都是進化的勝利者,並且兩類物種當中某些物種都具備一些高超的技能,例如使用工具。
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認為能夠進行復雜思維的聰明大腦只有一種特質,那就是你必須有發達的大腦皮質,像人類一樣擁有發達的神經元皮層。但是事實證明,鳥類進化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系統。畢竟鳥腦和人腦都需要應對自然界中的一些相同的挑戰和生存方面某些相同的問題,諸如:我如何獲得難得的食物?我如何與他人相處?我如何捍衛自己的領土?
鳥腦讓人驚訝的過人之處鳥類在導航方面更有天賦。例如白冠麻雀。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從美國西海岸的遷徙路徑中捕捉了一小撮麻雀,並用噴氣機跨越美國3000英里運到東海岸的紐澤西。在數小時之內,這些小鳥兒就獨自“飛奔”,回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和墨西哥的越冬地,甚至只進行過一次遷徙旅程的幼鳥也能成功返回。這種能力讓人驚訝。
新喀里多尼亞烏鴉就具有令人驚訝的製造工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們透過各種方法開啟雨林中的堅果,然後在實驗室中甚至觀察到這些烏鴉為了要完成任務而打造了完美的樹枝工具。上圖:新喀里多尼亞烏鴉使用樹枝作為工具。
黑帽山雀交流的驚人複雜性讓人驚訝。科學家們研究了山雀的叫聲,並宣佈其叫聲是陸地動物中最複雜、最嚴格的通訊系統。當你瞅見山雀時,可以數一數它們鳴叫的數目,實際上它們正在用那些複雜的叫聲向其他山雀傳達不速之客的規模和威脅程度。
紅褐色蜂鳥驚人的空間記憶天賦也讓人驚訝。它們只需幾秒鐘的盤旋就可以在大型無特徵的區域中記住花朵的位置。它們還可以記住是否曾“造訪”過特定的花朵,並且可以估算出該花朵重新充滿花蜜之前要花多長時間。
上圖:鳥類懂得為其它鳥類傳遞資訊和合作。這不是直線思維可以實現的。
我們的智力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長期進化的產物。我們跟包括鳥類的其它生物一樣面臨著與世界相處的相似挑戰,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提出了類似的解決方案,無論是生物學上的還是行為上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們認為人類獨有的行為諸如計劃、解決問題、推理、學習、教學、同情心在其他生物也能或多或少地發現,它們只不過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使用這些能力來輔助自己的生存。
鳥的智力很低下嗎?(它們只配擁有“直線”思維?)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基於大腦的物理差異將鳥類視為愚蠢的物種。我們錯了。
研究表明,烏鴉可能跟猿一樣聰明。
簡·古道爾(Jane Goodall)在1960年觀察黑猩猩的製造工具時,人類失去了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工具製造者的傲嬌地位。現在,科學家開始認識到,宇宙中的“智慧生命”可能比以前想象的要多得多,但它們不在外星,而就在我們的星球上。自古道爾提出關於猿類智力的發現以來,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許多其他具有高水平智力的哺乳動物,包括大猩猩、大象、海豚、逆戟鯨和許多犬科動物。但是直到最近幾十年,科學家的注意力才轉向包括鳥類在內的非哺乳動物的智力。甚至有出版物認為,有大量證據證明,許多鳥類應被更多地視為“長著羽毛的猿”。
對鳥類智力的誤解以及認為鳥類沒有智慧的認識,最初是透過觀察鳥類的大腦提出的。因為學者們發現鳥類缺乏跟哺乳動物一樣的大腦新皮層,這使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認為它們沒有更高的思維能力。但是,研究人員現在知道,鳥腦其它部分的皮層已經進化為可以完成許多與大腦皮層相同的任務。
禽類和哺乳動物的大腦似乎在以相同的方式運作,但有趣的是它們的“硬體”完全不同。與哺乳動物相比,鳥類的大腦在大腦的特定部位之間的連線通常更短。這種結構意味著鳥類可能比哺乳動物更快地做出決定,但我們不知道這可能會對它們的智力產生什麼影響。
上圖:鳥類與哺乳動物大腦的微觀研究發現鳥類的神經元更密集,前腦的神經元數量佔比更高。
但是什麼是智力?這似乎是個哲學的問題。而科研人員很少同意某種確切的定義。但有學者提出智力的定義是“利用認知而不是僅憑直覺或學習來靈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換句話說,智力不僅限於死記硬背,還具有解決個人從未見過的問題的能力。這個嚴格的定義通常包括的是一些與人類相關的心理特質,例如可塑性和創造力之類。但,我們需要為不同的特定物種定義其特定的“智慧”的內涵,而不是將蘋果與桔子,或將人類與烏鴉進行智力比較。
將一個物種與另一個物種直接比較並不是真正合適的,因為每個物種都發展出了不同的技能或思維方式,從而使它們在一項測試中具有優勢,而在另一項測試中具有劣勢。至少到現在,還沒人開發出給動物進行智商測試的量表。
舉例來說,實驗室測試顯示,在製作鋼絲鉤來獲取獎賞方面,白嘴鴉和烏鴉就比八歲的孩子做得更好,但是八歲的人當然可以做很多白嘴鴉和烏鴉不能做的事情。
上圖:科學家們透過十年的研究重繪了鳥類大腦的功能區域劃分圖。
工具製造和其他型別的智力說明鳥類的思維“不簡單”自從黑猩猩的智力被揭示以來,工具的使用一直是聰明物種的“標配”。在最近的幾十年中,科學家發現許多鳥類在野外使用工具,通常是為了獲取它們的喙無法獲得的食物。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鳥類只有一個著名的工具製造者:新喀里多尼亞烏鴉。
這些島居的烏鴉以用樹枝和樹葉製成各種鉤形工具而聞名。在實驗室中,他們能夠用從未遇到過的物體制造工具,甚至可以與靈長類動物在製造工具的能力上相媲美。
近年,科學家還發現 “阿拉拉鴉”(alalā,或“夏威夷烏鴉”)也具有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實際上,夏威夷烏鴉已在野外滅絕,如今只有109個個體被人工圈養。如果夏威夷烏鴉完全滅絕了——曾經只剩下30個左右的個體——我們將永遠不會知道它的非凡能力。
上圖:夏威夷烏鴉嫻熟地使用樹枝作為工具。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自1500年以來,我們已經失去了140種鳥類滅絕(儘管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更多的鳥類可能已經消失了)如今,另外五個鳥類物種在野外已經滅絕了,包括“阿拉拉”在內,但仍在圈養中存活。同時,目前有1375種瀕臨滅絕的鳥類(即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另有971種瀕臨滅絕。總體而言,目前全球約有14%的鳥類面臨滅絕的威脅。當然,這些鳥類都沒有因其智力而受到研究。
令人擔憂的是,實際上只有少數鳥類(鳥類的品種超過10000種)已經過系統的智力測試。甚至包括整個世界上的猛禽在內的整個鳥類都從未接受過測試。
其他鳥類的高智力天才家族還可能包括犀鳥、啄木鳥和獵鷹等,這是基於它們的大腦的相對大小以及我們對它們自然行為的瞭解。
上圖:一些高智力鳥類。
一些鳥甚至可以模仿人類說話的能力,使其具有很高的智力水平,正如許多鳥所具有的極強的社交能力一樣,它們需要保持複雜的社會等級,維持社會關係。鳥類還可以做人類無法做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例如,從千萬裡之外的距離遷徙找到回家的路,或者記住即使被一米的積雪掩蓋了的成千上萬種食物的位置。
重新看待鳥類所有這些都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對待鳥類。
非洲灰鸚鵡以模仿人類語音的驚人能力而聞名。但是,這使他們處於嚴重危險之中。鸚鵡正被迫在野外滅絕,以便寵物貿易牟利。
上圖:非洲灰鸚鵡,突然想到樓下鄰居家就有一隻。
經常被迫害的另一種鳥就是超級聰明的烏鴉。烏鴉經常被農民誤殺,他們誤以為烏鴉正在破壞自己的農作物,但烏鴉卻被發現跟猿一樣聰明。
總結從某些鳥類非常複雜的行為上來看,鳥類並不像只有直線思維的樣子。雖然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有高智力,但它們當中的佼佼者確實已經讓人類意識到它們的智力遠超我們的“直線”想象。
回覆列表
腦是人體的神經中樞,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如臟器的活動,肢體的活動,感覺的產生,機體的協調以及說話、識字、思維等等,都是由大腦支配與指揮的。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點,在於人體不僅具有維持生命的生理活動,而且具有高階精神活動,它由意識、思維和心理狀態構成。如果說鳥類的大腦與人類的大腦一樣也具有思維功能,並且支配自己複雜的行為,你相信嗎?讀這本書之前,我是不相信的。讀完這本書後,我對鳥類的大腦與思維有了新的認識,與大家一起分享。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大腦的演化過程也是階梯式的,原始的大腦上面疊加了新的部分之後,就變得越來越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動物,大腦就像地層一樣層層往上堆疊,越往上的部分越聰明。同時,越高等級的動物,它們的大腦也越大。最複雜,最聰明的則是位於演化階梯頂點的人類大腦。
德國的一位神經學家認為,底層舊腦裡的神經元是一簇一簇的,負責本能的行為(例如進食、性行為、生育後代、保持動作協調等)。上層的新腦則是6層細胞組成。這6層細胞把舊腦包裹住,是行使高等智力的地方。人類的大腦由於這部分太大太複雜,只好變得彎彎曲曲,充滿溝壑,這樣才能裝進頭骨裡。
而鳥類的大腦並非原始的、不發達的。它們已經脫離哺乳動物,獨自演化了3億年以上,鳥類的大腦也有也有類似皮質的複雜神經系統,所以能夠做出複雜的行為。在鳥類學中,該系統被稱為背側室嵴(簡稱DVR),它和哺乳動物的皮質一樣,都是源自胚胎腦部發育過程中一個叫作大腦皮層的地方,之後才逐漸成熟,形成和哺乳動物的大腦皮質結構完全不同的組織。
科學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我們人類的大腦前腦約有75%是皮質,鳥類也是如此,那些鳴禽和鸚鵡。他們的皮質和我們人類一樣多,只不過結構和我們不同,哺乳動物的新皮質中的神經細胞分成6層,層層相疊,就像甲板一樣,而鳥類中類似皮質的組織是一簇一簇的,就像蒜瓣一樣。但這些細胞與哺乳動物並沒什麼不同,也能夠快速並重復放電,而且它們的運作方式也同樣複雜、靈活,而且懂得變通。因此,事實上,決定智力高低的是腦細胞之間的連結方式,而鳥類與人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當我們認為鳥類只不過是會飛行和啄食的生物時,他們的腦袋小的容不下任何思考的能力。然而,當我們從書中得知,在過去20多年來,全球無數科學家的野外觀察和實驗室研究證明,鳥類的思維能力並不亞於靈長類,它們也非常聰明,因為它們要應對生態環境的挑戰,尤其是與覓食有關的問題。它們要面對嚴寒冬季的挑戰?要如何確保自己一年到頭都能找到足夠食物?要如何記住自己把種子藏在了哪裡?要如何獲得難以取得的食物?鳥類在環境和社會壓力的驅使下,也演化了靈活、聰明的大腦,這些社會壓力包括和別的鳥相處、佔領地盤及捍衛地盤、應對竊賊天敵、找到配偶、照顧後代、分擔責任等。
作者在書中舉例我們常見的山雀,她說這種鳥不僅活潑靈巧,也有很高的天賦,好奇、聰明、善於抓住各種機會,記憶力驚人,它們會把種子和其他食物藏在幾千個不同的地點,以供來日享用,並且6個月後,仍然清楚的記得食物放在哪裡。科學家形容這種鳥是“令人讚歎不已的鳥類傑作”。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使用現代技術對鳥類大腦一探究竟——探索鳥類在辨識人臉時的神經迴路,瞭解鳴禽在學習鳴唱時的大腦細胞活動,比較鳥類中的“交際花”和“獨行俠”的神經化學物質。有的科學家對鳥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和比較,以確定控制學習等複雜行為的基因。還有的科學家給候鳥背上綁上小型地理定位器,以便觀察它們遷徙及辨識線路的能力。同時還透過實驗證明鳥類能夠做出複雜的行為。例如鴿子擅長區分有人的圖片和無人的圖片,無論圖片裡的人是否穿了衣服;非洲灰鸚鵡擅長把數字相加,給物品分類;有幾種鴉科的鳥類能夠記住其它鳥藏食物的地點。
由此,可以說明,人類對鳥類大腦和行為的探索從未停止,並透過實驗證明鳥類大腦或許比較小,但它們心思絕不狹隘,也絕對不笨,它們也有思維,應當等到人類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