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2年,安史之亂後,唐朝正逢藩鎮割據的亂局。
而唐詩的江湖,也如朝局般一片昏暗和沉寂。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已相繼離世,世人都在猜,有誰能重振唐詩繁榮之風?
就在此時,白居易彷彿被命運選中一般,降生在河南一個“世敦儒業”的官僚家庭中。
說來也奇,他天生聰慧過人,三歲會認字,五歲學作詩,九歲通聲韻,等到十來歲,早已文采斐然。
16歲時,他的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驚豔了全唐,連當時的文壇巨擘顧況都被驚動了。
當時,這篇詩作為他的投名狀,交給顧況時,顧況一看到這名字,便笑說:“白居易,不對吧?長安物價不便宜,想白居可不容易。”
可當顧況接著往下看,細細品讀完全詩後,他大嘆:“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意思是,就當我剛剛胡說八道,能寫出這種詩的人,是十足十的才子,別說長安,整個天下你想住哪就住哪。
顧況這一翻話,徹底讓白居易火了,但他的夢想並不只是當個名動天下的“大明星”,他要考上科舉,光耀門楣!
這個夢想,不少人都有,但大都抵不過吃喝玩樂的誘惑,被拋諸腦後。可白居易不是,自從立下flag之後,他勤奮刻苦到令人心驚。
從早到晚讀書、寫詩、作賦,到了睡覺時間不停,讀得舌頭生瘡,寫得手肘生繭也不停。
因為常年熬夜苦讀,用腦過度,明明正值青春年華,卻白髮橫生。加上長時間看書,眼睛勞損嚴重,常常會看見小黑影,像千萬只飛蠅在狂舞……
這樣努力的人,上天怎麼捨得辜負?雖然因為家裡貧困事多,直到28歲,他才高中進士,但揭榜之日,他在慈恩塔下,
揮毫寫出“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掌聲雷動中,白頭的他才是最豪氣明媚的少年。
更難得的是,高中做官以後,他對學習也絲毫沒有懈怠,當校書郎時,寫了足足三四百首詩,別人都說好,他卻覺得還不夠有水平,欠了點思想。
然後,他又開始嘗試寫時事主題的文章,現實題材的詩篇。沒想到,他從此竟成了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寫下了《觀刈麥》、《賣炭翁》等傳世名作……
對自己這麼“苛刻”的人當了官,治理國家又會如何?本以為會更加嚴厲,沒想到,他面對百姓,卻是如此溫柔。
那年夏日,白居易身為周至縣的縣尉,來到農田間,準備向農民百姓收稅。可因為他滿頭白髮,現場的百姓都想不到他就是本縣的縣尉。
烈日當頭,熱浪感覺要把人烤焦,白居易就看著一群快被曬成乾的人拿著鐮刀,在田裡瘋狂地搶收麥子,午間只有空扒拉幾口野菜飯。
“這位老伯,你是做什麼的?”終於有人發現了白居易,好奇地問道。可白居易還沒來得及表明身份,便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弱小女人,一隻手抱著個瘦到眼窩深陷的孩子,另一隻手抓著幾根麥穗。
看到眾人,便急忙解釋說:“各位行行好,我不是來偷麥穗,只是撿一些就走,這幾年為了給官府交稅,把家裡的地都賣光了,只能來撿點麥穗給孩子吃。”
田裡的人聽了,紛紛嘆氣,塞給她一塊饃饃後說:“快給娃吃,唉,我們這麥子收了,也不知道夠不夠交稅,可能我們也快賣地了。”
而此時,白居易聽著心如刀割,想著自己不用辛苦耕地,一年都能拿三百石的糧食,而他們……便怎麼也說不出自己是來催大家交稅的了。
於是,他悄悄扭頭離開。回到府上,那種愧疚心酸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便拿出紙筆,一首《觀刈麥》驚空出世。
後來,他被欽點為左拾遺,更是兢兢業業地承擔“進言”之責,將百姓的疾苦,官員的腐敗都化作詩篇,獻給君王,望他能看到社會現狀,更好地為子民們謀福祉。
揭露某些權貴名下N套豪宅,每套都市值幾百萬!
譏諷某些權貴的後人收買筆手寫墓誌銘,硬生生將無作為的先人吹捧得和姜太公、孔子一樣厲害。
看權貴爭相購買牡丹花,他感慨:這一叢,便是十個中產家庭一年的賦稅啊!
甚至還經常直指皇帝的錯誤,次數多了,皇帝多少有些不快,抱怨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
白居易當官,實在太真,也正是因為他的作風太正派,“害”他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
公元815年,堂堂大唐宰相在長安街頭被暗殺,別人都明哲保身,只有他義正言辭地上表要求查明真兇,結果被以“多管閒事”為由,貶了官……
白居易的母親因賞花不慎落井身亡,他們就說白居易有很多“詠花”之作,實為大不孝,不該在朝為官,因此他被貶出了京城……
現實如此,逼得他晚年,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劍”,不再寫咄咄逼人的諷喻詩,更多了些閒適、悠然的生活小詩。
遊覽西湖美景,來一首《錢塘湖春行》,春意盎然掩不住。
秋天看夕陽,映照江面,紅波盪漾,配上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可不美哉?
看到這,也許很多人會唏噓白居易的獨善其身,怨他沒堅持初心。其實他不是放棄初心,只是不想再將真心錯付在不值得的地方上了。
若是值得,他會堅持一輩子,例如:愛上那名叫湘靈的女生。
那年,白居易還是個小少年,父親為了躲避戰亂,便將妻兒送到了符離安居。正是在這裡,白居易遇上了他愛了一生,負了一生的女子——湘靈。
那時,白居易一家剛搬到符離,因為這是個鄉下地方,母親自視甚高,便對白居易說:“你以後是要高中的,不要和村裡的野孩子們玩。”
一直以來,白居易都唯母命是從,努力為科舉做準備。直到那天,一抹輕靈的身影闖入了他的世界,看著眼前這天真爛漫的女孩,白居易怔住了,一見傾心。
鼓足勇氣,白居易走上前,知道了她的名字,很美,叫湘靈。自此,他倆的緣分悄然相織。
湘靈只是個普通的農家小姑娘,所以整日跑跑鬧鬧,不太受名教禮義的束縛。
和白居易認識後,她便經常溜到他家窗邊,託著腦袋看他念書。湘靈雖然沒上過學堂,不通詩書,卻有著動聽的歌喉。
於是,白居易譜曲,湘靈唱歌,一對才子佳人很快便墜入愛河,難捨難分。為了博心上人歡喜,他還送了人家一面銅鏡,希望她每每梳妝,都能想起自己。
陷入無限甜蜜的他,怎會沒有變化?沒多久便被白母發現了,她說什麼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娶一個農婦,不配!
既然如此,那就得趁早斷了這倆人的情絲,白母二話不說,便將白居易送出了符離。再後來,白居易又去了長安遊歷,用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打響了名氣……
這一別,就過去了好幾年。
本以為趁著這幾年,白居易能忘了湘靈,畢竟年少的真情難長久。可沒想到,白居易自分開那天起,寸寸相思,漸漸入骨,想要忘已不能夠。
給她寄詩,怕她看不懂,還直接用她的名字題名。相思之意隨著書信傳到湘靈心裡,她也下定決心:等!等他回來!
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白父去世了。按照習俗,白居易要扶父親的靈柩回符離,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方,心上人便近在咫尺。
這回,他不想她再受委屈,便對母親坦白,懇求母親答應讓自己娶湘靈為妻。
果然,執拗的母親氣得一口否決。
白居易還很天真,以為母親橫加阻攔,或許只是擔心自己沉溺於兒女情長,誤了科舉功名。
所以,為了理想,為了湘靈,他日夜苦讀。真的很難,唐朝的進士難度極高,他參加那年,3000多人只錄取17個……
天分使然,還有愛情的力量加持,白居易如願中榜了,慈恩塔下他意氣風發,心裡早已歸心似箭,許她一場隆重婚禮。
可等他回到彩燈高掛的家中,拉著湘靈跪在母親跟前,稟明心跡後,母親依舊咬口拒絕。
“當初你是布衣書生,她配不上,如今你是新科進士,她更配不上!”
湘靈聽後,徹底絕望。傻傻地等了他這麼多年,從豆蔻年華到早該為他人婦的年紀,終於明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永遠不會同意他倆的婚事。
這場相聚維持不了多久,白居易還沒說服母親,他就要準備回京赴任了。
臨走之際,渡口分別,絕望的湘靈趕來送他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白居易心如刀割。
鞋成雙,人影單。終於,他還是辜負了她的等待。
但愛上白居易,是值得的。因為即使命運不顧,他也從未在心裡真正放棄過湘靈。
一直流連在煙花之地,身邊換著不同風格,不同樣貌的女人。按唐朝官制,他這個職位,只能蓄養三個家伎。
他不管,一個人佔三十多個青樓女子,三年一換,老了就遣散:
放蕩不羈,被天下人唾棄為“花心郎”也無所謂。
可遇到的女人再多,他堅決不成家,拒絕了所有的媒婆,因為在他心裡,湘靈是唯一的妻子。
一轉眼,又過了許多年,白居易已經37歲了。年近40的他沒有成家立業。
白母終於心急了,見說服不動固執的兒子,便以死相逼,百般無奈下,白居易只好娶了母親眼中“門當戶對”的女人楊氏。
儘管如此,白居易留給楊氏的,只有嫌棄和訓斥。
自己有功受封,妻子憑什麼跟著沾光,她不配!太陽都曬到屋子裡了,她還在睡覺,太懶了!
後來,白居易被貶,官場的失意讓他對湘靈的思念愈加深厚。
這麼多年了,他再拿出箱底裡珍藏的那雙鞋,哀嘆自己和她,餘生只剩下“忘不掉又舍不去”的折磨。
到了53歲,白居易依舊放不下,回故居再找湘靈,她還守著“此生非他不嫁”的約定……更沒想到,這次見面後,湘靈直接遁入佛門。
白居易又疼又恨,他倆之間又多了凡俗之別,想要再在一起便更難了。
難道這輩子只能如此錯過了嗎?不!不願意!
懷揣著對湘靈這輩子都不可能放下的執念,花甲之年的白居易,不放棄地再次回來找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和她攜手度過餘生。
結果這次,湘靈將他拒之門外,不願他見到自己衰敗的容顏。
她給白居易寫了封信,說:“多虧了父母兄弟懂我,這輩子才能堅守非你不嫁的承諾,如今我已許身佛門,你也放下執念吧。”
白居易看著信,心碎了一地。他回了首詩質問她:“如果你已經放下我了,為什麼還要來我夢裡?”
湘靈苦笑,託弟弟傳最後一次話,道:“既然夢裡見過,就當我們已經話別了,人間無緣,天上再見。”
一句再見,自此二人果真再也不見……
小時不懂,為什麼“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如此美好幸福的詩句,取名卻是《長恨歌》。
現在才明白,白居易是在借詩圓夢,但寫得越美好,心裡的恨與遺憾便越深越長。
這便是我們的白居易,是“詩魔”,曾筆帶鋒芒,尖銳凌厲,令權豪色變;也是“長恨歌主”,一曲長恨有幽情,江州司馬最傷心。
真希望有來世,全一次你的抱負和深情。
公元772年,安史之亂後,唐朝正逢藩鎮割據的亂局。
而唐詩的江湖,也如朝局般一片昏暗和沉寂。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已相繼離世,世人都在猜,有誰能重振唐詩繁榮之風?
就在此時,白居易彷彿被命運選中一般,降生在河南一個“世敦儒業”的官僚家庭中。
說來也奇,他天生聰慧過人,三歲會認字,五歲學作詩,九歲通聲韻,等到十來歲,早已文采斐然。
16歲時,他的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驚豔了全唐,連當時的文壇巨擘顧況都被驚動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時,這篇詩作為他的投名狀,交給顧況時,顧況一看到這名字,便笑說:“白居易,不對吧?長安物價不便宜,想白居可不容易。”
可當顧況接著往下看,細細品讀完全詩後,他大嘆:“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意思是,就當我剛剛胡說八道,能寫出這種詩的人,是十足十的才子,別說長安,整個天下你想住哪就住哪。
顧況這一翻話,徹底讓白居易火了,但他的夢想並不只是當個名動天下的“大明星”,他要考上科舉,光耀門楣!
這個夢想,不少人都有,但大都抵不過吃喝玩樂的誘惑,被拋諸腦後。可白居易不是,自從立下flag之後,他勤奮刻苦到令人心驚。
從早到晚讀書、寫詩、作賦,到了睡覺時間不停,讀得舌頭生瘡,寫得手肘生繭也不停。
常年用功,讀到口舌生瘡,寫到手心生繭,甚至少年白頭,終換一身文采絕代。因為常年熬夜苦讀,用腦過度,明明正值青春年華,卻白髮橫生。加上長時間看書,眼睛勞損嚴重,常常會看見小黑影,像千萬只飛蠅在狂舞……
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白居易《與元九書》這樣努力的人,上天怎麼捨得辜負?雖然因為家裡貧困事多,直到28歲,他才高中進士,但揭榜之日,他在慈恩塔下,
揮毫寫出“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掌聲雷動中,白頭的他才是最豪氣明媚的少年。
更難得的是,高中做官以後,他對學習也絲毫沒有懈怠,當校書郎時,寫了足足三四百首詩,別人都說好,他卻覺得還不夠有水平,欠了點思想。
然後,他又開始嘗試寫時事主題的文章,現實題材的詩篇。沒想到,他從此竟成了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寫下了《觀刈麥》、《賣炭翁》等傳世名作……
對自己這麼“苛刻”的人當了官,治理國家又會如何?本以為會更加嚴厲,沒想到,他面對百姓,卻是如此溫柔。
那年夏日,白居易身為周至縣的縣尉,來到農田間,準備向農民百姓收稅。可因為他滿頭白髮,現場的百姓都想不到他就是本縣的縣尉。
烈日當頭,熱浪感覺要把人烤焦,白居易就看著一群快被曬成乾的人拿著鐮刀,在田裡瘋狂地搶收麥子,午間只有空扒拉幾口野菜飯。
“這位老伯,你是做什麼的?”終於有人發現了白居易,好奇地問道。可白居易還沒來得及表明身份,便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弱小女人,一隻手抱著個瘦到眼窩深陷的孩子,另一隻手抓著幾根麥穗。
看到眾人,便急忙解釋說:“各位行行好,我不是來偷麥穗,只是撿一些就走,這幾年為了給官府交稅,把家裡的地都賣光了,只能來撿點麥穗給孩子吃。”
田裡的人聽了,紛紛嘆氣,塞給她一塊饃饃後說:“快給娃吃,唉,我們這麥子收了,也不知道夠不夠交稅,可能我們也快賣地了。”
而此時,白居易聽著心如刀割,想著自己不用辛苦耕地,一年都能拿三百石的糧食,而他們……便怎麼也說不出自己是來催大家交稅的了。
於是,他悄悄扭頭離開。回到府上,那種愧疚心酸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便拿出紙筆,一首《觀刈麥》驚空出世。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觀刈麥》後來,他被欽點為左拾遺,更是兢兢業業地承擔“進言”之責,將百姓的疾苦,官員的腐敗都化作詩篇,獻給君王,望他能看到社會現狀,更好地為子民們謀福祉。
累累六七堂,一堂費百萬。——《傷宅》揭露某些權貴名下N套豪宅,每套都市值幾百萬!
銘勳悉太公,敘德皆仲尼。——《立碑》譏諷某些權貴的後人收買筆手寫墓誌銘,硬生生將無作為的先人吹捧得和姜太公、孔子一樣厲害。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花》看權貴爭相購買牡丹花,他感慨:這一叢,便是十個中產家庭一年的賦稅啊!
甚至還經常直指皇帝的錯誤,次數多了,皇帝多少有些不快,抱怨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
白居易當官,實在太真,也正是因為他的作風太正派,“害”他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
公元815年,堂堂大唐宰相在長安街頭被暗殺,別人都明哲保身,只有他義正言辭地上表要求查明真兇,結果被以“多管閒事”為由,貶了官……
白居易的母親因賞花不慎落井身亡,他們就說白居易有很多“詠花”之作,實為大不孝,不該在朝為官,因此他被貶出了京城……
現實如此,逼得他晚年,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劍”,不再寫咄咄逼人的諷喻詩,更多了些閒適、悠然的生活小詩。
遊覽西湖美景,來一首《錢塘湖春行》,春意盎然掩不住。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秋天看夕陽,映照江面,紅波盪漾,配上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可不美哉?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看到這,也許很多人會唏噓白居易的獨善其身,怨他沒堅持初心。其實他不是放棄初心,只是不想再將真心錯付在不值得的地方上了。
若是值得,他會堅持一輩子,例如:愛上那名叫湘靈的女生。
那年,白居易還是個小少年,父親為了躲避戰亂,便將妻兒送到了符離安居。正是在這裡,白居易遇上了他愛了一生,負了一生的女子——湘靈。
那時,白居易一家剛搬到符離,因為這是個鄉下地方,母親自視甚高,便對白居易說:“你以後是要高中的,不要和村裡的野孩子們玩。”
一直以來,白居易都唯母命是從,努力為科舉做準備。直到那天,一抹輕靈的身影闖入了他的世界,看著眼前這天真爛漫的女孩,白居易怔住了,一見傾心。
鼓足勇氣,白居易走上前,知道了她的名字,很美,叫湘靈。自此,他倆的緣分悄然相織。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鄰女》湘靈只是個普通的農家小姑娘,所以整日跑跑鬧鬧,不太受名教禮義的束縛。
和白居易認識後,她便經常溜到他家窗邊,託著腦袋看他念書。湘靈雖然沒上過學堂,不通詩書,卻有著動聽的歌喉。
於是,白居易譜曲,湘靈唱歌,一對才子佳人很快便墜入愛河,難捨難分。為了博心上人歡喜,他還送了人家一面銅鏡,希望她每每梳妝,都能想起自己。
陷入無限甜蜜的他,怎會沒有變化?沒多久便被白母發現了,她說什麼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娶一個農婦,不配!
既然如此,那就得趁早斷了這倆人的情絲,白母二話不說,便將白居易送出了符離。再後來,白居易又去了長安遊歷,用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打響了名氣……
這一別,就過去了好幾年。
本以為趁著這幾年,白居易能忘了湘靈,畢竟年少的真情難長久。可沒想到,白居易自分開那天起,寸寸相思,漸漸入骨,想要忘已不能夠。
給她寄詩,怕她看不懂,還直接用她的名字題名。相思之意隨著書信傳到湘靈心裡,她也下定決心:等!等他回來!
淚眼凌寒淚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寄湘靈》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白父去世了。按照習俗,白居易要扶父親的靈柩回符離,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方,心上人便近在咫尺。
這回,他不想她再受委屈,便對母親坦白,懇求母親答應讓自己娶湘靈為妻。
果然,執拗的母親氣得一口否決。
白居易還很天真,以為母親橫加阻攔,或許只是擔心自己沉溺於兒女情長,誤了科舉功名。
所以,為了理想,為了湘靈,他日夜苦讀。真的很難,唐朝的進士難度極高,他參加那年,3000多人只錄取17個……
天分使然,還有愛情的力量加持,白居易如願中榜了,慈恩塔下他意氣風發,心裡早已歸心似箭,許她一場隆重婚禮。
可等他回到彩燈高掛的家中,拉著湘靈跪在母親跟前,稟明心跡後,母親依舊咬口拒絕。
“當初你是布衣書生,她配不上,如今你是新科進士,她更配不上!”
湘靈聽後,徹底絕望。傻傻地等了他這麼多年,從豆蔻年華到早該為他人婦的年紀,終於明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永遠不會同意他倆的婚事。
這場相聚維持不了多久,白居易還沒說服母親,他就要準備回京赴任了。
臨走之際,渡口分別,絕望的湘靈趕來送他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白居易心如刀割。
鞋成雙,人影單。終於,他還是辜負了她的等待。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南浦別》但愛上白居易,是值得的。因為即使命運不顧,他也從未在心裡真正放棄過湘靈。
一直流連在煙花之地,身邊換著不同風格,不同樣貌的女人。按唐朝官制,他這個職位,只能蓄養三個家伎。
他不管,一個人佔三十多個青樓女子,三年一換,老了就遣散:
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醜換蛾眉。放蕩不羈,被天下人唾棄為“花心郎”也無所謂。
可遇到的女人再多,他堅決不成家,拒絕了所有的媒婆,因為在他心裡,湘靈是唯一的妻子。
一轉眼,又過了許多年,白居易已經37歲了。年近40的他沒有成家立業。
白母終於心急了,見說服不動固執的兒子,便以死相逼,百般無奈下,白居易只好娶了母親眼中“門當戶對”的女人楊氏。
儘管如此,白居易留給楊氏的,只有嫌棄和訓斥。
吾轉官階常有愧,君加邑號有何功?倚得身名便慵墮,日高猶睡綠窗中!自己有功受封,妻子憑什麼跟著沾光,她不配!太陽都曬到屋子裡了,她還在睡覺,太懶了!
後來,白居易被貶,官場的失意讓他對湘靈的思念愈加深厚。
這麼多年了,他再拿出箱底裡珍藏的那雙鞋,哀嘆自己和她,餘生只剩下“忘不掉又舍不去”的折磨。
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到了53歲,白居易依舊放不下,回故居再找湘靈,她還守著“此生非他不嫁”的約定……更沒想到,這次見面後,湘靈直接遁入佛門。
白居易又疼又恨,他倆之間又多了凡俗之別,想要再在一起便更難了。
難道這輩子只能如此錯過了嗎?不!不願意!
懷揣著對湘靈這輩子都不可能放下的執念,花甲之年的白居易,不放棄地再次回來找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和她攜手度過餘生。
結果這次,湘靈將他拒之門外,不願他見到自己衰敗的容顏。
她給白居易寫了封信,說:“多虧了父母兄弟懂我,這輩子才能堅守非你不嫁的承諾,如今我已許身佛門,你也放下執念吧。”
白居易看著信,心碎了一地。他回了首詩質問她:“如果你已經放下我了,為什麼還要來我夢裡?”
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湘靈苦笑,託弟弟傳最後一次話,道:“既然夢裡見過,就當我們已經話別了,人間無緣,天上再見。”
一句再見,自此二人果真再也不見……
小時不懂,為什麼“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如此美好幸福的詩句,取名卻是《長恨歌》。
現在才明白,白居易是在借詩圓夢,但寫得越美好,心裡的恨與遺憾便越深越長。
這便是我們的白居易,是“詩魔”,曾筆帶鋒芒,尖銳凌厲,令權豪色變;也是“長恨歌主”,一曲長恨有幽情,江州司馬最傷心。
真希望有來世,全一次你的抱負和深情。